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出征高句丽一共几次? 唐太宗李世民几次征讨高句丽?最后结局如何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7
打了总共三次,亲征只有一次,即贞观十九年(645年)那次。

在隋唐时期,高句丽的征伐一共持续了70多年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598年,隋开皇十八年,高句丽挑衅,隋朝反击
第二次发生在612年,隋炀帝大业九年,隋朝战败,为隋的灭亡打下基础
第三次是615年,也就是大业十二年,但是没打成,隋朝自己先乱了起来。

第四次开始就是唐朝和高句丽打了,645年即太宗贞观十九年御驾亲征。胜,但未灭国
第五次,647年,贞观二十一年,打得遣子谢罪
第六次,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大败之
第七次,655年,唐高宗李治的永徽六年
第八次,658年,高宗显庆三年
第九次,659年,显庆四年
第十次,660年,显庆六年
第十一次,661年-662年,唐朝战败。
第十二次,668年-668年,高宗乾封二年-三年,高句丽最后灭亡之战

唐太宗李世民之东征高丽

近阅《资治通鉴》,至太宗李世民之出征高丽,感慨良多,有不能为马前卒之恨。想其时唐国少年之踊跃效死,更觉前朝后世之颓靡可怜。

细思太宗一征,明、智、勇、仁、义、定皆备,天纵之人,千古怀想。

* 明 *

隋炀帝忿而出战,致有杨玄感之乱。所以太宗欲征高丽,用房玄龄、萧瑀辅佐太子以先安内。难得是用人不疑.有人告玄龄谋反,斩,并语玄龄:“更有是者可专决之。”遂使国定如磐石。——此一明。

时人纷纭,劝太宗不可亲征。太宗对以“天有其时,人有其功”,坚定朝野出征之心。——此二明。

欲征,选材择将,明断善备。世积、道宗、万彻,当世良将;无名如程名振,胆色过人,文韬武略,破格提拔。至于后来之薛仁贵,一代英才,正从此露头。——此三明。

将征,先造船、制械、积粮、布兵、观势。所谓知己知彼,未雨绸缪。——此四明。

及征,先安天下心,谓不“劳费”,再下诏曰“报中国之仇,雪高丽之耻”,师出有名,群情奋慨。——此五明。

* 智 *

行军清晰,攻守明了。济辽水、逼玄菟、围新城、下建安,此为前奏。继而发幽州、攻盖牟、袭卑沙、困辽东,此为第二步。至于血战辽东、进军白岩、击溃安市,高丽胆丧矣。

策略得当,举措冷静。高丽雄兵十五万援安市,狼烟四起。太宗料敌于未然,布阵以待。并以小胜诱敌之骄惰。夜命世积将万五骑阵于西正面应敌,长孙无忌北出峡谷冲其后,自领四千军引弦待发。未战,已命准备受降。可叹太宗之智慧啊。

* 勇 *

一勇太宗。老迈之君,犹有当年秦王之勇冠三军。率四百骑临敌前一览形势,逼于阵脚,巍然不动。

二勇世积。孤军进发,先锋之人,锐利如匕首。

三勇道宗。三千军破一城,领数十骑突入敌四万阵,左右纵横,不伤一人。

四勇马文举。匹马对敌,一壮军心。

五勇何力、万备。创伤满身,犹奋击冲突,视千万敌如草芥,一至于夜而不作罢。

六勇薛仁贵。闪电雷鸣之中大呼破敌,所向冲陷。太宗言:诸将皆老,新进骁勇,无如卿者;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 仁 *

诸将欲屠白岩城。太宗曰不可。一并以库物赏犒大军。城中万余人,悉安置之。

俘敌之众,一一遣回。有欲效力者,亦送之还乡:不愿贪一人之力而致汝一家遭屠。

回国,释高丽民,以钱布赎其为民。百姓欢呼,三日不息。

还军,集阵亡之将士骸骨,太宗自作文以祭,临哭尽哀。

* 义 *

士卒病伤,亲为存慰。

将有中矢,自为吮血。

俘敌之勇者,赏而遣送。

围城不克,遗缣百匹,以励其忠君。

* 定 *

捕获谍者,对曰:欲知我军中消息,可遣人径诣吾所,何必间行辛苦也。——天子雅量,安定如斯。

将伐高丽,语薛延陀曰:今我父子东征高丽,汝能为寇,宜亟来。——淡定自若,视敌如无物。

还,不以杀敌众而喜,叹曰: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胜败皆以民为尺,真为贤君。

匆匆感叹,涂鸦一首以抒怀:

千载太宗李世民,戎马干戈高丽行。不恨子弟仇未雪,亦须荡寇慰亡魂。

旌旗密布遮天暗,鼓角如雷动地尘。谋臣猛将拥前后,手自弓矢铠甲新。

世积潜夜渡辽水,道宗单骑压柳城。雄胡四万溃都尉,金汤何堪填土平。

白岩城下箭如雨,鸭绿水边奋短兵。高丽倾国拒王师,东南八里阵连云。

谈笑巍然有天子,突阵破敌铁将军。披靡丧胆营前日,从此掩面泣唐人。

李世民几次征高丽?~

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李世民晚年三征高丽,不过都失败了。唐太宗病崩后,其子唐高宗李治汲取了他的教训,改取先灭百济,再灭高丽的战略,一则孤立较强大的高丽,二则拓宽了进高丽的通道,先后发兵50万,征战10余年,最终取得了平定朝鲜半岛的胜利。唐高宗将高丽划分为九都督府,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由薛仁贵督兵2万镇守。
至于三证高丽的详细过程可以在网上查,很详细。
具体可以看一下:http://hi.baidu.com/%BA%C3%C8%CB%BA%C3%D0%C4/blog/item/b678b43d4cd3b10abaa167bd.html

644年,唐太宗率领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亲征高句丽。645年,唐军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今辽宁海城)受阻,再也无法前行。随着冬天的临近,唐军的供给也开始匮乏。645年10月13日,唐太宗下令撤退。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用以消弱高句丽的力量。


#鲜泽初# 为什么唐朝灭了百济和高句丽之后不继续灭了 -
(13786431573): 1、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发动战争的因素是很多的,并不只为了领土.2、在隋朝就要统一高句丽,未能如愿,但高句丽的国力已被削弱.3、李世民征高句丽,一是因为高句丽不臣服,也是因为新罗为了和新罗通商.4、百济和高句丽两国联合对抗唐朝,而新罗则一看是子想臣服.

#鲜泽初# 李世民为什么攻打高丽? -
(13786431573): 第一,唐太宗是要收复失地图片是左边西汉地图,右边是西晋地图(可点击放大)图比较小,手头大图是纸质的……只好解说一下……辽东那里的高句丽我用蓝色圆圈圈出来了西汉那张绿色部分都是汉朝疆域,可以看出,高句丽所在地区,包括...

#鲜泽初# 隋炀帝为什么几次都无法征服高丽(辽东)??? -
(13786431573): ①高丽当时实习较强,号称有百万兵力,正是因为高丽实习膨胀对中华文明构成威胁,所以隋炀帝和唐太宗都进行了征讨高丽.②隋朝刚刚统一不久,统一国家的新制度还没有完全适...

#鲜泽初# 隋朝和唐朝为什么都要攻打高句丽?李世民就不怕重蹈覆辙吗? -
(13786431573): 为了保护国家,为了保证朝鲜的发展,为了防止朝廷受到侵害,所以他要攻打高句丽.当然不怕了,毕竟他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也有这样的军事实力,而且他也是非常有谋略的一个人.

#鲜泽初# 唐太宗为什么没有灭掉高丽? -
(13786431573): 题目有错误.唐王朝的确灭了高居丽,但不是太宗皇帝,是在高宗时期.高丽和高居丽有些不同,两个国家相差几百年.高丽是朝鲜的王朝,而高居丽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族高句丽族建立的国家.建立于中国东汉王朝的郡县...

#鲜泽初# 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 作业帮
(13786431573):[答案]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通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并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

#鲜泽初# 为什么李世民没占领高丽 -
(13786431573): 李世民远征高丽,在渤海边消灭了高丽军主力以后,要“以德服人”,放走所有俘虏,结果 几十万俘虏重新保据辽东的各大城.唐军五十万攻打海城不下,领军主帅李世绩跪在太宗皇帝马前请罪.道李世民肯请唐军出偏师杀向其首都平壤,而太宗一生用奇兵,此时却要用正兵.不许,于是唐军南撤. 总归纳一句“以德服人”的祸

#鲜泽初# 李世民当了多久的皇帝
(13786431573): 唐太宗李世民当了23年皇帝,他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唐朝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更是创造了“贞观之治”.因此,后人对李世民评价颇高.李世民在位期间,唐朝在周边...

#鲜泽初# 唐太宗问政于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13786431573): 是在天下百姓面前营造出一种善于纳谏的明君形象,用名声来掩盖他弑兄夺位和强纳兄嫂弟妻的恶名,唐太宗很在乎身后名,可以说为了改变天下人对他印象,他会花费十倍的努力积累贤名掩盖恶名.非常渴望得到千古一帝美名,为此在位期间几次攻打隋朝未曾打下的高句丽,其实唐太宗是十分厌恶魏徵的,几次在长孙皇后面前放言要杀了他,但都皇后劝 阻以及明白魏徵直谏对他的作用捏着鼻子忍下了,还留下了以人为镜的千古名言,但等魏徵死后唐太宗不但亲自踢翻了魏微的墓碑,而且取消了在魏徵生前时定下其大儿子和公主的婚约.唐太宗的个人品德不过关但他的功绩和营造的盛世是无法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