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是正人君子,所以,他写的《三国志》绝对可信对吗? 陈寿·《三国志》所记载的事物,都是真实的吗?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3
首先陈寿不算正人君子,他只是一个有才华的史学家。
陈寿写的三国志,大部分还是可信的,但是其中也有不可取之处。比如三国志尊魏晋为正统。虽然这是难免的,但史学家对其持批评态度。
2陈寿这个人,有传说他是人品不好,索要贿赂。虽然史实如何无法考证,但他书中确实以自己的喜好来评定历史人物,有失偏颇!
3书中和同年代其他史书有相互矛盾之处,无法验证真伪。(例如曹丕典论)
4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马谡被诸葛亮杀了,他父亲因此受连累。所以陈寿于书中大肆宣传自己喜好,不符合事实,因此所记诸葛亮之事不可信。(有史书记载诸葛亮奖罚分明,用兵谨慎,多有奇谋。而陈寿写的诸葛亮内政勉强,军事一般,没有应变能力,又说诸葛瑾除了书法绘画一无所长,这显然是矛盾的。)因此史学家对此持怀疑。认为陈寿所说不可信。
综上所述:三国志大部分是符合历史的,是难得的比较客观真实的史书之一,被列为四史。然而总归是一家之言,难免参杂个人喜恶,亦不可全信。

可信。《三国志》是非常权威的书籍,可以被人所信任,许多历史学家也参考它。

不一定。史记由人所写,其中可能会有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不是绝对可信,要辩证看待。

可信,《三国志》是比较权威的历史记载,很多历史工作者都少不了对《三国志》的参考。

可信。三国志是比较权威的历史记载,很多历史工作者都少不了对三国志的参考。

陈寿《三国志》可信度高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事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三十一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另外,因为政治上的原因,陈寿也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但是,唐朝房玄龄等奉诏撰写的《晋书·陈寿传》,在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时,又认为陈寿因为私仇而在书中有所表现。说“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晋书·陈寿传》关于陈寿索米的这条史料,只有少数几位史学家如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相信,而多数的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合事实,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国志考证》中指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书》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也指出:《晋书》谓“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亮之不可及处,原不必以用兵见长。观寿校定《诸葛集》,表言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至今梁、益之民,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过也。又《亮传》后评曰:亮之为治也,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其颂孔明可谓独见其大矣。”由此可见,《晋书》贬陈寿之说,实为不实之词,不可尽信。


然而,《三国志》也有其不足之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缺欠。


《三国志》成书之后,由于叙事过于简要,到了南朝宋文帝时,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便为其作注,又增补了大量材料。


裴松之(372—451年),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东晋时历仕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入宋后任中书侍郎。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他为之作补注。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他注《三国志》的重点是补阙和纠谬。正如他在《上三国志注表》中所说:“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纳,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忘;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失,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我们在读《三国志》时,一定要把裴松之的注文当作正文来读。


魏、蜀、吴三书,原是各自为书,一直到北宋才合而为一,改称《三国志》。

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它上面记载的东西的真实性都值得推敲。
因为,第一,所有的正史都是后边的朝代修的,为了迎合当时的统治者,它不可能吧前代的皇帝说的一个个都像尧舜禹汤似的,而且必要时还要丑化他们。对于自己朝代崛起时的一些丑行,要吗美化一下,要吗干脆不说。第二,修史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前代的实录,比如《明史》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明实录》。但实录也并非就一定就是真实的,因为,从唐太宗开始,皇帝可以看自己的起居注了,也不是所有的史官都不怕死的吧。第三,修史有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为尊者讳”,就是皇帝的一些丑行,你不能说,或者不能直接的说,比如《史记》中关于汉武帝的一些事,太史公也只是旁敲侧击,一笔带过。所以对三国志,编写人陈寿因为是在西晋时编,对于前朝曹魏多有忌讳,或多或少会有些隐瞒甚至篡改的存在。
还有作者本身也有主观倾向性,很难说他所收集的资料和写就的文字就一定是整个人物地全貌或者事件的全貌,以偏概全或者故意遗漏,抹黑夸大赞美人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不可能都是真实的。
总而言之,史书中的东西真真假假,有的东西或是遗漏掉了,或者是故意忽略掉的,也有的东西根本就是修史的时候自己杜撰。读史书要细要精要广,不只要看些正史,那些野史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建文帝的结果,《明史》上很肯定的告诉你他死了,结果现在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认为他没死。这也只不过是众多历史疑案中的一个,读史的同时多看看古往今来的著作也是有益的补充。


#巴卢堵# 三国志里写的三国是真的吗?
(19239353370): 陈寿的三国志是正史,是完全按照历史来写的

#巴卢堵# 陈寿是晋国的史官,为什么他编写《三国志》的时候,不但没有替司马氏歌功颂德,反而还讥讽司马氏? -
(19239353370): 陈寿是蜀国将领陈式的儿子!所以写诸葛传可能带点个人感情,毕竟诸葛亮杀他老头子!写晋传,没歌颂是因为汉制!当权者不得干涉史官,史官必须刚正!

#巴卢堵# 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吗 -
(19239353370): 对.陈寿写完了三国志以后,裴松之对三国志进行了批注,所谓的批注,是这个样子: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把一些具有争议和疑问的史料删去,保留了最准确的史料写成的;而裴松之在这个基础上,把那些具有争议的史料写在了三国志原文的后面,对于有争议的史料,裴松之写上了自己看法,而对于无法哗攻糕纪蕹慌革苇宫俩鉴定真实与否的,裴松之的做法是不作评论,让读者自己去想.

#巴卢堵# 三国志算不算正史啊? -
(19239353370): 当然算了,不过史书写的有些也不一定是真的,陈寿出生在233年,那他对张飞关羽周瑜这些前期人物写得应该不太详细,而且是以魏为正统,所以比较偏向魏国

#巴卢堵# 三国志全都是历史吗? -
(19239353370): 陈寿的《三国志》属于二十四史之一,属于所谓正史,基本记录了历史.现在很多都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三国演义里面讲的就是历史.其实不是的.《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七分真实,三分虚构”.里面有些故事其实是不存在的.

#巴卢堵# 三国志是不是也有点虚构? -
(19239353370): 毕竟写史者大多是后人,写的大多是自己无法亲身经历的事情,即便遍历史料,也不能做到完全精确,进行合理推测和猜想是正常的.比如《史记》,以《项羽本纪》为例,太史公是如何能够得知项羽临死前所说的那些富有英雄气概的对白呢?只能是他本人的合理想象发挥,以进一步烘托人物的悲剧形象,《三国志》也是一样,例如写曹操,《三国志》中评价曹操是“盛世能臣、乱世奸雄”,但《世说新语》中评价却截然相反,是“盛世奸臣,乱世英雄”,这只能说是作者对于不同材料的筛选,或者合理发挥,不能说是虚构吧

#巴卢堵# 陈寿著《三国志》,以曹魏为中心,是代表他承认曹魏为正统吗?为什么? -
(19239353370): 西晋的政权得自于曹魏,当然是承认曹魏为正统.陈寿身为西晋的史官,自然也要承认曹魏为正统.

#巴卢堵# 陈寿属于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吗?
(19239353370): 但他写的三国志确实最正统的有关三国的史书.和三国演义弯曲不同. 其实看名字也知道,所谓演义,本就是民间的小说之言.就和故事会一个类别.

#巴卢堵# 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对诸葛亮评价不高? -
(19239353370): 许多人都说陈寿对诸葛亮颇多诋毁,但我看了《三国志》后,却感觉这种指责似乎有欠公允,难免“道听途说”之嫌. 首先,诸葛亮获得了《三国志》中人臣中最高的传记规格. 《三国志》惜墨如金、失之简略,全书中只有八个人单独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