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杜甫的友谊,介绍一下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到底是怎样的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1

唐玄宗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相遇于东都洛阳。后来人们对此有至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令人心跳的相遇。于是就说,李白和杜甫惺惺相惜,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年岁小的杜甫对李白的无限景仰,视李白为偶像,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很多诗献给李白,比如《饮中八仙歌》《赠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

李白也很珍惜这个小粉丝,因为知己。也回赠《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等诗。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李白和杜甫:

1、韩愈对李白杜甫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2、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3、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4、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5、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明确提出"论诗以李杜为准",他认为李杜是达到了盛唐诗歌最高境界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杜



李白和杜甫也算是忘年交了,李白长杜甫11岁,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杜相识于洛阳。两人都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颠沛的生活使两人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李、杜互相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

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杜甫时常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他被贬逐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些诗句对李白遭诬受害表示了极大的同情。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可谓从春到冬,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李白也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齐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鲁酒”也提不起酒兴,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扩展资料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表达了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释义: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李白与杜甫的交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现存的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四载(745)秋,李白在鲁郡送别杜甫、南游江东之前,回到沙丘寓所写。从天宝三载春夏之交,到天宝四载秋,两人虽然也有过短暂的分别,但相处的日子还是不少的。现在,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我”——“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环境,以及“我”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读来大有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觉,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当我们明白了这个主旨之后,再回过头去细味前六句,便又觉得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可以说前六句之烟云,都成了后二句之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自己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又会怎样呢?联系诗题(“寄杜甫”),联系来沙丘之前和杜甫相处的那些日子,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象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人愁思难解。怎么办呢?“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自己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采。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我们也会看到当律体盛行的时候,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非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

李白和杜甫也算是忘年交了,李白长杜甫11岁,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杜相识于洛阳。

两人都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颠沛的生活使两人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李、杜互相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

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杜甫时常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他被贬逐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这些诗句对李白遭诬受害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可谓从春到冬,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李白也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齐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鲁酒”也提不起酒兴,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表达了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释义: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坎坷的生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有了共同的语言。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杜甫在洛阳。那年三月,李白离开朝廷,四月途经洛阳,两位诗人相见。尔后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赋诗作歌、亲同手足。

李、杜互相写的赠寄诗充满了真诚的情谊。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杜甫时常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他被贬逐以后的安全:“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些诗句对李白遭诬受害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对杜甫非常敬重。他曾写下《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齐歌”引不起李白的感情,“鲁酒”也提不起酒兴,思友之情就象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是怎样的~

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的家里相识,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默默无闻。性格孤傲的李白和杜甫应是很投缘的。后来两人各奔东西,但有诗互相寄赠。杜甫的诗中充满了对李白的崇敬,而且对李诗风格评价甚恰。如《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日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李白大杜甫11岁,他们常以诗相赠.他们的友谊纯净如水!《杜甫诗集》可以见到10来首,如:《赠李白》《梦李白》等等。但李白写给杜甫的,找遍了《李白集》也只见到三首即《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就此也可以想见两个伟人曾经的关系。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但他们的交往,也是那么短暂。相识已是太晚,作别又是匆忙,李白的送别诗是:“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多情的杜甫在这以后一直处于对李白的思念之中,不管流落何地都写出了刻骨铭心的诗句;李白应该也在思念吧,但他步履放达、交游广泛,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在他的诗中出现。这里好像出现了一种巨大的不平衡,但天下的至情并不以平衡为条件。即使李白不再思念,杜甫也作出了单方面的美好承担。李白对他无所求,他对李白也无所求。

诗人李白和杜甫的情谊


#双爸胃# 李白和杜甫的关系?
(19399159951): 两人是朋友,杜比李大十三岁好像,杜对李很热忱,有怜才之心,李杜很冷淡,两人有互赠诗

#双爸胃# 李白和杜甫这两位诗坛巨匠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厚的友谊?急 - 作业帮
(19399159951):[答案] 他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年代的 .但友谊深厚李白和杜甫相差11岁,第一次见面是李白44岁,杜甫33岁时,俩人在一家旅店相遇,一相谈便有相逢恨晚的感觉,杜甫称李白的诗是“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俩人成为知己.但分开后,再也...

#双爸胃# 人们为什么称李白和杜甫为李杜,他们之间的友情怎样
(19399159951): 这个称呼应该是后人称的,因为他们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个高峰,杜甫是现实主义的高峰、李白是浪漫主义的高峰. 杜甫和李白友谊颇深,杜甫诗歌中经常提到李白,在得知李白流放夜郎死于途中(假)时写了很著名的《天末怀李白〉〉,李白虽然很少在诗歌中提到杜甫,但是可能是性格使然,并不能因此说明他们的友谊不深.

#双爸胃#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是什么关系?
(19399159951): 李白与杜甫是同时代的诗人,李白长杜甫十一岁.严格说,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勉强能算作关系的有六点联系:1、他俩是朋友,但李白比杜甫大,对杜甫来说李白算是亦兄亦友.2、一个盛唐一个晚唐,一个诗仙一个诗圣,诗仙由于环境好所以...

#双爸胃# 李白和杜甫什莫关系 -
(19399159951): 杜甫曾经非常仰慕李白,李白在当代是个非常神话的名人,而杜甫只是个很普通的小官,名不见经传,类似于村官,李白的诗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名扬天下,而杜甫的诗在死后才受人赞扬.李白生性放荡,杜甫生性拘谨,他俩关系不大,只不过都是诗人而已,并且李白要比杜甫强很多,无论是在当代,还是现代~

#双爸胃# 杜甫与李白?
(19399159951):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被唐明皇赐金放还,由长安来到了东都洛阳,时年四十四岁.而三十三岁的杜甫自从十年前考试不第后,就一直在外游历,恰好也在这时漫游到了洛阳.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

#双爸胃# 李白杜甫啥关系?
(19399159951): 我想可以算是神交已久并最终有幸相遇相知的朋友.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

#双爸胃#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白写出了怎样的友谊
(19399159951):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作者:杜甫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

#双爸胃# 中国学着把把李白和杜甫的友谊比作 -
(19399159951): 中国学者高度评价李白与杜甫的深厚友谊, 把他们的相识比作“青天里太阳与月亮走碰了头”.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夏天,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两人一见如故,同游于梁宋之间.“诗仙”与“诗圣”相遇并同游,乃是唐代诗坛上的一件盛事,故被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称之为“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是年,李白44岁,杜甫33岁,11岁的年龄差,以及两人诗风、性格的不同,并没有影响他们互相推崇和建立深厚的友谊.翌年,两人又结伴同游于齐鲁之间,终日饮酒赋诗,同行同止,过从甚密.这在“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不良传统中,实属难能可贵之至.

#双爸胃# 李白描写友情的 -
(19399159951):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