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创作原理“典、远、谐、则”分别指什么?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7

"典、远、谐、则"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四大原则,具体指:

  1. 典:指用典型的事物来比拟描写诗歌中的事物,以突出其特点,增强表现力和言情。

    以典型的事物来比拟描写诗歌中的事物,可以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言情。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事物的例子

    《赤壁》

    荆轲刺秦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亡。 

    这首诗用典型的“荆轲刺秦王”、“沉舟侧畔千帆过”和“病树前头万木亡”等意象,比  喻了诗人内心中的意境和思想。其中,“荆轲刺秦王”比喻忠诚和胆识,“沉舟侧畔千帆过”比喻历经风雨生命依然坚韧,“病树前头万木亡”比喻孤独和坚守。

    这样的比喻和象征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厚重感,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所想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远:指描写事物时要形象生动、真实感人,具有感染力和感染力,有时也需要幻想或夸张,使诗歌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和广阔的想象力。

超越时空的永恒和广阔的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它可以让诗歌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以下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永恒和广阔的想象力的诗歌例子

《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情景,将天高、风急、猿啸、鸟飞、长江等自然景观描写得生动形象。其中,“风急天高猿啸哀”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样,表达了诗人孤独、追求和不屈的精神,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具有广阔的想象力和永恒的意义。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和追求的思考与感悟,是典型的超越时空的诗歌佳作,感人至深,广受读者欣赏和传颂。

3. 谐:指诗歌中语言和韵律的优美和和谐,在韵律上要求平仄、押韵、句式协调,以增强诗歌的音韵美感和节奏感。

音韵美感和节奏感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之一,可以使诗歌更具有美感和韵律感。以下是一个音韵美感和富有节奏感的诗歌例子

《夜泊牛渚怀古》

作者:杜甫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这首诗歌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技巧,将音韵巧妙地融入到表达主题的诗句中。例如,“大江茫茫去不还”中“茫茫”和“还”押韵,“黄云万里动风色”中“动风色”和“雪山”近似押韵和对仗,“听取蛙声一片”则体现了诗歌的平仄和节奏感。这样的音韵美感和节奏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感和感染力,使它成为一首具有深刻意义和诗性的杰作。

4. 则:指诗歌中言辞和情感要严谨、恰当、合理,不能有不当之处。要语言得体、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以达到表现主题和感染读者的目的。

语言得体、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歌,可以打动读者的心灵,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一个语言得体、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歌例子

《登高壮观天地间》

作者:杜甫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萧条白日暮,青枫江水夜航人。

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震撼和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其中,“黄云萧条白日暮”描绘了大自然的荒凉萧条,却又透露着美与哲理;“青枫江水夜航人”则表现了生命与自然相互融合,以及一个人面对世间万物的寂寞与无奈。

在情感表达上,杜甫以独特的笔触,将自己的感受娓娓道来,情感真挚而深沉。同时,这首诗的意境也十分深远,强调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表达了诗人不屈的人生哲学和追求的精神。这些特点使得这首诗拥有了诗歌魅力,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亲!如果觉得我的答案可以,请采纳点赞哟!



诗歌的创作原理“典、远、谐、则”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其中:

  1. 典:指典故、典型和典籍。在创作中引用历史上的典故或传统文化中的典型人物、事件,或引用典籍中的词句来丰富诗歌内涵,增加诗歌的文化底蕴。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中“一岁一枯荣”就是引用《楚辞》中的“庶几翼翼,惟德之厚。”这个典故,表达出时间的无情和自然的循环。

  2. 远:指思想和意境上的远大、深邃和超越。创作者在思想和意境上超越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局限,表达出对人生、自然和世界的深邃思考和追求。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里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追求和信仰的远大和高远。

  3. 谐:指诗歌的音韵、节奏、韵律等要与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象相谐和,形成和谐、和缓的诗歌语言和节奏。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语言,通过音韵的韵律变化,刻画出壮丽的自然景象。

  4. 则:指诗歌的情感、意境和形象的凝练、精炼和精准。通过排除无关的内容和杂念,将表达的内容、情感和意境精炼凝练,语言简练精准。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话,凝练地表达出了对历史的缅怀和对未来的追求。



当代文学界对于“典、远、谐、则”这四个诗歌创作原则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总体来说,这四个原则都是指导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下面我将详细解释每个原则所指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 “典”指的是以古代文献、经典为典范,要求诗歌的语言、形式、意境等具有古典文学的风范和规范。这个原则是诗歌创作中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典”并不要求完全模仿古代文学,而是要求诗歌在语言、形式、意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古典文学的特色。例如,诗人顾城的《青玉案·元夕》中,他用了“千家灯火照离人”这句古典诗句,表现出了元宵节的热闹和人们的离愁别绪。

  • “远”指的是追求高远的情感和思想境界,超越现实、超脱尘世,表现出作者高度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这个原则要求诗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文学性,能够引领读者进入诗人的想象空间。例如,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他用“我爱这土地,虽然它的繁华已经不再”这句意境深远的诗句,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 “谐”指的是诗歌的音韵、节奏、意象等要求和谐,体现出音韵美、意境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这个原则要求诗歌的语言和形式要富有美感和节奏感,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用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富有音韵美的诗句,表现出了时间的变幻和生命的无常。

  • “则”指的是诗歌的语言、形式、意境等要求符合文学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观念。这个原则要求诗歌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的意义。例如,中国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他用“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句诗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母爱的感恩,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意义。

    综上所述,“典、远、谐、则”是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它们都是为了让诗歌具有更高的文学和社会价值。



"典、远、谐、则"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四个原则,它们代表了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标准。下面分别解释这四个原则:

1. 典:典故。指的是引用古代传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为诗的题材,为诗歌增添文化底蕴和历史感。这样的诗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想象力,使作品更具深度和韵味。

例子:曹操的《观沧海》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引用了《山海经》中关于大江的传说,为诗歌增色不少。

2. 远:意境。指的是诗歌所展现的意境,即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内心情感来传达某种深远的哲理或生活观念。这样的诗句能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时获得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例子:陶渊明的《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宁静,传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具有深远的意境。

3. 谐:和谐。指的是诗歌的语言、韵律和结构要和谐统一,使诗歌读起来流畅、悦耳,给人以美感。这样的诗句能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时感受到美的享受。

例子:杜甫的《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通过对仗和押韵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和谐悦耳,给人以美感。

4. 则:规则。指的是诗歌的形式、格律和表现手法等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使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样的诗句能够使读者在欣赏诗歌时感受到严谨的艺术追求和独特的风格。

例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遵循了五言绝句的规则,使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总之,“典、远、谐、则”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四个原则,它们共同作用,使诗歌成为一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审美标准的文学形式。

“典、远、谐、则”是四个汉字,它们在诗歌创作中的原理指的是四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具体来说,它们分别指:

  • 典:这里的“典”指的是典故。典故是指历史上的故事、事迹、传说等,常被用来为诗歌增色。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典故可以为诗歌添加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能寓意一定的道理,借古喻今。

  • 远:这里的“远”指的是寓言、隐喻或象征。在诗歌创作中,运用寓言、隐喻或象征等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观念和审美融入诗歌,让读者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产生共鸣。

  • 谐:这里的“谐”指的是谐音、谐律和谐韵。在诗歌创作中,运用谐音、谐律和谐韵等技巧可以使诗歌更加和谐、优美。音韵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提高诗歌的审美价值,而且对于传统诗歌的格律也有一定的要求。

  • 则:这里的“则”指的是法则、规律。在诗歌创作中,遵循一定的法则和规律可以使诗歌更加严谨、有序。这些法则包括诗歌的格律、对仗、排律等。同时,遵循这些规律有助于诗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审美。

  • 总之,“典、远、谐、则”这四个词描述了诗歌创作中的四种不同方法和技巧,分别涉及到典故、寓言、音韵和法则等方面。这些方法和技巧共同构成了诗歌创作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提高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


#聂秦饰# 诗歌的基本写作要求 -
(18979393271):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杜鑫 现代诗写作要求一、节奏节奏是个音乐术语,是由古希腊“rhein”(流动)一词引申而来的.现代音乐中,节奏意为“各音在进行中的时值上的相互关系”.《礼乐记》解释说:“节...

#聂秦饰# 现代诗的创作
(18979393271): 现代诗对格式的要求不像古诗严格,从形式上比较自由,只要上口,把内容表达清楚,把情感抒发得体就行.但是也不能太白话了,要有一定的诗意.在押韵上也不太严格,可中间变韵,也可不韵.每句的字数上也没有要求. 现代诗宜表现...

#聂秦饰# 闻一多提出的诗歌创作的“三美”有什么意义? -
(18979393271):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在徐志摩先生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他对美的要求.特别是《再别康桥》,这是他的经典之作,也是他的诗歌对“三美”要求的综合艺术性所...

#聂秦饰#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
(18979393271):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提到了诗歌题材的特殊性——阐述心灵,接着论述这种题材的特殊性对诗人的种种要求,A选项阐明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所以选择A选项

#聂秦饰# 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是什么?我想知道唐诗宋词元曲的区别有什么? - 作业帮
(18979393271):[答案] 唐诗、宋词、元曲特点 (一)唐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格律诗或古体诗,如《诗经》、《... 唐帝国制定和执行的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以诗赋主要内容,这种机制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 唐诗的特点:唐诗从形式上讲...

#聂秦饰# 白居易的诗《村夜》写作背景,翻译,中心思想,表现手法及诗的详解 -
(18979393271): 《村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出了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前两句写村夜秋色的浓重,后两句描绘出乡村之夜的美景.诗人通过秋夜的凄清,透露了孤独寂寞的心情. 译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秋草...

#聂秦饰# 李清照 《清平乐》 的创作背景?为什么写这首诗? 有什么表现手法或者修辞手法? 急需! - 作业帮
(18979393271):[答案]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 李清照婚后,夫妻志同道合、伉俩相得,生活美满幸福.但是,时常发生的短暂离别使她识尽离愁别苦.在婚后六、七年的时间...

#聂秦饰# 论述白居易的文学理论. - 作业帮
(18979393271):[答案] 白居易是中庸著名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最著名的诗论著作是《与元九书》. 一、诗歌创作主张“为时”、“为事”而作.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他在《新乐府序》中说过:“总而...

#聂秦饰# 诗歌的“比”和“兴”各指什么意思? - 作业帮
(18979393271):[答案] 什么叫“起兴”,说来话长.在汉朝的时候,有一位姓毛的学者,不知其名.有人说是毛亨,有人说是毛苌,弄不清楚,相传... 因此,他专把用“兴”的手法做的诗注明,使读者了解比和兴的区别.从此以后,我国古典诗歌的刨作方法,就一直用“赋、...

#聂秦饰# 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
(18979393271): 《诗经》和《离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