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与义《登岳阳楼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登岳阳楼二首原文: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登岳阳楼二首翻译及注释

翻译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注释 1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2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3徙(xǐ)倚(yǐ):徘徊。4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 北宋 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凭危:指登楼。凭,靠著。危,指高处。5吊古:哀吊,凭吊。6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7杪(miǎo)秋:晚秋。8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9白首:白发。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十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登岳阳楼二首鉴赏

  其一

  《登岳阳楼》二首都是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瞄,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著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人终于在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沧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这一联似乎是诗人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就像是作者自己。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其二

  第一首写登楼,而第二首转写景和归途。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这就描绘了多种景物: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美景。表面上「晴不风」三字略显俗套,但这正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相同韵味,不加修饰,只是写的是湖水之壮美,这更显手法独特。第二联写人亦写景,而且再次点明时间是傍晚时分。第三联起,开始写诗人的归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将诗句引向了景物,向北看,见白草稀稀,向南望则见枫叶红红,这一联的描写将整首诗推向 *** ,对仗工整,别有韵味。最后两句就是写诗人只顾观景,写着的诗到了江陵还未完,这就从侧面衬托了长江洞庭之间风光之好。整首诗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样,是「忧」的,因为两首诗记述的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只是被隐藏了,这首诗实际上表达了 北宋 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登岳阳楼二首主旨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登岳阳楼二首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其中就有这两首《登岳阳楼》。 诗词作品: 登岳阳楼二首 诗词作者:【 宋代 】 陈与义 诗词归类: 【登楼】、【写景】、【抒怀】、【感慨】



~


#谭详明# 诗词原文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jīng)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 - 作业帮
(15596465044):[答案] 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

#谭详明#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写了什么意境 -
(15596465044): 《登岳阳楼二首》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谭详明# 登岳阳楼 陈与义这首诗的主旨句子是 - 作业帮
(15596465044):[答案]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我登...

#谭详明#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二译文 -
(15596465044): [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谭详明# 根据岳阳楼记拟一首诗 -
(15596465044): 根据岳阳楼记拟一首诗 1、登岳阳楼二首 宋代: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谭详明#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的翻译! -
(15596465044): 杜甫《登岳阳楼》 [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 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谭详明# 两首<登岳阳楼>表达的思想感情. -
(15596465044): 第一首:对自己年事已高的叹息和远离家乡的悲伤.第二首:对自己年老多病的惆怅和国家灾难的担忧.

#谭详明# 关于岳阳楼的诗 -
(15596465044): 题岳阳楼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登岳阳楼有怀寄座主相公 曹邺 南登岳阳楼,北眺长安道. 不见升平里,千山...

#谭详明# 登岳阳楼中(陈与义*)的古今名句是什么?
(15596465044):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历代诗评家皆以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的成功之作,这一句尤为宏壮雄丽.刘克庄评价“造次不忘忧爱,以乘法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同时,此句令人自然想起杜甫《登岳阳楼》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表现的宽阔宏伟的意境.

#谭详明# 洞庭之东江水西下一句 -
(15596465044):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出自宋代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二首》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