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上有代表性的重大发现,数量控制在20个左右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三大发现是什么 意义何在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1、1906年,约瑟夫·约翰·汤姆生(英国人)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2、1907年,A.A.迈克尔逊(美国人)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且借助这些仪器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3、1911年,W.维恩(德国人)发现热辐射定律。

4、1917年,C.G.巴克拉(英国人)发现元素的次级X 辐射的特征。

5、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美籍犹太人)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等。

6、1924年,K.M.G.西格巴恩(瑞典人)发现了X 射线中的光谱线。

7、1929年,路易斯·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人)发现物质波。

8、1929年 派尔斯提出禁带、空穴的概念,同年贝特提出了费米面的概念。

9、1932年,维尔纳·K.海森伯(德国人)创建了量子力学。

10、1935年,J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11、1936年,V.F.赫斯(奥地利人)发现宇宙射线。

12、1937年,C.J.戴维森(美国人)、G.P.汤姆森(英国人)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1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人)发现不相容原理。

14、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和肖克莱发明了晶体管,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开始。  

15、1953年,F.泽尔尼克(荷兰人)发明了相衬显微镜。

16、1957年 皮帕得测量了第一个费米面超晶格材料纳米材料光子。   

17、1958年,P.A.切伦科夫、I.E.塔姆、I.M.弗兰克(俄国人)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

18、1958年杰克.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 

19、1959年,E .G. 塞格雷、O.张伯伦(美国人)发现反质子。

20、1960年,D.A.格拉塞(美国人)发明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理学



1、1992年,G.夏帕克(法国人),开发了多丝正比计数管。

2、1993年,R.A.赫尔斯、J.H.泰勒(美国人),发现一对脉冲双星,为有关引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会。

3、1994年,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在凝聚态物质的研究中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

4、1995年,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Υ轻子、中微子。 

5、1996年,D. M . 李(美国人)、D.D.奥谢罗夫(美国人)、理查德·C.理查森(美国人),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摩擦流动的氦- 3。

6、1997年,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7、1998年,劳克林(美国)、斯特默(美国)、崔琦(美籍华人),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

8、1999年,H.霍夫特(荷兰)、M.韦尔特曼(荷兰),阐明了物理中电镀弱交互作用的定量结构。  

9、2000年,阿尔费罗夫(俄罗斯人)、基尔比(美国人)、克雷默(美国人),因其研究具有开拓性,奠定资讯技术的基础,诺贝尔物理奖。

10、2001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美国)和维曼(美国),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础性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11、2002年,雷蒙德·戴维斯(美)、小柴昌俊(日)、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两个新“窗口”。

12、2003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美俄双重国籍)、维塔利·金茨堡(俄)、安东尼·莱格特(英美双重国籍),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13、2004年,戴维·格罗斯、戴维·波利泽、弗兰克·维尔泽克(均为美国人),这三位科学家对夸克的研究使科学更接近于实现它为“所有的事情构建理论”的梦想。

14、2005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约翰·L·霍尔、哈佛大学的罗伊·J·格劳贝尔,以及德国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的特奥多尔·亨施。研究成果可改进GPS技术。 

15、2006年,约翰·马瑟、乔治·斯穆特(均为美国人),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16、2007年,阿尔贝·费尔(法)、彼得·格林贝格尔(德),先后独立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这项技术被认为是“前途广阔的纳米技术领域的首批实际应用之一”。

17、2008年,小林诚、益川敏、南部阳一郎(日),发现了次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18、2009年,英国籍华裔物理学家高锟“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

19、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盖姆(俄)与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俄),在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的突破性实验。

20、2011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发现宇宙加速膨胀最终能够可能变成冰。

21、2012年,法国科学家沙吉·哈罗彻与美国科学家大卫·温兰德,实现对单个量子系统的操作和测量而不改变其量子力学属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物理学



20世纪,物理学的世纪
 

物理学在20世纪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使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实现了3次重大跨越:发现原子有内部结构,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形成了原子物理学;发现原子核有内部结构,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形成了原子核物理学;发现核子有内部结构,由夸克组成,形成了粒子物理学。20世纪物理学3个最重大发现是:量子理论,相对论和DNA双螺旋结构。最后一项成果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但它是在传统的物理学实验室由物理学家发现的。因此,20世纪被当之无愧地称为物理学的世纪。

20世纪物理学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了许多新技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们转化成为巨大的生产力,例如,原子能、半导体、电视、计算机、激光、手机等等,为人类从工业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奠定了基础。同时物理学的研究成果还对社会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以核武器的影响最为深远。

物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其它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研究手段,例如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化学、天文学等等,并产生了一系列交叉研究的新前沿学科:生物物理,天体物理、粒子天体物理、宇宙论等等。

下面重点谈谈粒子物理在20世纪取得的主要成就。

50年代起,随着物质微观结构研究前沿从原子核深入到基本粒子,粒子物理逐步形成物理学的一门独立的前沿学科。它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最小单元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早期粒子物理的研究手段是宇宙线观测,以后逐步发展到以高能加速器和大型探测器等大科学装置为主要研究工具,并成为了一门典型的大科学——设备规模大,投资高,建设和研究周期长。高能物理加速器和大型探测器的建设、实验研究普遍采取了国际合作的方式。

60年代Gel-Mann提出了夸克模型,对当时发现的200多个强子成功进行了分类,并认为这些强子是由2到3个带分数电荷的夸克组成的,揭示出物质结构又一个新层次。由Glashow,Weinberg和Salam提出的基于U(1)×SU(2)L×SU(3)的标准模型[1],成功地将电磁相互作用和弱作用统一成为电弱作用,准确地预言了传递弱带电流的玻色子W±和传递弱中性电流的玻色子Z。它对所有已知的基本粒子都正确地加以分类,并认为构成物质结构的最小单元是三代夸克(u d) (c s)和(t b)及三代轻子(νe e) (νμ μ)和(ντ τ)。标准模型的理论预言与迄今为止所有已知实验结果一致,精度达到10-5。标准模型使粒子物理学达到了当代成功的顶峰。

近年来中微子物理的实验研究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发现中微子有质量,不同的中微子之间有振荡[2],即由一种中微子转换为另一种中微子,物理学称之为中微子混合。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参数的实验研究成为国际粒子物理研究的热点。

粒子物理在宇宙的起源和进化、天体的形成和演化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微观的粒子物理与研究宇观的天体物理和宇宙论的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并形成了新的交叉学科——粒子天体物理,成为了物理学的又一个发展前沿。

高能加速器和粒子物理实验还有力地推动了高技术的发展,包括高性能计算、网络、 WWW网页、 网格计算、超导技术等等。以先进加速器技术为基础的同步辐射、散裂中子源、自由电子激光等大型研究平台成为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前沿研究手段。

 

2 中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的发展
 

2.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其成果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由直线注入器、储存环、北京谱仪和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组成。BEPC于1984年10月动工,邓小平亲自为工程奠基。1988年10月BEPC如期建成,不超预算,并在建成后迅速达到设计指标。10月2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BEPC。邓小平发表了“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著名讲话,深刻地论述了发展中国高能物理的重要意义。BEPC取得许多重要的物理成果,特别是在粲物理实验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世界高能物理占领了一席之地。近年来BEPC的综合性能大幅度提高,日获取事例数增加了3—4倍,J/ψ和ψ'事例总数比国际上此前的实验多一个数量级[3]。

BEPC/BES的重大物理成果表明,τ粲能区仍然有十分丰富的物理问题有待回答,现已成为国际高能物理精确测量前沿的热点之一,竞争激烈。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加速器CESR将它的能量降到粲能区与BEPC竞争。这是为数不多的由我国的重大研究成果在国际基础研究产生的热点。近年来在这个能区有关发现多夸克态的报道使得这个能区物理的研究更加活跃。

依托BEPC的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成为我国主要的广谱同步光源,是向社会开放的交叉前沿大型研究平台,每年全国有100多个用户单位进行300多项实验,获得了大批重要成果。

2.2 非加速器物理实验

我国在宇宙线观测领域有较好的基础,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1972年高能物理研究所在云南高山宇宙线云室观察到了可能的未知中性重粒子。后来在海拔5500米的甘巴拉山建立了大规模的乳胶室阵列。1990年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建立了国际宇宙线观测站。中日合作建设了广延大气簇射阵列,并不断扩展。1998年起开展中意合作,建设全覆盖阻性板探测器。近年来非加速器物理实验研究发展迅速,向高能天体物理和粒子天体物理发展。中国参加了阿尔法磁谱仪国际合作组,为它的首次飞行研制了永磁体系统和主结构,并于1998年6月搭乘发现号航天飞机,将人类第一个大型磁体送入了宇宙。γ爆探测器搭载“神舟二号”飞船于2001年成功地进行了飞行,实现了我国空间粒子天体物理实验零的突破。

 

3 世纪之交的粒子物理学
 

3.1 物理学家的困惑

人类进入了21世纪,社会普遍高度评价科学和技术的巨大作用,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投入,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然而人们突然发现物理学似乎已经回答了物质结构的基本问题,并相当完美。社会似乎已经再也没有了对物理学新的重大发现的欲望和期待。于是有人主张物理学研究重点应从探索和发现转向应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解决技术转化;为其它学科研究提供工具和手段;发展交叉学科。进而对物理研究的投入在基础研究中的比例持续下降。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愿意学习物理学的学生比例和质量都在下降。所有这些令许多物理学家都陷于困惑之中。世纪之交,在展望21世纪的科学时,有人认为21世纪是材料科学的世纪,有人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似乎没人预言是物理学的世纪。

3.2 粒子物理学家的困惑

世纪之交,粒子物理学家的困惑更为突出。在许多人看来,粒子物理学似乎已回答了物质结构在粒子层次的主要问题,已经没有了对物质结构研究新的重大发现的欲望和期待。不少人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粒子物理不大可能出现重大发现。粒子物理面临的是一片荒漠(desert)。冷战的结束,也使粒子物理研究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粒子物理实验要求的大科学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高,周期长,因而更增加困难。

3.3 世纪之交的粒子物理学面对严峻的挑战

虽然粒子物理学在20世纪已经成功地回答了许多问题,但在新世纪我们仍有更多更严峻的问题亟待回答。这是粒子物理学在新世纪发展的动力,是其生命力之所在。我们应当以物理学自身的观点来看待世纪之交的粒子物理,迎接严峻的挑战,抓住重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标准模型决不是粒子物理的终结,仍有许多重大问题亟待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理论来回答:

Higgs是标准模型中最关键的粒子,至今尚未发现。若到1TeV的能量标度还找不到它,就必须出现新的对称性破缺机制;

标准模型有太多参数有待解释,例如为什么是三代夸克和三代轻子?它们的质量差别为什么这样大﹖ 为什么出现夸克混合角?也许标准模型自身无法解释;

夸克禁闭的物理机制;

中微子物理的突破;

CP破坏。

天文观测发现,宇宙中有大量不发光的物质,被称为暗物质,约占宇宙物质总量的23%。普遍认为它们是弱作用重粒子,例如超对称粒子Neutrakino。寻找暗物质是粒子物理面临的重大挑战。

粒子物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近年来发现的暗能量。对High-z超新星观测意外地发现宇宙正加速膨胀[3]。按照Einstein宇宙方程,这种加速现象被解释为是充满宇宙暗能量的负压所造成的。与通常能量产生正的压力相反,暗能量最基本的特征是产生负的压力。目前研究结果认为暗能量占宇宙物质总量的73%。必须指出,物理学界对暗能量的确切物理含义及其性质目前并无可接受的模型和假设。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粒子物理学仅能解释宇宙中物质的百分之几。暗能量与暗物质的探索和物理解释是对21世纪粒子物理学最严峻的挑战。这些巨大的挑战正是粒子物理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3.4 粒子物理研究的国际前沿

世纪之交的粒子物理实验研究的国际前沿有两个主要领域:

(1) 基于加速器的物理实验,包括高能量前沿和高精度前沿。高能量前沿的研究目标是寻找Higgs粒子和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粒子,探索新物理现象。高能量前沿使用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加速器,例如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质心系能量为14TeV 的质子对撞,预计在2007年投入运行。国际高能物理界正在讨论下一代的高能加速器,预计将是质心系能量为0.5—3 TeV的大型正负电子直线对撞机,可能在12—15年后建成。中国应当积极参与这项重大国际合作。

高精度前沿使用高亮度加速器和高精度探测器获得高统计性的精确测量的数据,精确检验标准模型,探索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现象。日本KEK和美国SLAC的B工厂、北京的BEPCII和意大利Φ工厂都是属于这样的设施。

(2) 非加速器物理实验,包括中微子实验、粒子天体物理实验、宇宙线观测、寻找稀有衰变等等。近年来中微子实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如日本的超级神岗和Kamkand,加拿大的SNO等。宇宙线观测试验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超高能宇宙线?Auger、γ天文,中微子天文等领域。粒子天体物理实验成为粒子物理与宇宙论、天体物理交叉前沿的新热点,例如AMS和GLAST。

 

4 对中国粒子物理发展的战略思考

世纪之交的中国粒子物理学应当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结合中国的国情,认真制定中国粒子物理的发展战略。在国内利用BEPC的基础,开展投资相对较少的粲物理精确测量前沿的研究。同时选择有特色非加速器物理实验,如粒子天体物理实验、宇宙线观测、中微子物理实验等。建设好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力争出重大物理成果。尽快实现硬X线调制望远镜巡天,寻找硬X射线点源。我们应大力加强国际合作,加强规划和组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增加投入,重点搞好LHC实验,并积极部署大型直线对撞机的国际合作。高能物理研究基地还应积极为其它学科提供先进手段和大型平台,例如同步辐射装置、散裂中子源、自由电子激光等等。

4.1 BEPC未来发展:BEPCII

BEPC未来发展的物理窗口是t粲能区高精度测量前沿物理研究,即进行高统计性和小系统误差的测量,精确检验标准模型,寻找稀有衰变,探索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BEPC对该能区物理研究具有独特优势运行在J/ψ 和ψ′的共振峰、产生截面大、阈值区域本底小,是B工厂完全无法替代的。这项研究对量子色动力学(QCD)的发展,包括微扰QCD和非微扰QCD及其过渡区域十分重要,同时能探索新物理现象。精确测量的研究要求高统计事例,即要求高亮度加速器提供高事例率,以及高性能探测器能在高事例率下工作,能精确测量粒子的能量和动量,并精确识别粒子的种类。因此未来发展的最佳选择是对加速器和探测器做重大改造(BEPCII/BESIII)[4],将亮度提高两个数量级。BEPCII有望在国际高能物理前沿研究中获得更多原始创新性的重大成果:寻找新粒子(胶子球、多夸克态、夸克胶子混杂态);精确测量 J/ψ、 ψ(2S、ψ'' 衰变性质; 精密测量 CKM 矩阵元;轻强子谱和重子激发态研究;D 介子物理(测量fD 和 fDs);检验VDM、NRQCD、PQCD(R值精确测量)。

BEPCII是一个国际先进的高亮度双环正负电子对撞机。它的设计方案[5]是利用 BEPC 隧道,在现有的储存环内新建一个储存环。新老两对半环在南北对撞点交叉,形成两个等同的环。每个环内储存93个束团,每个环的流强大于0.9A。在南对撞点实现大交叉角水平对撞(±11毫弧度)。同时采用超导高频腔、低阻抗真空盒、超导micro-β铁等技术手段,压缩束团长度。预期在质心系能量3.78GeV时,设计亮度能达到1033cm-2s-1,提高了2个数量级,是 CESRc 的3—7倍。

改造后同步辐射专用运行的硬X光强将提高一个数量级,并且仍然使用外环,光束线不变。

4.2 中微子物理实验

中微子在最微观的粒子物理世界和最宏观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中都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微子与物质的作用十分微弱,很难探测,因此对它的认识也最少。中微子的弱作用本征态不等于质量本征态,而是通过混合矩阵相互转换。自然界最基本的中微子物理参数有6个,目前有待测量的参数包括sin22θ13、δ相因子和Δm232的符号。中国在中微子物理实验研究方面具有重大发展的机遇。测量sin22θ13的方法是利用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我国的大亚湾核电站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世界上最佳的地点,应积极推动建立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利用讨论中的日本J-Parc到北京的中微子束流进行超长基线中微子震荡实验可以测量δ相因子和Δm232。

粒子物理学在世纪之交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截至目前,它只能解释宇宙中物质的3%—4%,因此,探索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寻找暗物质和暗能量是推动21世纪的粒子物理学发展的巨大动力。粒子物理学处于新的重大突破的前夜。中国粒子物理的发展战略应当利用BEPCII开展粲物理精确测量前沿的研究。同时有选择地进行有特色的非加速器物理实验,如粒子天体物理实验、宇宙线观测、中微子物理实验等。我们应大力加强国际合作,重点搞好LHC实验,积极部署大型直线对撞机的国际合作。高能物理研究基地还应当积极为其它学科提供先进手段和大型平台,例如同步辐射装置 、散裂中子源、自由电子激光等等。

好的,让我帮您列举一下物理学上有代表性的20个重大发现:

1. 万有引力定律 (Isaac Newton)

2. 经典力学 (Isaac Newton、Leonhard Euler)

3. 电学 (Benjamin Franklin、Michael Faraday、James Clerk Maxwell)

4. 热力学第一定律 (James Joule)

5. 热力学第二定律 (Rudolf Clausius)

6. 能量等效原理 (Albert Einstein)

7. 光的粒子性 (Max Planck)

8. 相对论运动学 (Albert Einstein)

9. 量子力学 (Niels Bohr、Werner Heisenberg、Erwin Schrödinger、Max Born)

10. 原子核结构 (Ernest Rutherford)

11. 原子核分裂 (Otto Hahn、Fritz Strassmann、Lise Meitner)

12. 点阵理论 (Max von Laue)

13. 巨磁阻效应 (Albert Fert、Peter Grünberg)

14. 电子自旋共振 (Ernst Bloch、Félix Bloch)

15.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Arno Penzias、Robert Wilson)

16. 缺失质量问题 (Vera Rubin)

17. 加速膨胀宇宙学 (Saul Perlmutter、Brian Schmidt、Adam Riess)

18. 弦理论 (Edward Witten)

19. 量子计算机 (Peter Shor)

20. LIGO引力波探测 (Rainer Weiss、Kip Thorne、Barry Barish)

这些都是物理学上非常重要的发现,每一个都对我们对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领域的理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声明:该答案来源于“知否AI问答”,一款全方位“智能问答”、“知识获取”和“内容生成”系统。



重大发现之一:有物理学新基本理论(或物理学新基本定律),发表在《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第12期的171页上。该成就,在百度的劳作下,被定为:中国人近100年来对人类的贡献推荐答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级的成就推荐答案,中国物理学到底有什么成就的推荐答案,当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推荐答案。

20世纪物理学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相对论

1905年,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在他26岁时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提出了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崭新的时空观和质(m)能(E)相当关系式E=mc2(此处光速C=3×108米/秒),在理论上为原子能的应用开辟了道路。

关于E=mc2,即物体贮藏的能量等于该物体的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这个数量大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我们不妨打个比方说,1克物质全部转化成的能量,相当于常规状态下燃烧36000吨煤所释放的全部热能;或者说,1克质量相当于2500万度的电能。

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深刻揭示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空间和时间是随着物质分布和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成为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从1923年开始,爱因斯坦用他的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探索,企图建立一个既包括引力场又包括电磁场的统一场理论,虽然他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杨振宁和米尔斯于50年代创立了“杨—米尔斯场方程”,发展了所谓“规范场”的理论,使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统一场论可望在规范场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2、量子力学

1900年,普朗克创立了量子论,提出能量并非无限可分、能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新观念。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1913年,玻尔把量子化概念引进原子结构理论。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1925年,海森伯和薛定谔分别建立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1928年,26岁的狄拉克提出电磁场中相对论性电子运动方程和最初形式的量子场论,使包括矩阵力和波动力学在内的量子力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20代末量子力学的建立,是继1905-1915年相对论建立之后对经典物理学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它成功地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加速了原子物理学和固态物理学的发展,为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准备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化学键理论和分子生物学等的产生。因此,量子力学可以说是20世纪最多产的科学理论,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0世纪中后期5大科学成就

30年代以来,物质基本结构、规范场、宇宙大爆炸、遗传物质分子双螺旋结构、大地构造板块学说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论的创建,使人类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到更为宇观、宏观和微观的领域,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

1、物质的基本结构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探讨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没有公共的基本单元。直到19世纪末,人们都认为这种共同的基元就是原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内部有一个核;1913年,玻尔指出放射性变化发生在原子核内部,于是研究原子核的组成、变化规律以及内部结合力的核物理学应运而生。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从此,人们认识到各种原子都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于是把这三种粒子和光子称为基本粒子。

但是,基本粒子并不“基本”。一方面,正电子、中微子、介子等新的基本粒子相继发现;另一方面,基本粒子还有其内部结构。60年代以来,出现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夸克模型”、“层子模型”等,使40年代末诞生的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基本粒子物理学(又称高能物理学)至今方兴未艾,成果累累。

2、宇宙大爆炸理论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发端于爱因斯坦。他在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后,用它来考察宇宙的结构问题,于1917年提出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1922年,弗里德曼提出的非静态宇宙模型,认为宇宙是可能膨胀的。1929年,哈勃确定了星系红移(即退行速度)和距离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宇宙膨胀理论。1932年,勒梅特提出了宇宙爆炸说。

1948年,伽莫夫把核物理学的知识同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发展了大爆炸理论,并用它来说明化学元素的起源。这一宇宙大爆炸理论在1965年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现象和1998年哈勃望远镜探测到距地球120亿光年之遥的星系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3、DNA分子双螺旋模型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25岁的沃森和37岁的克里克合作研究的成果——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这一成就后来被誉为20世纪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也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标志。

DNA是遗传基因的物质载体——脱氧核糖核酸的英文简称。1915至1928年间,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坐落在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着生物性状,从而创立了基因理论。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过去生物学界一直认为蛋白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直到1944年埃弗里等人通过实验才证明了遗传载体不是蛋白质,而是DNA。1953年DNA分子结构双螺旋模型的建立是打开遗传之谜的关键。60年代尼伦柏格等人破译了遗传密码,证明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遗传密码都是相同的——DNA的4种核苷酸碱基的序列代表了基因的遗传信息,决定着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作为基因载体的DNA是生命的后台指挥者,生命的一切性状通过受DNA决定的蛋白质来表现。
4、大地板块构造学说
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认为在地质历史上的古生代,全球只有一块巨大陆地,周围是一片大洋;中生代以来,这块古陆开始分裂、漂移,逐渐成为现在的几个大陆和无数岛屿,原来的大洋则分割成几个大洋和若干小海。
大陆漂移说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由地幔对流说(1928年)、海底扩张说(1961年)等阶段,到1968年勒比雄等提出了全球大地板块构造学说,建造了全球被分为欧亚、美洲、非洲、太平洋、澳洲、南极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的结构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验证,特别是海洋地质学的有力支持。
5、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948年,申农《通讯的数学理论》、维纳《控制论: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贝塔朗菲《生命问题》的出版,标志着交叉科学信息论、控制论、一般系统论的诞生;1957年,古德等《系统工程学》的出版为系统工程论奠定了基础。6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新的交叉科学——突变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
交叉科学不仅沟通了为数众多的自然科学学科,而且在方法论上也沟通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它向人们提供了定量、精确和最优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的5大尖端技术成果
在科学的先导和生产的促进下,20世纪发展起来五大尖端技术:核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和生物技术,在能源、材料、自动化、海洋和环境等高新技术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1、核能与核技术
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反应将产生和释放出远大于机械能、化学能等产生的能量。核能的和平利用,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既安全又清洁、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的能源宝库。
194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首次实现了人工控制的链式核裂变反应。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52年第一颗轻核聚变的氢弹爆炸成功。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60年代以后,核电站进入实用阶段,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重要能源,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5。
核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材料、考古和环保等领域。40年代放射性同位素开始大量生产,1947年比利发明了C14测定年代的方法,1951年开始使用Co60等放射性元素治疗癌症,70年代以来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广泛应用于临床,80年代初发展到核磁共振扫描技术(MRI)。
2、航天和空间技术
1903-1914年,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以火箭为动力的航行理论,奠定了航天学的基础。1919年,戈达德提出火箭飞行的数学原理,并于1926年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的火箭。1942年,布劳恩主持设计发射的液体军用飞箭成为二战后各国火箭发展的蓝本。
1957年,苏联用洲际导弹的火箭装置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时代”从此开始。1961年,苏联发射载人宇宙飞船,人类首次飞向太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人类在月球上留下了第一个脚印。1971年,苏联建造空间站,人类首次在太空中有了活动基地。1981年,美国发射航天飞机成功,从此人类可以自由进出太空。
自50年代后期起,人类开始对月球和太阳系各大行星,以及遥远的行星际空间进行探测,至今已发射了100多颗空间探测器,去揭示宇宙的形成与演化,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及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3、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20世纪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产生了全方位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906年,三极电子管的发明使电信号放大,从而使远程无线电通信成为可能。1947年,第一只晶体管的诞生为电子电路集成化和数字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1945年问世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历了第一代(电子管,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第二代(晶体管,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第三代(集成电路,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和第四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70年代初开始)等发展阶段,80年代开始对新一代的智能计算机、光学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计算机向巨型化和微型化两极发展。70年代中,巨型机的向量运算速度超过了每秒亿次;微机则进入了千家万户,标志着个人电脑时代的来临。当今,巨型机的运算速度已达每秒3.9万亿次,而计算机互联网络则在2亿多网民的学习、研究、交流、贸易甚至娱乐等方面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4、激光技术
1917年,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的辐射的过程中,提出了“受激辐射”的概念,奠定了激光的理论基础。1958年激光被发现。1960年美国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它用红宝石晶体做发光材料,用发光强度很高的脉冲氙灯做激发光源,在这种受激辐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超强光束就是激光。
继红宝石激光器之后,半导体激光器(1963年)、气体激光器(1964年)、自由电子激光器(1977年)乃至原子激光器(1977年)等相继问世。
5、生物技术
基因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和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的最前沿领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阿尔伯和史密斯发现细胞中有两种“工具酶”,能对DNA进行“剪切”和“连接”;内森斯则使用工具酶首次实现了DNA切割和组合。DNA的重组能创造性地利用生物资源,实现人类改造生物的遗传特征、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生物类型的意愿。80年代以来,已获得上百种转基因动植物,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转基因药物的研制和生产则将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新的福音。
除基因工程外,生物技术(即生物工程)还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领域。1978年首例试管婴儿路易斯诞生、1996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现都是细胞工程的杰作;加酶洗衣粉和嫩肉粉等则是酶工程的产品;现代发酵工业始于青霉素的生产,现已大规模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抗生素等。至于根据需要对天然蛋白质的基因进行改造,生产出新的、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优质蛋白质,更是日益受到重视,被誉为第二代基因工程。
http://wenda.haosou.com/q/1368531692061658?src=140

X射线: X射线1896年由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这一发现标志着现代物理学的产生。
电子的发现:1897年英国汤姆森发现的电子,由此揭开了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序幕
天然放射性现象的发现:1896年国巴黎的贝克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证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原子核可以再分


#倪松苇# 爱因斯坦,伽利略,哥白尼,普朗克,法拉第,开普勒,牛顿在科学史上,谁是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 -
(13511191728): 应该是爱因斯坦了, 他把量子的理念推广到光在空间中的情况(1905) 发现光电效应定律(1922) 发表广义相对论纲要和引力理论(1913) 还有一系列的研究论文,就不一一列举了, 但,显而易见,只要他发现他所发现的其中的一项成果...

#倪松苇# 每一次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都会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下列关于物理学史的描述符合事实的是 A.牛顿发现 -
(13511191728): B. A中单摆的原理是伽利略发现的;B中的电子是汤姆孙发现的;C中的奥斯特发现的是电流的磁效应;D中的法拉第发现的是电磁感应现象,故B是正确的.【考点】物理学史.

#倪松苇# 下列涉及物理学史上的四个重大发现,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 -
(13511191728):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后,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故A正确. B、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故B正确. C、法国科学家库仑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故C正确. D、是伽利略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不是牛顿.故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D

#倪松苇# 中外科学技术史上的重大发现发明汇总 -
(13511191728): 四大发明最重要 酒精消毒在汉朝 张衡发明地动仪 天下从此无纷扰

#倪松苇# 以下涉及物理学史上的四个重大发现,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定出了万有引 -
(13511191728): A、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定出了万有引力恒量.故A正确. B、奥斯特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故B错误. C、法拉第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故C错误. D、伽利略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故D错误. 故选A

#倪松苇# 以下涉及物理学史上的四个重大发现,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定出了万有引力 -
(13511191728): D 伽利略根据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D错,故选D

#倪松苇# 以下涉及物理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查德威克在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中,首先发现了中子; ②居里夫妇发现了天然放射性现象,... - 作业帮
(13511191728):[选项] A. ①③⑤ B. ①③⑧⑩ C. ①③⑤⑦⑧⑨⑩ D. ①⑤⑧⑨

#倪松苇# 今年物理学上最重大的发现是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什么? -
(13511191728): 探测到了引力波,广义相对论的最后预言获得了证实,探测到了13亿年前双黑洞合并的“消息”这可以理解为13亿年前双黑洞合并引起的时空振动

#倪松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作业帮
(13511191728):[选项] A. 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了弹簧的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间的关系 B. 牛顿通过理想实验证实了物体自由下落时的速度与物体的重力无关 C.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都是在牛顿万有引力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 D. 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倪松苇# 世界上有UFO吗? -
(13511191728): 关于 UFO 的思考 UFO全称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中文意思是不明飞行物. UFO现象是本世纪最激动人心,最富有深远意义的事件.UFO现象中一些似乎违反自然规律的事件,极可能是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前奏,因为历史上物理学的重大发现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