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主旨思想感情是什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岳阳楼记》中心思想: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庆历三年(1043),参与庆历新政,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庆历五年(1045),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

皇祐四年(1052),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成就突出,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



~


#柳溥艳# 《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15870021615): 本文主要通过写景,描写了“迁客骚人”登楼时的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并由此过渡到议论,从而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生活态度.既是自勉,又是与友人共勉.

#柳溥艳# 岳阳楼记中心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5870021615): 《岳阳楼记》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的思想感情. 《岳阳楼记》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柳溥艳# 登岳阳楼(杜甫)解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并回答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5870021615): 杜甫《登岳阳楼》:沉郁顿挫的岳阳楼 《岳阳楼记》写的是范仲淹想像自己登上岳阳楼,激发出自己人格理想的最高境界.杜甫的《登岳阳楼》,写的也是登上岳阳楼的感兴.那么他的观感有什么不同于范仲淹的特点呢? 第一联:昔闻洞庭...

#柳溥艳# 岳阳楼记翻译?主旨?和它所表达的情感? -
(15870021615): 翻译: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所有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好的和现代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柳溥艳# 《岳阳楼记》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 -
(15870021615): 本文在文体上为论说文,而陈述的主旨则在末段,因其时范仲淹与滕子京的处境相类,都处于谪守期间.常人处于失意时,不免怀忧丧志,而范仲淹乃以为岳阳楼作记为宾,自我勉励为实,自勉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外亦有与滕子京互勉之意. 第五段结尾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点出本文重点.其意为志士仁人,对境遇当有更高体会,不论失意、得意时皆勿因之或悲或喜.惟应直道而行,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态度,面对生命之得失宠辱.

#柳溥艳# 登岳阳楼表达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15870021615): 包含了作者,对天下之事、之势,国家存亡的深触体会,却又不能再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感悲激,实为一个文者的笔下之音,手中的武器来抒发以上感情……

#柳溥艳# 岳阳楼记赏析 -
(15870021615): 岳阳楼记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

#柳溥艳# 岳阳楼记文章主旨句是什么?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15870021615): 《岳阳楼记》文章的主旨句是最后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抒发了作者身居江湖,心忧国事 虽遭迫害 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 .

#柳溥艳# 谁知道岳阳楼记的主旨啊?急需!!!
(1587002161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柳溥艳# 《岳阳楼记》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 -
(15870021615): 本文在文体上为论说文,而陈述的主旨则在末段,因其时范仲淹与滕子京的处境相类,都处于谪守期间.常人处于失意时,不免怀忧丧志,而范仲淹乃以为岳阳楼作记为宾,自我勉励为实,自勉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外亦有与滕子京互勉之意. 第五段结尾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点出本文重点.其意为志士仁人,对境遇当有更高体会,不论失意、得意时皆勿因之或悲或喜.惟应直道而行,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态度,面对生命之得失宠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