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与白鹭的课文写法相似还是与落花生的写法相似? 对于学习古诗文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31

与《落花生》写法相似,两篇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

意思是: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而《落花生》是借花生的生长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

唐初虞世南的《蝉》赏析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与《落花生》写法相似,两篇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意思是: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而《落花生》是借花生的生长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



扩展资料

《落花生》的创作背景

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

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 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许地山写文章、开会、演讲,在示威游行中冲锋在前,不畏强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1919年的“五四”时期,是“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



你提到的《白鹭》是郭沫若写的一篇寓情于物的抒情散文,表达的是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另外两篇分别是虞世南的《蝉》和许地山的《落花生》,两篇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所以《蝉》和《落花生》的写法相似。

雨落花生的写法相似

如何学习古诗词?~

学习古诗词是一个需要长时间进行的工作,我建议首先先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诹”,背诵可以提高底韵,而且能提高古文语感,多看看古文,比如说《史记》一系列的(如果底子不太牢固的,可以先从清朝的书读起),也会有帮助的,只要长期坚持会有进步的。
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许多古代诗词,目的是培养中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中学生怎样通过学习这些诗来获得这种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多朗诵,朗诵是培养古代诗歌鉴赏能力的一个好办法。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诗大序》)这里的“嗟叹”“永歌”都涉及声音。诗人创作时,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由联想而化为具体的形象,诉诸声音,诉诸文字,然后流传。我们要领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也只有通过朗诵去追溯,去再现。朗诵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要把自己领会到了的情感读出来。在朗诵的时候,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确切理解字、词、句的意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由语音、语法、词汇构成,词汇的意义尤为重要。读者如果不懂得诗人所用词语的意义,就不能理解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里的“坐”是“因为”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欣赏枫林的晚景,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红呢!”有人不明白“坐”的这个意义,理解成“坐在那里”,照坐立的“坐”去理解,就不符合诗人的原意,也就谈不上欣赏这句诗了。

第二,要了解诗的节奏。古诗词的节奏,与诗句的字数有密切的关系,汉语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但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组合着的,一般地说,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节奏,也叫音步。一般四言诗是两个音步(二、二),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五言诗是三个音步(二、二、一),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七言诗是四个音步(二、二、二、一),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词、曲的节奏规律也是这样。但是,划分诗句的节奏,还要注意上下词意的表达,不能把词割裂开了。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而不是“二、二、一”。把诗句的节奏读出来了,诗的音乐美也就基本上读出来了。古诗词的格律很严,什么声调的字放在什么位置,哪一句和哪一句要押韵,都有规定,作诗词的人都按照规定去做,这样更能体现音律美,只是因为古今语音的变化,我们没有办法按照古代的语音去读它们了,有的押韵字,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合韵了。怎么办呢?我们照普通话语音去朗诵好了,不必勉强去寻求古音的读法。

第三,要感受诗的形象。朗诵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努力从语音所表达的意义中去捕捉诗行中的感情形象,去细致入微地感受它们。这里面,还要有联想,随着诗的内容和所表现的感情产生的联想,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重新体味,在感受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解。这样,诗人倾泻在诗的字里行间的所有喜悦和忧伤,愤怒和悲哀,思念和憧憬,赞颂和谴责……都在诗的形象中显示出来,并且照映了自己生活的感受。到这个时候,读诗的人必定获得了美的享受。

鉴赏能力是从鉴赏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这实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多读,多比较;另一方面是丰富的阅历和丰富的知识。每读完一首好诗,都要想一想,我从诗里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与读这同一首诗的人讨论,听听别人的感受怎么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自己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会有帮助的。

学古诗文不是为了应付,也不是为了炫耀。其实我们能从古诗文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的,从中可以很好的学习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象我们读中文的也是没办法,需要学古诗文,一开始还蛮烦的,不过学着学着还真蛮有味道的当然有必要,学习古诗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古诗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支洪玛#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妙在何处?诗眼是哪个字?怎么理解这个字? -
(18447137702):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一托物寓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诗人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里运用比喻,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2】句中的诗眼是一“居高”的“高”字. 3】此处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支洪玛# 居高声自远 非是借秋风是什么意思 -
(18447137702): 虞世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

#支洪玛#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8447137702): 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支洪玛# 蝉 [唐初]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
(18447137702): 垂緌饮清露----指的是蝉吃雨露,讲的是食;流响出疏桐----指蝉的鸣叫声,在稀疏的梧桐之间传出;居高声自远----蝉住在树上,声音也就传的...

#支洪玛#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是谁 哪个朝代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18447137702): 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蝉》(原诗: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字面上来说就是:站得高了声音自然就传得远,不是因为藉靠秋风的缘故也就是凡事有因就有果,只是不要把因果搭错了,见表要及里 “居...

#支洪玛#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18447137702):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写的,这首诗的题目是《蝉》.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支洪玛#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
(18447137702): 出自《蝉》,作者是[初唐] 虞世南 全诗歌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支洪玛#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18447137702): 这是虞世南的“蝉”.属于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

#支洪玛#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谁?什么代的?什么题目 -
(18447137702): 蝉全文_古诗文网 作者:虞世南 (唐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支洪玛# 五年级上册和白鹭相近的课文 -
(18447137702): 五年级上册和白鹭相近的课文答:《梅花魂》《梅花魂》,写的是一位老华侨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中国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文章通过阐述老人对一幅墨梅的珍爱,透析出梅花那坚贞不屈的气节.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贯穿在全文中老人的三次流泪,进而让读者感受到一个侨居在异乡的老人一份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