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奥三世的人物成就 文学的概念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拜占庭帝国皇帝。伊苏利亚王朝建立者,717—741年在位。君士坦丁五世的父亲。
自从阿拉伯帝国横空出世之后,在这个具有无限扩张意识的政治宗教军事一体 的政权攻击之下,曾经辉煌的拜占庭帝国就进入了噩梦的时代,亚洲领土几乎丧失殆尽,只剩下小亚细亚半岛上的一点残余。716年,伊斯兰领袖摩斯拉玛率领水陆两路八万大军再次进逼君士坦丁堡。皇帝迪奥多西束手无策,于是,小亚细亚督军利奥三世乘机夺权,登上了最高宝座。
利奥三世原是有着叙利亚血统的军人,家乡为马拉什,通阿拉伯语和希腊语。同诸多罗马东罗马的皇帝一样,他也是崛起于行伍之中,凭着军功晋升到高位,官至安纳托里卡军区司令,成为小亚细亚军事贵族的新兴阶层。这一次阿拉伯人的大举进攻似乎是专为利奥三世的锦绣前程而准备的,717—718年君士坦丁堡被围困了一年,但凭着君士坦丁堡独特优越的防务条件,加上利奥三世的沉着应战,再加上一种秘密武器——希腊火的应用,终于抵住了阿拉伯人的攻势,而凛冽的冬天、阿拉伯舰队部分水兵的叛变和保加利亚人出其不意的进攻更使形势转向有利于基督徒一方。最后摩斯拉玛全线溃败,阿拉伯人据说损失了15万人(这个数字有夸张的成分)和几乎全部船舰。这一仗对东西方世界意义重大,它使利奥三世赢得了“拜占庭的救星”的殊荣,从而确立了伊苏里亚王朝的统治,同时使阿拉伯倭马亚王朝陷入恶性循环中。利奥三世后来还乘胜反攻,逐渐把阿拉伯人赶出小亚细亚西部,到他得意的继承人君士坦丁五世时代(741—775年),更是配合阿拔斯王朝灭掉了倭马亚王朝,并夺回了整个小亚细亚和叙利亚部分地区。 基层出身的利奥三世对帝国体制的弊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而对于四面受敌 的拜占庭帝国,加强军事力量显然是重中之重。利奥三世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便开始将他多年苦苦思索的改革付为实践。他竭力整顿税收的征收,改善帝国的参政状况,加强和完善军区制,给予新兴军事贵族以土地和财产,给予士兵以安定的生活。但这一切都同当时拜占庭帝国的教会发生了抵触,变得寸步难行。
在基督教获得正统地位之后4个世纪,教会的势力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以至到了畸形发展的地步,到了7世纪,随着亚洲地区被阿拉伯人征服,这些地区的主教涌入帝国内地,使畸形发展的状况更加严重。有一本教会的经书称:“人类分成两半,一半是僧侣,另一半是俗人。”僧侣人数的实际数字虽然达不到人口的一半,但他们所占有的土地却几乎占了帝国的半壁江山。而且他们还拥有免税权和其他特权。与此同时,帝国无地少地的平民却越来越多。要增加帝国的税收和劳动力,要有大量富饶的土地分给新兴的军事贵族,就必须拿富得流油的教会开刀,无论利奥三世本人的宗教思想如何,这已成为他的必然选择。
另外,基督教会在宗教本身的硬伤也使它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早期的基督教强调精神信仰,禁止偶像崇拜。但基督教随着它的发展也像许多其他宗教一样,逐渐走上了偶像崇拜的道路,圣像和圣人遗骨被修道院供奉起来,愚昧的群众认为对圣像的顶礼膜拜可以使自己趋利避害,而带给了修道院滚滚财源。而且对各圣徒的偶像崇拜有把基督教引向多神论的危险,这严重违背了基督教作为一神教的本质。基督教内部本身就有人对此十分不满,而利奥三世正利用了这些硬伤,发起了向教会夺权的轰轰烈烈的“捣毁圣像运动”。
公元726年,利奥三世发布了第一道反对圣像崇拜的诏令,将供奉圣像视同偶像崇拜。这是向全国教会的第一道宣战书。随后,在全国发起了破坏圣像的运动。接着,由于教会违抗诏令,修道院的大批土地被没收,余下的土地也必须课税,修道院的数量被大为减少,大批修道士被还俗成为社会劳动者。修道院在教育方面的特权也被取消。利奥三世开了个头,他儿子君士坦丁五世在位期间采取的行动更为激烈,使这场运动达到高峰。 利奥三世得到了大部分军事贵族和宫廷贵族的支持,因为他们是这场运动 的最大受益者,从中分到了大量的土地财产,部分开明僧侣和保罗派信徒也站到了这一边。而多数教会高级领导者则是反对力量的代表。在地理分布上,小亚细亚的军区和多数民众都支持这场运动,而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内的帝国欧洲各省,特别是希腊地区的多数民众则反对这场运动,甚至部分地区爆发了持续时间不长的武装反抗。但利奥三世推行改革的决心不会因为任何反抗而削弱,他果断镇压了武装反抗。730年,利奥三世废黜了君士坦丁总主教泽门的职务。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三世也坐不住了,731年,他宣布开除利奥三世和所有圣像破坏者的教籍,而利奥三世则以牙还牙,宣布剥夺教皇在意大利南部的征税权和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
这场圣像破坏运动持续了117年之久,最后以女皇狄奥多拉宣布恢复圣像崇拜为终结。“圣像破坏运动”表面看是失败了,但这场运动中被没收的教会土地和财产已无法收回。帝国的军事力量大为加强了。从拜占庭帝国近千年的历史来看,从公元6—7世纪的不断衰退到公元9—10世纪的重新雄起,“捣毁圣像运动”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多数史学家对利奥三世的这场运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利奥三世和他前一王朝的创始人希拉克略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都出身于行伍之中,都是在君士坦丁堡解围战中成就了一生的地位,都建立了一个时间不长不短的王朝,都实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 717年,阿拉伯帝国20万大军、1800艘战舰海陆并进,包围了君士坦丁堡,拜 占庭帝国形势危急。此时拜占庭帝国的小亚细亚军区将军利奥被军队拥戴登上皇位,主持君士坦丁堡的保卫战。718年,利奥三世将阿拉伯海军引入君士坦丁堡港内,用“希腊火”烧毁了大批阿拉伯战舰。阿拉伯军队由于在冬季严寒和瘟疫中大量减员,军心动摇。利奥三世于是突袭阿拉伯陆军,仅在亚德里亚堡之战就杀死阿拉伯军2万2千人。拜占庭海军又先后击溃了两支阿拉伯增援舰队,迫使阿拉伯军队撤退。此战阿拉伯人死亡15万人,战船几乎损失殆尽。利奥三世在危急关头挽救了拜占庭帝国,极大的挫败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势头。740年,利奥三世又在小亚的阿克洛伊农战役中,再次重创阿拉伯军队。利奥三世是拜占庭帝国杰出的军事家,他不仅在危难中挽救了拜占庭,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军区制,加强了帝国的军事实力。他在君士坦丁堡保卫战中的表现,可谓是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典范。 拜占廷皇帝利奥三世在君士坦丁堡会战中大破阿拉伯人,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这就为他采取措施恢复破败不堪的国政打下了基础。为了重整军队,他下令广泛征用了教会的所有土地和其他财产。教会毫不容易才把这些财富敛到自己怀里,怎能说给人就给人呢?西方人惯有的抗争精神在那些修道士身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归还财产,还俺们土地”之声此起彼伏。
和中国的寺院有所不同,教会在当时不仅是精神世界的统领者,而且也统治着社会的经济。修道院利用各种特权,利用免税权,大量占有土地,剥削依附于土地的居民。国家实力被这些僧侣掏之一空,他们其实比俗人还要俗。有资料显示,到七世纪时,拜占廷帝国的土地有一半被教会霸占,严重威胁了帝国本身的安全。
随着阿拉伯人的入侵,很多修道士从被占领区涌入帝国内地,随之而起的修道院遍布各地,他们就像蛀虫爬伏在本就缩水的国土上。帝国需要的不是只会诵经的洋和尚,而是能打仗、能保家卫国的战士,这必然在教会与军人出身的利奥三世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 726年,利奥三世颁布了一道诏令:“禁止供奉圣像”,拉开了“破坏圣像运 动”的序幕。修道士们一听就恼火了,没了圣像,俺们怎么收香火钱?但是,皇帝的措施得到军队和贵族的一致好评,因为他们都垂涎教会的土地。一些主教也跑来给皇帝唱赞歌,因为修道士不听他的话,这次可以趁机统治他们。城市手工业者们也起来欢呼,他们对修道士的骄横早就不满了。 教会的总主教忍不住了,站出来反对利奥三世的命令。修道士们更是站起来威权,开始煽动那些容易激动的居民,妇女是他们的主要宣传对象。居民们对修道士报有同情心,帝国各省及君士坦丁堡的大多数居民开始纷纷响应他们的号召。
727年,在希腊及爱琴海上各岛爆发了起义,反对皇帝的政策,宗教的力量真是太可怕了。幸好,拉奥三世乃铁腕人物,轻易地镇压了反叛者。罗马教皇格里哥里二世(当时教皇国还没成立,罗马教皇还在拜占廷的管辖之内)闻听此信,大为恼火,并以在意大利停止收缴贡赋来反对皇帝的政策。意大利中部的拉文纳和罗马城虽然属于拜占廷的领土,但是已经日渐疏远,为了反对政府,教皇还和帝国的对头伦巴第人同流合污,真是雪上加霜。
面对诸多反对之声,利奥三世毫不理会,继续实行自己的政策。同时,他还惩罚那些带头闹事的:730年,君士坦丁堡总主教被罢黜;没收格里哥里二世在意大利南部的所有收入,伊利里克的管辖权也被收回。
不久,图尔大捷的胜利消息传至君士坦丁堡,拜军趁机发动反击。736年,利奥三世发威,在阿克罗依农大败阿拉伯人,将他们统统赶出小亚细亚西部。 741年6月18日,利奥三世死后,由其子君士坦丁五世接位。君士坦丁五世继承父亲遗志,采取更为激烈的手段对付修道士。结果导致国内矛盾激化,内战爆发了。
利奥三世的女婿阿尔塔瓦兹德,奥普西吉军区统帅,他举双手赞成老丈人的破坏圣像的运动。君士坦丁五世在继位当月前往小亚细亚,准备组织军队反击阿拉伯人。阿尔塔瓦兹德突然挑起反旗,自封为皇帝,对小舅子下手。措不及防的君士坦丁五世吓了一跳,原来那厮支持政府全是假的。没办法,他仓皇逃到阿那托里卡军区,因为那里有很多支持他的人。
不久,从君士坦丁堡传出消息:“皇帝驾崩了”,君士坦丁五世一听就不干了,心想:“朕活的好好的,能吃能喝的,你们竟然造谣说朕死了,太不像话了”。原来,阿尔塔瓦兹德与首都的执事长官和新任总主教勾结,诈称君士坦丁五世归天,阿尔塔瓦兹德篡位成了新皇帝。为了取得首都居民的拥戴,阿尔塔瓦兹德刚进城,就迫不及待的废除了关于破坏圣像的决定。
虽然从表面看,破坏圣像运动遭到失败,但是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反对派的想象。除了阿那托里卡军区外,位于小亚细亚的色雷斯军区及吉维列奥特军区也全力拥护这项运动。
742年,君士坦丁五世击败篡位者,迫使其逃回君士坦丁堡。不久,阿尔塔瓦兹德之子也成了舅舅的手下败将。君士坦丁五世派兵从陆路、海路两方面将君士坦丁堡团团包围。743年,君士坦丁五世重登皇位,其他那些背叛者和政治对手也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阿尔塔瓦兹德被俘,双眼被挖了出来。总主教被居民用皮鞭暴打一顿,又被捆在驴背上,头朝后担着驴屁股上,在跑马场游行示众,总算保住一条老命。
刚刚平息内乱的拜占廷帝国又遇到了麻烦。746年,近东发生大瘟疫,蔓延整个帝国,拜占廷人和希腊人死亡数目巨大。斯拉夫人趁机涌入那些已经成为无人区的土地上定居,拜占廷皇室史学家波菲洛格尼图斯说:“当瘟疫吞没万物的时候,广阔大地都斯拉夫化了,都蛮族化了”。
虽然遇到瘟疫,虽然有外族入侵,君士坦丁五世仍不放过那些国家的蛀虫:修道士。753年,他在宗教大会上严厉谴责供奉圣像的行为。随后,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宗教大扫除:没收修道院财产,关闭修道院,将其改为兵营,强迫修道士还俗、娶妻生子等等。
756年,君士坦丁堡的跑马场上演了一场滑稽的大表演,主角是修道士和修女。他们男女成双成对的出现在赛场上,一个男的身边跟着一个女的。看台上的观众不停往下扔垃圾、吐口水,嘲笑之声不绝于耳。皇帝在皇室看台上高声谴责这些洋和尚令他彻夜难眠,观众随之高呼:“这些败类再也不存在了”。
为了巩固统治,将破坏圣像运动进行到底,必需将有些过时的查士丁尼的法典进行革新和简化。从利奥三世开始,就已经开始编纂一部全新的法律全书。在这部法律中,以民法为主,刑法则占少量的一部分。它取消了对簿公堂时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不平等,规定审判无报酬。在刑法中,将一些判为死刑的囚犯施以体刑,让他们终身残废,但可以留下小命。这些体刑包括:断臂、割鼻、削舌和挖眼等等,最轻的也要遭受鞭挞。
伊苏里亚王朝初期,由于收缴了修道院的大量财产,帝国的军事力量提升很大,这主要表现在对阿拉伯战争的频频获胜上。在利奥三世胜利的基础上,拜军乘胜追击,先后解放了叙利亚部分地区、塞浦路斯岛和亚美尼亚。
与拜占廷修道士们的遭遇天壤之别的是,意大利突然蹦出个教皇国,神权日见抬头。君士坦丁五世傻了眼,罗马天主教会不断壮大,拜占廷在意大利的领地却逐渐丧失。
他在位时期,精力主要用于镇压不断反叛的阿拉伯部落和柏柏尔部落,最为艰巨的是还要时刻提防阿拔斯王朝的颠覆活动。763年,他艰苦的镇压了以拥护阿拔斯王朝为名的国内叛乱。对北方的各基督教王国,也发动了若干次战争,但是在日益强大的法兰克王国面前,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什么是文学啊~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
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扩展资料
(一)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将文学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种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二)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
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三)指辞章修养,元结《大唐中兴颂序》:“非老于文学,其谁宜为?”
(四)官,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五)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属社会意识形态。中国在先秦时,含文学与博学二义。现代专指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一般分其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类。
(六)文学具有全人类性、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和真实性等。文学的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一般说,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七)文学,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八)文学不管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存在着,但是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有不同之处。例如:外国的小说分类和中国的有所不同。
(九)文艺复兴之后,世界对文学的定义逐步演变成:文学即一种以文字语言为载体的艺术。因为其载体为语言文字,所以区别于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

广义的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狭义的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首先必须是一个语言文本,这个文本有它的存在形态,如语音,词语,结构等。它可以口头的形式代代传承下去,也可以文字作为载体传承,也可以印刷品,网络媒体形式存在。尽管载体各异,但都离不开具体的语言这一客观事实。
文学作品,由一个又一个修辞构成,当然,文学的基础还是文字、词语和句法,但是这些结构主义喜欢的东西,本身并不能形成“作品”,对它们的支离也让我们对文学更加难以把握。
确实得承认,修辞就是一种句法。但是纯粹的句子并非文学,只有被布满篇章、形成更强大的隐喻之后,文学才宣告出生。

扩展资料

文学与新闻作品是相互有交叉的,比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既是新闻作品,又有很强的艺术性,文学性,所以文学与新闻作品是很难有明确界限的。
其次文学与历史作品也是难以明确划开界限,比如丘吉尔的演讲词,既是实用的鼓动性文章,有很有文学特色。
最后文学与哲学论著也不容易区分,比如英国的培根的《论人生》既有哲学道理也有文学意蕴,叔本华的散文集、哲学家萨特的哲学著作也很有文学意蕴,因此他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粗略概述如下:文学的语言具有独特地表现力;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特性;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莘炊屈# 为查里大帝加冕的罗马教皇是谁
(19829516711): 公元800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在罗马大年夜教堂接收了教皇的加冕

#莘炊屈# 一个六位数,十万位和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4,数字之积是3,十万位,各位,千位上三个数字之和是6其余各位是0这个 -
(19829516711): (1)设六位数为abcdef a+f=4,a*f=3,∴a=3,f=1,或者a=1,f=3 (2)由a+c+f=6,∴c=2,(3)b=d=e=0.(4)这个数是302001或者102003.

#莘炊屈#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谁 -
(19829516711): 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有:但丁、彼特拉克、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托马斯·莫尔、莎士比亚等等. 1、但丁·阿利盖利(即但丁·阿利基埃里)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城市贵族家庭,生于1265年,按他自己在诗中的说法...

#莘炊屈# 对莎士比亚的看法 -
(19829516711): 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公元1564年4月23日生于英格兰斯特拉福镇,1616年5月3日(儒略历4月23日)病逝.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

#莘炊屈# 中世纪西欧最大封建主 -
(19829516711): 教会公元476年,西欧的历史发展了戏剧性的变化,尚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的游牧民族日耳曼人一举征服了西罗马帝国,并使西欧从此进入了中世纪时代. 从时间上考察,在长达12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中,教会权与王权孰强孰弱不是一成不变的,...

#莘炊屈# 电影版音乐剧与剧场版音乐剧的优劣势比较 -
(19829516711): 音乐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舞台性.音乐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这是在影视中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直观性.音乐剧首先是以演员的歌唱,...

#莘炊屈# 排列组合从7个不同的数字中任意选择3个数字为一组,数字不重复,不论顺序,共有多少种情况 -
(19829516711): 共有:C7(3)P3(3) 意即:从7个数中选择三个进行组合,这三个数字在进行全排列. C7(3)P3(3) =3*2*1*7*6*5/1*2*3 =7*6*5 =210 共有210种情况

#莘炊屈# 在2 0 1 5这组数据中,随机取三个不同的数 则数字二是取出的三个不同的数的中位数的概率为 -
(19829516711): 总的选法有4种,2是中位数的有两种 即为:0 2 5 和 1 2 5 所以,概率为2÷4=0.5

#莘炊屈# 用两个珠子和三个珠子摆出的数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加的和分别是多少和多少 -
(19829516711): 两个珠子 20,11个位和为1,十位和为3 三个珠子 30,21,12个位和为3,十位和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