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写了大量洞庭湖的景色有什么用意 本文标题为《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03

用意: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没有意思。范仲淹就是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他的一套。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注释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扩展资料

《岳阳楼记》赏析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前四句从空间角度,后两句从时间角度,写尽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三段写览物而悲者。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淫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第四段写览物而喜者。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格调上已变得明快有力,下面绘出春风和畅、景色明丽、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鸥鸟在自由翱翔,鱼儿在欢快游荡,连无知的水草兰花也充满活力。作者以极为简练的笔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读之如在眼前。“而或”一句把“喜洋洋”的气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楼也”的心境也变成了“宠辱偕忘”的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本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但他提出正直的士大夫应立身行一的准则,认为个人的荣辱升迁应置之度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岳阳楼记



因为他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而且是为了突出迁客骚人的心情都受周围景致而影响,以显示出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作者从另一角度出发,大量描写洞庭湖,意从侧面衬托出岳阳楼的美境,进而引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
本文的重点不是在写景 而是借景抒发一己情怀 抒发自己贬官的愤懑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而洞庭湖上的风景四季之变化恰好有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 大段的洞庭湖景物描写就成为必然了

~


#聂耍庆# 《岳阳楼记》以岳阳楼为题为何文中大量描写洞庭湖?听老师说这个貌似是这个深圳中考题(我不是中考的),请专业人员作答,请不要说什么“因为岳阳楼... - 作业帮
(13657549744):[答案] 洞庭湖确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 本文的重点不是在写景 而是借景抒发一己情怀 抒发自己贬官的愤懑和忧国忧民的思想 而洞庭湖上的风景四季之变化恰好有助于作者情感的抒发 大段的洞庭湖景物描写就成为必然了

#聂耍庆# 岳阳楼记中为什么要描写洞庭湖的美景 -
(13657549744): 作者描写洞庭湖的美景是为了突出迁客骚人在不同的景色下的不同心情,与下面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态度作对比,也为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做铺垫.

#聂耍庆# 《登岳阳楼》为什么题目是岳阳楼而重点是描写洞庭湖景色? -
(13657549744): 因为范仲淹写记的根据滕子京寄给他的一副《洞庭秋晚图》,他当时是在河南邓州,属于看图作文,再说了,岳阳楼作为一座观赏楼,重心不就是登楼之后所见到的洞庭湖的景色吗?以景衬楼,借景抒情,也使得岳阳楼记成为了一篇千古名记.

#聂耍庆# 为什么题目为岳阳楼记却写洞庭湖胜景
(13657549744): 岳阳楼下是洞庭湖,借景抒情,寄情于景

#聂耍庆# 作者在写岳阳楼,可是为什么写洞庭湖景色 -
(13657549744): 第2段开头已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越阳楼被洞庭湖所包围,这样写,是为了写出洞庭湖之声势浩大,雄伟壮丽,即能从侧面烘托出越阳楼之壮观雄伟.

#聂耍庆# 《岳阳楼记》题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文中却大写洞庭湖的胜景,?
(13657549744): 先宏观描写一些景色再加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引出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聂耍庆# 《登岳阳楼》《望洞庭》都是写洞庭湖景象,请简要赏析 -
(13657549744): 孟浩然的《临洞庭》和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描写洞庭湖的名作 (1)两首诗的时代背景不同:孟浩然的《临洞庭》写在盛唐时期,而杜甫的《登岳阳楼》则写在“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走向衰落时期.(2)逐句分析这两首诗:a.写景大致相当,...

#聂耍庆# 《岳阳楼记》为什么写胜景,用意是什么 -
(13657549744): 借楼作记,借景抒情.用假设的阴晴图来说明“迁客骚人”的因物“喜”和因物“悲”,从而体现古任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远大的政治抱负.

#聂耍庆# 岳阳楼记赏析 -
(13657549744): 展开全部岳阳楼记》赏析 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一首题为《临洞庭》的诗里写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浩...

#聂耍庆# 岳阳楼记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
(13657549744): 作用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悲喜的情感.是一种借景抒情的方式.《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