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乌台诗案”中大难不死, 多亏了他的哪位好朋友? 苏东坡写了哪些诗词引发乌台诗案的?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他作为宋代文学的最高代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创作期间还积极参政。只是苏轼的从政之路好像并没有那么顺利。

苏轼一直渴望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为了报效祖国,奈何事实并不如人意,他屡遭贬黜,尤其在“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多亏了一位好友的帮助他才死里逃生,最后被朝廷贬到荒无人烟的海南岛儋州。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宰相章惇。

章惇出身世族,博学善文,相貌俊美,但他又高傲自负。当时苏轼与他同中进士,但因苏轼母亲病故而回乡守制。当时章惇因为侄儿章衡高中状元,而自己排名在侄子之后他觉得有失颜面,干脆放弃功名,准备翌年再考。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由此可见章惇是个很有主见但同时又很自负的人。两年后的他高中进士,以一甲第五名被外放商洛令。

大概就是在这之后,苏章二人便在京城相识。他们都是性情中人,豪爽仗义,时长结伴游山玩水,诗词唱和。可是后来两人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时宰相王安石当政时,搞了个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坚持改革,是“新党”的领袖。章惇紧跟王安石的步伐,深得王安石的器重,而苏轼则初为旧党的坚持者,后来又向新党倾靠,导致先后为新、旧党所不容,这也为他仕途坎坷埋下了种子。很多人都无事生非,为讨好新党从苏轼的诗中鸡蛋找骨头似的找出很多反诗来弹劾苏轼。

当时在王珪从苏轼的诗中找到“世间唯有蛰龙知”一句,速报宋神宗说他有不臣之心。还请求宋神宗对苏轼予以重判,而此时的翰林学士章惇在一旁对宋神宗来解释此事,说龙单从字面意思并非单指皇上,臣子也可自称为龙,比如诸葛亮当时自称卧龙。神宗听了他的话,也认为并不能因此就对苏轼加以重罪,只是让他做了黄州团练副使。

可见章惇在此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并未在朋友危难之时落井下石。即使他们的政见可能不同,但他仍然为苏轼说话,可见他们的情谊之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他作为宋代文学的最高代表,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创作期间还积极参政。只是苏轼的从政之路好像并没有那么顺利。

苏轼一直渴望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为了报效祖国,奈何事实并不如人意,他屡遭贬黜,尤其在“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多亏了一位好友的帮助他才死里逃生,最后被朝廷贬到荒无人烟的海南岛儋州。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宰相章惇。

章惇出身世族,博学善文,相貌俊美,但他又高傲自负。当时苏轼与他同中进士,但因苏轼母亲病故而回乡守制。当时章惇因为侄儿章衡高中状元,而自己排名在侄子之后他觉得有失颜面,干脆放弃功名,准备翌年再考。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由此可见章惇是个很有主见但同时又很自负的人。两年后的他高中进士,以一甲第五名被外放商洛令。

大概就是在这之后,苏章二人便在京城相识。他们都是性情中人,豪爽仗义,时长结伴游山玩水,诗词唱和。可是后来两人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时宰相王安石当政时,搞了个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坚持改革,是“新党”的领袖。章惇紧跟王安石的步伐,深得王安石的器重,而苏轼则初为旧党的坚持者,后来又向新党倾靠,导致先后为新、旧党所不容,这也为他仕途坎坷埋下了种子。很多人都无事生非,为讨好新党从苏轼的诗中鸡蛋找骨头似的找出很多反诗来弹劾苏轼。

当时在王珪从苏轼的诗中找到“世间唯有蛰龙知”一句,速报宋神宗说他有不臣之心。还请求宋神宗对苏轼予以重判,而此时的翰林学士章惇在一旁对宋神宗来解释此事,说龙单从字面意思并非单指皇上,臣子也可自称为龙,比如诸葛亮当时自称卧龙。神宗听了他的话,也认为并不能因此就对苏轼加以重罪,只是让他做了黄州团练副使。

可见章惇在此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并未在朋友危难之时落井下石。即使他们的政见可能不同,但他仍然为苏轼说话,可见他们的情谊之深。



苏东坡“乌台诗案”中大难不死多亏了好友王诜,就是因为王诜在案发前给苏东坡通风报信,才使得苏东坡逃过一难。

这就得多亏了他的好朋友宰相章惇,是他在苏东坡有难时去为他觐见皇上求情。

苏轼之所以能死里逃生,多亏了一位好朋友、好哥们的暗中相助。这个人就是宰相章惇。

苏东坡为什么惹上“乌台诗案”,大难不死多亏了哪位好友?~

正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苏东坡之所以会惹上“乌台诗案“,主要是因为基于政治立场,苏东坡对王安石领导的变法持反对意见。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苏轼作为朝堂的明星官员,对宋神宗赵顼支持王安石自上而下开展的“熙宁变法”不予苟同。这已经领宋神宗等一批变法者,对其有了意见与隔阂。

到了熙宁四年的时候,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已经进入了高潮,保甲制度也更为完善。但是,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是有这样活着那样的挫折与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问题逐步解决。但是很多开封城附近的农户,为了逃避保甲责任,居然想出了自断手腕的现象。按理说,作为朝臣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个时候,苏轼不但没有帮忙,反而作诗嘲笑讽刺变法,谈论变法的弊病。这样的做法,不仅让王安石心寒,更让宋神宗齿冷。于是,宋神宗将苏轼贬斥为杭州通判。



到了杭州之后,喜欢体验民俗的苏轼,看到新法在执行的过程中,给乡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就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山村五绝》,更是通过文墨的方式尽数青苗法、盐法带给农民的伤害。其中有一句是:“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来表达盐法的坏处。
在杭州乡村游玩,看到新法对农村造成巨大的危害,苏轼忍不住写下了《山村五绝》,“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青苗法惹的祸,盐法让老农“”。后来,他在浙江观潮,有写诗“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表达对水利法的不满。

苏轼到了地方,不是逛,就是针砭时政,仿佛一个恃才放旷的怨妇一样。后来,王安石去世。宋神宗以更加强硬的手段推行新法,打击反对变法的官员。在御史台的官吏们,整理近年来管理的著作时,将很多苏轼的诗词,也一并收入。但是,一睹不要紧,再看吓一跳。全是对朝政的不满!这下竟然牵连了29位大臣!在苏轼被捕入狱期间,苏轼承认了自己的大逆不道。后来,那些被苏轼批判的大臣,不计前嫌,纷纷上书保全其人,苏轼被贬至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乌台诗案”,宋时即已流传,并有多种抄本、刊本记载。今所见几种刊本中,《涵海》本《东坡乌台诗案》、《忏花庵丛书》本《乌台诗案》为原案实录,基本保存了诗案原貌;《苔溪渔隐从话》本按编辑诗话的要求做过删改。
苏轼“乌台诗案”即苏轼四十四岁时下御史台狱一案。“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们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而且苏轼案情涉及诗文,故史称“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日,苏轼在知湖州任上,因朝中监察御史何大正、舒直、御史中从李正、国子博上李宜之等上札进状,举发其诗文“谤记朝政”,被自湖州追回,八月十八日,下御史台狱勘问,十三月二十七日结案,择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这就是“乌台诗案”的大致始末。
————————————————————————
至于是那些诗词引发了此案,说法不一,其实无外乎就是“文字诛心”和“牵强附会”而已。
首先有版本说是苏轼改诗而得罪了王安石,大概过程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
但是作为当朝宰相的王大BOSS,会因为改了首诗就贬别人吗?NO,其实仇恨由来已久,根本原因就是苏轼苏先生反对王安石变法,政治敌人肯定要拼个你死我活。 以神宗、王安石为首的政治实权集团倡言改革,实施新政;以司马光为首的一批元老旧臣,反对改革,抵制新法。苏轼却坚定地站在了司马光一边。
熙宁三年(1070),苏轼写了《上神宗皇帝》书,公开反对变法。接着,他又写了“再论”和“三论”,这就注定了他坷坎一生、颠沛流离的命运。
熙宁四年(1071),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以后转任密州、徐州,元丰二年(1079),他被调任为湖州太守。
然后,苏先生就开始嘲讽了,火力全开! 苏轼调任湖州,照例应该写一份谢恩表,他在谢恩表上写道:“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意思是:您知道我又愚昧又不能适应形势,难以追陪那些新进的权贵;但又看到我年虽老,却不爱生事,就派我去管管小民……”
当时朝廷的诏令奏章是要刊行的,称为“邸报”。苏轼的谢恩表在邸报上发表后,引起人们对变法派的无情嘲笑。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出,苏先生对王大BOOS的单体嘲讽已经扩张到群嘲了。御史大夫舒亶向皇帝上了一本,说道:“苏轼的谢表讥切时事,搞得朝野轰动,争相传诵。他包藏祸心,怨望皇上,应口讥谤,讪渎谩骂而没有人臣之节,万死也不足以谢圣上。”
他还从苏轼在杭州等地写的诗文中找出“讪上骂下”、“公为诋訾”的词句六十多条,连同搜获的《苏轼钱塘诗集》等四本诗集,作为罪证,一并进上。
舒亶还振振有词地说:“陛下发青苗钱,本来是接济贫民,他却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教群吏学习法令,他却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办水利,他却说‘造物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推行盐法,他却说‘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诸位可以看出,这样的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真心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无论苏先生是否有这个意思,都已经够他喝一壶了。 字字求心术,狠。案子发到御史台处理。苏轼被从湖州抓回京城,关进了御史台监狱。
开始,苏轼只承认《山村绝句》等诗反映了一些民间疾苦,但绝无怨谤之心。但是,隔天一次的审讯、折磨,使他身心交瘁,最后,他只有对这些被指控的“罪诗”,按照主审官的意图,一一做出违心的解释,并屈认:“有此罪愆,甘伏朝典。”
现在,重读这些诗和苏轼被逼招供的释诗“供词”,是很有意思的。它告诉我们,中国“字字求心术”的文字罗网,是何等严酷,而中国文人在文字罗网中的冲决、挣扎,又是何等的可笑和无力。
比如,《山村绝句》第一首云: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苏轼的供词是:“此诗意言山中之人饥贫无食,虽老犹自采笋蕨充饥,时盐法峻急,僻远之人,无盐食用,动经数月……以讥盐法太急也。” 又如,《山村绝句》第二首云: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苏轼的供词是:“此诗意言百姓请得青苗钱,立便于城中浮便使却……庄家小子弟多在城市不着次第,但学得城中人语音而已,以讥新法青苗助役不便也。” 又如,《秋日牡丹》云:
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花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 苏轼的供词是:“……此诗讥当时执政,以花工比执政,以闲花比小民,言执政但欲出新意擘画,令小子不得暂闲也。” 这些诗,忧国忧民,正合我国诗歌传统风雅讽谏之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但舒亶、李定之流刻意挑剔,无限上纲,苏轼之罪就在所难免了。
他们把罪状和供词编织就绪后呈给皇帝,只等皇帝批准杀头了。


#熊宰恒# 苏轼在乌台诗案时期写的诗有那些 -
(13721917337): 乌台诗案 纵有神龙起沧海, 难赋豪情祭乌台. 恶奴群起吠尧舜, 万民齐声叹良才. 誓将寸管化长剑, 杀尽世间狼与豺. 他年若有凯旋日, 是我卷土又重来.

#熊宰恒# 哪位人物反对力主对苏轼治罪在乌台诗案中 -
(13721917337): 吴充 . 抓他的是李定,何正臣,舒亶

#熊宰恒# 苏轼一生里重要的事迹. -
(13721917337):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

#熊宰恒#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和张怀明在月色下的情景 -
(13721917337): 庭院中,月光静静映照,宛如一泓秋水那样清澈而明净.在水中仿佛有绿藻如丝,悠然漂浮,荇菜纵横,碧波轻漾.环顾四周原来是亭亭修竹和苍翠古柏在月光下的影子.那竹柏相互交错迎着微风轻轻摇晃,在宁静的月光下更有一种说不出的雅韵. 问E个问题有咩意义?!?

#熊宰恒#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
(13721917337): “君”指苏轼的弟弟苏辙,意思是,我愿和你世世代代总是兄弟,更要在来生继续结为兄弟来来续我们今生的兄弟情份.因为这首诗是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以为必死时写给弟弟的,苏轼与弟弟苏辙的关系甚好,两兄弟在外为官时,其书信往来达数百封,可见手足之情之深,且在乌台诗案中,苏辙为其哥哥冒着生命的危险通风报信,以减少哥哥的牢狱之灾,当哥哥的案情有了最终定论时,苏辙又主动上奏朝廷削减官职以减轻哥哥的罪刑.有兴趣建议你看看康震在百家讲坛讲的苏轼第八辑手足之情即可有更好的理解.

#熊宰恒# 谁能跟我介绍一下苏东坡他是怎样一个人?? -
(13721917337):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汉族,眉州(...

#熊宰恒# 宋朝大文豪苏轼人生经历的最大劫难是什么?
(13721917337): 苏轼遇到最大劫难是: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熊宰恒# 苏轼的“乌台诗案”具体介绍, - 作业帮
(13721917337):[答案] 苏轼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 (1079),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补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

#熊宰恒# “乌台诗案”发生在哪年﹖ -
(13721917337): “乌台诗案”起因: 1079年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太湖滨的湖州.他作《湖州谢上表》,其实只是例行公事,略叙为臣过去无政绩可言,再叙皇恩浩荡,但他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

#熊宰恒# 赤壁赋是谁写的?
(13721917337): 苏轼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