三国演义第四回讲的是什么故事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43回讲述了什么故事?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且说董卓欲杀袁绍,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杀。”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卓谓太傅袁隗曰:“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事若何?”隗曰:“太尉所见是也。”卓曰:“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群臣震恐,皆云一听尊命。宴罢,卓问侍中周毖、校尉伍琼曰:“袁绍此去若何?”周毖曰:“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伍琼曰:“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卓从之,即日差人拜袁为渤海太守。

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卓拔剑在手,对众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乃命李儒读策曰:“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李儒读策毕,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

阶下一大臣,愤怒高叫曰:“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书丁管也。卓命牵出斩之。管骂不绝口,至死神色不变。后人有诗叹之曰:“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卓请陈留王登殿。群臣朝贺毕,卓命扶何太后并弘农王及帝妃唐氏于永安宫闲住,封锁宫门,禁群臣无得擅入。可怜少帝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废。卓所立陈留王协,表字伯和,灵帝中子,即献帝也;时年九岁。改元初平。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

李儒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邕之才。卓命征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谓邕曰:“如不来,当灭汝族。”邕惧,只得应命而至。卓见邕大喜,一月三迁其官,拜为侍中,甚见亲厚。

却说少帝与何太后、唐妃困于永安宫中,衣服饮食,渐渐少缺;少帝泪不曾干。一日,偶见双燕飞于庭中,遂吟诗一首。诗曰:“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董卓时常使人探听。是日获得此诗,来呈董卓。卓曰:“怨望作诗,杀之有名矣。”遂命李儒带武士十人,入宫弑帝。帝与后、妃正在楼上,宫女报李儒至,帝大惊。儒以鸩酒奉帝,帝问何故。儒曰:“春日融和,董相国特上寿酒。”太后曰:“既云寿酒,汝可先饮。”儒怒曰:“汝不饮耶?”呼左右持短刀白练于前曰:“寿酒不饮,可领此二物!”唐妃跪告曰:“妾身代帝饮酒,愿公存母子性命。”儒叱曰:“汝何人,可代王死?”乃举酒与何太后曰:“汝可先饮?”后大骂何进无谋,引贼入京,致有今日之祸。儒催逼帝,帝曰:“容我与太后作别。”乃大恸而作歌,其歌曰:“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唐妃亦作歌曰:“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歌罢,相抱而哭,李儒叱曰:“相国立等回报,汝等俄延,望谁救耶?”太后大骂:“董贼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恶,必当灭族!”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楼;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

还报董卓,卓命葬于城外。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越骑校尉伍孚,字德瑜,见卓残暴,愤恨不平,尝于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欲伺便杀卓。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阁下,拔刀直刺卓。卓气力大,两手抠住;吕布便入,揪倒伍孚。卓问曰:“谁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卓大怒,命牵出剖剐之。孚至死骂不绝口。后人有诗赞之曰:“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古堪称大丈夫!”董卓自此出入常带甲士护卫。
袁绍图册

时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乃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书略曰:“卓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有驱使,即当奉命。”王允得书,寻思无计。一日,于侍班阁子内见旧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贱降,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众官皆曰:“必来祝寿。”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操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众官又坐了一回,亦俱散讫。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何在?”从人云:“在小阁中。”操径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羸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布领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布对卓曰:“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说话间,适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卓然其说,即差狱卒四人往唤操。去了良久,回报曰:“操不曾回寓,乘马飞出东门。门吏问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紧急公事’,纵马而去矣。”儒曰:“操贼心虚逃窜,行刺无疑矣。”卓大怒曰:“我如此重用,反欲害我!”儒曰:“此必有同谋者,待拿住曹操便可知矣。”卓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

且说曹操逃出城外,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操言:“我是客商,覆姓皇甫。”县令熟视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阳求官时,曾认得汝是曹操,如何隐讳!且把来监下,明日解去京师请赏。”把关军士赐以酒食而去。至夜分,县令唤亲随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县令屏退左右,谓操曰:“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操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县令曰:“孟德此行,将欲何往?”操曰:“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县令闻言,乃亲释其缚,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曹操亦拜,问县令姓名。县令曰:“吾姓陈,名宫,字公台。老母妻子,皆在东郡。今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操甚喜。是夜陈宫收拾盘费,与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剑一口,乘马投故乡来。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

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便欲拔剑来杀曹操。正是: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

毕竟曹操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董卓把当时的皇帝刘辩废黜,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这一举动引来全朝廷的义愤.一位大夫王允约曹操用一把名曰七星的宝剑刺杀董卓.结果在背后行刺董卓时被董卓回身发现,曹操急中生智,把宝剑献给董卓,掩盖他刺杀的本意

废汉帝陈留践位,某董贼孟德献刀
董卓要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不从者杀。袁绍挺身而出,大骂董卓。九月三十日,董卓请少帝升文德殿,齐集百官,拔剑在手,让李儒宣布废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接着又废了何后。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无恶不作。 袁绍听说董卓的罪行,派人秘密送信给王允,请王允做内应,他出兵讨伐董卓。曹操请刺董,行刺途中被董发觉,借欲献七星宝刀。吕布觉得曹操举动反常,跟董卓说了,董卓也动了疑,认为曹操是来行刺,不是献刀。董卓遂下令捉拿曹操。

董卓进京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将原来的皇帝刘辩废除,将刘协立为皇帝。并且在朝中骄横之极,杀了很多当初反对他进京的大臣。曹操为了接近董卓,进一步除掉他,向王允借了把宝刀去刺杀董卓,当时董卓正在睡觉,结果突然一道雷声响起,将董卓惊醒,曹操随机应变地将宝刀送给董卓,匆匆离去。李儒进来后看破曹操的阴谋,可是曹操已经纵马离开了都城。

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卓孟德献刀。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强迫蔡邕为侍中。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
董卓摄君害民。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
八路诸候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操因多疑而杀吕后奢全家。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视操卓为一路人。

三国演义第四集讲的什么~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卓孟德献刀
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强迫蔡邕为侍中。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董卓摄君害民。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曹操因多疑而杀吕后奢全家。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视操卓为一路人。

扩展资料该回主要人物简介:
1、董卓, 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董卓被征召为羽林郎,后又为中郎将张奂部下作军司马,讨伐汉阳羌人,董卓作战粗猛有谋,力建战功。又先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等战役,颇著威名。
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不久,京中动乱,董卓在北芒立下了救驾大功,回京后便掌权。
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很快就吞并了附近两大军阀兵力。随后董卓废少帝,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帝),且不久就弑害了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
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绍联合关东各地刺史、太守,爆发董卓讨伐战。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被孙坚击败,退守长安。董卓在朝野内外都广布亲信,僭用近似天子的服饰及车驾,呼召三台。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太尉曹嵩之子。
举孝廉出身,选为郎官,历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拜骑都尉,镇压黄巾起义,迁济南相,政教大行,一郡清平,迁典军校尉。组织关东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迁东郡太守,拜为兖州牧。迎接汉献帝,拜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迁丞相,挟天子以令不臣。
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基本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推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促使中原地区政局稳定、经济向好,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汉献帝念及功劳,封为魏公,加九锡。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为魏王,位在诸侯王上,如同萧何故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谥号为武。次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东吴张昭等力主投降,鲁肃不同意,权倾向于鲁肃.
诸葛亮辩倒群儒.
东吴粮官黄盖和鲁肃引孔明见孙权.
诸葛亮用言语激孙权,孙权变色入后堂.亮怪孙权不门已破曹之策.肃又引出堂孔明入后堂叙话.
孔明向孙权说明操兵弱点孙权联合可破敌曹操的道理.孙权信其言.
张昭等人又力主投降,提醒孙权不可中刘备之计,孙权犹豫不定鲁子敬力排众议

东吴张昭等力主投降,鲁肃不同意,权倾向于鲁肃.
诸葛亮辩倒群儒.
东吴粮官黄盖和鲁肃引孔明见孙权.
诸葛亮用言语激孙权,孙权变色入后堂.亮怪孙权不门已破曹之策.肃又引出堂孔明入后堂叙话.
孔明向孙权说明操兵弱点孙权联合可破敌曹操的道理.孙权信其言.
张 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鄢周春# 三国演义第四回主要内容、好词、好句、阅读感悟 -
(19253987645): 《三国演义》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且说董卓欲杀袁绍,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杀.”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 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卓谓太傅袁隗曰:“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 事若何...

#鄢周春# 《三国演义》1至4回的主要内容+人物评价+读后感受 -
(19253987645): 初读《三国演义》,我便深深被这跌宕起伏的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上演着一幕幕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和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第一回汉末十常侍为奸,盗贼四处,刘备,关羽,张飞身怀报效国家的抱负...

#鄢周春# 三国演义第四回解释 -
(19253987645): 简单的说就是曹操献刀的故事.

#鄢周春# 三国演义每回的故事梗概 -
(19253987645): 《三国演义》——故事梗概 (中国)明朝 罗贯中 著 [故事梗概]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汉末十常侍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乱. 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 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

#鄢周春# 三国演义 第四回 赏析 -
(19253987645): 主要是说曹操献刀吧,那就大赞曹操,如他的有勇有谋,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正义(那个行动是正义的)等等.贬一下董卓,最后说一下刘备和孙坚(孙权的老爸)没有这份心思,为后来曹操奠定统一基础做了什么铺垫就行了.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卓请陈留王登殿.群臣朝贺毕,卓命扶何太后并弘农王及帝.

#鄢周春# 三国演义第4章题目主要人物情节 -
(19253987645): 第4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董卓把当时的皇帝刘辩废黜,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这一举动引来全朝廷的义愤.一位大夫王允约曹操用一把名曰七星的宝剑刺杀董卓.结果在背后行刺董卓时被董卓回身发现,曹操急中生智,把宝剑献给董卓,掩盖他刺杀的本意

#鄢周春# 三国演义 第四回的概括100字左右!! -
(19253987645): 董卓到了洛阳不久,便废了当时的皇帝,改立陈留王为帝.司徒王允想杀了董卓,便以生日为由请大臣到他家,中途说明想刺杀董卓的想法,曹操献计,把王允的宝刀要来.明日献刀时,不料董卓看见,曹操便以献刀为由骗过董卓,离开董卓府...

#鄢周春# 《三国演义》一至六回内容概括? -
(19253987645): 1、《三国演义》第一回概括 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 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

#鄢周春# 《三国演义》的第4卷讲什么?
(19253987645):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卓孟德献刀

#鄢周春# 请问《三国演义》的第四到第六回的简要概括! -
(19253987645): 灵帝崩,大将军何进立少帝,诏董卓四路军马进京,宦官发觉,诛何进,袁绍、曹操诛宦官.董卓趁机拥兵入都,废少帝,立献帝,弄权朝廷.曹操行刺董卓失败,逃到陈留.发矫诏举兵讨董卓.关羽温酒斩董卓骁将华雄,刘、关、张在虎牢关战败董卓义子吕布.董卓焚烧洛阳,迁都长安.曹操引兵追袭,败回,孙坚在洛阳得到传国玉玺,回江东图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