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t图形教学中为什么关注高呢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过程”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图形与变换”作为小学数学新课程“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四个内容板块(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之一,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新增加的内容,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一线教师感到比较困惑。下面以北师大版的教材为例,谈一谈笔者近年来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内容、目标与课时
小学阶段“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对称、平移和旋转,以及从变换的角度(指图形对称、平移与旋转三种基本变换)欣赏图形、设计图形。教材分三段出现,具体安排如下表:

年级

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

建议课时数

三年级
下册

1.对称图形。
2.平移和旋转。
3.图形的欣赏与设计。

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对称轴。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在图案的设计与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图形变化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7

四年级
上册

1.图形的旋转。
2.图形的旋转、平移与对称综合变化。

1.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旋转或平
移、对称等变化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
单图形绕图形上的某个顶点旋转90°后的图形。
2.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3

六年级
上册

1.图形的变换。
2.图案的设计。
3.图案的欣赏与绘制。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
转或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
形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应用平移、旋转或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
能灵活应用平移、旋转和对称知识在方格纸上设计
图案。
3.在图案的欣赏和设计活动中,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与精彩现象。

4

二、“图形与变换”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重点有三个:一是对称、平移、旋转现象的认识与判断。“图形变换”中最基本的三种现象是对称、平移和旋转,只有对这三种基本现象的特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图形的设计与欣赏教学才有可能展开;二是画图形的对称轴和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后的图形。这是“图形与变换”知识的基本技能;三是说出基本图形经过平移、旋转与对称变化形成新图形的过程。把这个要求当做重点,是因为能说清楚图形的变化过程,说明学生就会欣赏图案,而设计与绘制图案必须建立在观察图案变化过程的基础之上。以上重点可以概括为“认”“画”“说”三个字。
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图形与变换”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三个:第一是数平移图形的单位数。学生容易把起点也当做平移的一个单位;第二是表述图形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学生表述时出现的现象主要是不完整、不严密和使用数学语言不规范。如“图形A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形B”,说成“图形A绕O点旋转90°得到”,或“图形转动了90°”等;第三是图案设计与绘制。特别是动手能力与美术功底较差的学生,在这一点上很难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
三、“图形与变换”的教材编写意图与特点
学生通过折纸、玩纸风车、照镜子等活动,较早地积累了平移、旋转、对称等生活经验。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开门、开窗户、电风扇转动等,以及植物的叶子、动物的身体、建筑物的造型等为学生认识平移、旋转与对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现实生活中图形变换的现象随处可见,对图形平移、旋转和对称这三种现象的数学解读,有助于孩子了解二维空间里图形变换现象的基本特征。从变换的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案,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感受图案之美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基于以上思考,编写了这部分教学内容。
这部分教材的编写,有下列特点:
1. 通过图形实例展示,揭示图形变化的基本特征。如“对称图形”的教学,就是通过展示蜻蜓、蝴蝶等模型图,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获得图形对称现象的认识;“平移与旋转”的教学是通过游览车的平行移动与纸风车的旋转等等现象的画面展示,来引导学生认识平移与旋转的基本特征。
2. 通过图形变化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四年级上册)或多个(六年级上册)简单图形,在旋转、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通过观察实例,体会图形变化的特点。
3.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大量的实践活动,获得图形变换的直观体验。如三年级下册中折对称轴、观察对称图形,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四、六年级的图案设计与欣赏等,都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以使学生获得图形变化的感性认识。
4. 联系生活中的变化现象,理解图形变化的基本特征。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对称、平移、旋转现象的生活经验,教材中随内容的安排,适时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如“照镜子”“观察树叶”“设计花瓣图案”等随处可见,使教学活动能基于经验、升华经验,建立表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图形变化的基本特征。
四、“图形与变换”的教学教学要求
1. 借助生活现象认识图形的三种基本变换现象。
由于生活中变换现象非常普遍,又非常动感直观,小学生喜闻乐见,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生活中儿童熟悉的变换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图形对称、平移和旋转三种基本变换现象。
2. 重视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经变换后的图形。
从变换的物质世界中过渡到图形世界,归纳出图形变换的三种基本现象,是本部分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停留在现象认识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当学生获得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初步认识之后,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经变换(对称、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是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横向数学化”(“横向数学化”是指从生活或情境到数学的过程;从数学到数学的过程叫做“纵向数学化”)的过程,这是“图形与变换”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必须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3. 灵活应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变化方法进行图案的综合设计。
许多复杂的图案都不是由单一的变化现象得来的,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在六年级上学期,必须要求学生会灵活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三种基本变化方法,进行图案的综合设计。有些图案设计还可以与比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电脑引导学生设计出更精美、更复杂的图案。
4. 欣赏并体验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由于这部分知识无论在家庭、在学校、或在社会,无论在植物、在动物、在人体、或在建筑等方面,都联系紧密、应用广泛,所以要求教师教学注意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欣赏体验。
五、“图形与变换”教学时要注意的问题
1. “图形与变换”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定位要与美术教学区别开来。
美术教学主要任务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应用图形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变化方法进行美术创作时,主要是突出美术方法的应用与再现对称、平移与旋转图案的美感要求;而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解释生活中图形变化的数学现象,培养空间观念,以及应用图形对称、平移与旋转的变换方法解决数学问题。两者在欣赏与图案设计方面有相同的教学要求,却有不同的教学价值追求。特别要指出:美术视觉上的对称、平移与旋转图案与数学上的对称、平移与旋转图案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视觉感受图案,如同样是平移连续图案,后一幅与前一幅图可以有大有小,这是视觉原理在平移中的应用;后者是精确等值图案,如平移连续图案,每一幅图的大小、形状一定是完全一样的。
2. 学生画平移与旋转后的图形,都要求在方格纸上进行,并有一定的规则。
不借助方格纸要求学生画变换后的图形或图案,是不规范的超越《课标》的要求(美术教学没有这样的要求)。平移图形只要求在上下与左右两个方向进行;旋转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按顺(反)时针来进行。
3. 图案的设计要求学生带好画图工具。
如尺子、彩色原料盒、画笔等。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有底板的画图用纸,发给学生,以提高图案设计的效果。
4. 与美术教师了解学生美术基础,提高学生的图案设计能力。
图案设计是本部分知识的教学难点之一,学生除对称、平移与旋转三种图形变换的基本特征掌握程度会影响学生的图案设计水平之外,其美术基础与动手能力也将影响到学生绘制精美图案的水平,所以教师在图案设计的教学时,要弄清学生的美术基础,以便因材施教。
5. 充分的教具准备,是提高这部分知识教学的前提。
这部分知识涉及的实物、图案教具较多,特别是挂图,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准备,教学语言再形象,也不如挂图让学生获取的教学信息多。有些可以借助电脑来演示,如多个简单图案变化后形成的复杂图案;有些可以课前绘制好张贴在黑板上的挂图,以便提高教学效果。如四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这课,第54页中的四个旋转图,可以先制作好10个基本图形,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依次张贴,固定在黑板上,让学生长久观察,效果更佳。

数学中图形高是怎么定义的?~

数学中三角形高的定义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新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学教育已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


#边福艺# 如何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
(15631016400): 做一些立体图形让学生辨识、记忆,直观印象会有助于空间观念

#边福艺#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
(15631016400): 新课程标准1~6年级小学数学在“数学思考”方面提出了“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和“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的目标. 在新课程教...

#边福艺#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
(15631016400): 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对学生数学学习尤为重要.数形结合的可行方法:需要教师采用直观教学,将数学内容以生动的图形或动画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

#边福艺# 小数数学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
(15631016400):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小学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往往我们为如何解决重难点而绞尽脑汁,然而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每位教师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一、课前预设,找...

#边福艺#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
(15631016400): 一、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从课堂主人来说,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人了,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

#边福艺#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研究 -
(15631016400): 一、研究背景: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数是形的抽象概括,形是数的直观表现.华罗庚先生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数形结合在数学...

#边福艺#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
(15631016400): 【摘要】:数学的抽象决定了数学可以培养学习者的抽象能力,也决定了学习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从一道道具体的应用题到常见的数量关系,从一道道具体的计算题到计算法则,从具体的数到一个个字母等无一不是抽象的过程.教材的编排体现了这样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思考”方面提出了“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和“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的目标.

#边福艺#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 -
(15631016400):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数学分析能力就是把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变成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推理及正确判断等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边福艺# 浅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
(15631016400):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每天的课堂教学我们总是在有意或无意的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美国教育心理家布鲁纳指出: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在人的...

#边福艺#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15631016400):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教育理念来看,以人文本,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