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书有哪些 中国古代三大幼儿启蒙读物是哪三个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16

古代启蒙教育的书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等。

1、《三字经》,是知名度极高的蒙学读物,数百年来,流传广泛,家喻户晓。《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近代学大师章太炎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也就是说《三字经》是一种内容全在同的启蒙读物。它的内容排列也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训儿童重在礼仪孝梯,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梯,次见闻。”

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2、《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采用四言体斧正,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便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所辑录的几个姓氏,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与血缘的强烈认同感。姓氏文化,或谱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是世界上“寻根意识”最重的族群。

《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在传本《百家姓》中,我们看到的既有古“姓”,也有今“氏”。中国人的姓氏流变,就在这一部小小的《百家姓》中了。

3、《千字文》,全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梁周兴嗣编撰。《千字文》相传为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取王羲之碑拓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编为韵语而成。《千字文》知识丰瞻,音韵谐美,非常适宜蒙童记诵、学习,成为千百年来传统的经典蒙学教科书。

即使在今天,阅读并学习《千字文》,对于青少年感知传统文化与文明,了解中国历史,体会汉字传情达意的准确与精美,认识古人的智慧,一窥国学堂奥,都是入门的捷径。《千字文》为孩子们提供了最为浓缩的国学精神。阅读并理解《千字文》的孩子,与没有阅读过《千字文》的孩子,在文化构成与精神养成方面的不一样的。

4、《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5、《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后改名为《弟子规》。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tì,同“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学启蒙



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书有《幼学琼林》、《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

1、《幼学琼林》

是中国古代启蒙的儿童读物,作者为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字允升。本书最早名为《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2、《三字经》

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3、《千字文》

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一千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

4、《百家姓》

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且句句押韵。

5、《增广贤文》

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集结中国从古到今的各种格言、谚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幼学琼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字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家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增广贤文





中国古代的时候给小孩子做启蒙教育用的是什么书?~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历朝历代都对教育看得极其之重,乃至于将“教化”列入官吏考核的重要指标。
封建时代的教育,尤其是官办教育,有着不同的目的:首先最常见于史书的,是以培养统治者为目的的“教育宗室/贵胄”;
其次便是以培养官员为目的的、我们极为熟悉的国学、州学、县学教育体系,但封建社会中,私学学塾往往占据了主要地位;
第三,就是以“移风易俗”为目的的广泛兴学,这一持续数千年的行动在蜀地尤为普遍而有效,从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持节入蜀、平复西南,而蜀地文学从此大兴,再到北宋仁宗朝,彭乘在四川普州兴学、“俗遂以变”,也开启了蜀人治蜀的先河——教育,在封建时代,从来都被赋予了特别的政治意义。
那么,古代是不是和现代一样,有着专门的“教材”、乃至于有着全国通行的“标准教材”呢?
事实上,和今人想象的不太一样,即便在古代人眼里,“四书五经”
一类的东西也属于高难度内容,并不能作为启蒙教材。而由于微言大义的存在,即使皓首穷经也不能通读经典,因此,古人也往往只治一科,余者不过通读而已。
而学习儒家经典的年纪,也往往是成年长成后最为合适。比如官学制度较为严密的明朝为例,地区“社学”就以识文断字、粗通文化、了解法律为主,至多教授《论语》、《孟子》;十五岁后,优秀的学生考入地方县学、州学、府学,按规定也只需要习一经,直到二十岁考入国子监,才会要求学习四书五经。
而早在西周时,就出现了“标准识字课本”,也就是周宣王命太史官所作《史籀篇》。如今史料记载足足有九千字的《史籀篇》已经失传,被认为最接近的文字是《陈仓石鼓文》。
周宣王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以至于被国人杀死、共和执政的周厉王之子,也是“烽火戏诸侯”以至于葬送西周的周幽王之父。周宣王时期,虽有“宣王中兴”的成就,但宗周对周围方国控制力下降、彼此间愈加离心离德已成为无法挽回的事实。
或许是因为当时的文字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不同地区的人们沟通交流越加困难,周宣王于是开展了“书同文”的努力尝试,其成果就是太史官“留”所作的《史籀篇》。按照当时的规定,所有的“史童”都需要学习《史籀篇》,既能读史又能识字。
在春秋战国结束后,秦朝统一天下,秦始皇下令“车同轨,书同文,人同轮”
实施大一统,而其中所谓的“书同文”,就是从《史籀篇》中取字,其中的大篆改写成秦朝小篆、确认秦篆字体在山东六国的统治地位。当时,按照要求,作出了三篇“标准识字课本”。
其中,丞相李斯所作的称《仓颉篇》,赵高所作的称《爰历篇》,太史胡毋敬所作称《博学篇》,后来这三篇被汉初的民间教师合力编纂到一起、断其字章,于是又统称《仓颉篇》,这是因为秦初三篇取名都是以文章内容前两个字命名,比如残存的《仓颉篇》开头就是“苍颉作书,以教後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
(《爰历篇》、《博学篇》已失传。)三篇共计三千余字。
《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是最早的具有明确识字课本功能的文字作品,其内容为四字韵文,前后文没有什么逻辑性,也不具备叙事功能,某种意义上,近乎于现代的“字典”。而汉朝人则将其扩展续编,自西汉而至东汉,许多著名大儒,譬如杨雄和蔡邕,都曾续写过“仓颉识字课本”,而汉朝人编写的《急就篇》、《训纂篇》、《劝学篇》也因为内容广博、符合时代等原因,逐渐淘汰掉了字形生僻的《仓颉》三篇。
整个汉朝,都颇受“不能识别前人文字”的困扰。这里的“前人”并非是指的先秦古人,而是有些字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开始失传、无人能够识别。因此,武帝、宣帝、元帝、成帝时期都有过“编纂字典”的行动,
意图将天下仍在通行使用的汉字全部记录下来并加以分析整理,成果便是杨雄的《训纂篇》。
而自汉以后,由于文化交流的增多,异体字的现象逐渐减少,官方组织的“断字”活动也越来越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也出现了两套并行的“识字教材”体系:一类是官府所承认的“官方识字教材”,譬如梁朝周兴嗣所作《千字文》,文采斐然、内容雅致;
另一套则是流行于民间的“杂字书”,虽不登大雅之堂,但更加浅显易懂、贴近生活,比如面向商人子弟的《山西杂字必读》中有“人生世间,耕读当先。生意买卖,图赚利钱。学会写账,再打算盘。天平戥子,纸墨笔砚。升合石斗,一秤两端。明千明两,不哄不瞒。冷蒸热卖,现吃现端。”包含了淳朴的民间人生观、商业道德、经商技术等。
后者的集大成之作,便是《百家姓》,其目的是让底层民间子弟能够认识、书写自己的姓氏。
而书成于南宋的《三字经》,更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本身由民间口口相传而成、最终由文人修改定稿,因此结合了“通俗易懂”和“内容精深”两方面的优点,同时受到民间和朝堂的欢迎,成为了后世必不可少的标准启蒙教科书。而“三、百、千”的启蒙体系也就此成型,直至今天仍然经久不衰。


如果说“三、百、千”算得上开“通识类教学读本”的先河,那么《蒙求》大概算得上“典故类教学读本”的滥觞。
《三字经》、《千字文》所包含的内容都极为广阔,而唐人所编纂《蒙求》、《兔园策》则以典故为主。《蒙求》同样是四字一句、上下对偶、整齐押韵、便于诵读,以蒙学学童为主要教育目标,但其内容并非“天文地理、无所不含”,而是全部是典故,譬如“王戎简要,裴楷清通。孔明卧龙,吕望非熊。杨震关西,丁宽易东。谢安高洁,王导公忠。”
四句三十二个字,提及了八个人。
其中王戎与裴楷同为西晋名士,并包含了“钟会论王戎裴楷”的典故;
王导和谢安分别是东晋初、末年的重臣名臣,都是东晋的力挽狂澜之臣;
孔明、吕望分别指诸葛亮、姜子牙,是蜀汉、西周的第一谋臣,两人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后世文学作品也常将辅助国政的贤人泛称为卧龙、非熊;
而丁宽和杨振分别是西汉、东汉时期人,一个是关东人,一个是关西人,都是著名学者。
丁宽在学得《易经》之后东归,其师感慨“《易》已东矣!”认定丁宽能以一己之力将《易》学的学术中心从关西转移到关东;而杨振在东汉更是名声赫赫,被称作“关西孔子”,可见其地位之高。
通过学习《蒙求》一类的书籍,可以快速掌握学习大量的典故知识,因此后世模仿它创作了不少作品,比如《二十四孝》、《百孝图》、《女二十四孝》等等。


而另一类则是“历史类教学读本”。中国自有教育以来就极其重视历史教育,历史教育一贯是教育中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历史类教学读本”种类更是繁多,甚至可以说占据了蒙学的主要地位。
在这些读本中,通史、断代史、简要介绍、系统介绍等各类型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
简略者,如《历代蒙求》,自天地初开、三皇五帝讲到南宋,也不过千字;而详细者,比如《史学提要》,光介绍唐朝就有千余字,其内容详尽至斯,以至于后世不少历史类蒙学作品直接从其中摘抄段落。
教育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方式,而流行于一个时代的教材则会影响和反映出一个时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古代“教材”的演变,我们能看到古代不同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也能看到不同历史时期观念的转变。

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也叫“蒙学”,最著名的是“三百千”,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1、《三字经》,是知名度极高的蒙学读物,数百年来,流传广泛,家喻户晓。《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近代学大师章太炎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也就是说《三字经》是一种内容全在同的启蒙读物。
它的内容排列也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训儿童重在礼仪孝梯,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梯,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
2、《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采用四言体斧正,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便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所辑录的几个姓氏,体现了中国人对宗脉与血缘的强烈认同感。
姓氏文化,或谱牒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是世界上“寻根意识”最重的族群。《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
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
3、《千字文》,全名为《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梁周兴嗣编撰。《千字文》相传为梁武帝萧衍命周兴嗣取王羲之碑拓一千个不重复的字,编为韵语而成。《千字文》知识丰瞻,音韵谐美,非常适宜蒙童记诵、学习,成为千百年来传统的经典蒙学教科书。
即使在今天,阅读并学习《千字文》,对于青少年感知传统文化与文明,了解中国历史,体会汉字传情达意的准确与精美,认识古人的智慧,一窥国学堂奥,都是入门的捷径。
《千字文》为孩子们提供了最为浓缩的国学精神。阅读并理解《千字文》的孩子,与没有阅读过《千字文》的孩子,在文化构成与精神养成方面的不一样的。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1、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2、《百家姓》既是一本启蒙教材,也是一本记录中国姓氏的书籍。其内容来源于姓氏的发展。在《百家姓》之前,有关姓氏的文字记载可以上溯至商代甲骨文。
战国时有史官编著的《世本》, 记载黄帝至春秋时期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等,可惜到宋朝已经逐渐毁坏。
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姓氏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中国早起出现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部首,如姬姓、姚姓等。当时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3、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用于启蒙的识字课本,秦代出现的有《苍颉篇》、《爰历篇》,汉代则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蔡邕的《劝学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国时代有《埤苍》、《广苍》、《始学篇》等。
这些作品中只有《急就章》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其余影响不大。《急就章》虽然是《苍颉篇》之后较突出的小学之书,但由于流传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其权威性到南北朝时已大不如前。
而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启蒙读物如《庭诰》、《诂幼》之类,可读性有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千字文》问世了。
南朝时期,梁武帝肖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周将其编成了有内容的韵文,这就是流传至21世纪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字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百家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字文


#胡疤炒# 中国古代启蒙教材除了”三百千”以外,还有哪些? -
(17183554014): 《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

#胡疤炒# 中国古代流行的蒙学课本有哪些?
(17183554014): 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千家诗 小儿语弟子规 声律启蒙增广贤文 龙文鞭影幼学求源 朱子家训训蒙骈句孝经目录二十四孝 名 贤 集

#胡疤炒# 在中国封建时代,用于儿童启蒙教育的读本,简称“三、百、千” -
(17183554014): 在中国封建时代,用于儿童启蒙教育的读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简称“ 三、百 、千 ”.

#胡疤炒# 古代中国启蒙教育除了唐诗三百首还有什么 -
(17183554014): 概括说来,在唐宋以前编写和被保存下来的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赵高的《爰 历》,胡母敬的《博学》,文字多取自《史籀篇》.汉初的闾里书师将它们合编为平民之家的识字教材,统称为《仓颉篇》.尔后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

#胡疤炒# 推荐几本中国历史启蒙著作 -
(17183554014): 柴德赓先生的《史籍举要》 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 钱宾四先生的《国史大纲》 樊树志的《国史概要》 《史学理论读本》 陈寅恪先生的《读书札记》 王仲荦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 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 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 《廿二史札记》、《义门读书记》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 《中国古代史》詹子庆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陈旭麓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何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上下五千年》 《史记》和《资治通鉴》

#胡疤炒# 古代学前教育教材最著名的有哪些
(17183554014):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

#胡疤炒# 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所使用的识字读本是《_____ - 》、《百家姓》和《_____ - 》. - 作业帮
(17183554014):[答案] 三字经 千字文 小时候读过.

#胡疤炒# 国学中的一些启蒙读物有哪些?~~~~谢了哈
(17183554014): 在我国古代,就很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为了使儿童增长智慧,加强修养,从而产生了多种启蒙教材.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古代圣贤所创造的启蒙经典.这些启蒙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价值.《百家姓》是我国流传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比《三字经》还早呢!小朋友们,赶快来读《百家姓》吧!看你用多长时间能把它背下来

#胡疤炒# 中国古代用于儿童启蒙教学的书有?
(17183554014): 选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