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有哪些 儿童时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哪几类表现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1.智力发育障碍
在发育期间儿童的智能显著低于同龄儿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这种小孩看上去很幼稚,表情呆滞,有的孩子有很特别的面容,还可能伴有一些畸形,遇上这种情况应马上到医院去检查,以尽早治疗。
2.学习障碍
这种孩子智力正常,在早年可能有一些不明显的语言和运动发育上的问题未引起重视,小孩主要表现为阅读障碍,拼写障碍和运算障碍,因此学习成绩差。若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进行特殊矫治。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这类小孩智力正常,表现为不分场合的多动,但注意缺陷是实质问题,由于注意缺陷影响听课效果,所以学习成绩很差,这种情况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矫治。
4.语言发育障碍
小孩理解语言和说话延迟或理解和说话能力不如正常儿,智力发育在正常范围,应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语言训练。
5.发育协调障碍
这种小孩自幼运动发育落后,大运动,精细运动不协调,平衡功能也很差,如容易摔跤或者拍球和书写困难,甚至口腔、舌体等运动不协调还可导致进食、说话和阅读困难,智力发育可在正常范围,如发现自己的小孩有这类问题应也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训练。
6.其他行为问题

(1)吸吮手指

小婴儿吸吮手指是一种正常现象,以后随年龄增加,对外界环境的兴趣增加,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减少,吸吮手指的行为会自行消退。一岁后,若小孩仍然经常吸吮手指则属一种不良的行为表现。造成这种行为不消退的原因有:与人交往、玩耍过少,饥饿时未及时哺乳等。
预防这种行为发生的最好方法有:在小孩出生后就应经常给小孩讲话,因2-3个月的小孩特别喜欢注视正在说话的人脸,并对说话人的面部表情和口形进行模仿,当小孩5个月会抓物体和对外界环境的兴趣明显增加时,应经常给小孩玩玩具,并常带他们到户外去玩,去接触其他小孩,饥饿时应及时哺乳等。总之在他们醒着的时候应有丰富多样的生活环境,这样他们才会将对自身刺激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周围世界。

(2)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发生于3一6岁的小孩,症状可持续至青春期。咬指甲的发生常与家庭不和、心情矛盾、精神过度紧张等有关。

多数儿童可随年龄增加自行消失,少数人可持续至成年期。

防治这种不良习惯主要应改善和消除造成儿童精神情绪紧张的一切因素。严重者或较大儿童应到医院进行矫治。(4)依赖行为
不同年龄的儿童都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尤其在婴幼儿时期是正常现象,但过分依赖与年龄不相称时则为不正常行为。家庭成员的过分照顾是造成儿童依赖性的最主要原因,相反,缺乏照顾,小孩得不到父母的足够的支持和教养或对小孩要求过高,使小孩屡受挫折,不能形成有关独立成功的经验都可能导致小孩不正常的依赖行为。
防治的重点在于从小应鼓励小孩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提过高要求。小孩能独立完成的事,成人应少帮助,让其从中获得独立成功的经验,小孩不能独立完成的事,应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5)退缩行为
在陌生的环境中有短暂的退缩行为对儿童来讲是正常现象,若过分怕生,不愿到公共场所去玩或随父母去亲朋家中做客,从不主动与其他儿童交往,平时表现孤独退缩、胆小怕事、沉默少言,喜一人独自玩。但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与熟悉的人玩耍自如。大多数儿童可随年龄的增加而自行消失。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有哪些?~

您好!下面的信息来自网络,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您的孩子有心理上的问题吗?育儿专家黄哲说:孩子的有些表现是家长难以控制的,比如说孩子拼命得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成人不同,非常复杂,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3.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4.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5.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7.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12.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13.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14.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15.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16.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8.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19.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20.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21.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22.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患病率约占学龄儿童总数的3%~5%,男孩多于女孩。通常起病于7岁前,主要表现为:①认知方面。注意广度狭窄、抗干扰性差、不能预见行为后果。②情绪方面,易兴奋,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③行为方面,以多动并伴攻击性行为为主。④人际交往方面,与家长、教师和同伴关系不良。病因复杂,常为遗传、脑损伤、铅中毒、心理社会因素和不良家庭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防治关键是提高家长、教师对该病的认识。虽然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发生所起的作用尚不明确,但对该症的发展和结局有影响的结论是肯定的。家庭不和睦、单亲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早期母子情感剥夺、寄养等,都可能增加ADHD的发生几率,进而影响儿童行为、情绪的发展。因此,ADHD的干预需要家庭、学校、专业机构三方面的公共努力,开展心理治疗、教育和行为训练结合的综合性矫治,重点是提供行为指导。行为治疗多通过正强化法,帮助其建立一些适应良好的行为。也可采用感觉统合训练、生物反馈训练等方法。治疗同时,应取得父母、教师的的充分理解、参与和配合。例如,可故意忽视其一些问题行为的表现;相反,一看到良好的行为表现即给予鼓励,引导其逐步强化这些行为。
(2)学习障碍,是一组以阅读、书写、拼字、表达、推理、计算能力等特殊性学习技能获得困难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候群,包括阅读障碍、数学/运算障碍、书写障碍、非特定性学习障碍等。患儿不存在智力低下和视听觉障碍,亦无环境和教育剥夺及原发性情绪障碍。学龄儿童检出率约为3%~8%,男多于女,小学低年级相对高发。典型表现为:①一门或多门功课成绩低下;②阅读、计算,拼写困难。手眼不协调;③多动,注意力不集中;④自我意识低下,继发一系列情绪问题。学习障碍的防治重点是早期预防和干预,包括:加强围产期保健,避免可能造成的脑损伤;正确开展早期教育;及早对家长开展心理咨询与指导。教师、家长对儿童表现出的学习困难容易发生误解,使儿童受到不当对待或责罚,对其人格成长与心理健康影响很大。许多患儿得不到适当教导,学业受挫折,造成中途辍学,甚至因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对学习障碍患者应持接纳、鼓励态度,接纳其缺陷,重视他/她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势能力;改善患儿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机;根据其障碍性认知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性治疗。应尽可能取得家长、教师的配合,避免因要求过严而导致自暴自弃。采用教育性治疗、心理辅导、游戏性行为治疗和社会技能训练等综合矫治手段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3)拒绝上学,也称"学校逃避"或"不登校",其意均指因不同的身体主诉而不能规律地坚持上学,属较严重的情感障碍。患儿约占学龄儿童的l%~5%,年龄偏大(如出现在初中阶段)。拒绝上学实质上意味着该生的就学失败;其社会功能、情感发展也必然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拒绝上学与焦虑障碍、社交恐惧症、适应性障碍、节律性睡眠障碍、抑郁等情绪-行为障碍有关,但相当多的患儿可伴有以下症状:①不明原因的疲劳、积极性低,②注意力和记忆功能低下。③头痛、眩晕、情绪不良等神经症状;与儿童慢性疲劳症候群相类似。多数患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儿童可有明显的学校功能破坏和社会活动降低,不能维持日常生活和到校学习。这意味着儿童慢性疲劳综合征(childre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CFS)也是导致学生拒绝上学的可能原因。日本文部省2002年报道,约2.8%的日本初中生因患CCFS而导致拒绝上学。


#江依阅#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8760624609):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 上述这些都是小学生很常见的心理问题,所以说小学生有哪些心理特征是目前值得关...

#江依阅# 儿童常见心理疾病有哪些?
(18760624609): 其实儿童不可能有心理疾病,充其量就是心理问题.主要是反映在:嫉妒、依赖、逆反,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孩子厌学、厌食、焦燥、内向、自闭、仇视等等心理行为.但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家长给予的影响.当看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首先要考虑自身的心理状况.要给孩子找心理医生前,你得先给自己找心理医生.

#江依阅#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都有哪些呢?
(18760624609): 那么,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都有哪些呢?一、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1.喜欢咬指甲生活中不难发现,有部分孩子,甚至年龄已经不小了,还总是喜欢咬指甲,这种坏习惯不仅对身体有伤害,而且还是在反映着孩子的心理问题

#江依阅# 小儿常见的精神障碍都有哪些啊? -
(18760624609): 1、多动综合征.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又称儿童多动症、轻微脑功能失调、注意缺陷障碍.主要特征是注意力难于集中、活动过多、冲动任性和学习困难,以致难以教育和管理. 2、儿童行为和情绪障碍.发生于18岁以前少年儿童的各...

#江依阅# 儿童心理疾病表现有哪些 如何防治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 -
(18760624609): 自闭症,社交恐惧症,妄想症,幽闭恐惧症. 给孩子多一些关注,不要过多的约束孩子,对孩子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培养孩子的信心,不要轻易否认自己的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这世界多么残酷

#江依阅# 儿童常见的心理异常行为有哪些?
(18760624609):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江依阅# 谁能告诉我儿童期常见的几个性心理问题?
(18760624609): 儿童期是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弗洛伊德认为这一时期,是性心理发展的“潜伏期”.这一阶段,儿童由于“恋父(母)情绪”受到阻碍或挫折,性欲得不到满足,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