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对照着翻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征利”。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胜(实在)诚心仰慕得很。


出处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注释

(1)司马谏议: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次年为相.废除新法。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2)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君实:司马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5)操:持,使用。术:方法,主张。

(6)强聒(guō):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杂。见:表被动。

(7)略:简略。上报:给您写。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8)重(chóng)念:再三想想。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9)反覆:指书信往来。

卤莽:简慢无礼。

(10)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原委。

(11)冀(jì):希望。

(12)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13)名实:名义和实际。

(14)怨谤(bàng):怨恨,指责。

(15)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16)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修:修订。

(17)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18)举:推行。

(19)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

(20)难(nàn):责难。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21)固:本来。前:预先。

(22)恤(xù):关心。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23)上:陛下。这里指宋神宗赵顼。乃:却。

(24)抗: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25)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26)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划。事见《尚书·盘庚》。

(27)胥(xū)怨:全都抱怨。胥:皆。

(28)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计划。

创作背景

熙宁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内容鉴赏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答书写到这里,似乎话已说尽。作者却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经济而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1.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译文:承您昨天来信对我进行指教。我私下认为咱俩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在讨论一些问题上咱们却经常有分歧,这是因为彼此对事情有 不同的主张和办法的缘故。

  2. 原文: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 辨。

    译文:我虽然老想在您耳边经常劝说您,但我知道您一定不会谅解我,所以上次只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件件地替自己辩护。

  3. 原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译文:但又考虑到您对我是那样的重视、厚待,因此在书信往来 上是不应该粗率简略的,所以我要在信上详细地说明事情的前因后果, 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吧。


  4. 原文: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译文:有学问的人所争论的问题,都注重名和实是否相副。

  5. 原文: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译文:如果名和实都已辨别明白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6. 原文: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译文:现在您用来教导我的,是认为我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追求钱财、与民争利, 拒绝接受意见,因此受到天下人的怨恨和攻击。

  7. 原文: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译文: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人员去执行,不能算侵犯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为国家办好事除弊病,不能说是惹事生非。

  8. 原文: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译文:为国家管理财政,不能算是追求财利。

  9. 原文: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译文:斥责错误言论,批驳巧言献媚的人,决不是拒绝接受意见。

  10. 原文: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是我本来就料到的。

  11. 原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译文: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关心 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好事。

  12. 原文: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译文:皇帝要改变这种风气,而我不去估量反对人的多少,尽一切努力来帮助皇帝抵制他们,这样,那些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


  13. 原文:盘庚之迁,胥怨 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译文:商朝的君主盘庚迁移首都的时候,不仅朝廷里当官的反对,连老百姓都抱怨。

  14. 原文: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译文:盘庚却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而改变原来的计划。

  15. 原文: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译文:这是因为事先考虑到行动是对的,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可以改悔的必要。

  16. 原文: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则某知罪矣。

    译文:如果您认为我做宰相很久却没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给老百姓们带来恩惠,用这些来责备我,那么我知道自己是有罪的。

  17. 原文: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译文:如果说让我一切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规,那却是我不愿意的。

  18. 原文: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没有机会见面,非常想见到您。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如下: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翻译: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
原文: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翻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所以现在我在信上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原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但又考虑到您对我是那样的重视、厚待,因此在书信往来上是不应该粗率简略的,所以我要在信上详细地说明事情的前因后果,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吧。
原文: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翻译:有学问的人所争论的问题,都注重名和实是否相副。
原文: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翻译:现在您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原文: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翻译:为天下管理财政,而不是向人民征财。
原文: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翻译:批驳不正确的言论,责难奸佞小人,不算拒绝批评。
原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从古以来就是如此,士大夫多以不忧国事、附和流俗、讨好众人为好事。

~


#吕苗咬# 求古文翻译"兴利除弊"出自<答司马谏议书>急需!!!
(13785093035): 解释 :弊:害处,坏处.兴办对国家人民有益利的事业,除去各种弊端.

#吕苗咬# 四篇文言文翻译 -
(13785093035): 《古文观止》·黄冈竹楼记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

#吕苗咬# 答司马谏议书的书是什么意思
(13785093035): “书”在文言文中有多种解释,这里的释义是“信”的意思.

#吕苗咬# 《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谏是指 -
(13785093035): 司马谏议,指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曾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吕苗咬# 阅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回答问题? -
(13785093035): 译文]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后来又想到您...

#吕苗咬# 答司马谏议书的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对司马光的职责持什么态度 -
(13785093035): 不任(ré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不任,不胜,受不住,形容情意的深重.区区,小,这里指自己,自谦词.向往,仰慕.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吕苗咬# 答司马谏议书应该怎么记~太长了 -
(13785093035): 分开来记!每天记一段!第三天记前两天的!第五天记前四天的!第十天记前九天的!相信你会记住的!

#吕苗咬# 答司马谏议书的全文中心论点是 -
(13785093035):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吕苗咬# 急求<黄州快哉亭记>和《答司马谏议书》的解释,赏析和习题.最好一?
(13785093035): 「黄州快哉亭记」翻译长江流出了西陵峡后,才进入平原,水势奔腾壮阔起来.南边会合了沅江、湘江;北边会合了汉水,水势更加浩瀚,到了赤壁之下,水流冲激浩荡,...

#吕苗咬#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主要驳论风格是什么? -
(13785093035): 本文是一篇驳斥论点的议论文.王安石针对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对强加给他的侵害、生事、征利、拒谏、致怨,逐点给以反驳.这样抓住对方的论点,鲜明地树立起标靶.以事实为依据,逐条批驳对方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