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文言文而的虚词意思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1

1. 七下语文文言文中的文言虚词整理

一词多义

书书诗四句( )辞旦辞爷娘去( ) 孤常读书( ) 蒙辞以军中多务( )市愿为市鞍马( )乳妇抚儿乳( ) 东市买骏马( ) 儿含乳啼( )去去人近( )绝以为妙绝( ) 一狼径去( ) 群响毕绝( )就指物作诗立就( )敌盖以诱敌( ) 蒙乃始就学( ) 恐前后受其敌( )自还自扬州( )得得为众人而已耶( ) 自以为大有所益( ) 欲得饮( )与借旁近与之( )是当是时( ) 与蒙论议( ) 不知木兰是女郎( )前前时之闻( )焉父异焉( ) 狼不敢前( ) 必有我师焉( ) 犬坐于前( ) 见贤思齐焉( )见见往事尔( )故两狼之并驱如故(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问其故( ) 见两小儿辩日( ) 故时有物外之趣( )意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当木兰当户织( ) 意少舒( ) 当涂掌事( ) 意将隧入( ) 但当涉猎( ) 意暇甚( ) 当是时( ) 7、虚词用法

(1)而 A 表顺接 B 表转接 C 表修饰 D 表并列

远者小而近者大( )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结友而别( )道渴而死( )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

(2)以 A 动词,认为 B 介词,把、用、凭借、因为 C 连词,用来,来

或以钱币乞之( ) 蒙辞以军中多务( ) 一儿以日初远( )

以刀劈狼首(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 盖以诱敌( ) 投以骨( )

(3)于 A 在 B 从 C 到 D 比

贤于材人远矣( ) 受于人( ) 饮于河、渭( ) 犬坐于前( )

于厅事之东北角( )

(4)为 A 成为 B 作为 C 认为 D因为 E 题写

自为其名( )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卒之为众人( ) 治经为博士( )

化为邓林( ) 孰为汝多智乎( )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5)之 A 代词 B 动词,去 C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D 结构助词,无实义

E语气助词,无实义

前时之闻( ) 仲永之通悟( ) 卒之为众人( ) 受之天也( )

拍而呜之( ) 于厅事之东北角( ) 撤屏视之( )

复投之( ) 久之( ) 毙之( ) 禽兽之变诈( )

2. 跪求语文文言文虚词“而”、“之”的解释意思

1、而:

(1)表并列关系。前后两个词语词性相同,语义类型相同,一般是并列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2)表转这关系。前后两部分意思是转折关系。这个容易判断。

(3)表承接关系。前后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一般连接的是动词。

(4)表修饰关系。前后是修饰关系,即状中关系(状语+中心语)。前面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是动词作谓语。

(5)表因果关系。前后是因果关系,译作“因而”。这个也容易判断。

(6)非连词的情况:

a、通“尔”。你的,你们的。

b、通“能”或“耐”。

c、本义,胡须。

d、动词,等待。

等等

2、之

(1)主谓间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这套主谓结构不能够独立做一个句子,而是做整个句子的一个句子成分,通常是作主语。

(2)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常见的格式有:

a、(中心语)+之+定语

b、(中心语)+之+定语+者

(3)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动词谓语与宾语之间。

(3)结构助词,的。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

(4)作代词。

(5)作动词,到。

3. 跪求语文文言文虚词“而”、“之”的解释意思

“而”1表修饰。

如:蹑木梯而上。“而”的前面是名词,后面上动词时,就表修饰。

2表转折。如: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而”作“却”的意思讲,就表转折。3表承接。

如:战败而亡。“而”的前后都是动词,就表承接。

“之”1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古人之观于天地。

“之”前面是名词,后面是动词,就为取消句子独立性。2作助词。

如:褒之庐冢也。作“的”来讲的时候,就为助词。

3作代词。如: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之”为前一句的“穴”。当“之”代之前文出现的东西的时候,就作代词。

代词可以指人、物、地点。一时就想到这么多。

绝对原创。

4. 文言文虚词而的详解

文言虚词 而 文言翻译 ér (1) 颊毛;胡须。

《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2) 通“尔”你,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③《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3) 通“如”。

好像,如同 《察今》:“军惊~坏都 舍。” (4)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 过秦论》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⑦《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⑧《捕蛇者说》:“黑质~白章。” 表示并列时 ,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2.表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

⑤《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3.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4.表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④《肴之战》:“吾见师出,~不见其入也。”

⑤《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饰关系。

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④《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⑤《捕蛇者说》:“吾恂恂~起。”

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⑤《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⒎表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论语》) ④《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

①《祭妹文》:“今~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9.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③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 (5) 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①《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

②《论语-微子》:“已~!已~!今之从政者殆~!” (6)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 ①《口技》:“俄~,百千人大呼。”

②《醉翁亭记》:“已~,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7)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文言虚词而小故事原文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原文注释 (1)连。

5. 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xixun000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9、不过早樵而暮归。——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 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18、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九上)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0、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鱼

6.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文言文中“而”“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

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



~


#贝安绍# 文言文虚词而的详解!
(15948031394): “而”用做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并列关系译为又,并且.(二)表递进,译为而且 3.表承接,译为就 4.表转折,译为但是 5.表假设,译为如果

#贝安绍# 文言文"而"的解释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而挟重器多也楼下的,看清楚问什么再答,OK? - 作业帮
(15948031394):[答案]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

#贝安绍# 详细写出文言文虚词中而字表示因果连词的意思?
(15948031394):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而,当连词时一般有以下六种意思: (1)就,然后,表承接. 骊山北构而西折 (唐,杜牧 阿房宫赋) 他从骊山像北建筑,然后往西折. ...

#贝安绍# 文言文中虚词“而”表示顺承关系怎样理解?最好有例子、详细一点
(15948031394): 顺承关系,是指"而"前后两个词是一先一后,经常是动作的先后.如: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长得高大,斧头就来砍伐了)

#贝安绍# 文言文虚词而字翻译 -
(15948031394): 1结构助词"的" 1动词 认为 2是感吾生之行 休 结构助词 "的" 2是舟遥遥以yang(这个字智能里打不出来) 介词 用,以 3这个句式是疑问词放在句守 宾语前置句 之做宾语 3介词 以 4同3 5之作生的宾语 根据在文中的意思翻译 5因为 6第一个没有之吖 6动词 按照 7句末语气词无意.

#贝安绍# 下列句子中文言文虚词“而”的意义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 作业帮
(15948031394):[答案] C 都是顺承关系的

#贝安绍# 跪求语文文言文虚词“而”、“之”的解释意思 -
(15948031394): 一般是并列的主语.前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4)表修饰关系.用在动词谓语与宾语之间. (3)结构助词、通“能”或“耐”,译作“因而”.你的,即状中关系(状语+中心语)、谓语或宾语.这个也容易判断. (2)表转这关系.一般连接的是动词...

#贝安绍# 整理七下语文书中的文言虚词(之、而、以、为) - 作业帮
(15948031394):[答案]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若 之 兮 莫

#贝安绍# 文言文中虚词之和而的用法有哪些 -
(15948031394): 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贝安绍# 文言文虚词用法中,“而”字表修饰,表顺接很相思,怎么区别喃? -
(15948031394): “而”字表修饰,表承接,都是作为连词的用法.区别是意思不同,就是说在句子中的解释不一样.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例如: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例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