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高手帮忙整理一下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知识点!!! 人教版科学资料六年级下册(主要是宇宙那个单元的!)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第一单元 我们长大了
1.会测量自己身高和体重并记录。
2.从学校卫生室拿来健康卡片,绘制自己从入学到现在身高、体重曲线图。
3.引导学生通过从曲线图上得到的信息,发现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特点,让学生了解一些自己的成长状况和在同龄学生中所处的水平。
4.九-十岁(或十-十一岁)这一年间长得特别快,这是你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标志。除了这段时间,人还有一个生长高峰期,就是从出生到一岁这一年间。
5.青春期是我们儿童向成年人过度的时期。女孩大约从十岁开始,将陆续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微晚一些。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6.P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了解)。P5青春期身体发育表(了解)。
7.P6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些变化。
8.人的一生要经过胎儿期、婴儿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9.在斯芬克司之谜中,聪明勇敢的俄狄浦斯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幼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
10.根据父母的身高预测自己长大的身高P8公式,根据现在的身高预测自己长大的身高,根据自己的脚长预测自己长大的身高。
11.分男生、女生统计全班同学的身高,并绘制成统计图。
12.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应该怎么做?
(1)注意个人卫生。(2)讲究营养,并注意包含卫生。(3)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4)加强体育锻炼。
(5)不迷恋电脑。(6)科学用脑。
第二单元 遗传与变异
1.子女与父母之间一般都有或多或少保持着相似的特征,这种特征称为遗传。
2.子代与你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称为变异,变异普遍存在。
3.变异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为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另一种是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4.P20孟德尔和后续者的研究与发现。P21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5.用人工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如X射线照射种子。
第三单元 进化
1.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1822年被发生的,恐龙是一种爬行动物。
2.实验①:观察恐龙模型,知道不同种恐龙所对应的名称。
3.我们可以通过恐龙的化石了解恐龙,除了恐龙化石,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其他化石。
4.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5.实验②:制作印记化石模型。
6.化石分布在不同的岩石中,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化石比做一本书,那么化石就是书页中的特殊文字,想要读懂这些文字并不那么容易。
7.科学家发现:(1)许多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种类在地球上已经不存在了。
(2)现在的一些生物与远古的生物相比,变化不大。
(3)不同地层中的一些化石有些相似,其实他们是一种生物,只是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4)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就出现了,而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则依次在越来越晚的地层中才出现。
(5)海豚和非洲黑猩猩身体某些部位的骨骼排列基本相同。
8.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科学家们做出了种种解释,这些解释有的被证明是正确的,有的被证明是错误。
9.达尔文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之一。
10.生物最初是由非生物发展起来的,现存的各种生物拥有的共同的祖先。
11.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被淘汰,这种规律叫做自然选择。
12.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的发展着,进化着。
第四单元 共同的家园
1. 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声场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2. 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分为:相互合作、敌对关系。
3. 不同生物生存的本领:A因为其独特的外形既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又能很好地储存水分。这样的外形特征是再长期适应沙漠华宁的过程中形成的。B骆驼的驼峰中储存了大量的水,在沙漠地带可以为它提供水。C再阳光或月光的照射小,犹豫斑马身上的黑白颜色吸收和反射线的强弱不同,能破坏和散发身形的轮廓。从草地里望去,很难与周围的环境区分开来,从而给敌人造成错觉,保护其免受更多的攻击。
4. 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的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画食物链。
5.食物链的源头在植物,终点是凶猛的动物。
6.地球上有一类生物专门“吃”动植物残骸或废弃的食物,同时还留下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物质,它们有一个荣誉称号——大自然的清洁工,科学家称它们为分解者。食物链上除了分解者以外,还有两类生物,即自己制造食物生产者和以其他生物为食的消费者。
7.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很多,他们之间的取食关系也很复杂,因此,生物之间就存在着很多条食物链。很多相互交叉的食物链构成了一张复杂的食物网。
8.根据所提供的图,画出图上生物间的食物链。
9.生物连同它们周围的环境叫做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如果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数量维持在一定水平且变化不大,这种状态就叫做生存平衡。
10.自然界长期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维系着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链、网中的任何环节遭到破坏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灾难。
第五单元 神奇的能量
1. 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者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虽然你看不见它,却能感觉到它。任何东西只要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或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2.实验③:制作火箭及其发射器。
3.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能以不同的方式被储存和应用。在生活中,各种能量的作用有,P54。
4.如果没有能量,人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5.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6.实验④:点燃火柴和花生米,说说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7.实验⑤:探究飞旋扣的秘密,说说其中能量转换的过程。
8.家中和工家业生产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称为不可再生性能源;还有一些能源是可以再生的,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它们被称为可再生性能源。
9.实验⑥:制作小水轮。
10.节约能量的举措:(1)利用自然能源。(2)开发新能源。
第六单元 拓展与应用
1.实验⑦:让瓶子吹泡泡。
2.懂得科学知识是一种本领,能把学到的科学原理应用到物品的制作上是更大的本领。不但能够提高我们做事情的效率;而且有可能实现我们的梦想。
3.历史上一些把科学原理应用到制作上的例子:张衡、瓦特、法拉第。
4.实验⑧:制作以空气为动力的玩具小车。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部分实验整理
实验①:观察恐龙模型,知道不同种恐龙所对应的名称。(柜20)
实验②:制作印记化石模型。(自备材料)
实验③:制作火箭及其发射器。(材料袋三)
实验④:点燃火柴和花生米,说说能量是如何转换的。(自备材料)
实验⑤:探究飞旋扣的秘密,说说其中能量转换的过程。(材料袋四)
实验⑥:制作小水轮。(材料袋五)
实验⑦:让瓶子吹泡泡。(自备材料)
实验⑧:制作以空气为动力的玩具小车。(材料袋六)

哇,一楼的好棒啊!!!我们都不上科学了,整天都是语文、数学,英语,抱歉,我帮不了你了

第一课是什么

六年级科学的下册最后一单元信息复习+内容!Thank!~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2,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3,垃圾填埋场对周围环境的危害有:(1)散发恶臭,污染空气(2)滋生蚊蝇,引发疾病(3)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农业生产等.
4,焚烧垃圾的优点:(1)占地小,使垃圾减量(2)避免污染地下水(3)产生的热量可用来发电;缺点:(1)消耗大量电能(2)留下残余物(3)造成二次污染
5,(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减少垃圾)很重要,常用的方法是(减少丢弃)和(重新使用).
7,日常生活中以下垃圾是可以减少的:(1)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2)自带喝水杯外出,少买瓶装饮料(3)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
8,(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产生大量垃圾.
9,垃圾中的一些原材料可以重新(回收利用),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这样可以(减少垃圾,节约资源).
10,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11,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和对一些(有毒垃圾)的处理.
12,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
13,(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14,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15,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资源)很紧缺.
16,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目前60%的大陆面临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其中最严重的国家达(40多个).
17,在淡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18,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
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19,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20,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物理方法主要就是分离水中的杂物和较大的颗粒,杂物有塑料袋,菜叶杂草等;生物方法是通过细菌分解水中的污物;化学方法主要是用于消毒,通常的做法是向水中加人化学药剂——氯,通过它来有效杀灭水中的病源微生物.
21, 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行动.
22,(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广("无车日")活动,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23,减少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的方法有:(1)用纸袋和布袋(2)提菜篮子上菜市(3)减少塑料包装(4)用可降解塑料袋.
24,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和(海洋环境的恶化),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人类(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更使得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25,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26,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看看这个成不成:

第三单元 宇宙

1、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

1、 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 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 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 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教学后记:




2、月相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于贴月相的挂图、月相成因示意图、月相变化的课件、皮球、电灯(瓦数大的)。

学生准备: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

同学们,苏轼的《水调歌头》里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的词句,看来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月球有圆缺变化的情况,说说你曾经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说到满月时,请他说出阴历时间)

2、讲解: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你能把看到过的月相画下来吗?

(教师给每个学生几张相同大小的圆纸片,请学生在纸上画月相,然后把它们剪下来。)

4、让几位学生把画月相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全班观察分析。这些月相相同吗?有哪些不同?生活中能否见到这样的月相,为什么?

5、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判断黑板上所画月相的正误。

6、说说这些月相分别是什么时候能看到的?

二、给月相排序

1、请每位学生再画一个月相,并剪下来。

2、在小组中讨论,自己剪出的月相大致是农历什么时候的?

3、(出示一组标有时间的圆圈的挂图)你能把剪下来的月相准确地贴在上面的圆圈里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4、观察黑板上的挂图上贴出的许多月相,小组讨论并交流: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

5、教师出示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图,让学生们讨论:你们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你们认为下半月的月相将如何变化?

6、小结: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其他的说法也正确:1、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初二向左弯,初八右半边明亮,十五月圆,二十二左半边明亮,二十八向右弯(记忆诀窍:“残”字拼音第一个字母“C”的形状)。2、月相的变化经历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的过程。3、上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下半月,人们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

三、模拟月相变化

1、设疑:月相的变化是月球的形状在变化吗?是伴随着月球的什么运动发生变化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能否用做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变化?用什么来模拟,怎样模拟?

3、可参照课本第49页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月球”的亮面大小一样吗?亮面朝向一样吗?

(或者在教室里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用这盏灯当作太阳,学生自己当作地球,用皮球当作月球;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模拟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用来模拟月球的半明半暗的球体,它的明亮一面始终向着“太阳”。即“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时,它只自转了一周。)

4、提问:通过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

5、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月相的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跟月球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它的一半有关,不是因为月球的形状在发生变化。)

6、播放月相变化的课件,巩固并小结: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解释: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7、对比一下,我们前面排序时所贴的月相,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四、观察白天的月相

1、谈话:在给月相排序和模拟月相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推测出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同时还产生了许多问题。要知道规律是不是存在,以及问题能否得到圆满解决,需要我们进行实地的观察。

2、你们认为什么时间观察月相比较合适?

3、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教师教学时应确认一点:如果自己的教学时间在农历的上半月,请引导学生在傍晚观察;反之,则应在清晨观察。从农历十六—二十七八月亮升起得越来越晚,因此在清晨观察比较合适。)

4、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5、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6、讨论:如果我们观察不到天空中的月相,该怎么办?

7、说说你们认为在观察过程中,还会有什么问题或困难存在?

五、课外拓展:

1、动脑筋:今年春节晚上,某商店被盗。第二天,公安人员审询了最有嫌疑的两个嫌疑犯张三和李四。张三说:“昨晚十点钟,借着月光我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李四说:“十点的时候,我正在家里睡觉。”请你帮助公安人员判断,谁最有可能是罪犯,为什么?

(答案:张三最有可能是罪犯。因为春节是正月初一,根本没有月亮,可李四说他借着月光看到李四进商店偷东西,是在撒谎,因此,他最有可能是罪犯。)

2、每天下午放学后的傍晚时分和上午上学前的清晨时分进行观察,并记录天空中的月相。

(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象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板书设计:
2、月相变化

一、规律:新月——上弦月——圆月——下弦月——残月

二、成因: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教学后记:





3、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2、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2、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教学重点】通过造“环形山”的体验活动,探究环形山的成因。

【教学难点】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教学准备】

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模拟环形山成因的实验材料: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月球上的环形山。

1、谈话激趣:古人用肉眼观察月球,把月球上的阴影想像成了月兔和桂花树,现在人们已经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了,让我们来看看月球表面到底是什么样的?

2、(教师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月球地形的特征。

4、提问:为什么人们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5、进一步分析图片,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6、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

7、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制造“环形山”。

1、提出:我们来造“环形山”好吗?

2、讨论:怎样人工制作月球上的“环形山”模型?用什么方法?这个方法的根据是什么?

3、集体交流,并作出判断: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4、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5、根据自己设定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1、喷水法:将注射器连接胶管并把胶管插入沙子底部,用力将注射器中的水推出,观察现象。2、撞击法:用重球砸向沙堆,观察现象并记录……)

6、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

(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三、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1、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说说哪些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出月球上的环形山。

3、推测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推测的理由是什么?在你的假设中,有哪些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证据的?

4、你能搜集一些材料来证实自己的推测吗?

5、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四、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1、谈话:刚才同学们对环形山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推测,下面我们看看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模拟实验中没有注意到的?

2、学生阅读课本52页环形山的成因资料(或播放有关环形山成因的录像资料)。
3、思考:你们需要重新修改自己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板书设计:
3、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二、成因:火山喷发说、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教学后记:


#龚素彼# 一到六年级科学知识 -
(19513584799): 一、填空: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记忆)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

#龚素彼#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各科全部知识点 -
(19513584799): 循环小数 一、把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化成分数的规则 ①纯循环小数小数部分化成分数:将一个循环节的数字组成的数作为分子,分母的各位都是9,9的个数与循环节的位数相同,最后能约分的再约分. ②混循环小数小数部分化成分数:分子...

#龚素彼# 求小学六年级下册所有知识点(尽量详细)
(19513584799): 放大镜的特点(什么样的东西具有放大的作用):中间厚,四周薄,透明. 放大镜使用方法:①观察对象不动,人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②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

#龚素彼# 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提纲中的题
(19513584799): 1 生物的特征有(生长 )、(发育 )、(生殖 ). 2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 ),给全球的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3 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 )和(复眼 ),(单眼 )在头部上方的两侧. 4 从敲击上比较,铁片有(不易碎 ...

#龚素彼# 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
(19513584799):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

#龚素彼#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答案 -
(19513584799):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科版)------ 附答案http://wenku.baidu.com/view/ecbfb56fb84ae45c3b358cad.html

#龚素彼# 六年级科学的一些问题,很简单,各位高手帮帮忙啊~~~
(19513584799): 1化学 2化学 热 3弹性势能 4动能 5声能 6热能 7冬天里的热水袋【B 】 燃烧的蜡烛【 E】 三峡水库里的水【 A】 正在奔驰的汽车【 C】 警笛鸣叫【 D】 无轨电车上的两根导线里传输的能【 H】 电池【 F】 太阳【 G】 8煤炉【 C】 蜡烛【 D】 ...

#龚素彼# 六年级科学:有很多题是相当于物理或化学方面的,请高手帮帮忙你答得
(19513584799): 选择题1. B:辐射 ,在真空中,热辐射速度等于光速 2. B;十五 , 地球在月日之间 3. B;拱形结构承受重压能力强 , 4 A,目前,主要针对桥梁建筑 填空 5,足够的氧气和足够的温度 一般采用降温和隔绝氧气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6.自行车是一种常用的交通工具,有许多机械部件组成,如自行车手刹是制动机械,它的作用是减速,自行车的车把(龙头)是转向机械,它的作用是控制方向,螺钉是固定机械. 7.如下图所示,杯内罩有两支点燃的蜡烛.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一段时间后,低的蜡烛先灭高的蜡烛后灭.是因为.二氧化碳比空气密度大,从下往上淤积 (2)两支蜡烛都熄灭,说明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

#龚素彼# 几道小学六年级科学问题,请各位高手回答啦!!!! -
(19513584799): 1.B\C(鸡蛋壳放在醋里面会溶解)2.擦上黄油或机油3.第一步只是改变形态,即由固体变为液体.第二步是糖被碳化,原来的碳氢化合物变成碳了.

#龚素彼# 老虎钳夹铁块,夹中间和夹最外面哪个省力?各位高手帮帮忙~我是六年级的,科学急需~ -
(19513584799): 夹中间省力 (根据杠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