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写《藕与莼菜》时的写作背景。 叶圣陶藕与莼菜主要内容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1923年9月7日作,刊于《文学》81期,署名圣陶;1981年11月8日修改。
(本篇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1921年6月23日。)
现在录入中学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十八课。
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角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在20年代陆续出版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早期小说大多描写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代表作品如《潘先生在难中》等;后转向摄取与时代斗争有关的重大题材,如《夜》、《倪焕之》等,较为深刻地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后的社会现实。他的小说呈现出朴实冷隽的艺术格调。“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主要散文集有《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西川集》,《小记十篇》等。他的散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语言洁净,大多具有厚实的社会内容。《藕与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牵牛花》、《春联儿》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

具体在哪里就说不上了的。。

《藕与莼菜》是叶圣陶散文中别具特色的名篇。
这篇散文作于1923年9月7日,刊于《文学》81期,署名圣陶;1981年11月8日修改而成。现在录入中学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十八课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到四川工作和生活,写作以散文和文艺评论为主。
这篇散文,作家通过怀念故乡的藕与莼菜,表达了其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于故乡人民的热爱。通篇感情朴实,意趣隽永。作者善于将洁净的语句表现在朴实的感情之中,显示出清淡隽永的情趣和平朴纯净的气息。语言朴实凝炼,明晰纯净,生动流畅,富有较强的表现力。整体上具有一种朴素而实在、优美而自然、淡泊而隽永的艺术风格。

我想要叶圣陶写<藕与莼菜>时的背景~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雪藕,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使人丐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着短的布裙,躯干固然不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着一副担子,盛着嫩玉的长节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商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污泥,就人家欣赏的凝感打破辽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意先它们濯得这样洁了,才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随便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是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衫的小姑娘一节,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腹的帮闲茶房们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守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相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起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像这样地取求很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一九二三年九月七日(选自《故乡的梦》·乡情卷,初栽1923年9月10日《时事新报》副刊《文学》第87期)
《藕与莼菜》赏析
《藕与莼菜》赏析
04中本(1)班张传平
叶绍均作为文学研究社重要成员之一,在当时军阀混战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苦不堪言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他和许多作家一样,主张文学要反映现实,表现人生,提倡“为人生的艺术”,表示要“多写平凡的人生故事”。揭露黑暗现实,同情下层人民,因而他的作品,普遍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色彩。
叶绍钧的散文同他的小说风格相近,并不正面表现现实斗争,而只是吟咏着知识分子的身边琐事,取材似极平凡而琐碎,在平凡事物上淡出动人的天理物趣和诚挚深情。本文整体看来,写得平和质朴,细细咏味,却发现作者在对藕与莼菜的种种淡论中,无处不掩藏着对故乡的眷恋和怀旧之情:由喝酒偶尔吃到藕,想到故乡那“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的质朴农民;想到农民担上“一濯再濯”的“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想到藕那“清淡甘美的滋味”;想到这里街上叫卖的“瘦得像乞丐臂腿,涩得像未熟柿子”的藕;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那“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是令人心醉”。虽是怀念藕与莼菜,但字里行间,无处不渗透着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但在这乡思离情的抒写里,也加进了些社会内容,多少也透露了“五四”以后,作者在黑暗社会中,追求美好理想受挫后彷徨与失落情绪。
叶绍钧的文学语言整饬、严谨、平实、纯正,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味,又没有半文半白的现象,十分讲究规范化。本文一千多字,却十分平实朴素、清新优雅、细致严谨。如“一濯再濯”、“他们想要休息……”大口地嚼着解渴“中”、“濯”、“坐”、“拣”、“嚼”等平实动作的描写,一群憨厚、质朴的农民跃然纸上。那“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没有华丽词藻铺陈,却早已让人垂涎三尺。叶绍钧的散文以写实为主,很少直接抒情,也很少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综观全篇,极少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只是顺着他的思路,听他把一些关于藕与莼菜的琐事娓娓道来,细细品味,那平实的一字一句才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使整篇文章韵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绕有余味,是作者文章风格的又一特色。本文以藕与莼菜为明线,以作者思乡之情为暗线,明暗两线交织,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相当严谨;在构思中,作者善于把故乡的藕与莼菜和这里的两者作比校,从而使故乡的藕与莼菜的形象更鲜明丰满,起到充分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效果。由藕写到莼菜写到乡情,过渡自然,前后衔接得非常好。文章的结尾也颇具特色:“我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与文章开头“我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前后照应,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扫恋又只在故乡有”,“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是文章中少有的几句作者的直接抒情,深化了文章主题,那分乡思离情也实在令人动容。

《藕与莼菜》就现代作家叶圣陶于192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借物抒情,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借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
在此文中,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寄托在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藕与莼菜”上,写了对故乡“藕与莼菜”的怀念,但是这里怀念的,不仅是莹白的玉节,清甘甜美的口感,而是随之而至的故乡的情味、故乡的声色。
纵观全文,作者直抒胸臆的文字很少,只是顺着他的思路,听他把一些藕和莼菜的琐事娓娓道来,细细品味,那平实的一字一句才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使整篇文章韵味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扩展资料
《藕与莼菜》全文用语平实朴素,亲切自然。作者无须用华丽的言辞、精巧的结构、俏皮的文风,就可以撩动读者思乡、怀旧的情绪。语言越是亲切自然,便越能打动人,给读者留下精诚之至的印象。
文章开头写因喝酒吃藕而想到故乡,起笔自然,平实,为全文确立了朴实、亲切的基调,这种兴之所至,随物赋形的文风,给人以良朋话旧,任意而谈的印象。
又如“一濯再濯”“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或是较老的藕,大口地嚼着解渴”中,“濯”、“横”、“坐”、“拣择”、“嚼”等平时动作的描写,一群憨厚、质朴的农民跃然纸上。
那“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没有华丽辞藻铺陈,却早已让人垂涎。叶圣陶的散文以写实为主,很少直接抒情,也很少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藕与莼菜》


#董制贡# 叶圣陶的资料 -
(18234942893):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省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的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董制贡# 《藕与莼菜》一文中作者从哪三方面描绘了一副故乡新秋图? -
(18234942893): 在叶圣陶的《藕与莼菜》一文中,作者从“乡人挑藕时表现康健的美的风致”、“乡人在池塘或河边濯藕”、“乡人进城休息时品藕并吸引人购买”这三方面描绘了一幅故乡新秋图.

#董制贡# 叶圣陶的作品 -
(18234942893):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叶圣陶的第一部白话小说1918 《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蓍)(...

#董制贡# 藕与莼菜 批注 -
(18234942893): 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故乡情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个人的童年乃至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故乡有自己的亲人、家庭,有很多美好的的回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

#董制贡# 《藕与莼菜作者为什么说所恋在哪里?藕与莼菜》作者为什么说
(18234942893): 这道题的得分情况是最不好的,基本上只能得一半分数. 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还有的同学人为拨高这句话的思想境界,如①作者投身革命,心系革命,表明作者...

#董制贡# 藕与莼菜 课后练习 -
(18234942893): 因为作者有过双重体验,吃着现在的自然就想到家乡的 ,把两个地方的蔬菜加以比较,突出不同.就像你吃着别人母亲的菜,自然想到自己母亲做的什么味,心里肯定会加以比较的. 嗯,认同,既然会时时想着它,不管是不是出生地,都能算个家.

#董制贡# 藕与莼菜的点击答案 -
(18234942893): 《藕与莼菜》 (1)jiao (2)bu 3 zhuo 4gu 5shuo gu 硕:大贾:商人 沽:买或卖 风致:美好的容貌举止 萦系着:围绕 设问 反问 反问 解释说明 分述 男的和女的挑着担卖藕,路人纷纷卖藕 把好...

#董制贡# 叶圣陶的代表小说有哪些? -
(18234942893): 中文名: 叶圣陶 别名: 原名 叶绍钧 字秉臣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 1894年10月28日 逝世日期: 1988年2月16日 职业: 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品: 《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

#董制贡# 100字读后感 -
(18234942893): 《藕与莼菜》读后感 “又是一片写故乡的文章.”这是我快看完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时的第一个想法.是啊,在脑海里随便找找,鲁迅的大名顶顶的《故乡》便赫然浮现在眼前.再想想上一届合唱队唱的《故乡的云》,那美丽感人的旋律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