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诗中把洞庭湖比作了什么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诗人选取了什么的角度描绘了什么的景...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把洞庭湖水比作镜子,表现出夜晚湖面的平静。

《望洞庭》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扩展资料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洞庭



刘禹锡,唐朝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但是对其祖先持有争议,刘禹锡本人说他是大汉朝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也有人论证他是匈奴后裔。无论刘禹锡的祖先是谁,他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哲学家,被后人称为“诗豪”。

《望洞庭》流传下来的版本有两个,分别是①“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两个版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遥望洞庭山水”后的一字之别,第一个版本用“翠”,而第二个版本用的是“色”,到底哪个版本是真,哪个版本是假,各派争论不休,仅将两个版本都列出来,大家来讨论吧。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他的人生进入了低谷。当时的大唐王朝弊政极多,刘禹锡、柳宗元、王叔文王丕等人组成了改革派,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是触犯了既得利益者,被保守派联合攻击,结果皇帝也抵挡不住,让位于太子李纯,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先后被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刘禹锡的诗作特点,就是精炼含蓄,这首《望洞庭》看似平和,其实也是作者抒发自己的心境和遭遇,略带有一种悲伤。如果设身处地,站在刘禹锡的处境想一想这首诗,就不会认为这是纯然写景的诗作了!《望洞庭》直白翻译就是,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
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首山水小诗将洞庭湖描写得如此高旷清超,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彩。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把洞庭湖水比作镜子,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
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镜子和白银盘!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的什么的景色,诗中作者把洞庭湖比作什么和什么。~

答:把洞庭湖比作“铜镜”和“银盘”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1.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湖中有不少小山,最有名的是君山.
  2.潭面——湖面.潭,水很深的湖.
  3.色——一作“翠”.
  4.青螺——青绿色的螺壳.螺是一种软件小动物,体外有螺旋形硬壳.
  秋夜是最晴朗的,秋月是最皎洁的,秋水是最平静的.诗人这次来观赏洞庭湖的风光,正是在一个清秋月夜,而且是水面无风的时候.可以想象,呈现在他面前的,会是怎样一片宁静、和谐的湖光月色了.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说:这很像是还没磨光的镜面啊!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诗人又将视线移向远方:洞庭湖心,青山一点,那就是自古闻名的君山了.这么苍翠,这么小巧,蹲在皓月清辉的水面上,正好似白银盘里的一只小青螺呢!
  这首山水小诗的妙处,全在于几个生动的比喻.它们不但表现了月下洞庭的迷人景色,而且人对面映衬出诗人自己的形象:浩瀚无边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不过是一面铜镜,一具银盘,美而神秘的君山,不过是一只小小的螺壳.如果不是站得高、看得远,如果没有宽广阔大的胸怀,要这样视大为小,举重若轻,那是不可能的.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湖光与秋天的月光相融和,

水面风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的山山水水一片翠绿,

好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著名诗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弟。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石禄哲# 望洞庭中把月光下闪着银白色波纹的洞庭湖比作什么 -
(19776863026): 唐诗《望洞庭》中把洞庭湖比作铜镜和白银盘.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石禄哲# 把洞庭湖比作什么
(19776863026):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写得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石禄哲#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的什么的景色,诗中作者把洞庭湖比作什么和什么. - 作业帮
(19776863026):[答案] 秋

#石禄哲# 望洞庭 主要写了哪三种景物 哪一句将什么比作什么 - 作业帮
(19776863026):[答案] 唐朝刘禹锡 月亮 湖水 青山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青山比作青螺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诗人通过...

#石禄哲# 查一下望洞庭诗中作者运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作什么和什么 -
(19776863026):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石禄哲# 望洞庭刘禹锡写的诗里面把什么比作什么 -
(19776863026):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青山比作青螺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石禄哲# 刘禹锡把洞庭湖比做什么
(19776863026): 把君山比银盘青螺,构思精巧,与雍陶《题君山》“一螺青黛镜中心”、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银山堆里看青山”异曲同工.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

#石禄哲# 洞庭湖诗句中镜比喻什么 -
(19776863026): 把洞庭湖比作“铜镜”和“银盘”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许多作品,立意新颖,思想深刻;七言绝句受...

#石禄哲# 望洞庭这首诗中有一个含有比喻的句子是什么,这两句诗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什么比作什么 - 作业帮
(19776863026):[答案] “白银盘里一青螺”; 洞庭湖比喻成:白银盘; 君山比喻成:青螺; 补充:潭面无风镜未磨.把 洞庭湖 平静的湖 面比喻为镜子.

#石禄哲# 望洞庭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 -
(19776863026): 《望洞庭》这首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的君山)比作(青螺). 《望洞庭》 宋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