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作者的写作背景 望洞庭写作背景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1、原文: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扩展资料:

1、全诗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2、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洞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禹锡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刘禹锡,字梦得

可以写些景色吗?

洞庭湖,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湖南省北部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远望洞庭湖山水一片碧绿就像白银盘里托着轻轻的田螺。我叫黄联鑫在四年2班读书,现在12岁了在蕉城区第一中心小学读书。

刘禹锡写望洞庭的写作背景~

一、写作背景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二、《望洞庭》的意思: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三、《望洞庭》的原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四、《望洞庭》的作者的朝代
唐代

扩展资料赏析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洞庭

诗歌鉴赏21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创作背景


#卫永真# 刘禹锡的望洞庭背景 -
(15724675215): 作者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而他的“望洞庭”名诗也被世人流传.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卫永真# 望洞庭的背景资料 -
(15724675215): 创作背景:《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卫永真# 望洞庭 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15724675215):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卫永真# 刘禹锡写望洞庭时的背景
(15724675215):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

#卫永真# 刘禹锡写望洞庭的写作背景
(15724675215):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

#卫永真# 望洞庭写作背景 -
(15724675215): 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 的铜镜.从远处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卫永真# 《望洞庭》背景 -
(15724675215):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卫永真# 望洞庭的背景资料是什么
(15724675215): 《望洞庭》作于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秋,刘禹锡被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一次,刘禹锡转任和州经过洞庭湖,观望洞庭湖的景色而写下了此诗.

#卫永真# 刘禹锡的望洞庭背景 -
(15724675215):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卫永真# 望洞庭的背景资料是什么 -
(15724675215):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这首诗洞庭湖写得气势浩瀚.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