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当效周生的意思是什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有志者当效周生指的是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中,“有志者”的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效”是效仿、学习的意思,“周生”指的是周恩来。

少年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魏校长以班上能有周生而庆幸,以周恩来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校长用“有志者当效周生”对他做出了高度评价。


扩展资料: 

周恩来故事被编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以下是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应当向周恩来学习。

这句话出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原文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有志者:指有志气的人,做事情一定会成功。

周生:指周恩来,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iknow-pic.cdn.bcebos.com/c8177f3e6709c93d9d9af84f913df8dcd100541a"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c8177f3e6709c93d9d9af84f913df8dcd100541a?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8177f3e6709c93d9d9af84f913df8dcd100541a"/>

扩展资料: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心:

周恩来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特别是为了生母养母治病,常常把家里值钱的物件拿去典当换钱买药。童年生活的艰辛较早地让周恩来体谅到父辈的不易,没钱维持正常生活的艰辛也让他较早地懂得了家里的柴米油盐来之不易,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想法在少年周恩来的心里扎下了根。

参观关公祠和日俄战争遗址让他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清末抗英名将关天培是淮安人,淮安城内建有关忠节公祠,周恩来少年时经常随养母陈氏到公祠里参观,养母给他讲解关天培抗英为国捐躯的故事,让少年周恩来对民族英雄产生崇敬之情。

到东北上学,让周恩来开阔了眼界,知道了外国的一些情况,也初步看到了国弱民穷受欺凌的国内现状,当听到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的消息后,在学校率先剪去象征清朝臣民的辫子。于是在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何读书的时候,他能自然而然地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励志名言。

少年定下初心,之后为之奋斗终身,周恩来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的人生追求永远是我们共产党人学习的典范。



“有志者当效周生啊!”的意思是:大家都要想周恩来学习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啊!

“有志者当效周生啊!”中的“有志者”是指有志向的人,“当”是应当、应该的意思,“效”指效仿,这里是学习的意思,“周生”即周恩来。

“有志者当效周生啊!”这句话出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扩展资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背景故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

虽然进步刊物的思想侧重各有不同,但朴素爱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周恩来的眼界随着阅读拓宽,思想得到升华,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所以,当其他同学还从未想过为什么要念书时,周恩来已经明确地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