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滕王阁诗解析 滕王阁诗赏析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赏析]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掩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问1、诗歌第一句与诗歌题目的关系怎样?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怎样的气势?下文的哪些景物都是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的?
明确:第一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用质朴苍老的笔法,“临”字点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形势。它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问2、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怎样的情景,今日之阁是否有人游赏,诗人由此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小结: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问3、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融情于景,寄慨遥深。 不但写出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而且再次点出了滕王阁怎样的地势特点?
明确: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
小结: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问4、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时空笔触是如何转换的?哪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明确: “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空间转入时间,“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王勃,滕王阁诗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文赏析】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童苗贺# 求王勃著《滕王阁序》诗翻译.求翻译: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鸢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 - 作业帮
(17866412570):[答案] 壮美的滕王阁俯临着江边的沙渚, 佩玉鸣,驾铃响,歌舞已经结束. 雕花的栋梁晨光中缭绕着南浦的白云, 彩绘的朱帘暮霭里卷收起西山的阵雨. 阴云投影深潭,每日里悠悠飘游, 人物换,时光移,已过了几度春秋. 楼阁中游乐的滕王如今又在...

#童苗贺# 《腾王阁诗》所表达的意思???
(17866412570):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渡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 这首诗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童苗贺# 滕王阁序赏析 -
(17866412570): 滕王阁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

#童苗贺# 滕王阁序的有关赏析 -
(17866412570): 写作特色 一、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

#童苗贺# 滕王阁王勃这首诗的原文是什么?顺便将赏析一同发上来,谢谢
(17866412570): 滕 王 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文解...

#童苗贺# 滕王阁 诗词 介绍 译文 -
(17866412570): 滕王阁诗赏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文解释】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

#童苗贺# 王勃,滕王阁诗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17866412570): 一、《滕王阁诗》表达作者对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的赞颂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二、扩展知识: 1、原诗欣赏: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

#童苗贺# 滕王阁序概括文章主旨 -
(17866412570): 《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是同时创作的,《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是一篇骈文,写得生动感人,千古传诵,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其内容并非介绍诗歌,(介绍的东东比诗还长的例子还是有...

#童苗贺# 滕王阁序体现了王勃什么性格 在线等!! -
(17866412570):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

#童苗贺# 滕王阁序表达了什么思想 -
(17866412570): 此赋描写滕王阁四周景物和宴会盛况,意境开阔,大气悠远.结尾更是抒写羁旅之情,寓怀才不遇的感恨.其文始志存高远至结尾意气消沉,可以说是王勃短短人生的实际境况,但消沉而不萎痱,至末句时虽有避世之感却又存希望,也许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