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草原的风土人情及风俗习惯 草原的民族风情和风土人情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风土人情: 
蒙古包--适于游牧生活
  马--适于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适于骑马
  牛羊肉奶茶奶酒
  可以看出内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去适应自然才能不断发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场,进行轮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资源。别外,他们还进行了畜牧产品的深加工,鄂尔多斯品牌的服装闻名全球。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植被保护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的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区草原中草场质量最好,草原风光最为绚丽的地方。作为蒙古族发祥地之一,其传统习俗保存得较为完好。而草原旅游胜地集中于海拉尔到满洲里之间和著名的呼伦湖周围的草原上。
  科尔沁大草原 科尔沁大草原的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比较出色,且接近北京及东北各大城市。它集湖泊、草原、森林于一体,还有独特的草原风情节目。
  锡林郭勒大草原 锡林郭勒拥有多种植被类型,是中国第一个草地自然保护区,草原风情浓郁,素有“摔跤之乡”之称。摔跤,蒙古语又称“搏克”,是蒙古族民间最普遍的运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说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精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到处盛开着艳丽的鲜花,骏马奔驰在莽莽原野,白云似的羊群浩浩荡荡,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绿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别迷人。

主要民族是蒙古族

蒙古族的习俗

服饰
那达慕蒙古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有满族特色,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人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人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人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人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人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 蒙古族传统服装——蒙古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摔跤服是蒙古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美食、美品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人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蒙古风土人情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居住着勤劳、勇敢、善良、好客的成吉思汗的后代,他们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好客有人说,「在蒙古,即使没有带干粮,也可以旅行几个月。」陌生的来客,往往会被当作贵宾招待。帐蓬的主人会把传统的奶茶和其他乳制品,特别是酸马奶恭恭敬敬地端到客人面前。在蒙古游牧地,出卖乳汁被认为是一种耻辱。蒙古人几乎家家养狗,这些狗体大凶猛。按蒙古人的习惯,客人走近帐蓬,首先要高声呼唤引出狗来狂吠,以此通知帐内主人,并让主人制止狗吠。在主人出来之前,骑马的人坐在马鞍上,徒步的人则拿着棍杖以抵御狗的进攻,走近蒙古包时,得注意将棍杖或鞭子放在门外。在蒙古人看来,如果你带着鞭子或棍杖进帐,就是对主人的侮辱。进入帐幕,通常不必脱帽。如果要脱,切不可将帽子朝着门口放。客人应盘腿而坐,如果盘腿不习惯,则必须将两腿伸向门口,不能向内。坐下后,交换鼻烟壶。客人先将自己的交给主人,然后将主人的接过来。如果你没有,也没有关系,但你得用右手掌去接主人的鼻烟壶,恭恭敬敬地托到鼻孔,将塞子拔出一点,然后闻一闻,再将塞子盖紧,奉还主人。

风土人情: 
蒙古包--适于游牧生活
马--适于草原上的行走
蒙古袍、蒙古靴--适于骑马
牛羊肉奶茶奶酒
可以看出内蒙古牧民的住、行、衣、食都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去适应自然才能不断发展。牧民合理利用草场,进行轮流放牧,合理利用牧草资源。别外,他们还进行了畜牧产品的深加工,鄂尔多斯品牌的服装闻名全球。牧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内蒙古草原相当辽阔,总面积约占全国国土的1/10。它由六大草原组成,自东向西顺次是:世界上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植被保护最好的锡林郭勒草原、宽广的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我区草原中草场质量最好,草原风光最为绚丽的地方。作为蒙古族发祥地之一,其传统习俗保存得较为完好。而草原旅游胜地集中于海拉尔到满洲里之间和著名的呼伦湖周围的草原上。
科尔沁大草原 科尔沁大草原的草原风光和蒙古族风情比较出色,且接近北京及东北各大城市。它集湖泊、草原、森林于一体,还有独特的草原风情节目。
锡林郭勒大草原 锡林郭勒拥有多种植被类型,是中国第一个草地自然保护区,草原风情浓郁,素有“摔跤之乡”之称。摔跤,蒙古语又称“搏克”,是蒙古族民间最普遍的运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的草甸草原,可说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精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到处盛开着艳丽的鲜花,骏马奔驰在莽莽原野,白云似的羊群浩浩荡荡,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绿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别迷人。
主要民族是蒙古族
蒙古族的习俗
服饰
那达慕蒙古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有满族特色,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人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人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人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人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人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 蒙古族传统服装——蒙古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摔跤服是蒙古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美食、美品
蒙古人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人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去过草原的都知道,这种风俗只是代表对客人的尊敬



草原上的人们有哪些风俗习惯~

草原人民在我国主要以蒙古族为主,下面就蒙古族的习俗谈草原人民的风俗。
一,以茶待客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
二,选猎狗
草原人民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当第一次出猎调驯猎狗时,先往狗鼻子里灌注狐狸热血,使其与狐狸和狼成为冤家对头。
三,献哈达
哈达是草原人民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
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四,敬酒
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
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五,尊老爱幼
草原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
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独特的蒙古族习俗

草原盛会一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园仓式,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顶中 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祭敖包: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献哈达:哈达以白布帛或丝绸为主,长短不一,一段约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长,两端有丝脱出,约半寸许,其长短均视被交者和场合而定。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馈赠礼品、年节交往中的礼节,有时还伴随吟唱和祝词,更染敬重的气氛。

手扒羊肉: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刚屠宰后的羊,挑选好的部位,(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不加任何调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时不用餐具,用手扒着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万不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谢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交朋友、不能以诚相待。


#徒侧转# 草原人有什么风俗习惯 一定要简单 -
(17550245525): 尊敬长辈 谦逊就能适应一切的风俗习惯 要和你一个个说,比如,不能挎着门槛不进不出,长辈面前不能在后面背手,不得随便破坏环境杀戮生灵》...很多 根本2分钟说不完

#徒侧转# 草原上的人们有哪些风俗习惯
(17550245525): 骑马,摔跤,喝酥油茶,吃手抓饭,吃手抓羊肉

#徒侧转# 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
(17550245525): (1)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

#徒侧转# 草原的风俗有哪些? -
(17550245525): 1.狩猎,又称围猎 、打围、畋猎.大型围猎,少则数十人 ,多则上百人,甚至更多, 有固定的日期和规程. 一般来说,打什么围,就有什么章法.从猎取目标上分,有虎围、狼围、野猎围、黄羊围、狐狸围、野兔围、野鸡围等.从规模上分,...

#徒侧转# 《草原》一文中还描写了蒙古族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 -
(17550245525):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写草原的美丽风光,蒙古族人民热情迎客的场面,主客饮酒联欢的场面.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徒侧转# 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
(17550245525): 内蒙古草原简介 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这里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 31个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

#徒侧转# 你知道草原上的人们还有哪些风俗习惯吗?把你感兴趣的写下来. -
(17550245525): 蒙古族的民族禁忌有: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

#徒侧转# 内蒙古的风俗概括 -
(17550245525):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迎宾礼节.预约的会客,无论是社会团体还是私人会面,主人总是远远的迎接客人.待客.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斟上新熬的奶茶,摆上奶食糕点,炒米等茶食为压饥解渴,有的还做面条,让客人们少吃一点垫个频祝?然后敬酒.还有神奇的蒙古包.如果说草原是绿色的大海,蒙古包则是大海中的点点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特有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d而且结构简单便于拆运.蒙古族还有华丽的民族服装包括衣,带,靴及头饰等,款式讲究,装潢精美.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几张.

#徒侧转#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传统节日 介绍的详细一点 我们要写作文 - 作业帮
(17550245525):[答案]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

#徒侧转# 如果让你当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草原风光?请你列简要提纲 -
(17550245525): (1)介绍草原的风景,如蓝天、白云,草原一碧千里等;(2)介绍草原的动物,如牛羊,骏马,和草原如诗如画的意境;(3)介绍草原热情淳朴、大方好客的蒙古主人和地方特色.这可是我们老师讲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