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的何其芳的爱恋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真情似一江春水,汩汩地流逝,带着数不尽的缠绵,绕着难忘的温情,脉脉地远去了!
无希望的爱是温柔的
《莺莺》是一首融入民间传说,带有神话色彩的爱情诗。就其表达的浪漫故事本身,却如诗人自己所说:“那首诗的故事平庸。”古今中外,抒写“痴情女子负心汉”的爱情悲剧故事,数不胜数。何其芳沉迷于闻一多、徐志摩的诗风中,跃跃欲试之作《莺莺》被刊于《新月》三卷七期的瞩目地位,不是《新月》主编换了人,不懂诗而侥幸采用的。《莺莺》的成就,在于诗人借“痴情女子负心汉”平庸题材,表达了他对爱情本身的信念和执着。为了爱就是死也无怨无悔,因为真诚爱情的信念并不会随着有形生命的消失而动摇:“我相信他总要来到这村,/他来到的时候,/藉着那桃花的指引,/也很容易找到埋着的坟莹。”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信念在何其芳至友人的信中,也有表现:“即使是沙漠,是沙漠的话,/我也要到沙漠去寻花,/寻来伴我墓中的生涯,/即使一朵,一朵都寻不着呀,/总有风沙来把我埋葬吧”(《即使》)。
何其芳在1930年冬被清华大学开除后,滞留在“夔府饭馆”达半年之久,他一边补习功课,准备来年再考,一边读诗写诗,与表姐的重逢,尤其是频繁接触产生的情感,使何其芳苦闷的心又变得开朗了。他在与友人扬吉甫合办的小型期刊《红沙渍》发表的十二首诗,一扫《莺莺》情感的浮泛,而落在实处。“乡情”、“伤春”和“织梦”,共同织成“幼稚的欢欣”,成了他这时写诗的主旋律。对故乡的眷恋,是因为与表姐相逢而起,他乡遇故友,乡情自然会成为最初的话题。由此引发他与表姐对儿时的甜蜜回忆:
想起江南的夜曲,倾下屋檐,
夹着一网网雷声,一刷刷电,
楼上楼下,我在雨中走遍,
走过你的门前,不准你听见。
想起堤岸上,我们一排儿坐,
流金万点,是月影掉下江波,
你们挨次说,我静静的听着,
静静地睡着,望天上的天河。
想起你,想起你小小的温存:
半夜里醒来,一粒荧荧的灯,
悄悄地,恰象我梦里的灵魂,
是你,不是窗角儿的那颗星。
——《想起》
面对现实,诗人要织一个“美丽的梦”,希望“梦象歌一样有声”,“声声跳着期待的欢欣”。初恋的欢乐荡去了现实笼罩的阴影,何其芳沉浸在初恋的蜜饯里。《那一个黄昏》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的心情,渴望恋人的到来,久盼不至,于是一声声地呼唤恋人的芳名,一遍遍地抒写恋人的名字,在念叨中进入梦中,恋人的声音又出现在耳际。《昨夜》抒写的惆怅是恋人中常见的,这种失意中仍有挥不去的甜蜜和温馨。而写于当年七月份的《夜行歌》,却因诗人和表姐回家征求父母同意婚事受阻而改变了诗的色调,少了欢欣,多了沉重,纵然仍有“黑暗遮不了草的香”的信念在抗争,仍然笼罩着“黑暗”的阴霾。至此以后,《我也曾》、《我不曾》、《当春》、《青春怨》等诗篇,失落和伤感的词汇比比皆是。虽然何其芳心中没有完全屈服父亲的反对,却对自己与表姐的爱情结局渐渐丧失信心:“树上的桃花片片飞坠,/夹在书内的也红色尽褪。”(《我不曾》)“在你的青春里是不会开花。”(《当春》)“我的青春象花一样谢落。”(《青春怨》)何其芳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之花凋谢了。他为此痛苦过,更多的是对爱情、青春和生命的思索。他迥异于其它诗人的是,爱的失落并没有使它失望于爱情、青春和生命的本质,反而加深了对此的感触、过滤与净化,使之获得自己独特的美的体验。
后来,何其芳把描写自己爱情经历的诗篇,称之为“未成格调的歌”,把与表姐相爱受阻夭折的痛苦的体验,称之为“奇异的风”,正是这种“奇异的风”,才催生了他自己的光辉,“浮夸的情感变为宁静、透明了。”“一种新的柔和,新的美丽”开始了。何其芳认为他的成熟之作,至此以后才“真正的开始。”
事隔十二年之久,何其芳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一长段路之后的1942年,仍然没忘记他曾爱过的表姐扬应瑞。在何其芳看来,一切自然的东西都会消逝,“但那些发过光的东西是如此可珍,/而且在自己的光辉里获得了永恒。”他在《想谈说种种纯洁的事情》里继续回忆道:
我又曾沉默地爱着一个女孩子。
我是那样喜欢为他做着许多小事情。
没有回答,甚至于没有觉察,
我的爱情已经如十五晚上的月亮一样圆满。
事实上,何其芳难以忘怀的女孩,如今早已做了母亲。但在他的心里,爱情的圆满与否,不在于形式的结合,而在于是否长驻心间。即使与扬应瑞的爱情之花未曾结果何其芳也未就此失望,爱情的真正含义在于身心的投入。他深爱过,并且对爱情本身依然满怀信心:心中有爱,地上就开花,天上就镶嵌了满满的星星。正因为诗人如此真诚地对待爱情,对待青春和生命,他的爱情诗就别具风味,在酸涩中贮满了甘甜。



何其芳的诗歌为甚麽叫《莺莺》~

《莺莺》是一首融入民间传说,带有神话色彩的爱情诗。就其表达的浪漫故事本身,却如诗人自己所说:“那首诗的故事平庸。”古今中外,抒写“痴情女子负心汉”的爱情悲剧故事,数不胜数。何其芳沉迷于闻一多、徐志摩的诗风中,跃跃欲试之作《莺莺》被刊于《新月》三卷七期的瞩目地位,不是《新月》主编换了人,不懂诗而侥幸采用的。《莺莺》的成就,在于诗人借“痴情女子负心汉”平庸题材,表达了他对爱情本身的信念和执着。为了爱就是死也无怨无悔,因为真诚爱情的信念并不会随着有形生命的消失而动摇:“我相信他总要来到这村,/他来到的时候,/籍着那桃花的指引,/也很容易找到埋着的坟莹。”这种对爱情的执着信念在何其芳至友人的信中,也有表现:“即使是沙漠,是沙漠的话,/我也要到沙漠去寻花,/寻来伴我墓中的生涯,/即使一朵,一朵都寻不着呀,/总有风沙来把我埋葬吧”(《既使》)。 何其芳在1930年冬被清华大学开除后,滞留在“夔府饭馆”达半年之久,他一边补习功课,准备来年再考,一边读诗写诗,与表姐的重逢,尤其是频繁接触产生的情感,使何其芳苦闷的心又变得开朗了。他在与友人扬吉甫合办的小型期刊《红沙渍》发表的十二首诗,一扫《莺莺》情感的浮泛,而落在实处。“乡情”、“伤春”和“织梦”,共同织成“幼稚的欢欣”,成了他这时写诗的主旋律。对故乡的眷恋,是因为与表姐相逢而起,他乡遇故友,乡情自然会成为最初的话题。由此引发他与表姐对儿时的甜蜜回忆: 想起江南的夜曲,倾下屋檐, 夹着一网网雷声,一刷刷电, 楼上楼下,我在雨中走遍, 走过你的门前,不准你听见。 想起堤岸上,我们一排儿坐, 流金万点,是月影掉下江波, 你们挨次说,我静静的听着, 静静地睡着,望天上的天河。 想起你,想起你小小的温存: 半夜里醒来,一粒荧荧的灯, 悄悄地,恰象我梦里的灵魂, 是你,不是窗角儿的那颗星。 ——《想起》 面对现实,诗人要织一个“美丽的梦”,希望“梦象歌一样有声”,“声声跳着期待的欢欣”。初恋的欢乐荡去了现实笼罩的阴影,何其芳沉浸在初恋的蜜饯里。《那一个黄昏》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的心情,渴望恋人的到来,久盼不至,于是一声声地呼唤恋人的芳名,一遍遍地抒写恋人的名字,在念叨中进入梦中,恋人的声音又出现在耳际。《昨夜》抒写的惆怅是恋人中常见的,这种失意中仍有挥不去的甜蜜和温馨。而写于当年七月份的《夜行歌》,却因诗人和表姐回家征求父母同意婚事受阻而改变了诗的色调,少了欢欣,多了沉重,纵然仍有“黑暗遮不了草的香”的信念在抗争,仍然笼罩着“黑暗”的阴霾。至此以后,《我也曾》、《我不曾》、《当春》、《青春怨》等诗篇,失落和伤感的词汇比比皆是。虽然何其芳心中没有完全屈服父亲的反对,却对自己与表姐的爱情结局渐渐丧失信心:“树上的桃花片片飞坠,/夹在书内的也红色尽褪。”(《我不曾》)“在你的青春里是不会开花。”(《当春》)“我的青春象花一样谢落。”(《青春怨》)何其芳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之花凋谢了。他为此痛苦过,更多的是对爱情、青春和生命的思索。他迥异于其它诗人的是,爱的失落并没有使它失望于爱情、青春和生命的本质,反而加深了对此的感触、过滤与净化,使之获得自己独特的美的体验。 后来,何其芳把描写自己爱情经历的诗篇,称之为“未成格调的歌”,把与表姐相爱受阻夭折的痛苦的体验,称之为“奇异的风”,正是这种“奇异的风”,才催生了他自己的光辉,“浮夸的情感变为宁静、透明了。”“一种新的柔和,新的美丽”开始了。何其芳认为他的成熟之作,至此以后才“真正的开始。” 事隔十二年之久,何其芳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了一长段路之后的1942年,仍然没忘记他曾爱过的表姐扬应瑞。在何其芳看来,一切自然的东西都会消逝,“但那些发过光的东西是如此可珍,/而且在自己的光辉里获得了永恒。

  何其芳何其芳(1912年—1977年) 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中文名: 何其芳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77年
  职业: 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哲学系
  代表作品: 散文集《画梦录》,诗集《预言》,《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广阔》


  目录

  诗情爱恋
  难得痴情汉
  轶事典故
  作品特点
  思想
  著作书目
  诗歌《季候病》
  《脚 步》
  《慨 叹》
  《欢 乐》
  《秋天》赏析
  贡献诗情爱恋
  难得痴情汉
  轶事典故
  作品特点
  思想
  著作书目
  诗歌 《季候病》
  《脚 步》
  《慨 叹》
  《欢 乐》
  《秋天》赏析
  贡献展开 编辑本段诗情爱恋
  生平 何其芳,原名何永芳。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 何其芳
  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阅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人,文学评论家。 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毕业。1938年夏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1944—1947年,两次被派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历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著有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等。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 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存下来。
  编辑本段难得痴情汉
  何其芳的爱情诗,基于个人的喜怒哀乐又超越个人的喜怒哀乐, 何其芳
  经过外界阻碍在形式上夭折的爱情,净化了他的情感层面,而唤发出对爱情本身的生命体验。爱情如一座高山,何其芳对爱情的追求,逾越了失落爱情的沟沟坎坎。他知道,看得见的爱情之光,他本人无法企及,但他仍然坚信,只要攀登,就会拉短与爱情之光的距离。基于此,他的爱情诗就有别于真实的爱情和理想的爱情,而介于真实倾向理想的层面之中。 要表达这种层面上的爱情,常规的构思和语言是不行的。何其芳在谈到自己写诗的过程中曾受过中国古代诗歌和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他最初喜欢冰心,泰戈尔等人的小诗,“用小诗的形式写他的天真的感触,他竟写了满满一小本”。后来,他自认为幼稚而烧掉了。稍后喜欢过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派诗人的作品,喜欢过戴望舒的诗歌,进而又钟爱梵乐希的名诗《水仙辞》和《水仙的片段》。法国象征派的诗歌与他自小受过的晚唐五代冶艳精致的词风熏陶,产生了共鸣,他在自办刊物《红沙碛》上的早期之作,就留下了这些探索的印迹。然而,何其芳是一个要求严格的诗人,讲求艺术的完美。他不断探索、追求、融化古今中外诗歌表现手法中,结合自己的个性、气质,形成了富有艺术魅力的独特诗风。正如方敬所说:“他的诗绝不属于任何中外诗派。他就是他自己,他的诗是他自己心灵的声音,他的诗是他生命的树上自己生长出来的绿叶。 属于“他自己”的“声音”,是他在对语言的独特锤炼上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我喜欢读一些唐人的绝句,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我自己的写作也带有这种倾向。我不是从一个概念的闪动去寻找它的形体,浮现在我心灵里原来就是一些颜色,一些图案。”为表现浮现在他心中的那些颜色和图案,诗人绞尽脑汁,费尽了心思。然而,他乐此不倦。曾如何其芳自己所说“我最大的快乐或酸辛在于一个崭新的文字建筑的完成或失败。”“我惊讶,玩味,而且沉迷于文字的彩色,图案,典故的组织,含义的幽深和丰富”。 何其芳早期之作,已注重文字的锤炼与典故的组合。《莺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用桃花来象征青年男女的爱情并不鲜见,唐代诗人崔护已留下“人面桃花”的典故。何其芳则赋予这个老典故以全新意义:为情而死的女子是美丽的,更美丽的是这个传说本身。 何其芳眼中的爱情是“婴孩脸涡里的微笑”。“是传说里的王子的金冠”,“是田野间的少女的蓝布衫。”(《爱情》)消失了恋人的脚步“有如虚阁的悬琴,久失了亲切的手指,/黄昏风过,弦弦犹颤着昔日的声息,/又如白扬的落叶飘在无言的荒郊,/片片互递的叹息犹是树上的萧萧”。(《脚步》)欢乐的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的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欢乐》)银色的梦“如白鸽展开沐浴的双翅,/如素莲从水影里坠下的花瓣,/如从玻璃似的梧桐叶/流到积霜的瓦上的秋声。”(《月下》)诗人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变成一些有声有色的图案,具体可感的色彩。这些图案和色彩构成诗人思维运动形态的内核和外在表现。 何其芳“生来具有一双艺术家的眼睛,会把无色看成有色,无形看成有形,抽象看成具体。他那句形容儿童的话很可以来形容他自己:寂寞的小孩子常有美丽的想象”。何其芳自小生活在想象中,缺乏温情的家庭,养成了他在想象中释放自己孤寂的思维习惯。他在诗歌创作中,凭借想象的翅膀去思维,就超越了从概念去寻找意象的常规思维过程,浮动在他心中的本来就是一些想象中的意象,而这些意象本身因为脱却了概念,就必然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使人在这些熟悉的图案和色彩背后,去品味和思索隐藏的象征意义。我们读他的爱情诗,总会感受到他创造的意象所带来的独特感味,由于意象之间跳跃很大,意象本身的丰富性和兼容性,就使他的诗有晦涩之感。诚如李健吾所说:“一般人视为晦涩 何其芳
  的,有时正相反,却是少数人的星光。”试看何其芳笔下的相思:“谁的流盼的黑睛像牧女的玲声,/呼唤着驯服的羊群,我可怜的心/”“过了春又过了夏,我在暗暗的憔悴,/迷漠地怀想着,不做声,也不流泪”。(《季侯病》)对恋人的怀想,赋予一件普通的罗衫:“襟上留着你嬉游时双浆打起的荷香,/袖间是你快乐的泪,慵困的口脂,/还有一枝月下锦葵花的影子/是在你合眼时偷偷映在脑前的。”(《罗衫怨》)爱情失落的惆怅是:“寂寞的砧声散满寒塘,/澄清的古波如被捣而轻颤。/我慵慵的手臂欲垂下了。/能从这金碧里拾起什么呢?”(《休洗红》)诗人眼中的一些图画和色彩变成了一个个奇特而含意浑邃的意象,意象的含义,则取决于读者对这些意象的理解。不同的读者所感悟的意象,自然是有差别的。因为意象本身具有丰富的蕴籍。既不同于汪静之们自然流露的天籁之声,又有别于那些一味地高唱或低吟的泛情之作。 在“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联串事件来表现某物特定的情感”(14)时,何其芳是独特的。他不是在现实里或书本中去寻找与自己爱情经历相对应的客观事物,而是凭借语词本身的锤炼去想象,去思维,在想象和思维中把自己的情感沉淀在一些看得见的场景,摸得着的物什以及具体可感的事件中,从而赋予这些“实物”、“场景”、“事件”以新的象征意义。这不仅仅大大推动了爱情诗现代化进程,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高峰,我们在陈敬客和舒婷的爱情诗中,也能感到何其芳“他自己”声音的回响。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何其芳改名 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国文老师将“ 何其芳
  永”改为“其”,成为何其芳。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个十分俗气的名字,变成一个内涵隽永的美名。将“永”改为“其”名字起了两大变化:一是变九、名分档为连姓取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变三个实词为两实一虚,虚实相生,使名字充满了生机,跳荡着情感,升腾着热浪,具有感人的力量。何其芳-----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发着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负重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名副其实”,美名远播。
  编辑本段作品特点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 何其芳
  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编辑本段思想
  何其芳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周扬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芳同志在艺术上不断进行着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论上也有自己的独立建树。其芳同志治学严谨,刻苦勤奋。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他关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特别是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还可以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作为杰出的诗人,何其芳不仅写过许多深受读者欢迎,传诵很 何其芳
  广的优美诗篇,而且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位系统地探索并建立了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体系的学者。早在1953年写的《关于写诗和读诗》的文章里,他就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的问题,把新诗区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主张建立现代格律诗。1954年,他专门写了《关于现代格律诗》的长篇论文,就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必要,现代格律诗的顿和押韵,现代格律诗不能采用五、七言体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周详的论证与发挥。他提出,现代格律诗除了应该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外,以形式而论,还应每行有一定的顿数,可分三顿、四顿、五顿几种不同的句式。在长诗中,如有必要,顿数可以变化;同时要押大致相适的韵,不一定非要一韵到底,可以少到两行一换韵,四行一换韵。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是在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传统,研究了“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外国诗歌的形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何其芳看来,做学问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方法,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他一再强调,学术研究方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方法。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何其芳非常重视占有和掌握资料,通过占有和掌握资料,尽可能详细和周密地了解课题的历史和现状。例如,前人有些什么重要的、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存在着哪些局限,以及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水平如何,难点何在,等等,他都要了解。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进行研究的着力点,最终获得创造性的实绩。以对屈原的研究为例,他讲,这并不是他非常熟悉的领域。为尽可能详细地占有资料,了解屈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他阅读了能够找得到的古往今来的全部《楚辞》的注本,特别是文学所图书馆馆藏的屈赋注本。 何其芳认为,从事文学研究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不仅要广博,而且要扎实。因此,他主张读好书,多读书。何其芳读书,有做批注的习惯,许多很重要的思想见解,就批在他自己的书上,它们大部分没有被系统地整理过。整理这些批语,不仅对于何其芳研究,就是对于更广的意义上的文学研究,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从文化视野上来看,何其芳学术研究所关注的领域,也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在他留下来的学术遗产中,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以1956年写的长达8万余字的《论〈红楼梦〉》为代表。在这篇论文中,他不仅对《红楼梦》作了全面的精细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对其中一些主要的人物给予了准确的评价,对当时与以往红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市民说”的问题,后四十回的真伪问题等,都经过缜密的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且,通过对这部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的研究与评价,充分而全面地展示了何其芳的才情与学力、学风和品格。这篇论文可以视为何其芳文学研究的一个制高点,它代表了当时以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红楼梦》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读来,仍不觉其陈旧,给人以艺术和生活的启发。
  编辑本段著作书目
  《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1936年,商务出版社 《画梦录》(散文集),1936年,文生出版社 《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1938年,文生出版社;增删本.1940年,文生出版社 《还乡日记》(散文集),1939年,良友出版社;又名《还乡杂记》,1943年,桂林工作社 《预言》(诗集),1945年,文生出版社;增删本,1957年,新文艺出版社 《夜歌》(诗集),1945年,诗文学社;增订本,1950年,文 何其芳
  生出版社;增删本又名《夜歌和白天的歌》,1952年,人文出版社 《星火集》(散文集),1945年,群益出版社 《星火集续编》(散文集),1949年,群益出版社 《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1950年,海燕出版社 《西苑集》(论文集),1952年,人文出版社 《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1956年,作家出版社 《散文选集》,1957年,人文出版社 《诗歌欣赏》(论文集),1962年,作家出版社 《何其芳诗稿》,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何其芳选集》(1—3卷),197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年,百花出版社 《何其芳文集》(1—6),1982年—1984年,人文出版社 《何其芳诗文选读》,1986年,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选集》,1986年,百花出版社 《何其芳集》,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翻译书目: 《何其芳译诗稿》,1984年,外国文学出版社 被列入课本的书目: 《一夜的工作》,是表现周恩来总理的尽职尽责的美好品质的文章 《一夜的工作》被列入人教版六年级13课。 《生活是多么广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热爱与追求 《生活是多么广阔》被列入人教版六年级综合复习的第2课。


#相祝行# 请写出爱的名言,俗语,古诗句 -
(15036572553): 爱的名言 心灵不在它生活的地方,但在它所爱的地方. ——英国谚语 爱情之中高尚的成分不亚于温柔的成分,使人向上的力量不亚于使人萎靡的力量,有时还能激发别的美德. ——伏尔泰 爱情的欢乐虽然是甜美无比,但只有在光荣与美德存在...

#相祝行# 秋天表达了诗人何其芳怎么样的情感 -
(15036572553): 《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情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技盖至此,非高手不能为.

#相祝行# 如何理解何其芳的《预言》诗歌中“我”对“年轻女神”的爱?
(15036572553): 何其芳的《预言》,只写了等待年轻女神和年轻女神的悄然离去吗?显然不是.在它第一视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意味又是什么?是追求爱神,追求希望,还是追求美?似乎都对,似乎又都不完全对,在欢乐赞美与眷念惆怅情怀流转中让你感到模糊而不确定.二是喜欢进行非常规的意象组合.与具有相对明确固定的美学含义、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感性的古典意象不同,新诗意象为了传达高深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感,常借助意象之间的非常规组合与突兀的转换,表现出陌生化和模糊化的特点.

#相祝行# 寻求有关爱的诗句或名言?如题 谢谢了 -
(15036572553):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秋诗经(“国风”中的一首)周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

#相祝行# 有关真爱的,诗歌儿歌或者名人名言 -
(15036572553): 爱情原如树叶一样,在人忽视里绿了,在忍耐里露出蓓蕾. ——何其芳 真挚而纯洁的爱情,一定渗有对心爱的人的劳动和职业的尊重. ——邓颖超 爱情,这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

#相祝行# 何其芳的《画梦录》欣赏 -
(15036572553): 秋海棠 庭院静静的.仿佛听得见夜是怎样从有蛛网的檐角滑下,落在花砌间纤长的飘带似的兰叶上,微微的颤悸如刚栖定的蜻蜒的翅,最后静止了.夜遂做成了一湖澄静的柔波,停潴在庭院里,波面浮泛着青色的幽辉. 寂寞的思妇,凭倚在...

#相祝行# 何其芳《秋天》里的"牧羊女"到底在思恋什么? -
(15036572553): 在思念牧童,因为这一节讲的就是牧羊女与牧童的恋爱,而秋天不会有牧童的笛声,所以牧羊女思念牧童,老师讲过的哦

#相祝行# 赏析何其芳的《预言》,不少于400字 -
(15036572553): 何其芳20世纪30年代的诗集《预言》,是远离现实苦于找不到出路的诗人青春心理戏剧的记录,是 诗人在梦的轻波里徘徊飘忽而微渺的心灵语言.它在艺术上将晚唐五代诗词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进行了成功 嫁接,从而焕发出朦胧婉约的迷人气...

#相祝行# 求何其芳的《夜歌》 -
(15036572553): 《夜歌》 -何其芳 摘录2009-04-10 23:33:38 阅读44 评论0 字号:大中 小 ·夜歌〔一〕 一 你呵,你又从梦中醒来, 又将睁着眼睛到天亮, 又将想起你过去的日子, 滴几点眼泪到枕头上. 轻微地哭泣一会儿 也没有什么,也并不是罪过, 因为眼...

#相祝行# 戴望舒的《秋天》所营造的氛围与何其芳的《秋天》有何不同 -
(15036572553): 何其芳的《秋天》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热闹喜庆,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清幽的淡雅的乐在其中的秋天.而戴望舒的《秋天》用得象征的手法,表现的是一种情境,似是说秋天,其实不然,他表达的是心中一种失望的情感,与何其芳营造的气氛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