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古诗原文和赏析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春晓》古诗原文和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诗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出处】

唐·孟浩然《春晓》

【意思】

昨夜传来阵阵风雨声,不知花儿又飘落了多少。

【鉴赏】

《春晓》这首诗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他只用二十个字,即深刻鲜明地表达出春日早晨的景色。昨夜的风声雨声,曾使诗人失眠,他惦记着庭院的花儿不知又凋谢了多少,顿生一片惜春情绪。人们常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两句诗,来形容大好春光的消逝无踪;有时也用来形容佳人无法承受岁月的无情摧折。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风雨过后落花满地的景色或表达惜春怜花之情。[例]只见雨后湿湿的草坪和沿街,满地落红,树上的花朵一瓣一瓣地飘落,整个城市铺满了残芳。独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句的时候,觉得很美。在那花下重读着一样的诗句,却使我疼惜得落下泪来。(曹蓉《花下心事》)

二、用以比喻经过动乱、劫难,事物或人遭受摧残和创伤。[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一夜,这些被劫来的姑娘必将遭匪徒们摧残,而自己被囚于此无法相救,想到这里,他的心都要碎了。(何畏《塞外的雪》)

【全诗】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全鉴赏诗】

这是一首春晨即兴之作。诗人通过对春天风、雨、花、鸟的具体感受,描画出了一幅明媚优美的春晓图,表现了对春光的珍惜,对美好事物的喜爱。

诗人没有运用奇特的构思,诗中也没有惊人的警句,而是以寻常的口语入诗,用朴素的字词点染,把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写得生趣盎然。首句“春眠不觉晓”,写春天气候和暖,觉也睡得格外香甜,不知不觉天色已经破晓。“不觉晓”,既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共同感受,也表现了诗人生活和心境的闲适。第二句“处处闻啼鸟”,写听觉。天色刚亮,那些知春的鸟雀,就吱吱喳喳地啼叫起来,声音清脆悦耳。诗人用一个叠词“处处”,写出了清晨鸟儿叫声的热闹,使人们从声音里想见到鸟雀在枝头房檐欢跳喜乐的情景。这两句在“不觉”中写“觉”,人们的困倦,鸟雀的活跃,都生动真切地体现出了春天的季节特征。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春天的风雨和落花。诗人由黎明时的鸟啼,朦胧中记起夜间曾经有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禁联想到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那些争娇竞艳的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这两句在“觉”中写“不觉”,从夜间风雨推及到黎明将会看到满地落花,诗歌写得委婉有致。“花落知多少”中的“多少”,蕴含着惟恐其多、但愿其少的意思。诗人珍惜春花、喜爱美好事物的感情表现得多么细腻。

这首诗有伤春惜花的意味,字里行间也难免渗入诗人淡淡的身世之感。但是,整首诗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哀伤低回。同“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惜春常怕花开早,更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摸鱼儿》)相比,这首《春晓》的调子要欢快得多。孟浩然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尽管他仕途不遂,以布衣终老,但当时整个民族、阶级、国家正处在欣欣向荣的社会氛围中,他的诗仍然具有“盛唐之音”爽朗明快、优美健康的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刘风流闲美,正不在多。以诗近词,太以纤丽故。

《唐诗广选》:顾云: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高兴奇语,唯吾孟公。

《唐诗归》:钟云:通是猜境,妙!妙!

《唐诗解》: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

《唐诗镜》:喁喁恹恹,绝得闺中体气,宛是六朝之余,第骨未峭耳。

《唐诗选》:玉遮曰:“知多少”,正是“不觉晓”妙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晓景喧媚,莫卜夜无寂寞。惜春心绪,有说不出之妙。周敬曰:二十字清声婉约。

《唐诗笺要》:朦胧臆想,构此幻境。“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诚非妙悟,不能有此。

《而庵说唐诗》:做上二句便煞住笔,复停想到昨夜去,又到花上来,看他用笔不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矣。或问:何不写“夜来”在前?曰:看题中“晓”字。“处处闻啼鸟”下若再连一笔,则便不算晓矣,故特转到晓之前下“夜来”二字。“风雨声”紧跟上“闻”字,“晓”字便隔寻丈。其作“晓”精微有若此。

《唐诗笺注》: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诗法易简录》:亦具一气流转之妙。

《历代诗评注读本》: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

《唐人绝句精华》: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



~


#双庾委# 春晓赏析 -
(15052876208): 《春晓》的意思是:在春天,人们睡觉睡得真舒服一觉就睡到大天亮,睡醒了听到处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昨天半夜里刮过风下过雨,不知道花儿凋落了多少?这首诗绘了春天的美妙,抒发了诗人惜春之情.

#双庾委# 《春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间的景象? -
(15052876208): 《春晓》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象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白话译文: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双庾委# 古诗《春晓》诗意 -
(15052876208): 春天的夜晚一直甜甜地睡到天亮, 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 回想起昨夜好像下过雨又刮过风, 庭院石阶上一定铺满缤纷的落花.

#双庾委# 春晓古诗的解说词是什么 -
(15052876208):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晓》诗作本身即堪称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意象.千百年间,只要有人提起“春晓”二字,甚至不必尽知诗作的具体内容,人们立即就会本能地将其与生机勃勃的景象,和美丽年...

#双庾委# 古诗春晓的翻译 -
(15052876208):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旱晨. 译文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悠远深沉,韵味无穷.可以说是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传之千古,光彩照人.

#双庾委# 春晓古诗的读意 -
(15052876208):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

#双庾委# 古诗《春晓》解释我想要《春晓》的译文,可以给我吗?如果你回答了问题,我就给你看一个好玩的东西! - 作业帮
(15052876208):[答案]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

#双庾委# <<春晓>>这首诗的诗词 -
(15052876208): 春晓 作者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译文〗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 夜里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赏析〗 ...

#双庾委# 《春晓》是神马意思的古诗 -
(15052876208):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字面的意思很清楚.深层的隐喻,就取决于读者的理解了.我的理解:青春易逝.

#双庾委# <春晓>的古诗赏析怎么写? -
(15052876208):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