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本常识宣传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1.中医药的宣传重点
据《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8月11日报道,“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下发《关于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的通知》,布置了工作。此举旨在加强正面引导,突出中医药特色,宣传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为群众提供正确、科学、权威的中医药科普知识,也是完善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长效机制的尝试”。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活动,是复兴中医的一个必要措施。在为之拍手叫好的同时,笔者认为:根据当今中医临床存在的一些问题,普及中医药常识应该重点宣传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是中医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由于当前中小学教育中缺乏相应的中医药知识,致使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不了解中医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如不少人见别人诊脉,也去凑热闹,但诊断之后不服中药,不用针灸,仍去打针输液,弄的医生很尴尬。普及中医药知识,首先应该让多数人明白: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就是四诊和参、辨证论治、中药、针灸,找中医看病就应该尽量使用中药、针灸治疗,这样才能发挥中医所长。

二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领域。虽然国家提倡中西医并重,但实际上如今中医远没有主流医学的地位。普及中医药知识,应该引导大家了解中医药治病的优势领域,如民众应了解的内科慢性病、妇科病、骨关节病等等。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在这些病种的特长,引导患者选择中医的优势病种就诊,可以帮助中医冲破壁垒,打开局面。当然,中医对许多急症的治疗也很有特色,但在基层,“中医善治慢性病、除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同时,参与急症的救治,用实效让老百姓了解真正的中医药优势。

三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多样。普及中医药知识,应该让大家知道,除了中药之外,中医还有针灸、推拿、火罐、中药外敷等多种绿色疗法。在用西药无效或副作用明显,或在原有中医药疗法疗效欠佳的情况下,不妨变换治疗方式,或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满意疗效。

四是中医药治疗疾病是医患双赢。“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这种局面与前些年单纯把医疗卫生事业推向市场有关。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国家开始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同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在这种大前提下,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医药治病的“简、便、验、廉”,为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用中医中药,从病人的角度讲等于减轻了经济负担;从医院的角度看等于提高了社会效益。
2.怎样把中医知识宣教到位
1、语言要朴素、贴近生活,因为中医理论艰涩难懂,应该用朴素的语言解释中医理论,因为中医本身就是朴素的哲学;

2、密切与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相联系,解释中医的病因、病机;

3、衷中参西,尽量用西医的理论印证一下中医的理论,这样老百姓才会觉得科学、有道理,才会觉得宣讲者学识渊博、中西汇通,而不是只听中医的“一面之辞”;

4、强调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不能抨击西医,切忌不可夸大中医药的疗效,使得大家产生不信任的感觉。

以上是我多年来的一些思考甚至是反思。
3.中医常识
·六味地黄丸更年期的好伴侣 ·常用清热解毒12种秘方 ·六妙方巧除“鸡眼” ·宝钗巧用钩藤治肋痛 ·玫瑰花的N种药用价值 ·祛暑防痱药浴七法 ·服大锅中药不可取 ·传统中药需现代技术的推进 ·中医的“风”病知多少 ·什么样的中成药不能吃? ·三伏天 贴敷治喘好时节 ·清肺消痤汤帮你祛痤疮 ·中药抗炎可能病上加病 ·如何分辨优劣六味地黄丸 ·拔火罐时应该注意什么? ·服用冬虫夏草真的有用吗? ·应对女人经期疼痛四秘方 ·民间三简方治痱子 ·喝中药“不苦”小秘诀 ·夏季防暑有六“宝” ·对症“灭火”有讲究 ·千年传奇留下补肾良方 ·名贵药材该如何进补? ·燕窝 有多少是真的? ·药材产地影响中药疗效 ·中暑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治疗“顽疾”小偏方 ·气色不好中医来调理 ·中药止血良药“大蓟” ·传统中药也可防病强身 ·小浓缩丸让中药不再难看又难吃 ·中药最佳服用时间 ·中药煎煮之前要洗吗? ·夏季中暑外治三法 ·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 ·花茶功效知多少? ·失眠请试试中药六道汤 ·中药造假五招大揭秘 ·古代女性医学家典故集锦 ·中医常用的三种退热法 ·四大理由挑选六味地黄丸 ·18种易混中药材鉴别歌诀 ·三处方消除“将军肚” ·发挥中药作用的两个关键 ·“速溶中药”方便快捷 ·食用“胡椒”要分清药性 ·警示 莲必治等药品伤肾 ·保和丸和小苏打别同服 ·九种症状禁止刮痧 ·中药卤包又香又补身 。
4.中医文化经典知识
中医文化经典知识:

1.《黄帝内经》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作品,是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医学专著。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2.《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最大的贡献在于使《内经》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更具体地结合,奠定了我国医学理论,即‘辨证论治’的基础。

3.《温病条辨》为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他采集历代名贤著作,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己意及考验,合成一书。

以上四部经典为祖国医学中的瑰宝,向为医家推崇,列为必读之书,传统上称之为四部经典。

~


#丁初以# 中药常识中健胃药有哪些常见药?
(15352629351): 饭后服用有利于其充分接触食物,达到 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常见中药:山楂、神曲、鸡内金等.常见中成药:香砂养胃丸、健脾丸、六 味安消胶囊、保和丸、健胃消食片等.

#丁初以# 中药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5352629351):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分别产生上升,下降,发散和泻利的作用趋向.一般来说,具有升浮性质的药物,有向上向外的趋向,分别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和透疹的作用.具有沉降性质的药物,则有下行向内的趋向,分别具有潜阳,收敛,清热,降逆,渗利,泻下安神的作用. 补泻:补就是补其不足,即补益身体的亏损,增强机体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虚弱症状.如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泻就是泻其有余,即祛除致病因素,调整机体功能,制止病势发展.如解表,泻下,利气,利水,祛痰,导滞,催吐,消积等.

#丁初以# 何谓中药的性能及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5352629351): 中药性能系指性质和功能.性能用以说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七情”,补泻,归经配伍,禁忌等.每一种中药都具有各自特有的性能,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范围.中药性能是临床用药的基本依据.

#丁初以# 中药常识中黄芪的作用是什么呢?
(15352629351): 黄芪是一种补气的中药,产于我国华北诸省.以根茎部分做药用.黄芪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等多种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因肌肤及内脏受损后而引起的精神萎靡、倦怠、乏力、食少、大便溏稀、小便清长、内脏下垂、浮肿、尿少出虚汗、崩漏、带下,以及痈疽和久治不愈的溃疡、褥疮等症.

#丁初以# 中药服用也有哪些讲究呢?
(15352629351): 中药一般服法是一付汤药每天分两次温服,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据病情,有的一天只服一次,有的一天需服几次,有的又可以煎汤来...

#丁初以# 中药材常识中十八反有哪些?
(15352629351): 十八反:甘草反甘逐、大戟、海藻、 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蔹、 白及;薬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 细辛、芍药.

#丁初以# 中药材常识中气虚应怎样用药?
(15352629351): 重点:补气类中药的特点是能够增强人体的功能,特别对于脾、肺两脏的生理功能有显著的滋补强壮作用,主要用于脾气虚弱或肺气虚弱等证,如人参、西洋参、党参、灵芝、山药、红枣、蜂蜜等.

#丁初以# 中药的性能和理论基础是什么?
(15352629351): 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将其复杂的性质与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这些性能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赖以们学习、应用和研究中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丁初以# 中医常识中用药如何辨证施用?
(15352629351): 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气是作用于人体而客观反映出来的,因此四气运用的指征是“病证”而不是“病证”.所以在治疗用药时,需要明确疾病的阴阳盛衰和寒温性质,有针对 性地选用不同药性的药物,与病情相逆而治.

#丁初以# 中药调制与鉴别彩色图谱的内容简介都有哪些?
(15352629351): 《中药调制与鉴别彩色图谱》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 介绍中药基本知识,内容包括中药命名、中药性能、中药炮制、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标准.第二部分 中药调剂,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