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文章的风格有哪些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

包含成分 编辑

比喻
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⑶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⑷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5、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

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⑴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⑶超前夸张。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曹雪芹《红楼梦》)
3.用法
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4.运用时注意问题
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⑵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⑶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⒈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⒉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强烈情感。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要是爱细腰粉腿,就有跳舞场。(茅盾《现代化的话》)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借喻与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联想
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

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
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举例
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2、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白云歌》
举例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主人下马客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⑴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⑵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⑶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⑷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 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⑸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 好坏而欢欣悲伤。”

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举例
人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
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拈连
拈连(niān 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例句】
例子⑴: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例子⑵: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例子⑶: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

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判断下列比拟句的种类:
A.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 (拟物)
B.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拟人)
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D、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
E、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拟物)
3、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
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4、比拟的作用
①感情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生动;⑧表意更加丰富。

并提
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如“夫钟、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庐绾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夫钟无一罪,身死;夫蠡无一罪,身亡。(出走,逃亡)”。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死亡”当作一个词来理解就错了。因为按之史实,自杀而死的是大夫钟,亡命逃亡的是范蠡。
了解并提式的句子一般应着重从文意方面分析句子的搭配关系。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亭午”“夜分”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 曦”“ 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是讲不通的.这里用的是并提修辞法,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素湍”“绿潭“也是两个不相同的地点,这里用的是并提修辞法,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后汉书。华佗传》“耳目聪明”,它是由“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组成的。
“发皇耳目”(枚乘《七发》),是由两个使动结构组成的句子,即“发耳”“皇目”,如果说“发目”还能说得通,而“皇耳”是无论如何说不通的,所以必须当作并提式看待,这个句子才能说得通。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脭”指肥肉,“醲”指酒。肉可以说“肥”,而不说“厚”(现代汉语可以说);酒可以说“厚”,而不说“肥”。这个句子是并提式,应理解为“脭肥浓厚”。

错综
大意有二:1.纵横交叉;错综复杂 2. 交错配合;综合也可指一种使文句错落有致的修辞手法。
1. 交错综合。
《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孔颖达疏:“错谓交错,综谓总聚,交错总聚,其阴阳之数也。”《三国志·魏志·傅嘏传》:“然儒生学士,咸欲错综以 三代 之礼。礼弘致远,不应时务。”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下》:“至若错综乖所,分布失宜,则彩绚虽多,巧妙不足者矣!”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益知天下事经纬错综,决非印板所能印定。”草明《乘风破浪》三:“他不能全面地掌握头绪纷纭、关系错综的钢铁联合企业的规律性。”
2. 指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
宋陈善《扪虱新话·楚词春秋罗池碑错综成文》:“《楚词》以‘日吉’对‘良辰’,以‘蕙肴蒸’对‘奠桂酒’。 沉存中 云:此是古人欲错综其语,以为矫健故耳。”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错综成文例》:“古人之文,有错综其辞以见文法之变者。如《论语》‘迅雷风烈’,《楚辞》‘吉日兮辰良’,《夏小正》‘剥枣栗零’皆是也。”

移用
移用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词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例 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

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着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话。例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屈原》

示现
示现指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例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复迭
复迭即把同一字词接二连三用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复迭分迭字和迭词两种形式。例 女人还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荷花淀》(呆呆、嘱咐嘱咐)

跳脱
语言因为特殊的情景,如心思的急转,事情的突发等,有时半路断了语路,叫跳脱。例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狂人日记》

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映衬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按照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得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
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悲凉的心情。
反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
用"……但我还以为船慢"反称"我"的急切的心情

汉语语法 – 修辞手法
1

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比喻与比拟区别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1)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此喻彼,就是“打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以此拟彼,就是“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2)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二、比拟:把某事物赋予了人的动作神态、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或把某事物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意蕴丰厚,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的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
(二)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爱憎感情。
三、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之更具体、更鲜明,更生动;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富有幽默感。
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借代与借喻的异同:
相同处:借代与借喻都有所代,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本体都不出现。 不同处:
1、借代的借体是客观实际中的事物,这个事物与本体有关联;借喻中的喻体与客观现实无关联。 2、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不存在相似性,而借喻的喻体与本体必须有相似性。例如: 3、借代不能改为明喻或暗喻,借喻则可以改为明喻和暗喻。
4、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四、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夸张可分为两类、三种形式,即“普通”类和“超前”类,普通类又可分为“夸大”和“缩小”两种形式。
五、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三)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汉语语法 – 修辞手法
2

1、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六、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起来了;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了。 对偶与排比的区别
①形式上,对偶限于两项,排比必须三项以上。对偶是对称组织,排比是成串组织。对偶要求字数相等,排比不拘泥于字数;对偶要尽量避免字面相同,排比常常出现相同的词语。
②内容上,对偶可以表示相近、相反或相对的意思,排比只能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
③作用上,对偶使语句更加整齐美观,和谐悦耳;排比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进一步增强语气,加重感情。
七、反复:是有意的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以强调某个意思或抒发某个感情的修辞格。 排比与反复的区别
排比,只有部分词语重复,着重于结构的相同或相似,语句可以不同;排列的几项是连续的。反复,一般是全部词语重复,着重于语句和结构的相同;反复的几项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八、设问: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结构紧凑的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还能使论证更加深入,脉络更加清晰。
九、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或者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语气坚定有力,发人深思;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
①设问是自问自答,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且必须用问号。
②反问不必作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段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时可用叹号。
望采纳,谢谢~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

包含成分 编辑

比喻
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⑶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⑷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作用
(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2)比喻能把一些不好想象的东西具体地说出,借其他类似事物加以说明,令人更加清楚明白。
(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4)起到修饰文章的作用。
(5)使事物形象,生动,突出特点,渲染氛围,侧面烘托。
5、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

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⑴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⑶超前夸张。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曹雪芹《红楼梦》)
3.用法
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语言生动性。
4.运用时注意问题
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⑵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⑶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⒈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⒉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强烈情感。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要是爱细腰粉腿,就有跳舞场。(茅盾《现代化的话》)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借喻与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联想
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

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
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举例
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2、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顶针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激情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罗衣,
白云堪卧君早归。
--李白《白云歌》
举例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主人下马客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⑴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⑵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⑶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⑷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 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⑸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 好坏而欢欣悲伤。”

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举例
人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
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拈连
拈连(niān 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例句】
例子⑴: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例子⑵: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例子⑶: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

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判断下列比拟句的种类:
A.他骄傲自满,取得一点成绩,尾巴就翘得天样高. (拟物)
B.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顶风冒雪,樱花不是也能舒展笑脸么?(拟人)
C、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D、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拟物)
E、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拟物)
3、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
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4、比拟的作用
①感情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生动;⑧表意更加丰富。

并提
并提是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古人又常用并提法以行文。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如“夫钟、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庐绾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夫钟无一罪,身死;夫蠡无一罪,身亡。(出走,逃亡)”。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死亡”当作一个词来理解就错了。因为按之史实,自杀而死的是大夫钟,亡命逃亡的是范蠡。
了解并提式的句子一般应着重从文意方面分析句子的搭配关系。
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亭午”“夜分”是两个不并存的时间,“ 曦”“ 月”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合起来是讲不通的.这里用的是并提修辞法,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素湍”“绿潭“也是两个不相同的地点,这里用的是并提修辞法,应理解为:”素湍回清,绿潭倒影“。
《后汉书。华佗传》“耳目聪明”,它是由“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组成的。
“发皇耳目”(枚乘《七发》),是由两个使动结构组成的句子,即“发耳”“皇目”,如果说“发目”还能说得通,而“皇耳”是无论如何说不通的,所以必须当作并提式看待,这个句子才能说得通。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脭”指肥肉,“醲”指酒。肉可以说“肥”,而不说“厚”(现代汉语可以说);酒可以说“厚”,而不说“肥”。这个句子是并提式,应理解为“脭肥浓厚”。

错综
大意有二:1.纵横交叉;错综复杂 2. 交错配合;综合也可指一种使文句错落有致的修辞手法。
1. 交错综合。
《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孔颖达疏:“错谓交错,综谓总聚,交错总聚,其阴阳之数也。”《三国志·魏志·傅嘏传》:“然儒生学士,咸欲错综以 三代 之礼。礼弘致远,不应时务。” 唐刘知几《史通·杂说下》:“至若错综乖所,分布失宜,则彩绚虽多,巧妙不足者矣!”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三:“益知天下事经纬错综,决非印板所能印定。”草明《乘风破浪》三:“他不能全面地掌握头绪纷纭、关系错综的钢铁联合企业的规律性。”
2. 指故意颠倒词序以避免形成对偶的一种修辞手法。
宋陈善《扪虱新话·楚词春秋罗池碑错综成文》:“《楚词》以‘日吉’对‘良辰’,以‘蕙肴蒸’对‘奠桂酒’。 沉存中 云:此是古人欲错综其语,以为矫健故耳。”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错综成文例》:“古人之文,有错综其辞以见文法之变者。如《论语》‘迅雷风烈’,《楚辞》‘吉日兮辰良’,《夏小正》‘剥枣栗零’皆是也。”

移用
移用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词语移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例 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建筑”)

呼告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着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话。例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屈原》

示现
示现指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例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复迭
复迭即把同一字词接二连三用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复迭分迭字和迭词两种形式。例 女人还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荷花淀》(呆呆、嘱咐嘱咐)

跳脱
语言因为特殊的情景,如心思的急转,事情的突发等,有时半路断了语路,叫跳脱。例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狂人日记》

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映衬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按照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得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
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悲凉的心情。
反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
用"……但我还以为船慢"反称"我"的急切的心情



修辞手法有哪些呢



请问什么是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有哪几类?~

(1)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西方文学艺术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一个新的、颇有点奇异的现象,人们给它一个概括的称呼,叫做“现代派”(现代主义)。“现代派”(现代主义)是对一系列标榜反传统的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统称。近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评价毁誉不一,褒贬各异。褒者认为现代派是用艺术的形式,对人类精神世界进行探索、认识和表现。贬者认为现代派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反传统”的,作品价值不高,县常常违背文学规律,是没落、腐朽的文学。总的来说,现代派文学艺术的产生,是对以理性为核心的西方传统的反向运动,分析其艺术表现手法有助于我们对“现代派”的客观评价:

第一,象征。表现一事物(包括思想),可以不直说其本身,而去说与它有某种联系和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从而使要说的事物(或思想)通过另一事物来联想和暗示出来。其结果一方面可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同时也会使作品产生多种解释,它增大了作品的意义和含量及欣赏的情趣,同时也导致了作品的晦涩和引起漫无边际的猜想,以至于带来种种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的色彩。

第二,意识流。这是一种心理描写技巧,主要特点是打乱时间的逻辑顺序,以时间的错乱和颠倒来表达人的思想意识不受拘束的自由流动,它可以使人的思想添上想像的翅膀飞跃驰骋。

第三,同时性。它同意识流技巧有密切关系,其特点是把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没有什么逻辑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像同时发生的那样加以表现。对一个人或物件,也可以把它们的几个侧面放在同一平面上同时加以表现。同时性手法会使艺术产生立体感,又可以使描写叙述更加简洁,对表现复杂的现代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理活动,也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第四,冷漠。这是指作者和人物的关系,是一种叙事手法和语调。现代派主张,在人物和读者之间不要横亘着一个作者,去充当解释说明的角色,代替人物说话和为读者解决问题,使人物变成作者的传声筒和傀儡,同时把作者变成读者的保姆。相反,他们认为,必须让读者直接进入人物的意识,就像进入磨房一样。现代派欣赏契诃夫的话:“作家的态度越是客观,所产生的印象越是有力。”这样我们就会理解现代派作家、艺术家在叙述和描写时的那种“局外人”似的冷漠语调,甚至他们笔下的人物和画面越是荒诞和恐怖,艺术家越是异常平静。

第五,荒诞。这一手法在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作家、艺术家的作品中被广泛运用。荒诞就是不和谐,失去正常的节奏,或表现为变形、解体,把对象按主观意图和概念重新组合,或表现为行动、语言的怪诞反常,环境背景的杂乱无章等。其中变形是荒诞的主要表现。如何看待现代派艺术中的变形问题是评价现代派的焦点问题之一,变形的结果使作家笔下的人和世界,距我们的认识和习惯太远,其中的某些东西是读者和观赏者百想不得其解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作者的“白日梦”和心理变态的反映。一味追求变形,使得一些现代派作品越来越脱离群众,以至于成为少数人玩世不恭和游戏人生的工具,最后将导致艺术家创作生命的枯竭。

在讨论上述问题时最好有意识将作品融入进去,以利于学生更好理解。

(2)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时代的关系。

现代派(现代主义)的兴起无疑是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结果。经历了世界大战浩劫的西方社会,出现了对传统理性秩序和价值观念的普遍怀疑,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危机,物质文明的膨胀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和不平衡,并形成了它的主题内容上的特征,即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全面扭曲和异化。

在这个小组讨论中,不应仅局限于单纯的理论探讨,也可以进行一些角色表演。角色表演往往是体验人物境遇和理解作品意蕴的有效途径。建议:讨论过程中穿插角色表演来体会《等待戈多》中荒诞派艺术特点及所表现的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由教师或学生提供事先搜集到的剧情资料。在表演中突出体会以下几个方面:作品中人与人关系的疏远与冷漠,人物言谈的东拉西扯、牛头不对马嘴,人物的举止行为缺乏理智、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无聊动作。(

民族化:文章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没有文章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文章的一切风采。
简洁: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朴实: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
感人: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
文白夹杂:文中出现文言文,使用文言文的原因是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言词句的情况;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关。



扩展资料:
1、悬念式
就是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自问自答。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掌握好一个度,提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答案要符合常识,不能漏洞百出。
2、故事式
通过一个故事来带出企业信息,然后通过光环效应和神秘性,给用户造成心理暗示。故事要与企业信息相结合,要自然,不要突兀。
3、情感式
情感式要与故事式相辅相成,而情感式最大特点就是容易打动用户,容易走近用户心理。


#正应致# 文学中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
(13440664388):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顺叙 倒叙 插叙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笔 ...

#正应致# 现代诗的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有哪些?
(13440664388): 一、描写方法: (1)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2)按特征分类...

#正应致# 文学中,有哪些修辞手法啊? -
(13440664388):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比喻:是...

#正应致# 请问现代汉语中有哪几种修辞格?最好 烦请告之例句 - 作业帮
(13440664388):[答案] 修辞格 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 一、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

#正应致# 文学的表达技巧都有哪些 -
(13440664388):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等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结构:承上启下、设置悬念、照应、铺垫、首尾照应等修辞手法:比喻、双关、借代、反复、排比、反问、设问、拟人等.

#正应致# 请问现代汉语中有哪几种修辞格? -
(13440664388): 修辞格 为了使说话增强表达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摹的特殊方法.又称辞格、辞式.修辞格就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有的修辞格有鲜明的形式特征,有的则在表达功能上独具特色. 一、比喻 不直...

#正应致# 文学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有什么不同?各有哪些? - 作业帮
(13440664388):[答案]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

#正应致# 现代文学常识有哪些? -
(13440664388): 文章体裁,文章采用的书写手法,文章的修辞手法文学体裁,是散文还是社科文记叙文等等..表现手法等,是象征、铺垫、杨抑、托物言志、白描、虚实结合等.还有人称.语言风格、结构技巧等.我就知道这么多了,希望可以帮助你啊.

#正应致# 有关"修辞手法"的应用 -
(13440664388): 初中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反问、设问、反复 1.比喻: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

#正应致# 小说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哪些『要明确一点的』 - 作业帮
(13440664388):[答案] 艺术手法亦称表现手法.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有虚构、烘托、渲染、夸张、讽刺、对比、抒情、议论、叙述、描写等.现代文学发展拓宽了艺术手法的内涵,将荒诞(其实是夸张、变形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