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的民俗 本地过年有哪些习俗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六安古老而神奇,民风纯朴,风情独特。美丽的山川,丰富的饮食,寻常的起居,日常的劳作,都演绎成美好的传说和地方掌故,寄托着皖西人民对真善美的憧憬和追求。
一:风土人情
六安风土人情具有丰厚的历史沉积和古朴之风。 1. 居住
旧时皖西地区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建宅时,要求前阔后高,“宅坐青山龙虎地,门迎绿水凤凰池”(后山前水),“宁要青龙高万丈,不要白虎抬头望”(左高右低)。门向多取东南或西南,忌正南正北,更忌与山墙、烟囱、水流、厕所、道路相冲。古时城镇官富宅前倘有路口、巷口乃立一石碣,曰“泰山石敢当”,谓可祛邪消灾。 2. 饮食
旧时沿淮地区多食麦、豆、山芋,山区多食玉米、小麦、山芋,圩畈丘岗地区多食稻米。城乡人民均有自己动手加工食品习惯,如清明前腌禽蛋,梅雨季节制豆酱,立冬后腌花菜萝卜,冬至后腌鱼肉家禽,春节前做糯米年糕。六安人历来好客,旧时宴席菜肴一般为八样、十样,即“八大海”、“十大海”。 3. 婚嫁
旧时婚姻之事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婚嫁方面,一般经过提亲、定亲、送日子(选定婚配日期)和成亲四个步骤,彩礼的轻重、程序的繁简,以双方经济为基础,经过男女双方协商,男方多尊重女方意见。
提婚,又称“提媒”;订婚,又称“下书子”;结婚,也称“完婚”。完婚当天,男方备花轿、新衣、礼物,由媒人率迎亲队伍送至女家。新娘早起“哭嫁”,吃“分家饭”,后由亲人背至轿上,嫁妆前行,花轿随后。绕至男家,新娘由人搀扶从红色布袋上至堂前行拜堂大礼,后入洞房,饮圆房酒,闹新房。为烘托喜庆气氛,有“赞喜句”之风俗,一人唱贺,众人道好,宾客也可对新婚夫妇适度嬉戏逗乐,谓“新婚三日无大小”。完婚后,还有回门、会亲等事。 4. 丧葬
一般经过去世、出殡、柩放(用草包裹或在用砖建成的柜屋里放置)和下葬四个环节。在人行将去世时,子女应赶至死者面前送终(俗称“送老”)。柩放1-3年后,入土下葬。随着丧葬文明的发展,火化率也逐渐提高,丧葬程序得以简化。 5. 生育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生孩子的第二天,要向岳父母报喜,第三天产妇要用艾水熏澡,婴儿也要洗澡,称“洗三”。在小孩满月时,要请亲朋好友喝“满月酒”。周岁时(俗称“抓周”),亲朋好友道喜祝贺。到10岁时,也有做10岁生日的。人到60岁时,儿女们要为父母做“六十大寿”(做九不做十)。以后逢生日,也做寿,但一般没有逢十做寿场面大。 (6) 礼仪
旧时礼仪习俗主要有:迎客,宾至主人出门揖迎,宾前主后,入室后让上座,献茶敬烟。坐席以8人或10人为满,坐次视桌面缝线而定,缝线直对门向,则中堂左侧为上,右侧为次。敬奉烟、酒、饭、茶等物时均双手捧呈,神情专一,目不斜视。见面,常见者互相问候,拱手作揖;不常见者免冠致意;幼者、晚辈见亲友,应先招呼。
二:节庆习俗
六安节庆风俗多彩多姿,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1) 春节
春节习俗很多,大多属一些美好、幸福、吉祥、安康之类的祝愿和盼望。如腊月十八、十九两天为“扫尘日”,除旧布新,祈求康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小年”,祈求平安。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夕”,贴春联,挂新画,结彩灯,放爆竹,点花灯,吃团圆饭,合家守岁,翘盼新春。除夕与次年的正月初一、初二为“过年”,正月初三早晨,便燃鞭炮“送年”。 (2) 元宵节
“正月十五大似年”,“早过十五晚过年”,是六安的传统。早餐元宵、饺子,元宵中常裹一枚铜钱或硬币,吃上者谓可“交财运”。早餐后,或赶会,或观灯,或逛集,或玩乐。是夜,城乡大闹花灯。在城镇,灯会巡礼时,所经居民、店铺门前,均要燃放爆竹,致送烟、糖之类;在乡村,灯歌队、龙灯队竞相出场表演,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3) 端午节
盛行包粽子、赛龙舟之俗。粽子有火腿粽、枣仁粽、肉馅粽、豆沙粽等,有荤有素,花色繁多。至于赛龙舟,更是一种气势壮阔的水上竞技活动,下水龙舟扮成青龙、黄龙、白龙诸色。舟上划手身着彩衣,结扎齐整,双手执桨,分坐船舷,击鼓者则立船头。一声令响,数舟齐发,水上群情激昂,岸上欢声雷动。 (4) 中秋节
有“早过端午晚过节(中秋节)”之俗。若中秋之夜天高气清,月轮慢转,家家在庭院、门前或楼台摆上桌椅,备齐月饼、水果和茶水,边吃边叙,亲情融融。在农村,除了赏月、品尝食品之外,青少年们多到村外打火把、撂火球、舞火龙

火狮,天上人间,飞彩流霞。待一切平静之后,三五成群的孩子们便悄悄地去“摸秋”了,所谓“摸秋”,就是借月光偷摘庄稼,摸着不同的庄稼就有不同的兆头,是一种充满神秘、冒险和人生向往的乐事、趣事。

三:六安的各地民俗
(1)中秋耍火把、摸秋 六安市城乡在中秋节晚餐后,都有品茶赏月的习俗,青少年则要尽情玩耍到下半夜。而乡间则有耍火把之俗。是日晚上,人们用麻秸、黄蒿、稻草等扎制成丈余长的火把,点燃后高举着,欢天喜地奔向村边、大路、田野,或耍火龙,或舞火狮,奔腾跳跃,远近呼应。“摸秋”也是乡间中秋之夜的传统活动之一。入夜,人们可以随意溜到菜园、庄稼地里,摸摘瓜果、大椒、黄豆、玉米、棉花、萝卜,不论是张三家还是李四家的。俗谓“摸到冬瓜生男孩,摸到丝瓜生女孩,摸到大椒不害眼。”尔后,还要拔了黄豆棵子在路边烧毛豆吃。因而,中秋节后,乡间的路旁、田边常可见到一摊摊灰尘烬。中秋之夜,城镇上大户人家还有“步月”的雅兴。月上三杆后,锣鼓班子纷纷出动,踏着月华走街串巷,咚咚呛呛,边走边敲,乐此不疲,直到夜深尽兴方归。
(2)当头酒 喝月色 旧时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五,寿县城乡有“喝当头酒”、“喝月色”的习俗。人们依据对月行规律的认识,认为一年中只有十一月十五日半夜时的月亮正对此地,直射于人身上而地面却没有影子,故名之曰“当头”。每逢这一天,上年纪的人们在天黑后都置酒院中,浅斟低酌,边饮边等。有些爱热闹的人觉得独坐候月未免乏味,便三五相邀:“走,喝月色去。”来到街头酒馆里坐下,大家掏钱凑份子买酒叫菜,谓之“抬石头”。一边吃酒,谈古论今,一边等待月上中天。故这一天城关及农村集镇上酒馆的生意都特别好,几乎座无虚席。此时庭院中早已竖立一根竹竿。时至夜半,满月一轮,当头无影,人们沐浴在月华中,禁不住发思古之幽情,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又兴致大发,重新回到酒桌旁,行令猜拳,往往一醉方休。
(3)柏树庙·柏树庙会 柏树庙位于叶集镇彭台村,始建于隋朝,庙内供奉东岳岳神和十殿宫真君,千余年来香火连绵不绝。1997年至2004年,柏树庙继续对原庙建筑重新维修,新建大雄宝殿一座,成为集宗教、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据传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王降生之日。这一天在这里烧香许愿十分灵验,有求必应。故年年来此求签问卜、求子挂红、烧香还愿者络绎不绝。遂在柏树庙附近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庙会,不但繁荣了鄂豫皖三省的民间艺术,推动了边际民间贸易活动,还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来此参观游览。
(4)霍山地方风情 霍山这块热土养育了勤劳、善良、热情、智慧的人民,这里

既有浓厚的现代气息,也保留了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情。如竹筛、簸箕、竹烘斗等生产工具随处可见,也可见到蓑衣、斗笠、草鞋等生活用品。石磨、石碓等虽然很少使用,但仍保存完好,特别是水碓冲木粉这个古老的生产方式仍然在发挥作用。县内有条水轮河,就是因此而得名,至今这种水碓还在欢快地运转。土灶、铁锅、竹把子仍是手工制作霍山黄芽的基本工具。玩龙灯、舞狮子也是霍山人喜爱的节目。特色饮食,除霍山黄芽、迎驾贡酒外,还有小河鱼、红灯笼泡辣椒、米酒、糍粑、米面饼、血豆腐等几十种地方美食。
(5)大别山民俗文化苑 坐落于霍山县铜锣寨风景区铜锣峰东麓环翠园。始建于2002年7月。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房屋样式为仿清建筑,青砖灰瓦,一进两重,骑楼带天井,回廊连古屏;雕栏画廊,古色古香。室内陈列着当地20世纪50年代以前农民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的各类器具。走进苑中,如解读一本山村民俗风情百科全书。苑名由著名文学家鲁彦周先生题写,现已正式对外开放。
(6)铜锣寨古石臼 霍山县铜锣寨始建于明代末年。据《霍山县志》记载,寨顶中部有三个古石臼,现均已找到。石臼形模甚古,其中最大一个石臼上口直径40厘米,底径28厘米,深24厘米。石臼为旧时加工谷物所用。三个古石臼都已对游客开放。
(7)舒城民俗风情 境内民风淳厚,民众性格开朗,处世多和亲睦邻,待人则热情大方,家庭观念较重,讲究落叶归根。长期以来,衣着以朴素大方为标准;食则以大米为主食,铺以玉米、山芋等杂粮;菜食以咸味为主,辅以辣味,不喜甜食。民居以背北向南为主,主房四周杂以牛屋、猪栏、禽舍、茅厕等简易建筑。过去住房多泥墙草顶、开窗甚小,改革开放后,多建砖墙瓦顶的基建平房。近年,则以两层(或以上)基建楼房为普遍。结婚以男娶女嫁为主,男到女方落户称为招女婿。结婚时以喜庆祥和为基调,设喜宴待客,有闹新房的传统风俗。丧事过去多为棺葬,现除较远山区外,已大都实行火葬;除幼小夭折外,均有停尸3日的习俗。

本地习俗~

服饰

南平市传统衣着风俗。民国初期,一般群众穿大襟短便装,士绅及读书人多着长衫,并以长袍马挂为礼服。妇女着大襟花边齐膝大褂和长裤。20世纪20年代以后,知识界男子多穿中山服,女子多穿旗袍,男学生穿三个口袋的学生装,女生着蓝或白上衣、黑裙。30年代,初中学生着黄色童子军服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子多着灰色或蓝色中山装,女子着列宁装。“文化大革命”时期,男女学生、干部多着草绿色军服。80年代服装多样化,男子流行西装、夹克衫、牛仔服,女子多穿各种款式的连衣裙。学生兴统一制着的校服。

鞋帽

南平市穿鞋载帽传统风俗。清末、民国初,男子多穿双鼻布鞋帽,雨天则穿布面木屐,载瓜皮帽或纱帽,士绅及知识分子多戴礼帽。20世纪40年代,木屐逐渐被橡胶雨鞋及各种胶底运动鞋取代,知识界开始流行皮鞋。50年代学生和干部多戴灰或草绿色这帽着解放鞋。80年代男子流行鸭舌帽、旅游鞋,女 子流行各式高跟鞋。20世纪90年代,鞋帽融化欧美精华,款式千种。

发型

南平市传统发型。清代,男子天门剃光,脑后留长辫子;少女留短辫,妇人拘髻。民国时政府下令剪辫,男子理平头或分头,女子理齐肩短发。20世纪40年代,有少数时髦女子烫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年70年代很少有人烫发。80年代部 分青年男子以留长发,小包头,女子以烫港式发型为时髦。

首饰

南平市传统风俗。民国时期,女子流行戴耳环、戒指、头钗、手镯。20世纪50—70年代,少人佩戴。20世纪80年代开始,戴耳环、戒指、项链又渐盛行,城镇新娘新郎必佩戴戒指。

饮食

南平市饮食传统习俗。日进3餐,主粮大米,旧时辅以甘薯,今时辅以面食。农忙上下午加一餐点心。家家户户有腌菜习惯。通常3菜1汤。果有麻糍、大米果、珍珠果、黄碱糕、白果、年糕、千层糕、曲曲果等等。20世纪50年代,从北方传进面包、饺子。利用各节令进补身子。调中草药还有头痛吃猪脑、脚乏力吃猪脚、心病吃猪心、肺病吃猪肺、胃不适及孕妇吃猪肚的习俗。20世纪80年代后,讲究“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健身进食法。
建房

南平市建房传统风俗。旧时请风水先生择好地址,尤其重视“上梁”。对“梁木”择吉日在山上做好,将梁的两头用红纸包扎,梁中间盖上红毯,鸣炮抬回,称“迎梁”。上梁前,要在梁上放挂小红布袋装的麻、豆、麦、明钱等“七宝”,中央贴“八卦图”,两端悬挂粽子、红酒、谷子和银钱之类。升梁时,由阴阳先生或“活鲁班”鸣锣司仪,口念“上梁吉祥,财丁两盛,富贵双全”等语,后撒丢其粽子、包子、爆谷花、花生、糖果之类,围观者抢拾食物,热闹异常,意谓“新厝开花”、“大吉大发”。当晚杀猪宰羊,办酒席宴请木匠、泥匠和亲友,称“吃上酒”。

居室

南平市住宅传统风俗。旧时一般为单层土木结构瓦房,一厅数室,左右对称,屋檐外飘,檐下架设木石板凳,供室外憩息之用。选择坐北朝南,避风向阳。如门对通衢大巷,屋顶要竖“泰山石敢当”牌,以避风煞。富裕人家住宅则为土库墙砖木结构,两侧山墙封顶,让面砖雕,有的画栋梁,堂皇雅致。立体结构多为抬梁式和抽斗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向砖木结构、4榀3直(5直)方向发展,城镇向砖木、混凝土、框架结构方向发展,1厅1室或2厅3—4室带卫生间。

贺新居

南平市迁居传统风俗。新居落成后,选好日子迁住新居。一家老少要同时离开旧居,离开旧居时要点燃香烛放鞭炮,叫做“谢居”;前往新居时要点燃火把或灯笼、马灯,把火种接入新居,以祈人丁兴旺:进入新居时,也要点香烛鞭炮,还设酒席款待宾客。

猜拳

对称划拳、对拳、对枚。南平市传统斗酒博戏风俗。一般由2人对阵,行令开始,每人喊1—10的数,并相应伸出手指对应,谁喊的数符合双方手指之和,谁为赢,对方喝一杯酒。3杯或6杯酒为一轮。如果6拳全输,还得“奖”1杯酒。发起人对全桌宴友按顺序轮流猜拳,称“打通关”。第三者介入支持输方,称“插拳”。有的人不愿高喊,以双方指数总和的单双数固定来论高低,称“哑拳”。以食指和中指作剪刀状标志,以马掌作布状标志,以拳作石头状标志,称之“石子剪刀布拳”。以握紧拳头、让对手猜堂心有无他物,称“猜有没拳”。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一字猜”。还有“快拳”和“慢拳”之分。拳的喊数从1—10依次是:一为一心敬、一定敬、一子翻天、一定高升;二为哥俩好、两家新、二度梅、两相好;三为三匹马、桃园三、三连冠、三星高照;四为四季红、四季发、四逢喜、四季平安;五为五金魁、五魁首、五子登科、五福临门、六为六合顺、六合来;七为七巧巧、巧七七;八为八仙飘、八八发;九为九老寿、快快来、九重九;十为全家福、满堂红、全来到、十足足。用不同的吉祥词、祝贺词、攻守词相配,无穷无尽,叫不出者为输。

乘渡船

南平市过渡传统风俗。船若在对岸,则在渡口“吾”一声,渡船就应声而来。船头掌篙的和船尾掌舵的要配合默契,互相招呼,看手势行事。长途行舟,过一次险滩还要放鞭炮一次,以示庆贺,乘船或到船上作客,吃饭时切忌把筷子架在空碗上,把饭瓢倒,鞋底朝天,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定亲

南平市传统婚俗。又称“下定”,男家要做肉丸(取团圆之意),备六碗菜(取六合六顺之意),宴请媒人与亲友。将定亲首饰、男女双方庚贴“乾坤书”、六祥干果装在一个特制的“红桶”内,由寻人送往女家。女家也备六样宴请媒人和亲友。20世纪70年代后,民间定婚仪式有“大定”和“小定”之分。“大定”则男女两家设早宴,女方备午宴,定亲男女青年 入席后,男(女)家的长辈要分别给“见面礼”,定亲礼品仍由媒人送到女家,但提红桶之俗已废。“小定”双方都不请客,男女青年会面赠纪念品,商议有关婚嫁事项。

送贴

又称下聘、送“日子单”,或者称“送银”。南平市传统婚俗。男家备早餐请亲友,将写上结婚日期的红贴连同聘金礼品,交媒人送往女家。聘金越重,则表示男家体面。女家不收或少收礼金,则认为是“自降身价”,以后到男家将不被“看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礼金废。20世纪60年代要彩礼之风又起,农村流动“六个六”(礼金360元,衣服6套,红酒60斤,猪肉60斤,鱼360斤,蛋360个),彩礼的钱物要合六数,还要缝纫机、收灵机、手表等。80——90年代还要彩电、电冰箱、洗衣机、金首饰等。

迎亲

南平市传统婚俗。婚前三天,男家要给女家送披风、花髻等。婚前一天,男家要给女家送一坛“离母酒”,女儿生育时,娘家用此坛子装酒送女儿。过门日,男家雇花轿鼓乐、举大灯笼到女家迎亲,抬新娘嫁妆的人同行。中午女家设“家母宴”送新娘。午后新娘要理去汗毛,梳装打扮,辫子要挽成发髻穿上新绣鞋,戴上霞帔,拜别父母长辈,然后由父兄抱上花轿。有的要“哭嫁”,以示从此是“两家人”;有的新娘上轿时要换下带土的鞋子,表示不带走娘家的“风水”。新娘的小弟坐小轿送亲叫“做舅仔”。一路鼓乐吹吹打打,鞭炮不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坐花轿等旧俗已废,新娘多由新郎迎接新由女友数人陪伴,其中一个撑伞步行或坐布置一番的新娘小轿车到男家。

婚礼

南平市传统婚俗。旧时,花轿到男家,新郎要站到楼台高处,以示“男尊女卑”,门前放鞭炮接新娘的同时,撒食盐于火盆中发出爆响声,取“大发”之兆。新娘下轿时,送接亲男童一串龙眼干,以示“圆满幸福、百子千孙”。司仪引新人在鼓乐声中入厅拜堂。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然后拜长辈、内亲,每个受拜的人要给礼钱。随后喜宴开始,乐队弹唱侑酒,小舅坐厅堂首席,新郎要到席前端菜敬酒。新娘由家娘带着向亲戚敬酒(有的则宴后敬茶),以辈份为序,长辈要送礼钱,俗称“见面礼”。新娘的公婆要给小舅送红包。礼毕,送新娘入洞房,饮交杯酒,然后开筵席。有的每上一道菜,新娘要更换一件衣服,向宾客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多有废除。

闹房

新人入洞房时,长幼亲友都可以去闹新房,向新婚夫妇逗趣。要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俗话说:“三天新娘没大小”,“闹房闹喜越闹越喜”,旨在增加热闹气氛,但也有的因戏谑粗野,闹得不欢而散。临睡前还要请长辈念吉词,在床上撒掷钱钞、彩果,俗称“掷床”,以兆早生“贵子”。当晚洞房灯光不熄,若有人偷得新娘的绣鞋衣物,第二天新郎要办酒赎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掷床与偷鞋之俗已废。

回门

南平市传统婚俗。第三天新婚夫妇乘轿回娘家拜见岳父母,称回门。回去时女在前,男在后。回来时男在前,女在后。岳父家中餐请回门酒留宿,晚餐男方请回门酒。女方亲友要送给新郎见面礼。三日后新媳妇始下厨房, 操持家务。结婚满月,娘家送女红用具。当年除夕前,给岳父母送年货。次年正月,男方亲戚请新娘,女方亲戚请新郎,俗称请新亲。亲戚均不收新郎、新娘拜年糖果。

入赘

又称“招附马”、“招亲”。南平市传统婚俗。男子“嫁”到女家,多是女方家缺劳力,或无男儿嗣续,招婿为儿,以承家计或续接香火。入赘完婚,男方在经济上不需什么开支,大多数家具设置和酒宴由女方自办,男方只补贴女方一定数量的钱即可。入赘前,双方家长要订立入赘合同,各执一份为凭。以长子随母姓,倘只生一子则两姓兼承祧。如果续弦之类男上女家,武夷山一带称“上门”。

生育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女儿嫁后怀孕称有“喜”,娘家要送猪肚、蛋给女儿吃。临产前送婴儿衣着鞋帽,俗称“催生”。分娩后,女婿在三天内必须送蛋、酒到岳父母家报喜,酒 壶嘴定圆塞,表示生男;花塞,表示生女。岳父母则带鸡、兔、蛋等营养食品来探望女儿、外孙。岳父母家将女婿送来蛋酒分送亲友,亲友坐月第三天做“三旦”,也称“三诞”、“三朝”,为孩子第一个诞辰纪念。请长辈取名字。

做满月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婴儿满一周月,即做“满月”,剃满月头,办满月筵宴请曾送过礼物的亲友。席中,包中婴儿拜见众亲友,众亲友美言赞誉,祝婴儿健康、聪明。一餐散席。

做周岁

南平市传统生育习俗。婴儿诞生一周岁之日,近亲送礼祝贺,俗称“送周”。中午,在筛中摆上文房四宝、算盘、刀剑等,抱婴儿坐于筛上,任其摸取筛上之物,俗称“抓周”,婴儿第一次摸取的物件,则预示其将来志向前程,如摸取书笔则预示好文,摸取算盘的预示好经商,以此挑逗婴儿,增添乐趣,抓周后,入席宴饮,尽欢而散。

寿庆

南平市传统寿庆习俗。延平从婴儿满月开始,每年诞辰之日均要做寿,最简单者煮2个蛋1碗面,以示“太平”。松溪一带逢“10”做寿,即10岁、20岁、30岁生日做寿称生日做寿称“做拾”,唯40岁因忌“4”与本 地方言“死”同意不做。武夷山一带有在女孩出嫁前20岁时替其做一次寿的习惯。一般50岁开始做寿,逢十祝寿。50岁称“五秩荣庆”,60岁称“花甲大庆”,70岁称“古稀大庆”,80“耄寿”称“八秩大庆”,90“耋寿”称“九秩大庆”。花甲大庆,可摆寿堂,堂中挂红幔,供桌围红围,供寿星,摆寿桃、寿面;耄寿大庆者,子、媳、孙、女婿行三跪九叩拜寿礼。寿诞一般不发请贴,由亲友互相转告,上门祝寿。

筵席礼仪

南平市传统筵俗。各种筵席,菜肴一般12碗,称“12件”。浦城一带燕丸为第一碗上桌,称“头碗燕丸”。属于庆祝类筵席,燕丸上桌要鸣放鞭炮,表示祝贺。鸡上桌,随后全鱼上桌,表示筵席结束,谓之“鸡飞鱼走”。全鱼上桌不食,宾客即离席。也有用香菇或甜菜结束,香菇模似雨伞,示赠“雨伞”告别,甜菜示“甜甜蜜蜜,友情长在”。敬酒,先从贵客始,然后依次进行(丧事筵主人不敬酒),有猜拳(酒令)习俗。坐位,圆桌坐10—12人,方桌8人。厅堂正中桌为首席,贵客、长辈坐首席(如开工、完工酒应请师傅坐首席),余皆自由。

长工筵

武夷山市一带传统筵席习俗。时间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晚,旧时,武夷山民谚:“三百长工二百学(教学)”,做长工的,每年要为东家做工三百天以上,一般在元宵后受雇直做到当年直二月二十五日。这一日,长工期满要结帐回家,东家为表示盛情,晚间设酒菜筵请长工。请长工端坐上席,东家奉陪其侧,向长工殷勤敬酒,长工受之无愧。长工应了这场筵席,则表示如下年东家续请,必然接受;若长工下年不愿再受雇于此,此筵席应谢绝。

闰月饭

南平市旧时一种习俗。在逢农历闰月的年份,长辈要在闰月设席出嫁的女儿等近亲前来吃一餐午饭,称为“闰月饭”,也叫后头饭”。吃完午餐就得回家,不得在娘家过夜,说是“吃了午(餐),就会富;过了瞑,篓子当木(罐)”。如果女儿路远或因他事无法前来,则要给女儿送米(约1斤)蛋(4、5)给女儿,以代闰月饭。今此俗已废。

做后头

南平市传统习俗。旧时,女儿出嫁后,受到男方家人虐待,造成伤病者,女方家父母兄弟请来族长、亲友和有名望人物,涌进男方家,提出各种斥责,直至男方表示认错,诚心悔改,甚至女婿跪下赔罪,办酒宴请,才肯告退;也有女儿被虐待跑回家躲藏,娘家反向男家要人,教训男方;若女儿有屈死者,则来更多,提出种种难题,至男方倾家荡产办死者的丧葬,才肯罢休,俗称“做后头”。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后,此类事件一般由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分家

又称“分阁”。南平市旧时传统风俗。家庭中兄弟分家,一般由父母主持,请母舅、叔伯长辈、地方上有声望的人士或乡政府成员监督公证。财产用协商或抽签办法解决,父母留一份产业自养(或由兄弟轮流供养)。父母应给每个独生子准备一个新饭甑,长子分得原有厨房锅灶,俗称“长子不离灶”。分家的协议,俗称“分关”,应由父母及公证人签押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分家立户多沿用旧俗,城镇居民或干部儿子分家,财产分配由家庭协商解决。20世纪80年代,民间分家逐渐废除旧俗,按《婚姻法》、《继承法》办事。

宗祧承嗣

明清时代,民间传统规定,只有儿子可以继承祖业家产。无子嗣者,多立兄弟之子为继子(或抱养异姓的螟蛉子),以继承宗祧与家业。无继子者,义(女)供养义父母者,也有得家产的权利,但不算宗祧,不载入族谱。民国时期,民法虽然规定女子有继承权,但多未执行。中华人民共和民成立后,政府公布《继承法》,直系子女、配偶和办理法定手续的养子(女)均有继承权,凡继承纠纷均依法裁决,废除旧的宗法承嗣制度。


#耿侨莎# “我们当地的民俗”高中作文(山西高平)800字 -
(13479843029):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而满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满族妇女...

#耿侨莎# 写一个关于本地民俗的作文四百字 -
(13479843029):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

#耿侨莎# 开开眼界:你们本地有趣的民俗? -
(13479843029): 娶亲女婿抹黑脸 很早以前,邯郸城西有个叫肖洼的小村,村里有名十九岁的小伙子肖山,长相英俊,人又勤劳善良,只可怜孤身一人,家境贫寒. 肖洼村十里之外有个桃花镇,镇里有个叫冠秀的姑娘,是富甲一方苏员外的独生女,不但人长得...

#耿侨莎# 用简洁的语言写一写你们当地某一民俗活动的由来. - 作业帮
(13479843029):[答案] 我是山东人,下面让我介绍一下我们的泰安民俗节庆(图) 天贶节农历六月初六 公元1008年农历六月初六天降天书于泰山,于是宋真宗大举封禅,为感谢上天,不仅在岱庙修建天贶殿,而且定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此节现已延...

#耿侨莎# 当地习俗有哪些最需要注意的?
(13479843029): 地方习俗,三大圣湖的水是不能碰的,因为那个湖藏民把他们当做是一个很圣洁的地方.

#耿侨莎# 介绍河南信阳固始的当地风俗
(13479843029): 固始的当地风俗: 婚葬风俗 【婚俗】 固始民风厚道,乡风很浓,人际交往中规矩颇... 除正常安葬外,固始还有两种与别地不同的习俗,一是“丘棺”,在应该安葬的期间...

#耿侨莎# 关于当地民俗 -
(13479843029): 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年”的形貌凶猛,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 律...

#耿侨莎# 当地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吗?
(13479843029): 石家庄由于是一个移民城市它的特色风俗大概就是无特别性、包容性、融合性.

#耿侨莎# 请热心朋友介绍一下当地的民风民俗
(13479843029): 这里没有什么民风,和其他地方一样. 来这里可以去步行街,鸠兹广场转转

#耿侨莎# 描写本地春节的一场民俗活动,字数300字以下 - 作业帮
(13479843029):[答案] 康乾盛世贴春联 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