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过程中,山水诗歌的基本作用主要有哪些?? 与山水有关的诗句(完整)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16
魏晋时期的诗歌,发展到刘宋初年,发生了一大变化,就是谢灵运山水诗的出现。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位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而又卓有成就的诗人,为公认的山水诗派的创始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谢灵运是独辟蹊径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显示出从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这一特定阶段诗歌艺术演进的历史轨迹。尽管谢灵运的山水诗不如后代那样纯熟,但已更多地注意到诗歌的形象性,"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以追新"(1),意象鲜明,写景抒情,文辞注意创新,在一个新的主题领域为我们积累了首批宝贵的艺术经验。
一、模山范水的基本范式
谢灵运出身于东晋士族大家,才学出众,有极强的政治优越感,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但刘宋王朝采取压抑士族的政策,谢灵运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始终愤愤不平。因此,他在担任地方行政官职永嘉太守时,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借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满情绪。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谢灵运在山水描写方面继承了魏晋诗歌的写景方法,同时也作了很多创新。在模山范水方面,力求逼真形似,状难写之景于目前,描绘出山水景物鲜明的视觉形象,这是谢诗最为人称道的地方。
魏晋诗歌写景往往分散零碎,难以构成清晰的画面。谢诗则注意借助空间方位来构图,以游踪为线索描写景物,随着游览过程,将沿途所见的景物展现于笔下。如《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记叙作者清晨出游时过涧、越岭、溪行的经历,一路上山谷幽深,晓景清丽,山岩下云烟缭绕,野花上露水盈盈,萍飘浮深潭,菰蒲覆盖清流。既从远处总览全景,写出山水的起伏变化,也有近视眼前之景,对花草作细致观察。再比如《登永嘉绿嶂山》:"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未毕。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东凝落日。践夕奄昏曙,蔽翳皆周悉。蛊上践不事,履二美贞吉,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颐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恬如既已交,缮性自此出"。先写诗人带足干粮,拄着轻便的手杖启程,他沿着逶迤起伏的山路徐行而上,要攀登那风景清幽奇险的高峰。接着按游踪线索写景:诗人循溪畔步游,但见溪边水波澹澹,并在山湾处汇集,凝成一个澄碧的深潭。潭上烟雾弥漫,使他感觉凛然生寒。环视溪潭岸上,修竹环合,摇曳风中,虽经秋霜之冻,愈见得青翠光润,葱郁可人。沿着溪潭继续游赏,遥看涧流弯弯曲曲,像蛇一样蜿蜒而去,使他难以辨明流水的去向。举目望去,山林伸向远方,那山岩也随着林子延伸,越到远处,看起来岩层越密。诗人置身在这无边无际的深碧苍翠之中,已经不知道是白天还是晚上。朝西看,密林中漏下的落日余光斑斑驳驳,令人怀疑已是夜晚,明月初升了。朝东看,岩壁上隐现出昏黄的月色,又使他怀疑是夕阳正在沉落。这首诗以游踪为线索,从视觉、触觉、感觉、错觉多方面着笔,准确地表现出深山大壑中密林幽涧的气象,又利用浅深、明暗、远近的对比,显示了山水的繁复、曲折、阴暗、清冷,造成一种幽深、神秘、变幻莫测的境界,再现了神秘幽异的原始山林景色。
二、模山范水的基本手法
谢灵运对山水景物的刻画,有时采用工笔,有时运用白描,皆能巧夺天工,极富奇趣。如《登上戍石鼓山》:"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白芷竞新苕,绿齐初叶"。这里对石鼓山的地理形势、山岭溪流的走向、山光水色和花草竞荣等景象,都描写得很细致,使读者如临其境,一目了然。再如《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人眺望眼前胜景:曲曲弯弯的山径,玲珑剔透的沙洲,碧波荡漾的湖面,高耸挺拔的乔木,流水潺潺的深谷,纵横交错的乱石,郁郁葱葱的树林;雨过放晴,万物竞长,初篁新蒲,拔节吐秀,欣欣向荣,海鸥天鸡,上下翻舞,嬉戏雀跃,充满生机的祖国大地,如同一片奇异美妙的神话世界。诗人观察细致,描写逼真具体。《初去郡》中"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这里则是粗笔勾勒秋夜月明景色,留给读者很大想象空间,余味无穷。在一首诗中,作者有时还交错使用工笔和白描:"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前两句概写,妙在上句一顿,舟行轻疾,孤屿在江流中巍然屹立,正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处女楚楚动人。这里用了"趋"和"媚"两个颇为传神的动词说明船行之急与孤屿的迷人。后两句细描,天上的白云与红日相互辉映,时时有光与色的变换;天空与江水浑然一色,清澄明洁,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像人物各有风神气韵一样,山水也各有性情神韵,描绘山水时只有运用不同笔法,才能更好地表现山水的不同面目,避免此山水与彼山水之间的重复。谢灵运的山水诗能够使山水草木之奇丽,云霞烟雾之变幻,氵翁渤起于纸上,奇情诡趣,奔赴交会,所以他写景虽然不厌其繁,而其山水画面却使人全无雷同之感,这是难能可贵的。
谢灵运描绘山水不仅用视觉,有时也兼顾听觉,这是谢诗的又一个创新。如《石门岩上宿》:"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此诗写夜宿石门,独赏山中夜景,通篇不用视觉,而是全凭听觉,凝神细听山籁,鸟鸣知山禽已栖,叶落觉秋风已起,一片幽静之中,各种声音格外清亮。作者极其敏锐地捕捉着山间的一切声音,借声音来表现景物的特征,在山水诗中显得别具一格。再如"活活夕流驶,嗷嗷夜猿啼"(《登石门最高顶》),"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石门新营》),均是将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使山水更富于情趣,单纯用视觉写景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
三、景、情、理的有机结合
谢灵运的山水诗,不仅描绘了鲜明如画的山水景物,而且诗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坎坷身世的感慨,对官场失意愤懑的宣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玄理的体悟,以求得精神的暂时解脱。他的一些山水诗往往都表现为情、景、理三者的结合。玄言诗借景说理,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借景说理,但已开始注入了诗人的感情,这就使它们虽然还拖着一条玄言尾巴,然而已经与玄言诗划出了界限。谢诗融情于景,借写景来抒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他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了。王夫之《姜斋诗话》认为:"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耶?古人绝唱句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此句之妙,在于真实描绘了诗人久病初起偶然眺望窗外景物时,忽见池塘上生出春草,柳树上鸣禽也换了种类,刹那间捕捉到节物迁逝唤起的生命代谢之感,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激起了心灵的强烈震撼,寥寥十字,无一语及情,而诗人潜在的情感已从写景中充分流露出来,情景合而为一,这就是化景为情之妙。谢灵运的喜、怒、哀、怨经常从其山水景物的描写中流泄出来:"弄波不辍手,玩景岂停目,虽未登云峰,且以欢水宿。"(《初发人南城》)在这弄波戏水的豪情逸兴里,透露出诗人喜悦之情。"石浅水潺,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七里濑》)秋日残照,水枯林荒,哀禽遍野,满目凄凉,透露出作者悲凉的心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2)此评可谓中肯,谢灵运的山水诗是他本人身世之感与思想情趣的泄露,绝非仅仅是对山水的描摹与讴歌。
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景物时,有时能作到融情入理,使理与情结合起来。作者借山水悟理,表达人生感悟,往往能与内心情感相通,一些说理之句也有了抒情的性质,情与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如"既及泠风善,又即秋不驶。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初往新安桐庐口》)"泠风"一句,借《庄子·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之典,驾着轻风在江上行船,令作者领会到"御风而行"的理趣,又表达了行船游江的轻松快意,既是悟理,又是抒情,开拓了抒情的境界。再比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开头四句虽然着重写游玩山水的情致"游子忄詹忘归",但同时也写到景:"山水含清晖",也写到理:"清晖能娱人"。这里的"景"是山水自然之景,"理"是山水自然之理,而诗人沉湎于其景,领悟到其理,自然而然生出了"忄詹忘归"的情致,毫无牵强生涩之处。最后四句富于哲理性的结论是源于诗人欣然自得地高卧于东扉之下时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又密切地与"清晖能娱人"的山水之景相关,因而"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神理流乎两间"(3)。真挚的情感,精美的景致,高奥的哲理,这三者在诗人的胸间、在诗人的笔端相互渗透,相互发明,从而使他的诗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四、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
这是谢灵运山水诗在景物描写上的另一个特点,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忄詹忘归。"本是写人的主观感受,但是诗人那平淡的笔调中表现出那么亲切的感情,以至于无知无觉的山水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与诗人成了一对心神相契的至友。似乎不是诗人流连于山水,而是山水"能娱人",主动以其清晖,以其灵秀,挽留着游子迟归的步履。又如"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本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而诗人用了"敛"、"收"二字,顿时使这客观的自然景象染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林壑在执着地伫望游子远去的小舟,而暮色却毫不容情地将它"敛"去;云霞那么痴情地伴着诗人的归途,而浓暗的暮色却偏偏将它驱散。它们是多么依依不舍地与诗人分手啊。在这里,林壑、云霞都被赋予人的意念,客观的时光流逝、夜暮降临,则被视为"不近人情"、"忤逆人意"的。这种拟人手法,很细腻地传达出萦绕在诗人心中的那一缕留恋之情,使"游子忄詹忘归"的含蕴更为深厚。再比如"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诗人把无思维的蒲稗写得像人一样有情有义。它们像一群苗条的少女,在黄昏的湖面上互相亲昵地依靠着,轻盈的腰肢随着微波的摆动,似乎还伸出纤纤细手,轻柔地抚摸着归舟。正是由于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物,物我界限在艺术想象中沟通了,物我浑然一体了,我们也不由自主地沉浸在那清灵明澈的境界中,被那一股充盈在黄昏的湖畔山峦间的、略带惆怅的情思所深深感动。
五、丽而能淡的语言艺术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锤炼是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谢灵运山水诗,往往用雕琢富艳的语言来描述大自然多姿多彩的风景,展现自然山水的声色之美。如"连障叠,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舟,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青、翠、红、白,错杂纷陈,参差掩映,眩人眼目。"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炫"(《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岩是深色的,云是浅调的,以岩衬云,青白分明。花是艳丽的,露是晶莹的,以露配花,更觉鲜活。谢诗非常注重语言的锤炼,受到历代诗评家的赞许。如方东树说:"康乐无一字不稳老,无一字不典重,无一字不沉厚深密,如成德之士,求几微之过而不得"(4)。谢灵运炼字精工的佳句,屡见于他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清霄�浮烟,空林响法鼓"(《过瞿溪山饭僧》),这里的"抱"、"媚"、"�"、"响"等动词,极富表现力,把自然景物写得鲜活、生动、形象,充分显示出诗人锤炼字句工夫之精深。再比如《岁暮》中的"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照"字不仅表现了明月白雪互相辉映的景色,还表现出天地之间一片白光泛泛的迷氵蒙气氛,更照出愁人悲哀伤感的心情。如果用"与"、"映"、"罩"等字来代替"照"字,形象的鲜明性和丰富性都将大为减色。同样,以"劲"和"哀"来形容朔风,就可以收到景凄而情促的效果。朔风呜咽可以形之为"哀","苦此夜难颓"也是一"哀","年逝觉已摧"又是一"哀",这种情景的高度融合已不是一般的锤炼了,而是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云:"'池塘生春草'、'蝴蝶飞南园'、'明月照积雪',皆心目中相融洽,一出语时,即得珠圆玉润,要亦各视其所怀来而与景相迎者也"。
谢诗语言并不仅限于雕琢华缛,也开始向自然平易的方向进行努力。谢灵运的山水诗有不少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诗句。特别是描写山水的句子,不用典不雕琢而能描绘山水的真实形貌。像"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十个字看起来极平常,全无惊人之处,但历来被公认是谢诗中的佳句,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然浑成,清新可爱,像是信手拈出,全然不费气力,却非情景相遇,妙手偶得而不可到。叶梦得认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耳。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到"(5)。此语语言自然流畅,写景生动传神。钟嵘《诗品》引汤惠休语说"谢诗如芙蓉出水",《南史》引鲍照之语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都指出了谢灵运诗的自然清新。在那个"文章殆同书钞"(6)的时代里,谢诗如"芙蓉出水",确实一新读者的耳目。这样的句子在谢诗中比例虽不大,却预示了诗歌语言的正确发展方向。特别是与颜延之等人典重生涩的语言相比,更加难能可贵。从这个意义上说,认为"谢诗追琢而返于自然"(7),确实有一定道理。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描山摹水、写景、抒情、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谢诗的不足也应做实事求是的总结。
首先,谢灵运的山水诗用典故旧语过多,如《行田登海口盘屿山》中"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依稀《采菱》歌,仿佛含颦容"。四句中竟用典三处,几乎一步一典,给初学者带来较大的困难。谢诗随处可见典故和旧语,特别是篇末的议论,有时直接引用老、庄、易、佛之语,缺乏真实体会,破坏了写景的完整。
再者,谢灵运的山水诗在结构艺术上有明显的缺点。他经常是先叙述出游的时间、地点或原因,然后是写景,最后议论一番老、庄抽象哲理。这样的结构不断重复,难免使人感到乏味。一般说来,谢诗还未达到天衣无缝地将主观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景和情完美地妙合无垠的境界。谢灵运一方面要体现汉魏诗歌所具备的情感性特质,另一方面又受玄学和佛学的影响,力求摆脱物累,超越世俗情感,在他的诗中,有时理排斥了情,有时情又占了主导地位,还没有找到情理和谐,相融于景的最佳途径。
第三,谢诗对仗过多。山水景物本有和谐相对的关系,以对仗写景,只要用得适度,并不会给人重叠之感。但谢诗往往是通篇对仗,无论写景、抒情,非对不发,对仗过于密集,句式缺少变化,给人以板滞僵涩之感。如《登石门最高顶》全诗二十句,几乎通篇对仗。沈德潜认为"陶诗高处在不排,谢诗胜处在排,所以终逊一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谢灵运对山水诗创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构成中国诗歌宝库的重要财富。王士礻真曾指出:"迨元嘉间,谢灵运出,始创为刻划山水之词,务穷幽极渺,抉山谷水泉之情状,昔人所云'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者也。宋齐以下,率以康乐为宗。至唐王摩诘、孟浩然、杜子美、韩退之、皮日休、陆龟蒙之流,正变互出,而山水之奇怪灵闷,刻露殆尽,若其滥觞于康乐,则一而已矣。"(8)从谢灵运开始,中国诗史上才逐渐形成山水诗这一特定类型,他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功绩是不能磨灭的。他的成就被后人学习和继承,不足之处也不断被后代诗人克服和扬弃。纵观古代山水诗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谢灵运的创造,就没有山水诗的崛起,就没有我国山水诗高峰迭起的长期繁荣。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2)白居易《读谢灵运诗》
(3)王夫之《古诗评选》
(4)方东树《昭昧詹言》
(5)叶梦得《石林诗话》
(6)钟嵘《诗品)
(7)沈德潜《古诗源》卷十
(8)王士礻真《带经堂诗话》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师专中文系

1:借景生情,抒发自己的感想
2:触景生情,感伤自己的人生经历
3:调节旅游时的气氛,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
4:旅游拍照,加上山水诗歌,不是一副很好的作品吗?
5:效仿文人墨客,怀古念今。

在旅游过程中,山水诗歌的基本作用主要有哪些~

1:效仿文人墨客,怀古念今。2:旅游拍照,加上山水诗歌,不是一副很好的作品吗?3:调节旅游时的气氛,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4:触景生情,感伤自己的人生经历5:借景生情,抒发自己的感想


#卓费钓# 传统意义上的山水文学与旅游文学的联系和区别 -
(13639861168): 这个命题太大,可区别和可联系的也实在是太多,想要完整的回答估计A4的纸得写几张. 笼统的说两点: 联系:旅游文学在很多方面借鉴了传统山水文学关于景观的描写,可以说山水文学至少是旅游文学文学源头之一. 区别:传统山水文学更注重的是情即感受,通常是寄情于景,曲以言志居多,且多以自身为出发点即自身感受为主. 旅游文学则更侧重于景且未必是山水也可能是人文景观,多以他人为出发点即介绍为主,自身感受则少得多. 其他的当然还有,时间所限,只能写这些了,有机会再补充发给你.

#卓费钓# 山水诗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
(13639861168): 古典园林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但是,中国皇家园林的气势胜过私家园林,中国私家园林表现为文人园林.就宗教园林而言,中国古典的园林中表现为寺观园林(寺院园林和道观园林)中国的寺观园林风格不显著,常运用私家...

#卓费钓# 民俗在旅游活动中的作用 -
(13639861168): 民俗是人类文化形式的一种,狭义来讲,是民风和习俗,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过程中的文化遗产.广义上,还包括服饰,建筑,饮食等有形的实体. 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体验是旅游的本质,文化是旅游的翅膀,没有文化,旅游仿佛失...

#卓费钓# 古诗赏析方法 - 古诗文鉴赏的具体方法??
(13639861168): 在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古诗文的鉴赏有这样两个要求: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

#卓费钓# 谢灵运山水诗对山水诗发展有什么影响 -
(13639861168): 谢灵运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山水诗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杨方、李颙、庾阐、殷仲文和谢混等人,都曾有过一定的贡献.但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谢灵运.

#卓费钓# 山水诗. -
(13639861168): 山水诗: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王...

#卓费钓# 旅游文学的起源,源头是什么 -
(13639861168): 中国旅游文学的源头究竟在哪里?众说纷纭.例如,周振甫先生在研究游记起源时,认为山水游记起源于战国时记录成文的《山海经》;门立功先生认为山水游记的源头在《楚辞》、《汉赋》之中;郑国铨先生认为山水游记的起源于魏晋南北朝...

#卓费钓# 旅行时听赞美诗歌有什么好处 -
(13639861168): 旅行时听赞美诗歌,可以舒缓旅行时的劳顿,缓解疲劳.放松神经---------

#卓费钓# 有关山水风光的诗集的前言 -
(13639861168): 山水风景诗是我国诗歌宝库的珍品,吟诵这些篇章,如同歌唱一曲曲祖国山河的赞歌.它们又是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卷,使我们欣赏大自然之美,陶冶健康的情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