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一文中潮来前 .潮来时.潮后.江面的变化及人们的心情是什么 观潮课文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观潮》一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课文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时,既写了大潮的声音,又写了大潮的样子。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次过程,具体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奇异壮观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这一段先交代观潮的时间、地点。接着描绘了江面的景象及远处的小山、近处的建筑,从而写出了潮来前的平静。之所以写潮来前的平静,是为了给潮来时的景象作铺垫,使人读到“潮来时”的景象时自然与先前的“平静”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感受到大潮的壮观。

在这部分的描写中“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这句话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钱塘江入海口地势的特点,才有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形成。最后写钱塘江大堤上等待观潮的人极多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早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足以看出人们的心情,也正说明这“天下奇观”对人们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

第3、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第3自然段先写从远处传来的“好像闷雷在滚动”的隆隆的响声,但“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什么变化”,声音像闷雷说明还很远,江面还没有变化却听到声音。

可以想象大潮来势之大。接着再写随着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说明是在远处,之所以看到大潮像“一条白线”,是因为水天相接的东边江面宽阔,潮头不高的缘故。

第4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绘大潮越来越近时的壮观景象。先写“白线”很快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大潮越来越近,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接着写“再近些”时,“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从颜色和高度这两个角度写出了大潮的气势,这是由于东宽西窄的地形,使得白浪翻滚的潮水形成六米多高的城墙。

最后写“越来越近”时,大潮更加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真是气吞山河,无比壮观。

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江面的景象与变化。一是写“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大潮过去时急且快,可是余波未尽,“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个词写出了余波之大。二是写江面恢复平静以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显然,这时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完全不同。这两点描写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人们的心情是激动的,期待的心理非常热闹,人非常的多

期待、激动、失望

期待、激动

小学四年级潮水一课中摘录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去后江面的变化和人们的反应的词语?~

1、潮来之前:
作者先描绘了潮来之前的情景,第二自然段开头先告诉我们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和地点(海宁县的盐官镇)。随后又给我们详细描写了潮来之前钱塘江的样子。
登上海塘大堤,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平静极了;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多么壮观啊!远处的小山若隐若现,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已经上人山人海,这些景物描写,给钱塘江大潮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让我们更想一睹钱塘江大潮的奇观。
2、潮来之时:
第三和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潮来之时的情景,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远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刚开始作者听到了钱塘江远处传来了似闷雷的响声,再看江面,还是风平浪静,又等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水天连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描绘的近景,先说那条白线逐渐的横贯江面,随后白浪翻滚,形成白色城墙,潮来到最近时,作者把浪比喻成千上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让人们真正的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潮来之后:
在《观潮》这篇文章的最后,作者还没有忘记给我们描写潮来之后的情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的涌来,江面还在风号浪吼,过了很长时间,江面才平静下来,可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让我们从头到尾欣赏了钱塘江涨潮时的景象。

扩展资料: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赵宗成、朱明元。写的是八月十八钱塘江观潮的事。
《观潮》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参考资料:观潮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百度百科

江面:一条白线——白线拉长、变粗——白浪翻滚,形成两丈多高的水墙——漫天卷地般涌去,恢复了平静;人们的心情着急——激动、兴奋——惊叹。 观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后的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的英姿飒爽和观潮人群的惊叹不已,使读者身历其境。


扩展资料:

观潮风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塘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农历8月18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军,以后沿习成节。除农历8月18日前后三天观潮节外,农历每月初与月中皆有大潮可观,并可作一潮三看“追潮游”。在中秋佳节前后,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
或遇年头潮大,涌上江岸,冲伤观潮者。文献载《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观钱塘潮》诗:“乍起闷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万人退却如兵溃,浊浪高于阅景坛。”距杭州50公里的海宁盐官观潮景区是观潮最佳处。

古时杭州观潮,以凤凰山、江干一带为最佳处。因地理位置的变迁,从明代起以海宁盐官为观潮第一胜地,故亦称"海宁观潮"。


#殷裕旺# 观潮分别描写了什么? -
(19124472087): 观潮描写了潮来之前 、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象.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到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

#殷裕旺# 观潮是从什么到什么的观察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形状和声音
(19124472087):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通过写作者在观察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样子,以及人们的情绪变化,把钱塘江大潮壮观的场面展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殷裕旺# 观潮共四小段,潮来之状,什么,什么,观潮之盛 -
(19124472087):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⑴潮来之状.作者由远到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的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沃日. ⑵演兵之威. ⑶弄潮之技. ⑷观潮之盛.

#殷裕旺# 观潮这篇课文中大潮来到之前,钱塘江的景色是怎样的 -
(19124472087):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海宁市的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人多)

#殷裕旺# 观潮一齐描写潮来时从哪三个方面描写的 -
(19124472087): 是从形态、气势、声音三个方面描写的.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先声夺人. 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

#殷裕旺# 观潮中第四段描写钱塘江大潮形态的句子 -
(19124472087):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观潮》...

#殷裕旺# 概括观潮课文 -
(19124472087): 本篇主要描绘“钱塘观潮”的盛况.全文可分四层: 第一层写潮来之状.它用动态的“镜头摄像法”描写了初来之状、既来之状,又配之以“音响效果”,收到了文字尽管简约而令人视听不暇应接的艺术功效. 第二层写教阅水军的场面.其中...

#殷裕旺# 四年级上的语文本书第一课 《观潮》的中心思想 -
(19124472087): 本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zd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到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扩展资料...

#殷裕旺# 八年级上册观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19124472087):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殷裕旺# 《观潮》中的江潮要来时的特点是什么,江潮刚到时的特点是什么? -
(19124472087): 江潮要来时的特点是:江面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江潮刚到时的特点: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了一条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