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书后面的综合复习的第三课的课后问题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综合复习课文1——3课课后题答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1
3.《中华第一龙》

本文从“中华第一龙”谈起,讲了中华民族的标志——“龙”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和象征意义,赞颂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一题,借助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濮”“犷”“蜥”“椽”“瞩”要查的部首很明显,读音分别是pú、guǎng、xī、chuán、zhǔ。“弋”是独体字,查“弋”部,读音是yì。

第二题,“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

“中华第一龙”指的是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那条龙。

这条龙的特点是: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

第三题,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文章的第4自然段具体讲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过程。学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从龙这一艺术形象,可以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生可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四题,抄写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再写出几个带“龙”字的词语。

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带“龙”字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晴。通过个人思考,再互相交流,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本文从“中华第一龙”谈起,讲了中华民族的标志——“龙”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和象征意义,赞颂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一题,借助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濮”“犷”“蜥”“椽”“瞩”要查的部首很明显,读音分别是pú、guǎng、xī、chuán、zhǔ。“弋”是独体字,查“弋”部,读音是yì。 第二题,“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 “中华第一龙”指的是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那条龙。 这条龙的特点是: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 第三题,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文章的第4自然段具体讲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过程。学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从龙这一艺术形象,可以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生可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四题,抄写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再写出几个带“龙”字的词语。 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带“龙”字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晴。通过个人思考,再互相交流,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题目发过来好吗?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后面的综合复习的课后问题的答案。~

养花》 这是老舍先生的散文,通过写养花的过程,表达了养花的乐趣。 第一题,通过查字典理解字词。 奇花异草 异:奇异,特别。奇花异草,奇异、特别的花草。 大雨倾盆倾:使器物反转或歪斜,尽数倒出里面的东西。大雨倾盆,雨像盆里的水倒下来一样,形容雨非常大。 置之不理置:搁,放。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理不睬。 三年五载载:年。三年五载,三年五年。 秉烛夜游秉:拿着,握着。秉烛夜游,晚上举着蜡烛游玩。 第二题,从文中画出能具体说明“如此循环”的一个句子。 应画出的句子在第4自然段:“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 第三题,用课文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作者从养花中体会到的乐趣。 文章的第3自然段讲养花增长了见识,第4自然段讲养花虽然辛苦但有益身心,第5、6自然段分别叙述养花的快乐与忧伤,最后一段总结了养花的乐趣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2.《生活是多么广阔》 这是著名诗人何其芳的诗。诗中抒发了对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一题,用自己的话说说几个含义深刻的诗句的意思。 这三个句子都是诗的第3节里的,讲的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要留心观察,注意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意思是:要在生活中满腔热忱地帮助别人。 “去以心发现心”,意思是:要真心待人,真诚待人。 第二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 说。 3.《中华第一龙》 本文从“中华第一龙”谈起,讲了中华民族的标志——“龙”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和象征意义,赞颂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一题,借助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濮”“犷”“蜥”“椽”“瞩”要查的部首很明显,读音分别是pú、guǎng、xī、chuán、zhǔ。“弋”是独体字,查“弋”部,读音是yì。 第二题,“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 “中华第一龙”指的是河南濮阳一座五千年前原始社会的墓葬中发掘出来的那条龙。 这条龙的特点是:用贝壳砌成,造型粗犷,样子像蜥蜴。 第三题,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怎样形成的?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龙这种艺术形象是我们的祖先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文章的第4自然段具体讲了我们的祖先创造这一艺术形象的过程。学生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从龙这一艺术形象,可以体会到我们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体会到我们祖先的理想和希望,体会到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学生可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第四题,抄写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再写出几个带“龙”字的词语。 课文中带“龙”字的词语有:望子成龙、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凤呈祥、巨龙腾飞。带“龙”字的词语还有很多,如,盘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龙马精神、车水马龙、龙飞凤舞、画龙点晴。通过个人思考,再互相交流,就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 4.《狱中联欢》 这篇课文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狱中”指的是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设在重庆市郊区歌乐山下的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渣滓洞。课文讲的是1949年元旦,被关押在集中营的革命者,巧妙地利用庆祝新年的机会,欢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表现了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 第一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然后填写狱中联欢的过程。 这一题是通过默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狱中联欢的过程是: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 第二题:挑选课文中的一副对联读一读,体会对联的意思。 文中的五副对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字面看,没有一处革命的词句,没有一处可以被敌人抓住把柄,但在当时当地,大家都能领悟到这些对联中所蕴含的欢呼革命大好形势、赞颂革命者、抨击反动派的意思。学生要领悟到革命者贴的对联的这一特点,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作适当提示,然后再让学生挑选一副,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思。 第三题,仔细阅读课文中“猩猩来到楼七室门前站定……猩猩装作没有听见,溜走了”这一部分,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一题实际是上一题的进一步具体化。楼七室的对联:“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横额“乐在其中”,最能体现革命者乐观、诙谐的情趣,意在挑剔的猩猩看了以后,可能已意识到某些不同寻常的意义,但他抓不住把柄,只能无可奈何地溜走。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互相交流启发,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可以分角色读读这个部分。 5.《名碑荟萃》 本文以西安碑林收藏的石刻为例,介绍了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几位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反映了我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 第一题,按照课文叙述顺序,写出课文介绍的几位书法家的名字。 课文依次介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第二题,这几位书法家的书法各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画出最能表现每个人书法艺术特点的一两个词语。 课文中介绍王羲之的书体“潇洒清秀”;欧阳询的字“骨气劲峭,法度严整”;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柳公权的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

(1)教师朗读指导: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朗读基调是幽怨舒缓的无奈和惋惜,语调低缓,语速稍慢。

  (2)这篇课文围绕“时间匆匆,一去不返”展开叙述,先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然后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最后写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二、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参考】: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我的成长历程也是如此,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我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即将步入中学的少年,六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无声无息,无影无踪。(找句子谈自己的独特的感受)

  三、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再写几句。

  【参考】:作者列举了生活中的具体细节,表现出了日子的来去匆匆。如:“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同学们可用“……的时候,日子……”的句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如“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随着笑声漂流;跑步的时候,日子也在脚步声中逝去……”

 四、背诵课文,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生郭飘# 六年级下册语文3课《烟台的海》课后题1.作者把烟台的海说成是“画”,是“广阔的背景”,是“壮丽的舞台”,你是怎么理解的?今晚之前..一定要完成..... - 作业帮
(17139377495):[答案] 烟台的海》本文通过描写烟台的海的独特的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以及( 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表达了(烟台人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是我们 老师说的中心思想...

#生郭飘# 6年级语文穷人3个课后问题怎么答 -
(17139377495): 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小说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

#生郭飘# 六年级下册复习,每一课的课题,作者和出处 -
(17139377495): 只能找到这些了:参考吧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1.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2.匆匆3.桃花心木4.顶碗少年5.手指6.北京的春节7.藏戏8.各具特色的民居9.和田的维吾尔10.十六年前的回忆11.灯光12.为人民服务13.一夜的工作14.卖火...

#生郭飘#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的课后第二题怎么做
(17139377495): 因为桃花心木学会了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升职了.已经能够独立生存了

#生郭飘#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复习要点 -
(17139377495): 字词:语文课本中难写易错的;课外积累有特点的词语(成语等) 句子:句式变换;修改句子;造句;补充句子 课内阅读:课文中要求背诵的段落;练习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段落 作文:写事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内容为最近对小学生来说比较热门的话题(如感恩)

#生郭飘# 六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第3课答案 2大题和3大题的3小题是烟台的海.....使他们 -
(17139377495): 气势汹汹 水平如镜 呢喃细语 如痴如醉 蔚为壮观 威武雄壮 前赴后继:赴:到(某处)去 锲而不舍:锲:用刀子刻 崇山峻岭:崇:高 是烟台的海陶冶,磨练了烟台人,使他们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

#生郭飘# 六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第3课答案 -
(17139377495): 3、烟台的海补充习题答案 三、1、涌浪比做小山 形象的写出了巨浪拍打堤岸的壮观景象.因为冬天的还做有气势.2、扑字写出了春天海浪的柔和,让人感觉到海浪如顽皮的小孩子. 3、总分总 冬天凝重 春天轻盈 夏天浪漫 秋天高远. 使他们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 短文《海》答案 1、 我的梦是指在培育人才. 蓝色的希冀是指学生们拥有知识后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成为祖国明天的希望 播种的含义是培养教育. 2、聚涓滴,纳百川,不断地充实自己,永不满足,永不停息! 3、文中写了两种海,一种是真实的大海,另一种指知识的海,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1、广博、无边无际、雄浑、大气、活力.2、它们的存在都需要永不停息地充实、汇集.

#生郭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课后题解答 -
(17139377495): 2:1.“扑”字写出了涌浪不可阻挡的气势.2.“扑”字写出了春天海浪的柔和,让人感觉到海浪如顽皮的小孩子.4:总分总的结构. (可以背描写海的四季的其中的一段) 参考答案:课课通

#生郭飘# 语文第三课课后第三题请求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课“烟台的海”中的第三题课后答案.我要急用啊! - 作业帮
(17139377495):[答案] 说它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它像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的依托;说它像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高的巨大的空间. 我就是这样写的

#生郭飘#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的课后问题是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17139377495): 1.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2.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3.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