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搭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桥梁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思维发展特点产生矛盾,因此,教师需要重视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特别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细化操作活动的设计,以更好地催生学生感性的活动经验,从而发展为理性的数学经验。
小学的“图形与几何”更多的属于直观型,因此学生要获得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通过不断地尝试搭建、选择分类、组合分解等来增加、积累自己的经验,丰富自已的想象。那么,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把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经验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的升华。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部分,在现实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图形变化或变换的现象,对于这些变化或变换的现象,学生自己本身也有丰富的体验体会。如坐电梯、地铁,看到钟面那个指针,自行车的车轮,风车,电扇的扇叶等都在转动,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图形的变换也为学生学习图形的运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背景。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认识和把握这些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的现象,发现、研究并确认图形的性质,有助于建立和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从而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二、引导学生操作与思考,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
“智慧自动作发端”,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诽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例如在学生研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引导学生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将角的顶点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发现正好形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直观视觉印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过程,学生费时不多,但是亲自动手试一试的操作活动让他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累探究性经验
积累探究经验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体验。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进行如下设计。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大胆地尝试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学生猜想的结果,一是认为和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与邻边有关,即求面积用底边乘以邻边。二是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和高有关,即求面积可以用底边乘以高。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借助学具检验猜想,在得到了自己猜想的结果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网格图,去测量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测量学生就发现这个测量结果,和猜想中的底乘以高求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样的,从而检验出了自己猜想的结论。第三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验证结论,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把它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就会积累学生丰富的探究经验。
四、引导学生总结数学思想,积累策略性、方法性经验。
如教学圆周长的测量,可以用圆片在直尺上滚动,测量它的长度,还可以用线绕圆片一周,把线拉直,然后再测量线的长度,这样学生不但积累了测量的经验,也又一次渗透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再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割圆术,让学生经历正多边形到圆的一个形成的过程,即引导学生观察随着圆内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正多边形也就越来越逼近圆,通过有限去想无限,就能使学生感受到一个极限的思想。
数学思想是伴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发展而逐步被学生所感悟的。引导学生总结数学思想。积累策略性、方法性经验:如转化思想、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等,感悟这些思想不仅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重要任务,而且学生所积累的经验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将发挥很大的重要作用。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指望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因此,应当把活动经验的积累看作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形成数学活动经验。另外帮助学生积累“图形与几何”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也是老师自身教学活动经验积累提升的过程。

如何搭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桥梁~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思维发展特点产生矛盾,因此,教师需要重视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特别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细化操作活动的设计,以更好地催生学生感性的活动经验,从而发展为理性的数学经验。
小学的“图形与几何”更多的属于直观型,因此学生要获得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通过不断地尝试搭建、选择分类、组合分解等来增加、积累自己的经验,丰富自已的想象。那么,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把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经验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简单明了,而且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的升华。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部分,在现实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图形变化或变换的现象,对于这些变化或变换的现象,学生自己本身也有丰富的体验体会。如坐电梯、地铁,看到钟面那个指针,自行车的车轮,风车,电扇的扇叶等都在转动,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图形的变换也为学生学习图形的运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现实背景。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认识和把握这些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的现象,发现、研究并确认图形的性质,有助于建立和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从而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二、引导学生操作与思考,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
“智慧自动作发端”,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诽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例如在学生研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引导学生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将角的顶点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发现正好形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直观视觉印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过程,学生费时不多,但是亲自动手试一试的操作活动让他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累探究性经验
积累探究经验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体验。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进行如下设计。第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大胆地尝试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谁有关,学生猜想的结果,一是认为和平行四边形的底边与邻边有关,即求面积用底边乘以邻边。二是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和高有关,即求面积可以用底边乘以高。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借助学具检验猜想,在得到了自己猜想的结果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网格图,去测量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测量学生就发现这个测量结果,和猜想中的底乘以高求出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一样的,从而检验出了自己猜想的结论。第三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验证结论,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把它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在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就会积累学生丰富的探究经验。
四、引导学生总结数学思想,积累策略性、方法性经验。
如教学圆周长的测量,可以用圆片在直尺上滚动,测量它的长度,还可以用线绕圆片一周,把线拉直,然后再测量线的长度,这样学生不但积累了测量的经验,也又一次渗透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再如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割圆术,让学生经历正多边形到圆的一个形成的过程,即引导学生观察随着圆内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正多边形也就越来越逼近圆,通过有限去想无限,就能使学生感受到一个极限的思想。
数学思想是伴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维的发展而逐步被学生所感悟的。引导学生总结数学思想。积累策略性、方法性经验:如转化思想、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等,感悟这些思想不仅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重要任务,而且学生所积累的经验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将发挥很大的重要作用。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指望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因此,应当把活动经验的积累看作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组织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形成数学活动经验。另外帮助学生积累“图形与几何”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也是老师自身教学活动经验积累提升的过程。

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谢狠庆#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
(15073297489):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可见,数学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需要在生活化的具体情景中“体验”,在...

#谢狠庆# 如何做到数学教学生活化 -
(15073297489): 生活化是指以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谢狠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有效情景教学 -
(15073297489): 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环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教学情景是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一个重要桥梁,是把枯燥甚至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简单易懂的生活事例.小学数学情景教学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很好的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的方法是老师有目的性的创设场景,以此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谢狠庆#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 -
(15073297489): 学的数学,想要更加贴近生活,那么就必须引入生活中的例子.教师的教学的时候,可以讲一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这样的话让学生学起来会比较感觉亲切.

#谢狠庆# 如何将数学融入生活中 -
(15073297489):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比如:去超市买东西,买了多少,共用多少钱?付给售货员多少钱,应找多少钱,这些都是数学.再比如:去公园买票,大人多少钱一张票,孩子多少钱一张票,全家共花多少钱;出门打车,起步6元,然后每公里1.6元,那么10公里应花多少钱等等.加减乘除都能融入生活中,只要你用心生活到处都有数学.

#谢狠庆# 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
(15073297489): 一、教师要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前几分钟,教师热情地和孩子们问好,和孩子们一起作课前准备,课桌上只摆放哪些与学习有关的用具;告诉孩子们课堂发言要大胆,争取一切机会,教孩子们要自信,把一只小手当作一棵...

#谢狠庆# 如何有效创设课堂情境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
(1507329748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影响学习的情景因素分析,浓厚的兴趣对学生学习、理解知识、激发学习动机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直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因此,数学教...

#谢狠庆# 如何编织一节“情理相融”的数学课 -
(15073297489): 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而搭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则是教学资源,最为常见的资源就是课本. 小学数学教学是感性的,这种感性更多的源自于教学中的人,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而数学本身却是理性的,无论...

#谢狠庆# 如何应用及建立数学模型 -
(15073297489): 怎样帮助学生构建“应用问题”数学模型的.构建“应用问题”数学模型,首先要明确这个命题的含义.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对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表述,是对现实原型的概括,是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简而言之,就是将当...

#谢狠庆#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的情境 -
(15073297489):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