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题目询问 我是高三学生,每次做物理的选择题老是错很多,但是简答题每次都...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7

1.

如果是停止蹬车后一段时间,此时自行车的前轮后轮都是自由滚动,因此两轮的摩擦力都是向后的。如果在蹬车,则后轮作为驱动轮,其摩擦力向前,提供前进的动力。

2.

人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对于人作受力分析,受重力和地面的支持力,又由于人起跳时有向上的加速度,因此合力向上,从而支持力大于重力,即

人对地面的压力(向下)=地面对人的支持力(向上)>重力(向下)

3.

由于最大上升高度为h,则滑行距离为h/sin30=2h,又加速度大小为g(注意,这个加速度不是重力加速度,而是由重力下滑分力和摩擦力共同提供的沿斜面向下的加速度,大小为g),则初始速度为

v^2=2g*2h

v=2*根号(gh)

动能损失为

1/2*M*v^2=2Mgh

重力势能增量为

Mgh

因此机械能损失为

2Mgh-Mgh=Mgh

机械能损失的原因是摩擦力做功,但本题用这种方法不用求出摩擦力的具体值来。

4.

铁块会移动是因为在纸条被抽出的过程中,纸和铁之间的摩擦力使铁块加速。这个摩擦力的大小不随相对速度的变化而改变,恒为uMg,则加速度恒为ug。当用速度2V抽出时,因为抽得更快,相对运动的时间小于用速度V抽出时的时间,因此前者加速时间小于后者,即前者铁块的末速度较小,因此落点更近。

5.

这是因为中指在绳子中点轻轻一推时,绳子成一个很接近于180度的大角2a(如下图),其中a接近于90度。F的两个沿绳的分力F1=F2=F/2cosa,由于a接近于90,因此cosa接近于0,F1=F2=F/2cosa远大于F。故用中指轻轻一推就会对绳造成很大的力。

6.

注意是铜片,不会受磁力的直接影响。有磁铁的一组当铜片下落时会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由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是阻碍运动的方向,因此铜片的下落会变慢。

7.

对于并联电阻,有1/R=1/R1+1/R2+1/R3,求导(微分)后有

ΔR/R^2=ΔR1/R1^2+ΔR2/R2^2+ΔR3/R3^2

可见,阻值越小的电阻(如R1)其变化量ΔR1前的系数1/R1^2越大,即对于总阻值的变化量影响越大。这条规律如果你能理解这个微分式就理解,不能理解就记住,或者用特值验证一下。

因此500是微调,10是粗调。



一辆自行车,停止蹬车,之后的一段时间,自行车前轮和后轮的摩擦力方向分别为?说理由!
================================================================
------从“力的作用效果”看,“停止蹬车”后,没有了“动力”,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都是“阻力”,方向都跟车的运动方向“相反”。(都是“静摩擦力”)。
------或者从“静摩擦力的产生”来理解。如果地面“光滑”,前后轮都不会“滚动”只会“向前滑动”。现在,前后轮都“向前滚动”,轮子与地面接触的点受到地面给的“静摩擦力”就是“使轮滚动的动力”,方向当然与车的运动方向相反。
------再或者从“运动趋势”来理解。若地面光滑,则“轮子与地面接触的点”是“向前”运动的。现在,轮子在地面上滚动,“轮子与地面接触的点”是静止的。也就是说,“轮子与地面接触的点”有“向前运动的趋势”,所以,地面给轮子的“静摩擦力”方向,与“轮子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方向“向后”。

站在水平地面人下蹲之后可以竖直向上跳起,起跳过程中,人对地面的压力,地面对人的支持力,重力的情况分析一下。
====================================================================
------在起跳过程中,人由静止到运动,是向上加速的。
人受两个力:地球给的向下的重力G=mg,地面给的向上的支持力F。
据“牛顿第二定律”:F-mg=ma
解出,F=m(g+a)>mg,也就是说,向上的支持力“大于”重力。
而“人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它们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所以,“人对地面向下的压力”也是“大于”人的重力的。

质量为M的物体,可以看做质点,以A点(斜面最低端)倾角位30度上斜面,加速度大小为g,最大上升高度h,机械能和动能分别损失多少?======================================================================
-------物体沿斜面向上做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g,说明一定受到“阻力”作用。设阻力为F,据“牛顿第二定律”:
-(mgsin30°+F)=m*(-g)
(mg/2)+F=mg
F=(mg/2)
-------“机械能损失”等于“克服阻力做的功”:W=F*(h/sin30°)=2Fh=mgh
“动能损失”等于:W'=mgh+W=2mgh. 或者W'=F合*L=(ma)*(h/sin30°)=2mgh
以上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机械能损失”就等于“克服除重力以外的力所做的功”。“动能的损失”就等于“克服物体所受到的合力做的功”。

铁块压着一张纸条放在水平桌面,水平方向以速度V抽出纸条,铁块掉在地上的某一点,现在以2V抽出纸条,铁块落点反而更近了。为什么?
====================================================================
------

用2个拇指拉紧不能伸缩的绳子,另外一个人用中指在绳子中点轻轻一推能推动,是为什么?从合力和分力角度说说。
===================================================================
------两个等大的力Fo的“合力F”与“分力Fo”的关系:F=2*Fo*cos(θ/2)
两个分力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这时,据“平行四边形”画出的是一个“菱形”,根据数学知识很容易得到,对角线与两邻边之间的关系)

有A,B两块相同的铜片,它们水平距离足够远,A下方放一块清理磁铁,B下面不放,A和B在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哪个发出清脆的声音?下落时间哪个长?最让我想不通的是,有磁铁的应该是相互吸引吧,为什么下落时间反而长?
===================================================================
------

还有,请你们介绍一下关于电路改变滑动变阻器阻值,起到粗调和微调作用。比如电阻R1在最下面,R2接在R1上,R3接在R2上,形成3层的电阻。其中最上面的R3阻值为500,其他2个事10和200.什么情况下微调,什么情况粗调,什么情况无法判定,讲详细点!

前轮向前,后轮也向前。因为车轮平时是向前顺时针转动。那么你画一个圆,顺时针的圆下侧的速度方向是向后的。所以摩擦力是向前的。

人对地面的压力=人受到的重力+(人的质量×人的加速度)
支持力=人对地面的压力 重力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不变
注意本题不要忽略人跳起是要一个加速度支持的。。那样才会有速度

因为最大上升高度h,说明最后静止了,那么斜面就是有摩擦的,那样才停得住。物体是有一个初速度的
加速度大小为g,这个g是个合力作用的结果。是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加速度g/2+斜向下的摩擦力g/2.。
f摩擦力=M×g/2
摩擦力做的功=fs=f×2H=MgH
增加的势能=MgH

所以最后机械能损失w=MgH 动能损失=MgH+MgH

补充:1、动量定理Ft=mv 第二次t小,所以第二次速度小。
2、绳直的时候在垂直绳的方向只有推绳的力,如果绳不弯就没有力与之平衡。3、有磁铁的发出清脆的声音,磁铁对铜不会有吸引力,但铜下落会发生电磁感应生热损失动能。
4、总电阻接近十欧(最小阻值),所以十欧为微调,五百欧为粗调,二百介于中间。

1、停止蹬车以后,两个轮子完全一样,都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减速,所受摩擦力均向后。
2、把人看成质点的话(这样好分析),由于要向上加速,所以所受地面的支持力一定大于重力。或者说有一段时间大于重力,有一段时间小于重力(这是比较精确的描述,毕竟在最后人要与地面分离啊)。至于人对地面的压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与地面对人的支持力等大反向。
3、由所给条件可以判断一定存在摩擦力。重力贡献的加速度为0.5g,故摩擦力贡献的加速度也为0.5g,所以克服重力做功大小一定等于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大小。根据重力势能增加mgh,可知机械能损失mgh,动能损失2mgh。
如果计算一下,可以得到摩擦力为0.5mg,物体沿斜面上升了2h,所以克服摩擦做功mgh。
总之,这几道题都算是非常简单的题目,不应该有所疑问的。(如果楼主是初学者,倒可以理解)

^_^数理化王子在此!

地面对自行车前后轮的摩擦力都是向后,因为都是制约轮子前行的,为制动力。
人在加速起跳的过程中,重力是不变的。而人对地面的压力此时是大于重力的,因为此时地面对人的支撑力除了抵消人自身的重力以外还有部分提供人加速时产生的动力,即m*a。同理,此时人对地面的压力同样大于人自身的重力。即N(压力)=N’(支撑力)=G(自身重力)+ma(冲量)。
机械能守恒,所以机械能是不变的。一般按斜面光滑考虑,该物体的所有动能转换为了重力势能。动能损失量即为重力势能增加量,即Mgh。如果斜面不光滑,那么那么动能损失量为Mgh+f(摩擦力)2h(上升的距离)。

高三物理题目~

(1)A球在bc轨道作圆周运动,过最高点后作平抛运动。假设在最高点A球的速度为v₁,落地时间为t,
在竖直方向作自由落体运动,由公式v²-v₀²=2as得:Vy²=4gR
解得:Vy=√4gR=4m/s
因为Vy/Vx=sin53⁰/cos53⁰,Vx=v₁
又cos53⁰=√1-sin²53⁰=0.6
解得v₁=gtcos53⁰/sin53⁰=3m/s
在最高点,设轨道对A球的支持力为FN,由向心力公式得:
mg+FN=mv₁²/R
得:FN=mv₁²/R-mg=5N
所以A球过bc段最高点速度为3m/s,对轨道压力为5N
(2)假设AB球碰撞后速度分别为vA、vB,碰撞过程中遵守动量守恒:
Mv₀=MvB+mvA ①
A球在bc段作圆周运动,由动能定理得:
-mg2R=½mv₁²-½mvA² ②
联立①②两式,解得:
vA=5m/s,vB=4m/s
即碰撞结束后A球速度为5m/s,B球速度为4m/s
(3)假如B恰能过最高点,设速度为v₂,此时重力提供向心力:
Mg=Mv₂²/R,得v₂=√gR=2m/s
B球在bc段作圆周运动,由动能定理:
-M2R=½Mv₂²-½MvB²
代入数据得:
-0.4=-3,等式不成立
所以B球不能过最高点

这个没什么有效的方法,只能细心,平时多练习,给你一下建议吧
2007-05-18 22:34:22
来自:IANA 物理选择题答题小窍门

  在高考物理试卷中,选择题的分值为40分(占整张试卷比重的27%)。选择题位于整张卷子的第一部分,对考生来说,选择题完成的情况关乎整场考试的成败。
  学会逆向思维

  高考题目一般是不超纲的,当考生对于一道题目毫无头绪时,不妨先静下心来,看看平时所学的定理、性质、公式,有哪些可“套”到这道题目上。

  一般说来,我们是看到题目,再联想到选用解题方法,而此时,我们可以选择逆向思维,一道“面目狰狞”的题目也许会变得可亲可爱起来。例如,当你不知道该用运动学中诸多公式中哪一条的时候,可把运动学中各个公式都写在草稿纸上,看题目中已经告诉我们了多少量,要求的是什么量,逐条对比各个公式,从中选择合适的。虽然花时间默写公式了,但却从解题中省下了更多的时间,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

  题目中找答案来源
  高考试题中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其实,有的时候作者已经将答案高高悬挂在题干上了,只是看你愿不愿意抬头看一下。例如,去年高考的选择题最后一题(第8题)询问的是劈尖干涉的干涉条纹变化情况,由于平时上课时老师提到过劈尖干涉,看到这道题目时,很多同学就开始回忆老师上课是怎么讲的;由于考试紧张,再说,劈尖干涉也不是老师重点强调的内容,很多同学想来想去却想不出来,反而越想越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办。其实,这道题目的题干中已经告诉了我们劈尖干涉的有关性质,我们只要仔细阅读一下,题目就能迎刃而解。这道题目考的是我们对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而不是对已有知识的反馈能力。

  掌握出题规律来源

  从评分标准中可以看出,对于选择题,考生应该慎之又慎,“宁可漏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告诉大家一个小经验,物理选择题中不太可能有ABCD同时选中的(整个高三的题目做下来,我一共也只碰到过两三次这种情况);所以,当我们以为四个选择支都对的时候,要三思而行。对于题干的含义,应当站在出题者的角度来揣摩,而不应该主观臆断。对于选择支的安排,我们应当了然于胸,什么样的选择支可能有对称的两个答案,什么样的可能只有一个,什么样的可能有三个……这对于我们的解答不无参考。

  做好考前练习

  提高选择题的答题水平,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做一些专项练习。如买一套模拟卷,把里面的选择题挑出来单独做(同样的方法也适用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计算时间与正确率,及时纠正错误。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略微看一下考纲不要求的内容,如动量等,对于解某些题目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哦。



物理选择题的八种解题技巧
选择题是各种考试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分为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还有组合选择和排序选择等(例如一些实验考查题).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趋势看,物理选择题主要考查概念的辨析和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分析、判断等,而题中的计算量有减少的趋势.
求解选择题与求解其他题型一样,审题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仍需通过一些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计算,以求较快地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直接判断法

通过观察,直接利用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得出正确结果.这些题目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属于基础题.
例1 关于分子势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间表现为斥力时,分子间距离越小,分子势能越大
B.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时,分子间距离越小,分子势能越大
C.当r=r0时,分子势能最小
D.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在上升阶段,其分子势能越来越大
解析 分子间表现为斥力时,分子间距离减小,需克服分子间斥力做功,所以分子势能增大,选项A正确;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时,分子间距离减小,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选项B不对;当r=r0时,分子势能最小,选项C正确;物体上升增加的是重力势能,与分子势能无关,故选项D错误.

参考答案 A、C

二、逐步淘汰法

经过分析和计算,将不符合题干的选项逐一排除,最终留下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如果选项是完全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可采用举反例的方式排除;如果选项中有互相矛盾的两种叙述,则两者中至多有一个正确.

例2 A、B两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并以该方向为正方向.已知mA=1kg,mB =2kg,vA=6m/s,vB =2m/s.此后,A追上B并发生碰撞,则碰撞后A、B两物体速度的可能值为
A. vA=2m/s, vB =2.5m/s B. vA=2m/s, vB =4m/s
C. vA=-4m/s, vB =7m/s D. vA=4.5m/s, vB =2.75m/s
解析 用动量守恒定律可排除选项A;A、B两物体碰撞后总动能不可能大于碰撞前的总动能,所以排除选项C;A追上B发生碰撞,且碰后同向时,碰后A的速度不可能大于B的速度,排除选项D.

参考答案 B
小结 这类题型是动量守恒部分最常见的题型之一,而处理该类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善于从上述解析中的三个方面对选项逐一进行排除.

例3 如图1所示为某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则
A.该电场一定是匀强电场
B.此电场线既无起点,又无终点
C. A、B、C三点中,A点场强一定最大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解析 仅画出一条电场线,不能说明电场是匀强电场还是由点电荷形成的电场,故不能判断电场的强弱,且不能判定A、B、C三点场强的大小.电场线起始于正电荷,终止于负电荷.

参考答案 D

小结 对于选项中有“不可能”“一定”或“可能”等字样的选择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快速找出适当例子,排除不正确的选项是解题的关键.

三、特值代入法

四、极限分析法

将某些物理量推向极端,并根据一些显而易见的结果或熟悉的物理现象进行计算(如摩擦系数取零或无穷大、电源内阻取零或无穷大等),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5 在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R1、R2、R3和R4皆为定值电阻,R5为可变电阻,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设电流表A的读数为I,电压表V的读数为U.当R5的滑片向图中的a端移动时
A.I变大,U变小 B.I变大,U变大
C.I变小,U 变大 D.I变小,U变小
解析 设触点滑到a时,则R5=0,I=0,电流表的读数为零,排除A、B选项.此时,电路总电阻最小,总电流最大,U内 最大,UV最小,故选D.
参考答案 D

小结 当题干中所涉及的物理量随条件单调变化时,采用该方法较为简捷.但要注意的是,若题干所涉及的物理量不是随条件单调变化(如先增大后减小或先减小后增大),则该方法不能随意运用.

五、作图分析法

“图”在物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将抽象物理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的最佳工具.中学物理常用的“图”有示意图、过程图、函数图、矢量图、电路图和光路图等.若题干和选项中已给出函数图,需从图像纵、横坐标的物理意义,图线中“点”“线”“斜率”“截距”和“面积”等诸多方面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用图像法解题不但快速、准确,而且还可以避免繁杂的中间运算过程,甚至可以解决用计算分析法无法解决的问题.
例6 一物体在A、B两点的正中间由静止开始运动(运动过程中不超过A、B两点),其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3所示.设向A的加速度方向为正方向.若从出发开始计时,则物体的运动情况是
A.先向A,后向B,再向A,又向B,4s末静止在原处
B.先向A,后向B,再向A,又向B,4s末静止在偏向A的某点
C.先向A,后向B,再向A,又向B,4s末静止在偏向B的某点
D.一直向A运动,4s末静止在偏向A的某点
解析 本题可根据a-t图像作出其v-t图像,如图4所示.由该图像可以看出:物体的速度时大时小,但方向始终不变,一直向A运动,图像与轴所围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时间t内位移的大小.
参考答案 D

六、整体分析法

七、转换思维法

有些问题用常规的思维方法求解很繁琐,而且容易陷入困境,如果我们能灵活地转换一下研究对象,或者利用逆向思维,或者采用等效变换等思维方法,则往往可以“绝处逢生”.

例9 一金属球原来不带电,沿球的一条直径的延长线上放置一根均匀带电的细杆MN,如图7所示.金属球上的感应电荷产生的电场在球内直径上a、b、c三点的场强分别为Ea、Eb、Ec,则
A.Ea最大 B.Eb最大 C.Ec最大 D.Ea =Eb =Ec
解析 由于感应电荷分布状态不清楚,在a、b、c三点的场强无法比较.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维角度,根据“金属球达到静电平衡时内部的合场强为零”这一特征,那么比较感应电荷在球内直径上三点场强的大小可转换为比较带电细杆产生的场强在三点处的大小.由于细杆可等效为位于棒中心的点电荷模型,由E=k■,可知应选C.
参考答案 C

八、模型思维法

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是物理知识的一种直观表现.模型思维法是利用抽象化、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手段,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把研究对象的物理本质特征抽象出来,从而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例10 为了利用海洋资源,海洋工作者有时根据水流切割地磁场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来测量海水的流速.假设海洋某处地磁场的竖直分量为B= 0.5×10- 4 T,水流方向为南北流向.如图8所示,将两个电极竖直插入此处海水中,且保持两电极的连线垂直水流方向.若两极相距L=10m,与两电极相连的灵敏电压表的读数U=2mV,则海水的流速大小为
A .40m/s B.4m/s C.0.4m/s D. 4×10-2m/s
解析 “水流切割地磁场”可类比于我们所熟悉的“单根直导线切割磁感线”的物理模型,由U=BLv可得v=U/BL=4m/s.
参考答案 B


#桑学服# 高中物理题目 -
(15833827066): (3) 由W=F·S可求出汽车在匀加速阶段行驶时做功为 W=F·S=7.2*103*57.82=4.16*105J. (4) 当t=10 s Pt=F·vt=F·a·t=7.2*103*0.6*10=43.2 kW.

#桑学服# 高三物理简单题,急求解答~
(15833827066): P2决定P1 U1决定U2 U1与U2关系跟N1与N2 的比成正比 所以U2不变 R增大 P2=U2方/R P2变小 P1变小 P1=U1L1 L1变小 (U1原线圈电压 U2副线圈电压 N1原线圈匝数 N2副线圈匝数)

#桑学服# 高三物理,只会第一问,第二问还是不会,请问第二问的运动情况是什么?
(15833827066): 第二问,物体先向右匀减速,加速度是-11,时间是1s;然后再向左匀加速运动,加速度是1,时间是5s.具体解答如下:

#桑学服# 高三物理复习题1.如图2—23所示,质量都为m的两质点系于细线两端,细线跨过同一高度的两个光滑的钉子,两钉间距离为2a.如果另用一个质量为m'(m'... - 作业帮
(15833827066):[答案] 1) 4amm'/(4m^2-m'^2) 2)F=(M+m)g*tanθ 3)x=12.8mm a=17.0m/s^2 5.66m/s^2 方向向左 第一道题,可以用力的平衡来做,也可以用能量守恒来做,用能量守恒的话,m'下降,其势能转化成两个m的势能,设m'下降了x,有,2mg((a^2+h^2)^0.5-a)...

#桑学服# 问一道高中物理单摆实验题从g的相对误差公式分析,影响测量误差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若摆长改为10cm(甚至5cm ),会产生什么影响? - 作业帮
(15833827066):[答案] 单摆的长度会影响 周期的大小 公式知道吧 带根号的那个 有g 有L 的那个 按比例算了 如果误差的因素的话 应该可能是地球纬度吧 纬度不同 g也不同

#桑学服# 问一道高中物理题目,求详解 -
(15833827066): 对B受力分析:m*Vb²/Rb=f-T对A受力分析:m*Va²/Ra=f T所以切断绳子,T为0,此时B的摩擦力大于向心力,提供向心力.A的摩擦力无法提供向心力,因此离心运动.

#桑学服# 高中物理题目,谢谢!!! -
(15833827066): 我们设恒星的质量为m 黑洞的重力加速度为g 首先 恒星受到的向心力F=m*v*v/r 他所受的重力为mg 受到的万有引力为GMm/r恒星匀速圆周运动 所以F=mg 带入数算出g=v*v/r (搂住自己算把) mg=GMm/r 算出M(黑洞质量)=gr/G 我们设这个黑洞的半径为R(逃逸半径) 当向心力mVV/R〉=GMm/R时候这个半径为黑洞半径 算出此时的恒星逃逸速度V= √GM 这是再用mg=mVV/R 既可算出R=GMr/vv 搂住自己往里面代数~

#桑学服# 高中物理大题比如说问大气压强为1.0*105PA,体积2.0L.那么最后的结果得到的压强体积为整数 那么必需在后面加个0吗 比如说必须6.0*105PA吗?6*105PA... - 作业帮
(15833827066):[答案] 应该是6.0*10^5Pa,6*10^5Pa不行.因为小数点后面的零表示的是精确度,按照计算规则,原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结果也是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还有,压强的符号是Pa,不能写成PA.

#桑学服# 询问一道物理题目:某物体从A运动到B后三分之一的路程的速度是前三?
(15833827066): 前2S/3路程所用时间:T1=(2S/3)/V1.后S/3路程所用时间:T2=(S/3)/V2=(S/3)/V1/3=S/V1.全程的平均速度:V=S/(T1 T2)=S/[(2S/3)/V1 S/V1]=3V1/5.所以,V1=5V/3=5*18/3=30km/h.V2=V1/3=30/3=10km/h.

#桑学服# 高考物理大题 -
(15833827066): 很简单,如果你实在搞不出答案,那就把题目给的已知量和所求未知量有关的方程全部列出来(关键是要把平时记得主要公式写上),如果你没有把握,那就尽量分开写,这样可以把分数分散,不至于一步错了全部都错.建议你考前把重要公式记牢,如果遇到题目实在不懂(这种情况极有可能)那就把看到的已知量跟你记得公式全部写进去就行了.这样可以保证你拿一半的分数.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