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诫子书》提出了什么样的教育观点~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我们讲这个是为了响应一些妈妈的倡议,荤素搭配,也讲作文、也讲古文。但有一个基本的准则,我们讲的古文,不脱离学生的课本。为的就是务实一些,实在一些。我们还要重复一个观点:读书、分析、写作、是一回事,不是三回事。讲古文,看上去是在讲分析,其实也是在讲作文。你要跟古人学习,在古文中汲取最丰富的营养。不要简单的以为讲古文了是“阳春白雪”,古文我们只是欣赏了,跟作文这样的“下里巴人”,沾不着边。不是这样的,是一回事,不懂“下里巴人”的“阳春白雪”,不是真的“阳春白雪”。同样的,不识“阳春白雪”的“下里巴人”,也不是真的“下里巴人”。


我们现在开讲第一句话:夫君子之行,这个作品我们不少人读过,有不少人背过。我们也许背了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这个作品了,什么叫君子?这个是个大问题。在过去经典中,常常用这个君子两字,比如说在论语中就出现在很多次: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不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而举。我们先从论语的这几段话里来体会一下“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简单的意思讲,就是君子与别人交往一视同仁,不比,就是一视仁,不管你是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只要同道,即可同谋,即可同处,这是君子的做法。小人的做法就不一样,他不能一视同仁,他要比较,是不是对我有利?是不是对我有好处?


我们再看第二句: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在社会上混,没有硬性规定说这个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他做的一切,都是用“义”来做标准的。这是我们简单的讲,“义”,我们先前讲过很多次,“义”是“宜”是适合。在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口子是你的邻居,在吵架,门开着,你听到了,你不劝,说明你不仁不义。但是,你在家休息,你的家在西单,你听到东单你的邻居在那里吵架了,你还打着车去劝,那你是多事。这就是“义”都“宜”也的意思。所以,我们学了这段话,大体上讲,君子在社会上混,就是游刃有余。但好多人又曲解了,以为八面玲珑、溜须拍马,叫做君子,这又错了。


我们再来学这一句,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简单的说,是君子的精神与物质生活层面。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在《老子》中,同样的道理,叫“圣人为腹不为目”。吃的、喝的、住的、不要过分,简单一些,因为吃、喝、住这些不是君子的目标,君子的目标是就有“就而正于道”。

我们这里先不谈“敏于事而慎于言”。我们再学这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论语》最先提到君子的一段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追求的是根本,根本有了,道在其中。我们在讲陋室铭的时候,讲过一个概念什么叫体?什么叫相?什么叫用?这里面“君子”是体,后面讲的这些,“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不器”等等,是君子的相、或是用,这里不深说了。在《易经》里面,我们还熟悉一句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等等这些,很多,关于君子的说法。君子这个话题,展开来讲,可以讲很多。我们现在引用《论语》,是为了大家来感受,君子这两个字的外延太广,刚才我们只是初步涉略到了一点。那么什么又是君子的“本”呢?什么又是正道呢?这个问题我们先放在一边。

我们讲到现在,要破一个观点: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现在常常以为小白脸,西服领带,说话温文尔雅这样的人,就是君子。这就谈不上什么“君子之本”了。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讲, 什么叫君子?穿西服、打领带、说话彬彬有礼,绝不能笼而统之的叫君子。君子是英雄的代名词。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呢?不是说你把别人打得鼻青脸肿了,就叫英雄。也不是说你占了人家三分五亩地叫英雄。在古人看来,真正的大英雄不是战胜别人的人,而是战胜自己的人。

前几天我们讲《陋室铭》,讲到了宠辱不惊。只有真正内心淡泊,才可以有大志。怎么内心淡泊?战胜自己。所以我们现在就好理解了,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心不修,战胜不了自己,成不了君子,怎么能当治国平天下的英雄呢?同样的,一个人能成为治国平天下的英雄,他就是一个能战胜自己的君子!这是一回事,不是两回事。举个例子,也许大家好理解:唐太宗,大家知道,一代君王。君子也有自己的私心、私好。有一天,他玩一只鸟,正好魏征过来,唐太宗就怕魏征,于是就把鸟藏在衣服里。魏征心知肚明, 但不点破,有意跟唐说很长时间的话,结果那只鸟被捂死了。回到宫里, 唐太宗气得砸锅不砸缸,说要杀了那个老不死的。皇后知道原因了,沐浴更衣后就跟唐太宗道贺。说你有了这么一个好的臣子,这是你的幸运,是大唐的幸运。唐太宗一听马上回过神来。这就是战胜自己,一念之间,这才是大英雄。

我们看看历史,那些开国的君王,战胜自己的功力是极强的。当然,这些只是我们举的例子,这些人离儒家的标准还差得很远。这些人,在得道的人看来,那是不值一提。也正是如此,在中国就有了一种文化,叫隐士文化。

孔明在出山之前,就是一个隐士。他们比的不是财富,而是内修的功夫,或者说战胜自己的功力。我们在学《庄子》的时候学过,有些帝王不想当了皇帝了, 想请这些人出山。这些人听了后, 都觉得污秽了自己的耳朵。这是我们从英雄的方面来讲的。我们过去可能还听过一个词,叫“内圣外王”。“内圣”是什么意思?简单的说,就是内心的力量。“外王”,就是外用,通俗地讲就是,心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心有多坚,你的骨骼就有多坚。

修身,就是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外王、外用。

所以, 我们现在再来理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有道而正焉”。 就容易理解什么叫“本”什么叫“正道”了。也就好理解什么叫君子了。简单言之,君子不是“绣花枕头”。君子是战胜自己内心的大英雄。所以,我们在讲《陋室铭》的时候,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 ,很多人以为归隐山林、寄情山水,那是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做法,这就错了。大家想一想, 昨天还在高堂之上,今天却被贬江湖,换成当今社会有多少人不跳楼自杀? 今天我们还可以讲,“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在那个社会,大部份读书人一生的追求就是为朝廷出力、光宗耀祖。如果一旦被贬, 就相当于被判了政治上的无期、经济上的死刑。读书人,除了当官,百无一用。想想,还有人可以寄情山水,这需要多么强悍的内心呢?

我们再说这个“行”字。我们一读书,又忘了这个“行”字了。有的时候,会来问大家, 听的怎么样?大家齐声说, 听的好,老师讲的好。这个话不爱听。为什么不爱听呢?脑子里的收获,只代表了你脑子里又填了一些东西。但是,“行”能就成。好话、真话,有威力的话,说一万遍、一亿遍永远也不能有成就。要想有成就,唯有一“行”,唯有去做,这才是“行”的意思。

刚才我们讲了论语中的一句话,现在我们再看,就有意思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敏于事而慎于言。什么叫敏于事?就是行动要果敢,说话要小心。不要像我一样的,天天在这里只说不做。所以,我们现在再来看《易经》的话。“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更有意义了。君子之行, 要象宇宙的运行一样 ,永不停止,永远追求,永远强悍。庄子讲“君子之行”要有如“挺入三军”,就像一个人,冲到三军阵营中的勇气。在佛学中叫“精进勇猛”。刚才我们也引用了《论语》,这个“行”是什么“行”呢?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就是内圣;不二过,不犯同样的错误。这个勇气就太大了。什么叫不二过?就是忏悔,真心的忏悔就是不二过。我们做家长的做不到。我们今天对孩子发火了、生气了,必定事后忏悔,但不是真心的。不是勇猛精进的,也不是挺入三军的。今天后悔了,说不定下回遇到事的时候,家里的小受气包还是受气包,所以家长们非但不是大英雄,连小英雄也不能算。这就是我们讲的“君子之行”。

诫子书
关于《诫子书》与加强教育的主要内容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随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上文中,诸葛亮所提“德、志、学”发展至今,与我们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内容,可谓“德、智、体、美”等并无实质性差别,“德”当然指的是德育,也是品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智”指的是智力教育,也即指的是学习成绩;“体”指的是体育锻炼,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够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美”指的是身心完美,形体的美与心灵的美,而这几方面又与德、智、体三项密切相关,所以,后来也不再过多提及,主要指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现在看来,每个人在学习、成长过程中,都必须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和锻炼,每项内容都是极为重要的,否则,难以实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性目标。


二、关于道德修养



其实,我国自古至今,从孔子、老子、孟子、旬子等哲学家、教育家,到诸葛亮及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均首先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高,不养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则难以胜任社会的需要,更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第一,要经常性的静思反省。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要经常性地自我对照检查,要善于自己发现自己思想、灵魂深处的缺点、错误,彻底反省、检查自己,防止在不知不觉中放任自己的思想道德不足的错误,缺点泛滥。


第二、要俭朴节约。每一个善于吃苦耐劳的人,知道“锄禾”的道理,而如果不善于俭朴节约,或者因为一时高兴而忘记了以前所遭受的痛苦,仍然会陷入不应有的错误境地。时刻保持俭朴节约,实际上也是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对照检查自己,不因生活、待遇改善而沾沾自喜,甚至走向腐化、堕落。从古至今,几乎每个朝代走向衰亡,都是因为没有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节约,一度挥霍无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后果是无法弥补的。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 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灭掉吴国,导致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节约,时刻警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第三,清心寡欲才能志向坚定。每个人并非生就即成为伟人、圣人,孔老夫子一生都是不得志的,虽有鸿鹄之志,然而,却没有能够亲自去改变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不能改变历史进程。然而,他的儒家思想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人民居然产生了二千多年的深远影响。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们似乎没有必要设想由自己来改变历史,由自己的努力来控制谁、操纵谁。唯有清心寡欲,方能使自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不忘自己应当树立和已经树立的抱负和目标,孜孜以求之,哪怕奋斗终生亦未取得成功,起码说明我们已经付出了努力,并非三心二意,也未朝令夕改,我们是有信仰的,是愿意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作为职业法官,我们的理想就是追求法律至上、法律神圣,通过法律的实施来实现正义和公平。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都将被社会所不耻,将受到人们的唾弃。为了实现理想境界,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清心寡欲,以实现社会正义为已任,努力克服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扫除前进征程上的绊脚石、拦路虎。


三、关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学习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先生的阐述已经十分精辟了,结合当前的工作实践,恐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一)学习中的锻炼



当前的实际是大家的学历越来越高,无疑来到我们中间的年青贱卖是经过了长期的刻苦学习的,如果没有长期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我们中的一份子。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这样一个现实,当你来到实践中之前,你学习的毕竟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否已经足够丰富、渊博,是否能够得到应用,是需要实践工作的检验的。公认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所普遍存在的,并非说说而已。如何使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而且可用,必须要做到:第一,应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检验,可以将理论知识的适用起到进一步的发展作用,不至于使理论知识成为僵化的、无法使用的东西。第二,要不断加强实践,因为理论常常是落后于实践的,不少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就是实践的扩展打开了空间,实践丰富了,反过来可以影响理论的修正和不断完善,这其实也是我们人类加强自我完善的一个良好途径,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呢!学习中的锻炼和锻炼中的学习,都在于鼓舞人们不断地在实际工作中完善自我,在实践中求得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二)持之以恒的态度



以前,有不少人因为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便不再努力,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与研究方向,最终真的一事无成。对于此,似应学习孔明先生所倡导的坚定不移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不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真的就可能轻言放弃,最后变得禄禄无力。我想每个人都不想成为没有理想的人,也不想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人,大家都在考虑以百倍的信心,千倍的热情,万倍的努力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事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成功远远大于失败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我们面前有了成功的榜样,我们还会犹豫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榜样带给我们前进和奋斗的力量。唯有踏踏实实,多下苦功,才能学到扎实的知识,才能胜任我们繁重的司法审判工作;坚持经常性的学习,经常性的知识更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事实的实践中发挥出无尽的力量,也才能无愧于时代的要求,不辱没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古人的教训,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遵从,一直成为后人的榜样,年代越久远,似乎这种榜样的力量和影响越强大,越能鼓舞每一个后来人学好、用好我们的理论,促进理想的达成。


(三)积累的功效



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是值得积累和总结的,尤其值得年青一代在自己学业的进展中应当加强知识的积累,善于在学习中总结不同科目、不同时期的知识,在总结中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为日后的创造和创新奠定基础。同样的,在进入工作状态后,经验的得得和总结依然至关重要。为什么初涉裁判工作的人会有与老同志许多不同的想法,对同类型案件的处理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实际上就差在对实践经验的体会和总结上。如果没有取得基本的经验,肯定对同一类问题的思考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会发生朝令夕改,甚至完全相佐的处置意见。幸好我们所从事的是社会科学工作,有相当的弹性可言,而如果从事的是自然科学的工作,或者医学工作,可能会由于计算数据的错误,而导致整个工程的设计失败,也可能会将病人身体乃至生命毁于一旦。这虽然是一些常规性的经验积累和反复检验,可以得出明确的带有规律性的操作方案、规范,而如果有意、无意地放弃对规律性的总结,将来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呢?无非是刚愎自用、先入为主,将来会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只是一意孤行地行事。这能够成就远大理想而被社会和人民所认可吗?


是否取得成就,不完全在于个人单枪匹马地奋斗,许多场合要靠集体的力量,要依靠前人的经验与成就的支持。任何幻想自己能够成就某一事业的想法都是幼稚的,那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难以成就气候。


四、避免虚度,防止后悔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明确讲到了不能够把握时机勤奋学习,或者虚度光阴,终将一事无成的后果,也告诫他的子孙后代们不要到时再后悔而来不及。有恒心、有毅力终将会取得成功,只不过是成功的大小不一样,程度有区别,一旦努力了,把握住了所有的机会,就意味着将来的成功的到来。只要尽到了努力,哪怕没有达到我们所期待的光辉顶点,也用不着在后悔,因为我们终于成了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的所作所为无悔于时代的要求!


一要切忌天天立志,天天不努力。光阴似箭,时光如梭,一旦错过,将很难再追回。今天已经不同于古代,在古代多读书、苦读书就是成功的捷径,而由于今天经济、社会科技、文明发展的迅速,知识更新加快,越来越重视集体的力量,所以,每个人必须加快努力学习和工作的节奏,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如果要取得较大成功,必须超前于时代发展的速度与节奏,善于引领时代,科学前进的节奏和步伐,方可立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切忌滥竽充数,防止被“洗刷”出前进的队伍。学习和进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我们追求更高、更严的标准,更高的境界,要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必须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必须在时代的洪流中居于前列、引领的位置,如果表现不佳,或者经常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将很容易被滚滚向前的洪流洗刷出前进的队伍,因为快节奏的队伍难以给每个人留出歇脚的地点和时间,甚至多喘口气都是不可能的。必须时刻锻炼自己的本领,不至于被时代落下,不至于被同伴落下;只有不断勤奋的努力,才能不断地向更高境界迈进。


三要切忌固步自封,固守陈旧的将被改革的旧有的产物。二千多年的改革历程已经充分证明,我们国家能够用半个世纪走完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一个多世纪才能走完的前进历程。当我们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近的时候,这也是我们所面临最难解决的困难的时候,放弃条条框框,放下固步自封的架子,不要再固守陈旧观念,才能够得到全世界绝大多数爱好和平和文明国家的认可,我们才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还在抱守陈旧观念,前进的步伐必定越来越沉重,甚至会给我们改革开放事业拖了后腿。不论过去有多少缺点、是否有缺点,只要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放弃落后的、差的、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勇敢地吸取先进、科学、进步的知识和方法,必定能够在社会进步中做出每个人应有的贡献,而无愧于古人对我们的教训和鼓励。


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已经过去了七、八千年,今后将进入电子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时代。不光是中国人民,任何一个爱好科学、文明、进步的人,都有享受科技进步和发展所取得成果的权利,都有在前人取得成就基础上继续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责任和义务。前人的理想将在我们这一代,以及今后世世代代有理想、有志向的年青人身上成为现实。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虽然简单,却是精辟、现实的,已经鼓舞了近二千年的国人不断发奋努力,也必将督促我们每个人不断发奋努力,去实现人类共同的、更高境界的理想,即把全人类建成更加文明、科学、民主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