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全诗 雨霖铃全诗?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雨霖铃·寒蝉凄切,作者:宋代柳永。

全诗内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蓝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 。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扩展资料:

雨霖铃,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入“双调”。《乐府杂录》:“《雨霖铃》,明皇自西蜀返,乐人张野狐所制。”《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

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漫志》又称:“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一百三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前片第二、五句是上一、下三,第八句是上一、下四句式,第一字宜用去声。



雨霖铃》①

宋 柳永

【原文】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②

都门帐饮无绪,③

留恋处,④

兰舟催发。⑤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沉沉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⑨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⑦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篷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雨霖铃
柳永 ( 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赏析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主要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后两句中“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手。“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内心的痛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手法,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得出一条人生哲理:“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泪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此后漫长的孤独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产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思念之情、伤感之意刻画到了细致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显得更强烈。《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画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画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作者

柳永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更名为柳永。创见出身于官宦世家,年少时学习诗词,立志要考取功名,入朝为官。

柳永

十八岁,柳永离家上京参加礼部的考试,路经杭州之时,为杭州的湖光山色、繁华迤逦所吸引,遂留滞杭州,终日沉迷于莺声笑语之间。十九岁,孙何出任杭州知府,柳永作词《望海潮・东南形胜》前往拜谒,此词一反柳永婉约轻软的风格,以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杭州的繁华美丽。柳永也因这首词而声名大噪。二十四岁,柳永进入汴京。当时的北宋都城十分繁华,商业发达,天子与民同乐,整个京都呈现的是一片安定祥和的景象,柳永为此深深地赞叹,做出了一篇又一篇的凌云辞赋,将汴京长久的太平景象用词曲描绘地淋漓尽致。二十五岁,柳永参加当时的春闱,本是自信满满,认为自己必登榜首,奈何宋真宗因为他诗词太过浮糜为由而使他名落孙山。此时的柳永仍有入朝之心,六年后再次参加闱试,仍失败了。又三年,他第三次落榜。

仕途的坎坷深深地打击了他,少年他一腔热血,志气高昂地进入京都想要有一番作为,然而将至中年,四次落第令他黯然退出京都是,流浪于西北。半百之时,仁宗特开恩科,他才终于进士及第。任职余杭县令之时,他劳心尽力,深得百姓爱戴,被百姓称为“名宦”。

柳永的一生

柳永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诗人,字耆卿,本名柳三变,字景庄,后来自己改名柳永,因在家重给排行老七,所以又称柳七,祖籍是河东人(今天在山西)后来迁居到福建崇安人,约生于公元987年。

柳永画像

柳永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柳嵩,曾经是沙县县丞,父亲柳宜曾出任南唐御史。淳化元年,柳永的父亲上书授全州通判,柳永跟随父亲上任,咸平六年即公元1003年,柳永作下《望海潮》拜谒孙何,此词让柳永名声大震,景德年间,柳永离开杭州前往苏州,不就又回到扬州,在那里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公元1008年,柳永进京赶考,1009年,柳永初次考试落第,心中不满作下《鹤冲天-黄金榜上》,1015年,柳永参加礼部考试,又落第,同时与他的老相好虫娘之间关系出现问题,又作下《征部乐-雅欢幽会》,1018年,柳永考试再次落第,1024年第四次考试还是落第,愤怒地离开京城,南下。

1029年,柳永返回京城,触目伤情,又离开京城,到西北去了。公元1034年,宋仁宗亲政,开启恩科,考试渡渡放宽,柳永终于及第,拜官睦州团练推官,那时候柳永已经年近暮年,所以柳永非常高兴。1037年,柳永调任余杭县令,在那里深得百姓的爱戴,两年后被调往浙江定海。1043年又被调到泗州做判官,之后便经常调来调去,1046年任著作郎,三年后转太常博士,第二年改任屯田员外郎,定居润州,四年后,1053年,柳永去世。

柳永是什么派诗人

?柳永是我国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代表,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因在家中排行老七,所以人们也称之为柳七。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年时期学习诗词,希望以后自己可以为官,但是刘永后来的仕途是相当坎坷的。

婉约派词人代表柳永

在两宋时代,我国词坛优秀作家灿若星辰,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词气势恢宏,充满着作者的雄心壮志,抒发的感情比较强烈和直接,而婉约派的词语言清丽柔婉。

柳永是第一个对宋词进行创新的词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从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词坛的格局,使得慢词登上词坛的舞台,同时他也是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柳永的父亲去世后,柳永跟随母亲学习一些启蒙的诗词,后来又跟着他的哥哥们去私塾先生那里学习,私塾先生的指点下,柳永的填词度曲在当地小有名气,随着年龄的增加,柳永也渐渐开始出入一些红楼场所,赢得很多歌女佳人的青睐。

柳永擅长长调诗词,且作品大多是慢词,精于音律,他词中的词调大多都是自己创造新样式,作品音律和谐婉转,特别适合歌唱。其词词风婉约,细致含蓄,很是缠绵,充满着细腻的感情,情景交融。但是词中却大多用白描的手法,不用假借代替,也不用烘托和渲染,词语也大多是口语化,简单易懂,变“雅”为“俗”,通俗的语言处处充满着小市民的生活情调。

柳永的妻子

?柳永虽然一生中常常留恋于风花雪月场所,但是据说柳永是有妻子的,其妻名叫谢玉英,是个青楼名妓,擅长歌舞且才貌双全,平日里最喜欢唱柳永写的词。当时柳永惹怒了宋仁宗,到余杭上任县令的时候经过苏州,结识谢玉英,二人心意相通,传说《凤栖梧》这首词就是柳永写给谢玉英的。

柳永妻子谢玉英

后来柳永离开苏州之前和谢玉英约定好,柳永永远不变心,而谢玉英不再接客。柳永在余杭做了三年的官,认识了很多新的名楼歌妓,但是并没有忘记和谢玉英的约定,在柳永会京城的时候到江州和谢玉英见面,谢玉英当时已经在接新的客人了,柳永心中很是伤心便在墙上写了一首词,词中描绘了他们之前的恩爱场景和誓言,谢玉英看到后很是后悔自己没有遵守约定,便自己跑到京城找柳永,最后二人在陈师师家见面,二人重归于好,在陈师师家东边的院落住下,二人过起夫妻般的日子来。后人就将谢玉英称为柳永的妻子,不过后来又时候二人感情破裂,加上柳永坎坷的仕途,柳永四处辗转,柳永又结识许多青楼女子,如柳永后来字词中写到的虫娘,香香,禾娘等。至于后来谢玉英怎么样了,就鲜有记载了。

后来柳永死的时候,家中没有钱财,是他的各个相好凑钱埋葬了他,有传说说,谢玉英当时也在,并且为柳永戴孝,哀痛过度,两个月后也去世了,不过这是民间传说的故事,没有确切的史书及后世的资料记载。

柳永的爱情

?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一直以其婉约细腻的词曲著称,因为其本人一生风流,常年出入风花雪月场所,和各个地方的名楼歌妓交好,并为这些女子作下不少浓词艳曲。所以柳永本身的爱情,也一直备受关注。

柳永的爱情

后世有一些学者曾经指出柳永对自己的风花雪月的生活很是满意,因为柳永在自己的词作中表现得很是大胆、直接,曾经在《鹤冲天》中言道“偎翠红,风流事,平生畅”。而且很鄙视那些为功名利禄所羁绊的人,称他们这些人是虚度光阴,而对自己和歌妓的男欢女爱颇为自得。

并且柳永在对待爱情方面没有受到当时世俗观念的影响,没有像之前的文人那样对地位低下的歌妓抱着蔑视的态度,柳永对这些女子和对平常女子是一样的,柳永深深被歌妓的聪明和美丽所折服,在他的词作中很多都可以看出柳永对她们的喜爱,如师师、虫娘、禾娘等,在柳永的观念里,他和歌妓们心灵上的共鸣早已超越了世俗的一切,双方都惺惺相惜,柳永对歌妓们的同情和怜惜让歌妓们感受到不一样的关怀,而歌妓们也是崇拜柳永的才华和他那浪子般的不羁与多情。

总体而言,柳永不是封建社会所需的仁人志士,但是他是一个人格独立、追求人与人之家平等的性情中人,柳永词中那些对歌妓们的理解和欣赏,对后世的爱情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柳永爱情诗词

柳永是我国北宋史上著名的词人,对词在后世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坎坷的仕途经历和长期在汴京的生活使得他常常留恋在秦楼楚馆内,期间柳永也做了大量的爱情诗词,这些浓词艳曲历代来都被赋予“格调低俗”的评论,但是其中富含了很多柳永自身对爱情的思索和感悟。

婉约派词人柳永

柳永爱情词主要有两个特征,第一便是情欲合理,其次便是男女平等。

很多后世学者指责柳永的爱情词因为其中充满着很多对男欢女爱的描写,所以让人觉得柳永的爱情词缺乏含蓄美,如《凤栖梧》中“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等,但是柳永的爱情词不仅仅是描写男欢女爱,还有他对人生、对爱情的深刻感悟,如在《浪淘沙》中“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暗示柳永和歌女的感情日渐加深,已经上升为亲人一般的感情,包含着柳永对人生的感悟。

而男女平等是柳永爱情词中另一个很大的特色。自从隋朝建立科举制度起,歌妓就很普遍地存在着,而诗人和歌妓之间的交际更是当时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双方不是建立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歌妓历来都是地位卑贱,受人轻视的。而柳永却一改前人之风,他对歌妓是抱着平等的态度和身份与歌妓进行交流、生活、欣赏。这在当时是一个很立异的行为,并且柳永和歌妓都是情投意合,没有强迫、压迫,让歌妓们身心愉快,歌妓们欣赏柳永,而柳永怜惜歌妓,这是一种和平的状态。

柳永的爱情词对后世爱情观念的转变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其对于爱情的态度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1、全诗。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注解。

  (1)凄切:凄凉急促。

  (2)骤雨:急猛的阵雨

  (3)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4)无绪:没有情绪

  (5)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6)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7)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8)暮霭:傍晚的云气

  (9)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10)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3、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全诗~

雨霖铃
柳永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dū)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nǎ)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分数!!!!!!!!!!!!!!!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 ·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全狗阮# 雨霖铃这首词主要内容是什?雨霖铃这首词主要内容是什么
(13822834675):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飘泊.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 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所欢难以割舍的离情.上片写送别的情景,深刻而细致地 表现话别的场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情景,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 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全狗阮# 有知道柳永的《雨霖铃》全篇的吗
(13822834675): 宋 【作者】:柳永 【作品】:雨霖铃 【内容】: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全狗阮# 雨霖铃全诗通过对什么的描写什么的铺叙以及什么的想象营造了什么的气氛引发了什么感情? -
(13822834675): 《雨霖铃》全诗通过对离别的感受.引发了作者内心的忧愁.

#全狗阮# 《雨霖铃》和《天净沙秋思》答案雨霖铃:诵读全词,说说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感情雨霖铃:为什么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天净沙:... - 作业帮
(13822834675):[答案] 《雨霖铃》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

#全狗阮# 柳咏的雨霖铃的赏析 -
(13822834675):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

#全狗阮# 赏析一下下面的这首柳永的诗?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念去、千里烟波 - ---(补充... - 作业帮
(13822834675):[答案] 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泪眼对泪眼,无言应无言,凄恻委婉,愁肠百结. 一片残柳,一弯残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深情脉脉,离恨悠悠. 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愁煞多情人.时间定格在《雨霖铃》上,成为永恒. …… ...

#全狗阮# 《雨霖铃》!!!!!!!!!!!! -
(13822834675): 1 开篇点明时间(初秋雨后) 2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1.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这三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2.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全狗阮# 雨霖铃 柳永 整首诗从头到尾拼音 -
(13822834675):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全狗阮# 雨霖铃(柳永) -
(13822834675): 展开全部雨霖铃 柳永(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

#全狗阮# 雨霖铃是什么诗词的名称?
(13822834675): 词牌《雨霖铃》原是唐代教坊大曲名,柳永始用为词牌之名,又名《雨 霖铃慢》,为双调,上片九句,押五仄韵,五十一字,下片八句,押五仄韵, 五十二字,共一百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