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一首诗里的“拗”和“救”? 律诗中的“拗救”是怎么回事?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拗和救都是格律诗中特有的现象,拗救指在格律诗中,对于不符合平仄的句式进行特殊处理,以使诗句合乎平仄。根据拗和救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区分,具体如下:
1. 拗:在格律诗中,不符合平仄的句式被称为拗句。拗句在律诗中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 单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须是平声。
* 单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必须是仄声。
* 孤平:五言第一字是平声,七言第三字是平声,同时第三字又是孤平(即第二字是仄声)。
* 三平调:在五言“平平仄仄平”和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不能是仄声。
2. 救:拗句可以通过在后面的句子中使用相反的拗句来弥补,这种弥补措施被称为救。根据救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对句拗救:在律诗中的对句中,如果上句出现拗句,则下句必须出现救句,以使整联平仄相反。
* 半拗救:在律诗中的单仄或单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半拗救,即在下句中使用相反的拗句来弥补上句中的单仄或单平。
* 句中拗救:在格律诗中,对于第一字是平声的孤平和第三字是仄声的三平调,可以在本句中使用拗救,以使诗句合乎平仄。
综上,拗和救都是格律诗中特有的现象,通过对诗句中的平仄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区分出拗和救。

正常情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第一个()是拗,第二个()是救。
还有一种情况如下。
正常情况:仄仄平平仄仄平。
拗救:仄仄(仄)平(平)仄平。
第一个()是拗,第二个()是救。
第三种情况如下。
正常情况:仄仄平平平仄仄,
拗救:仄仄平平(仄)(平)仄,
第一个()是拗,第二个()是救。

古代诗歌的拗救怎样区分学习?~

若出现了拗,通常是需要跟上“救”(也有可以不救的情况)。前面一字用了拗,后面就要在适当位置进行“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救,一般只能救前面的拗,不能救后面的拗,即救前不救后。此外,若前面该用仄声的地方而用了平声,就一般情形来说,是没办法救的,即只能平救仄而不能仄救平(特拗律体除外)。(a)本句自救:在仄平脚句式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如果没用平声,那么就会犯孤平。孤平可是近体诗大忌,要不得的。但为了不影响意境和诗的整体形象,或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平声字替代,那个地方非得用个仄声字,怎么办呢?若遇这种情况,可以在句子的倒数第三字,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补偿一个平声字来救。具体来说就是: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则在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如此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种情况也叫“孤平自救”。
  关于“孤平自救”,目前流行一种说法,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若用了仄声,而第一字用了平声,就不算是孤平,或者说是用第一字的平声救了。我个人不太赞成这种说法,原因有:
  1)音律是前轻后重、前松后严的,即后面的音节比前面的音节重要。从声律上,前面的救不起后面的拗。拗救只能是后救前。
  2)七言的第一字原本就是可平可仄、平仄任意的,只所以“任意”,就是因为这个字在声律上作用最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其平仄对于声律构成几乎没什么影响。
  3)虽然首字用了平声字,避免了除韵脚外只一个平声的情况,但第四字依旧为“夹平”拗,声律依旧不够谐和。
  前面提到的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实际上也属于本句自救的一种,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了仄声,分别在第四字和第六字换用平声字作为补偿,即“救”。
  (b)对句相救:本句没办法救,那就在对句救。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倒数第二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倒数第二、三字)都用了仄声,则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本来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或“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或“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种情况下,五言对句第一字、七言对句第三字,允许为仄声字。
  (c)半拗可救可不救: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倒数第二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倒数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在该用“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五字(倒数第三字)用了仄声而第六字(倒数第二字)依旧保持平声。这种情况可救可不救,与(a)(b)两种情况的严格性稍有不同。若救,救法跟(b)相同,也是分别在对句的“倒数第三字”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换用一个平声字。
  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形是:诗人们在运用(a)种拗救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就既构成了本句自救,同时又构成对句相救。
  举出几个拗救的例子:  本句自救(孤平自救):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对句为避免孤平本句自救,首字“恐”拗,在第三字换一个平声字“天”救)
  本句自救(特定格式句):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出句是特定格式句,即出句的“在”拗,“歧”救)
  对句相救(出句倒数第二字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出句“不”字拗,对句“吹”字救)
  对句相救(出句倒数第二、三字都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登乐游塬》
  (出句“意”和“不”都拗,对句“登”字救)
  半拗未救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出句“一”字拗,对句未救)
  半拗救了的(出句倒数第三字拗):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李白《送友人》
  (出句“自”拗,对句“斑”救)
  既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对句的“无”字既救了本句的“寂”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五”字)
  流水如有意,莫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
  (对句的“相”字既救了本句的“莫”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有”字)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李白《自遣》
  (对句的“盈”字既救了本句的“落”字,同时也救了出句的“不觉”二字)

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 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 “凉风起天末”, “平平仄平仄” 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看射雕处”, “平平仄平仄” 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信平生最萧瑟”, “仄仄平平仄平仄” 都属于这种情况。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则为仄仄仄仄平平仄)”,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 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对句第三个字变成平声字,即“吹”救“不”)、 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对句第五个字变成平声,“无”救“万”) 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补平! ③两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 如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孤平拗救),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 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


#窦诸若# 诗词中的拗句是什么意思 -
(19572214269): 论拗句和救拗 办法 《论拗句和救拗》所谓拗句,就是读不顺的句子.因为汉语有平、上、去、入等声调,所以,诗、词、歌等文学形式大都有一定的句型,以免拗口.写出拗句怎么办?救拗!怎么个救拗法?有些人用推敲的办法,使之合乎格律,不再拗口;而有些人则找一些古代的拗口的好诗作为范例,研究出一些“救拗句式”.这些句式大多也是拗口的.很多都是利用一个拗口的句子来救另一个拗口的句子.“救拗句式”的使用,使现代诗词中拗句泛滥,怎么读都不顺口.甚至有些诗词通篇充斥着拗句.建议在律诗中拒绝拗句.

#窦诸若# 律诗的平仄拗救的几个问题中,请高人帮助 -
(19572214269): 1、关于对句互救只三种,【七言出句三拗,对句三救】、【五字互救】、【罕救格】、叫前仄拗后平救,但也可能是后平拗前仄救. 这种拗救只适用七言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它联式不适用.因为用了这种拗救就会出现三平调或三仄脚. 2、相粘指的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出句之间,,拗救指的是同一联. 3、(1)LZ理解错了,对句,“无”字,即救本句“寂”字,又救出句,“五”字、、、怎么是四拗三救?、、 (2) 可以、如果出现特拗句,对,粘规则显然不合适、、一般的拗救,对粘是可以的,

#窦诸若# 律诗中什么叫半拗 -
(19572214269): 格律诗中,凡平仄符合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拗句”.所谓“拗救”,就是指在格律诗中出现了“拗句”即违反了格律组合规则的句子,必须采用补救的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声字的地...

#窦诸若# 拗句是什么意思 -
(19572214269): 拗句就是指格律诗句的格律没有按照常规平仄规律.拗句有小拗和大拗之分,出现拗句就要“救”,救有三种,本句自救、对句补救和一拗双救. 读音问题 1、niù jù(音六句),此为错误. 2、ào jù(音奥句). 关于读“niù jù”的问题,在目...

#窦诸若# 格律诗词中借拗不借拗是什么意思? -
(19572214269):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没有“借拗”一说,只有“拗救”和“拗律”的说法.什么是拗救?格律诗中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格律诗中出现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补救,称作"拗救".拗救的方法,分为三种.如果补救成功,就称之为“拗...

#窦诸若# 关于诗词救拗问题 -
(19572214269): NO !!!!!!!!!!!!!!!!第一字可平可仄. 五律仄起应是: 1、仄仄平平仄(或是:平仄平平仄,也就是第一字不论) 2、仄仄仄平平(或是:平仄仄平平)你这句就属于:平仄仄平平,符合格律的,没问题,改了就错完了. 【附】 五律孤平只有下面一种: 平起:仄平仄仄平 【我依今律,颗为一声,平】

#窦诸若# 七绝中起句三平尾,承句三仄尾是否属于救拗 -
(19572214269): 七绝基本都是押平韵,是不是本来想问“起句三仄尾,承句三平尾”是否属于拗救?如是,是有人提出这种救法,但还没形成定论.当然,七绝也有少量仄韵诗,你这问法也属同理. 三平尾的总结,还是清代王士祯所为,他做这总结也不是赞同,细品来倒是讽刺居多.倒是当代这一点上格外看重,不明其因.个人觉得这一点应该顺其自然,要看具体情境.如“夜静春山空”,其实就很好听,绝对不比“夜静夏山空”难听,或者应该这样说,有“春山空”这样的三平尾后,那个“夜”位置的字就不宜放平声.

#窦诸若# 格律诗句偶数字作拗时如何救拗? -
(19572214269): 在一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

#窦诸若# 诗词中的拗句是什么意思 - 作业帮
(19572214269):[答案] 论拗句和救拗办法《论拗句和救拗》所谓拗句,就是读不顺的句子.因为汉语有平、上、去、入等声调,所以,诗、词、歌等文学形式大都有一定的句型,以免拗口.写出拗句怎么办?救拗!怎么个救拗法?有些人用推敲的办法,使之合乎...

#窦诸若# 标出下列各诗的平仄格式,并指出拗救的句子以及时如何拗,如何救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春夜别友人 乐游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 - 作业帮
(19572214269):[答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第一句第二字“人”拗,此拗不可救.故失律.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