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赏析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按】最熟悉的文章,最难分析。当时,《醉翁亭记》就已经被中学语文课本选了,我很早就在一本1958年左右编辑的文言文读本中读过。希望我的解读是合适的。

        宋仁宗庆历五年,欧阳修被贬知滁州。滁州(在今安徽省),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地方偏僻,人少事简。作者渡黄河,泛汴水,戴罪流徙,心中难免苦闷惆怅。然而滁州虽地僻事简,但民俗淳厚,加之山高水清,地势险峻,给作者悠游山水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作者又为政以宽,把“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当作自己的责任(《丰乐亭记》),加上当时年岁丰稔。因此,作者携酒往游,纵情山水,常常酣然大醉,索性自号“醉翁”,遂在此情况下,创作了《醉翁亭》。

        文章起笔先从大处着眼,劈空而起,突兀不凡,说明环绕涂州的都是山。接着从“西南诸峰“到其中的琅邪山,从沿山而行六七里到听见酿泉的流水之声,直到醉翁亭,像向导指路一样,由大到小,从周围逐渐烘托,把读者的视线一步一步引向醉翁亭。一个“翼然”的比喻,化静成动,不仅写出了亭子的危态,也画出了亭子的气势。然后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说明建亭者与命名者,引出亭中活动的人物“太守与客”;而以太守为主,并点明文章的主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里作者似乎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画画。其中山、林、泉、亭、人物,各具情态,各尽其美。玻邪山林木繁茂,苍翠葱郁,“蔚然而深秀”;酿泉水清流潺潺,行曲动声,凉爽又宜人;醉翁亭建于崖畔,危檐耸立,“翼然临于泉上”。加之群山掩映,峰回路转,又有游人点缀其间,就更加辉映生色,妙趣盎然。眼前不仅是一幅优美的静态山水画面,且是一幅优秀的动态游乐图景。

      以上是第一段,主要交代醉翁亭的位置、得名及其活动中的人。写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映成趣。第二段展开描写,主要描写出醉翁亭早晚、四时变化的不同景色。写得精确分明,如丝如扣,色彩对比有致。先写早晚变化:“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洞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变化普,山词之朝靠也。"早晨,旭日东升,阳光普照,雾气消散,大地宁静明朗,林木更加翠绿清新;傍晚,太阳西落,云雾归山,暮霭笼罩,到处一片昏黄,洞穴尤其黑暗幽深。真是如丝如扣,精确细致。次写四季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里作者更是极尽简洁之致,抓住四时景物的不同特征加以描绘:春天,芳草萋萋,幽香扑鼻;夏日,树木挺拔,枝繁叶茂;秋时,风扫落叶,霜满大地;冬季,万木萧索,木枯石出。随着四个季节的不同,景物特色亦各迥异,且互相映衬,变化有致,极易触发人的联想,给人以美感享受。然后总写一笔,回到文章的主脉上来,说明正因为朝暮、四时的景致不同,人们的“山水之乐”才没有穷尽。

        接下来,文章以滁人之游乐为背景,集中写“太守”的“宴酣之乐”,以显示“太守”与滁人“同其乐”,并且“乐其乐”的盛况。起笔用“至于”急转直下,由景及人,勾勒出“太守”酣宴的背景:背东西的人在路上高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和,老人小孩,来往不断。好一幅升平游乐图景!在这样的背景里作者才极写“太守”的“宴酣之乐”,以至于颓然大醉。而“太守”的“宴酷之乐”也是放在“众宾欢”的背景里加以对比的。然而作者却从亭下的酿泉写起:“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看似多余,实则必要。只有水美才能鱼肥,只有泉清才能酒香,只有鱼肥酒香才能宴酣人醉,只有宴酣人醉才能其乐无穷。同时从环境入手,徐徐道来,从而使人物活动有了陪衬,更显得景美人乐。写酣宴场面,文中极写一“乐”字,并且说明这一次乐既不是琴瑟,也不是箫管,而是那些尽情游玩的人们的各种娱乐活动。以矢投壶的投中了,下围棋的下赢了,都要引起一阵喝采;酒杯和酒筹相互碰撞,极尽饮酒之兴,有的站起,有的坐下,喧哗声难以中断,这就是酒喝到痛快淋漓时的情形。而其中“苍颜白发”,昏然而倒的,就是“太守”大醉的样子。虽然宴席场面热闹非凡,但作者却采用由大而小逐渐烘染的方法,先写宾客欢宴,再点出“太守”大醉于其间。画面清楚,情态兼备。

        最后是日暮,宴罢,人归,山空。然而却别有一番乐趣。虽然夕阳照在山上,人们跟着“太守”一同归去,但是,山上却依然有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但这是另外一种乐——禽鸟之乐。由此,作者发出议论,由禽鸟而宾客,由宾客而“太守”,层层揭示,步步逼近,从而指出“太守”之乐的非同寻常:不但与滁人“同其乐”,而且“乐其乐”,实现其政治人格的升华。未尾两句纯属说明性文字,指明大守是谁,从而使文章一开始就藏下的笔墨于此得以揭露,收到伏笔于前,照应于尾的效果。

        本文写作上有以下特色:(一)通篇围绕作者的主观感受而写,突出一个“乐”字。如首段交代亭的位置、得名等,却极写周围景致之美予以衬托,然后才在“美”中点出“乐”字。写朝暮、四时景色,笔法轻快,不仅于走笔之中包含着“乐”,而且突出了“乐”,因景而无穷。写宴游之乐,文中尽笔濡染,游而乐,乐而醉,其乐无比。最后该是人归乐尽下吧,然而却是“游人去而离鸟乐”。从头至尾,作者无不乐在其中,为之陶醉,为之忘情。最终体现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二)结构上前后呼应。比如“太守”在首段即已点出,卒章才得以揭示。“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有后文“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与之照应。此外,前面有“朝而往,暮而归”,后文就有“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加以具体描写。这样前有伏笔,后必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肌理细密。(三)描写上对比衬托,步步逼近,层层揭示。从景物上说,醉翁亭与周围山水对比衬托,掩映生趣,优美无比。写作时由大而小,由景而亭,慢镜头推进,层层展开,步步烘染亭子的优美。从人物上看,滁人游与大守醉,由大到小,用动衬静,对比鲜明,绘形绘声,情致盎然。甚至连篇未的议论也层层剥皮,步步揭示,从而显示出太守之乐的不同一般。(四)文章用语简炼,丰满生动,气势强烈,韵律合谐。首先,开头一句极尽简炼之致。据说欧阳修写这句话时曾颇费了一番推敲,成为文坛佳话。《朱子语类大全》载:“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原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未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由此可见本文语言精妙凝炼的程度。其次,文章吸收骈文长处,注重声律搭配,骈散结合,音韵优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诸句本是对仗极好的句子,但由于夹杂在散句之中,因而显得节奏错落而有情致。此外,全文连用二十一个《也》字,一气呵成,韵味十足。加之多处设问,气势轩昂,铿锵有力,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气氛和感染作用。

【附】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滁州西南各个山峰、树木、山谷的景色格外优美。看上去草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山不行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源的流水之声,那从两座山峰之间奔流出来的溪流,是酿泉。山势曲折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座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矗立在泉旁,那就是醉翁亭。修建享子的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替它取名的是谁,是自称醉翁的太守。太守和宾客来到这儿饮酒,稍微喝一点就碎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称为醉翁。醉翁的意思不在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游览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中。

        至于说到太阳出来,那林间的烟云就散开了;等到云雾归山,岩洞就显得昏暗。时阴时明,不断变化,这是山间早晚不同的景象。野花开放发出清幽的香味;挺拔的树木枝叶茂盛,一片浓阴;风高霜洁,溪水退落山石露出,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早上去,晚上回,四季景色不同,而其中的乐趣也无穷无尽。

        至于那些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歇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人小孩,来往不断的,是滁州的民众在游玩。到溪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作酒,泉水香,酒色清。野味、野菜交错摆放在面前,这是太守设的宴席。宴会中,酒喝得痛快欢乐,并不是因为席间伴有赛瑟策管。用箭投壶的投中了,下围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谷交互碰撞,人们时坐时站,喧哗不已,这是众位宾客高兴的场面。面容苍老,头发斑白,昏然而倒在众人中间的,那是太守大醉的样子。

        不久,夕阳照在山上,人影散乱,那是太守归去、宾客们跟随在后面的情景。树林里浓荫蔽地,鸟儿在高处低处他叫,这是游人离开以后,鸟儿快活的景象。然而鸟儿懂得它们在山林中是快活的,却不明白人们在山林中的快乐;人们懂得跟随太守游玩是快乐的,却不明白太守为他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喝醉酒以后能跟大家一起游乐,醒来以后能把这种游乐写成文章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


#淳芬苛# 求《醉翁亭记》的翻译及赏析? -
(19343121930): 翻译: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在它西南的各个山峰中,森林、山谷、特别美丽,远远望去,山林茂盛山色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远远望去(看见)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出的,是酿泉....

#淳芬苛# 醉翁亭记赏析 -
(19343121930): 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 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随着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我们看到...

#淳芬苛# 赏析醉翁亭记的第一段 -
(19343121930):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环滁(1)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3).山行(4)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5)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7),醉翁亭也.作亭者...

#淳芬苛# 《醉翁亭记》的文意理解 急求!!!!! -
(19343121930): 《醉翁亭记》 [北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淳芬苛# 醉翁亭记理解 -
(19343121930):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

#淳芬苛# 醉翁亭记最后一段的赏析是什麽? -
(19343121930): 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

#淳芬苛# 求一篇对《醉翁亭记》的鉴赏(500字左右) -
(19343121930): 它所描写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

#淳芬苛# 醉翁亭记100字赏析 -
(19343121930): 文章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应,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这种乐趣,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欢乐,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游乐风习画.

#淳芬苛# 醉翁亭记 -
(19343121930): 《醉翁亭记》赏析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

#淳芬苛# 求醉翁亭记写的很精彩地方,还要适当赏析
(19343121930): 赏析一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 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