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善 福虽未至祸已远矣 这句话的出处 人为善 福虽未至 祸已远离 人为恶 祸虽未至 福已远离 出处...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20

出自《春秋·曾子》。

原文是: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意思是:为人善良,虽然没有福气降临,也将使自己远离祸事;为人凶恶,哪怕没有天降之灾,也会离好运越来越远。待人处事和善的人,就像春天公园里的小草,每天看着好像没有很高,其实每天都有生长。为非作歹的人,就像拿来磨刀的石头,看上去好像没有损伤,实际上每天都有消耗。

扩展资料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

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冬”四季的季节。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二时。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

现存《春秋》,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依《公羊传》和《谷梁传》载至哀公十四年止,为二百四十二年,《左传》多二年),它基本上是鲁国史书的原文。



出自了凡大师的四训经典禅语对话。
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所束缚了。既然被阴阳“气数”所束缚,怎么可以说没有“数”呢?虽然说“数”一定有,但是只是平常人,才会被“数”所束缚。要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他不住了,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里注定要吃苦,但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数”也拘不住他,因为极恶的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成贫贱短命。一个人被“数”拘住,那就是凡夫。

一个人的命运到底能逃的过吗?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六祖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同。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而得到身外的功名富贵。若为人不知反躬内省,从心而求,只顾好高骛远,祈求身外的名利,那就算用尽心机也是求不到的。若能一心行善定能改变命运。古人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做善事,虽然目前并没有福报降临,但灾祸已经远离他;一个人为非作歹,虽然目前暂时没有受到惩罚,但福气已经离他远去了。
这句话出自于明代思想家袁黄所著《了凡四训》第三篇《积善之方》,主要是教导并劝解人们要多行善,少作恶,是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进一步诠释。
这句话与“行善之人 ,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做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有异曲同工之妙。

扩展资料:
《了凡四训》是古代著名劝善书,作者是明朝著名官员、思想家袁黄。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
《了凡四训》 又名《命自我立》, 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书成于公元1602年,全文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个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至今依然为芸芸众生起着明晓世事的指引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了凡四训,百度百科-积善之方

  了凡四训经典禅语对话2008-08-13 18:33 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所束缚了。既然被阴阳“气数”所束缚,怎么可以说没有“气数”呢?虽然说“气数”一定有,但是只是平常人,才会被“气数”所束缚。要是一个极善的人“气数”就拘他不住了,因为极善的人,尽管本来他的命里注定要吃苦,但他做了极大的善事,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他苦变成乐,贫贱短命变成富贵长寿。而极恶的人“气数”也拘不住他,因为极恶的人,尽管他本来命中注定要享福,但是,如果做了极大的恶事,这大恶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变成祸,富贵长寿变成贫贱短命。一个人被“气数”拘住,那就是凡夫。

  了凡问云古禅师;一个人的命运到底能逃的过吗?云古禅师曰: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恶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六祖大师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同。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而得到身外的功名富贵。若为人不知反躬内省,从心而求,只顾好高骛远,祈求身外的名利,那就算用尽心机也是求不到的。若能一心行善定能改变命运。古人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有狗童#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出自哪里??
(17096293972): 出自了凡大师的四训经典禅语对话.

#有狗童# 多行善事福虽不至祸已离,的全文 - 作业帮
(17096293972):[答案] 人行善,福随未至,祸已远离,人行恶,活虽未至,福已远离.” 行善不昌,祖上必有余殃,殃尽必昌. 行恶不灭,祖上必有余徳,徳尽必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有狗童# 请问;人为善,福虽未至,祸也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但福也远也.... 是谁说的??
(17096293972): 济公

#有狗童#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什么意思? -
(17096293972): 出自了凡大师的四训经典禅语对话. 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所束缚了.既然被阴阳“气数”所束缚,怎么可以说没有“数”呢?虽然说“数”一定有,但是只是平...

#有狗童#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 作业帮
(17096293972):[答案] 出自了凡大师的四训经典禅语对话.一个平常人,不能说没有胡思乱想的那颗意识心,既然有这颗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阴阳“气数”所束缚了.既然被阴阳“气数”所束缚,怎么可以说没有“数”呢?虽然说“数”一定有,但是...

#有狗童# 福泽后世出自哪里 -
(17096293972): **" 福泽后世"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的曾子**.具体来说,在《论语》中,曾子说:“祖辈有德,这个德能够福泽子孙后代.”这就是“福泽后世”的出处.

#有狗童# 福泽后代的上一句 -
(17096293972): 福泽后代的上一句是祖辈有德,这句话讲的是前人积累的功德和仁义,能福泽子孙后代.古人云:“与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矣.”行善积德是一种长期的修业,并非短期就能获得回报.但长此以往,则必能结出众多的善果.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