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趣味故事 有关于数学的趣味故事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2
趣味数学故事(1):
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着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趣味数学故事(2):情侣资料
当高斯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想借上课的时光处理一些自我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难题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
1+2+3+4+5+6+7+8+9+10=?[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自我也就能够藉此机会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光,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了,很生气地训斥高斯。
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吓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因为11+11+11+11+11=55,所以我就是这么算出来了。”老师同学听了以后,都对高斯竖起了大拇指。之后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了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动情的话
趣味数学故事(3):
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着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就记载了这个搞笑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方数,有35个头;从下方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明白《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
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趣味数学故事(4):
此刻人买狗,有些是为了看家防盗,有些是为了上山打猎,有些是为了侦查破案,有些是为了观赏消遣。古代人也会为了各种目的买狗。下方是中国古代数学书《九章算术》里一道关于买狗的应用题:
今有共买犬,人出五,不足九十;人出五十,适足。问人数、犬价各几何?
题目的大意是说,此刻有几个人合买一条狗,每人出5文,还差90文;每人出50文,刚好够了。问有多少人,狗的价钱是多少。
第一次每人出5文,第二次改成出50文,增加的钱数是50-5=45(文)。
每人多拿出45文,刚好补足了原先短缺的钱数90文,所以人数是90÷45=2,
狗的价钱是50×2=100(文)。
答案是:共有两个人,买一只狗要100文。
《九章算术》里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几个人合买一件东西,拿出来的钱有时候多了(盈),有时候不够(不足),有时候刚好(适足)。这种算术题型很常见,至今还叫做“盈亏问题”或“盈不足问题”,保留了《九章算术》的传统。
趣味数学故事(5):
在距离此刻一千七百多年前,中国是处于魏、蜀、吴三强鼎立的三国时代。
有一天,吴国的孙权送给魏国领袖曹操一只大象,长久居住在中原的曹操从来没有看过这种庞然大物,好奇地想明白这个大怪物的体重到底有多重?于是,他对着臣子们说:「谁有办法把这只大象称一称?」在场的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人回家搬出特制的秤,但大象实在太大了,一站上去,就把秤踩扁了;有人提议把大象一块一块地切下分开秤,再算算看加起来有多重,但是在场的人觉得太残忍了,而且曹操喜欢大象可爱模样,不期望为了秤重失去它。就在大家束手无策正想要放下的时候,曹操七岁的儿子─曹冲,突然开口说:「我明白怎样秤了!」他请大家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船身沉入多少,在船身上做了一个记号。然后又请大家把大象赶回岸上,把一筐筐的石头搬上船去,直到船下沈到刚刚画的那一条线上为止。之后,他请大家把在船上的石头逐一称过,全部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小朋友,曹冲是不是很聪明?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时代,曹冲的方法的确很聪明,但是,现代的工具十分发达,我们发明出许多的工具来称重的东西,不须要再大费周章地一筐筐地搬石头。
小朋友,请你和爸爸妈妈一齐讨论,一只小狗、一袋砂石、一颗苹果、一卡车的木头、一台货柜车,分别要用什么工具来称重最适当?
趣味数学故事(6):
从前有个大地主叫古依木,雇了一个叫扎克的长工,答应每年给一头牛的工钱。到了年底,古依木对扎克说,你的工钱存在我这儿,将来能够办大事。老实的扎克同意了。一晃19年过去了,扎克年老力衰了,大地主古依木就想把他辞退。一天,古依木把扎克叫来,说:“你在我家做了19年,此刻我给你19斤油,你走吧!”扎克一听急了,说:“老爷,你讲的每年给‘一头牛’的工钱,怎样变成‘一斤油’了呢!”古依木两眼一瞪,咆哮说:“那是你听错了,老爷还会赖你吗?”不容分说就把他赶出了门。
扎克提了19斤油呆呆的坐在路旁。这时正好看见阿凡提骑着小毛驴过来了。扎克连忙把这事告诉阿凡提,请他帮忙算回工钱。阿凡提想了片刻说,好,我和你一齐上古依木家里去评理。”
古依木在家里正在喝酒,冷不防阿凡提和扎克走了进来,古依木心里有点慌,装着笑脸道:“阿凡提先生驾到,不知有何贵干?”阿凡提说:“扎克想做个小生意,特来借三两银子,由我作保,不知老爷肯不肯。”古依木一听,心宽了,连说:“有阿凡提先生作保,当然能够。扎克是老实人,年息对本对利就行了。”于是,三对六面写好了借据。古依木正要去拿银子,阿凡提拉住了他说:“办事情要公平,借你的钱是对本对利,那么,阿凡提每年一斤油存在你那里,也就应对本对利。”古依木眼珠一转,暗想十九斤油的利钱能有多少,大不了几百斤油吧!就说:“好吧,看在阿凡提先生的面上,算出多少,我照付就是了。”
于是,阿凡提拿过算盘说:头一年,工钱1斤,第二年加利息1斤,加工钱1斤,共3斤,第三年是7斤,第四年是15斤……不到一刻工夫,算出了结果,把大地主古依木吓得目瞪口呆。最后连连央求:“阿凡提先生,请你向扎克说说好话,我情愿还他19头牛的工钱!”
扎克拿到了19头牛的工钱,三两银子当然不借了。
请问小朋友,每年一斤油,按照古依木对本对利的算法,19年的本息账,到底是多少?告诉你,结果是524287斤油。你如不信,不妨自我算算看。
趣味数学故事(7):
如果有一个池塘,里面有很多的水,有两个空的水壶,分别能够装5升和6升的水,那么,怎样样用这两个水壶来从池塘里取得3升的水呢?
答案是:先使用五升的水壶装满水,然后倒到六升的水壶里面,这个时候,再将五升的水倒一些在六升的水壶里面,六升的水壶就满了,这个时候,五升的水壶里还有四升的水。然后把六升的水壶的水倒掉,把五升的水倒在六升的水壶里,这个时候,六升的水壶就只有四升的水了,然后将五升的水壶装满,装到六升壶里去,然后六升的壶满了,这个时候,五升的水壶里就剩下我们要的三升水了。
一个农民带了三只小兔子去集市,每只小兔子大概有3~4千克,但是,农夫的秤只能够秤5千克,农民,如何进行称量呢?
答案是:先把三只放到一齐来称,然后拿出一只,称量之后算差即可。
趣味数学故事(8):
门打开了,进来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刘建明先生请他坐下,小伙子自我介绍说:“我是内地的导游,叫于江,这次我带领了个旅游团到香港来旅游,听说您的大酒店环境舒适,服务周到,我们想住你们酒店。”刘建明先生连忙热情地说:“欢迎,欢迎,欢迎光临,不知贵团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还能够,是个大团。”刘建明先生心里一阵惊喜:一个大团,又一笔大生意,真是太好了。作为一名导游,于江看出刘建明先生的心思,他记上心来,慢条斯理的说:“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们团的人数,我们就住您们大酒店了。”
“您请说吧。”刘建明先生自信的说。“如果我把我的团平均分成四组,结果多出一个人,再把每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再把分成的四个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个人,当然,也包括我,请问我们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刘建明先生立刻思考起来,他必须要接下这笔生意,“没有具体的数字,就应如何下手呢?”他不愧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就明白了答案:“至少八十五人,对不对?”于江先生高兴地说:“一点都不错,就是八十五个人。请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人数最少的状况下是最后一次四等分时,每份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好,我们这天就住那里了。”“那你们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个男的,30个女的。”“我们这儿此刻只有11人的房间,7人、5人的房间,你们想怎样住?”“当然是先生您给安排了,但务必男女分开,也不能有空床位。”又出了个题目,刘建明还从没碰到过这样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
冥思苦想之后,他最后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两间11人房间,四间7人房间,一间5人房间;女的一间11人房间,两间7人房间,一间5人的,一共11间。于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后,十分满意,立刻办理了住宿手续。一桩大生意做成了,虽然复杂了点,但刘建明先生心里还是十分高兴的。
趣味数学故事(9):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明白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必须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一样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十分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光,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明白了。
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十分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教皇十分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之后“0”最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趣味数学故事(10):
最近“数学商店”来了一位新服务员,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数学商店买了一支铅笔,小“4”说:“你应付1元5角4分。”
小“3”付了1元5角后问:“还有4分可怎样付呀?”小“4”忙说:“这4分钱你不用付了。”小“3”疑惑地问道:“那你不是要吃亏了?”“不,这是本店的一个规定,叫‘四舍五入’。凡是4分钱或4分钱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钱以上,那就收1角钱。”小“4”和蔼可亲地解释道。小“3”高兴地说:“多谢你,你真好!”
“对呀,我也个性喜欢4。”“25”跑过来说,“因为25×4=100,算起来比较简便,例如:25×87×4=25×4×87,这样算起来不是又快又简便吗?!”
“不错,的确又快又简便,我也喜欢4。”原先是“29”。“25”忙问道:“咦,你怎样也会喜欢‘4’了?”“29”不慌不忙地说:“这你们就不明白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轮到一次,当然喜欢‘4’了。但是公历年份是整百的,务必是4百的倍数,二月份才有29天,这样的年份叫闰年。”
“啊,‘4’的用处可真大呀!”“25”赞叹道。
这位“4”服务员真是个既温柔又惹人喜欢的服务员。
趣味数学故事(11):
一只蜗牛不留意掉进了一只枯井里,它趴在井底上哭起来,一只癞蛤蟆过来,翁声翁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那里只能在那里生活了。我已经在那里生活了许多年了。”
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蜗牛对癞蛤蟆说:“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那里,我必须要爬出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样能爬出去呢?”
“我不怕苦不怕累,每一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爬,到了傍晚,最后爬了5米,蜗牛个性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够爬出去了。”
想着想着不知不觉睡着了,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先是癞大叔还以睡觉,他心里一惊:“我怎样离井底这么近?”
原先,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咬牙,又开始往上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晚上,蜗牛又滑下来4米,就这样,爬呀爬,滑呀滑,最后坚强的蜗牛最后爬上了井台。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来蜗牛用了多少天才爬上井台的吗?
趣味数学故事(12):
这天,我看一个故事,叫《燕子考青蛙》。故事是这样:一天,燕子对青蛙说:“咱们比一比谁的数学好。青蛙同意了。青蛙出题:上个星期一我吃了一只害虫,星期二吃了3只害虫,以后每一天比前一天多吃两只害虫,问一星期共吃多少只害虫?燕子说:”1+3=44+5=99+7=1616+9=2525+11=3636+13=47,你一共吃了49只害虫。
青蛙说:“你考我吧。”燕子说:“上星期一我吃了两只害虫,星期二吃了4只,以后每一天比前一天多吃2只害虫,问我一个星期……”“吃了56只害虫”。燕子没说完,青蛙已经说了答案。燕子说:“算得这么快!教教我速算的窍门吧”。青蛙让燕子画7个圈,然后按第一个圈放一只害虫,后面的圈比前一个圈多两只,它们的顺序是1、3、5、7、9、11、13,加起来是49,青蛙在每一个圈外各放一只害虫,再用49+7=56。燕子赞青蛙真聪明。
趣味数学故事(13):
一家手杖店来了一个顾客,买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张50元的票子,要求找钱。
店里正巧没有零钱,店主到邻居处把50元的票子换成零钱,给了顾客20元的找头。
顾客刚走,邻居慌慌张张地奔来,说这张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邻居赔偿了50元。随后出门去追那个顾客,并把他抓住说:“你这个骗子,我赔给邻居50元,又给你找头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赔偿我100元的损失。”
这个顾客却说:“一根手杖的费用就是邻居给你换零钱时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
请你计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损失是多少?那里要补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这个顾客行骗成功,那么共骗得了多少钱?
趣味数学故事(14):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小猴子们热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个,八戒高兴地说:“大家一齐吃!”可怎样吃呢,数了数共30只猴子,八戒找个树枝在地上左画右画,列起了算式,100÷30=3……1
八戒指着上方的3,大方的说,“你们一个人吃3个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个吧!”小猴子们很感激八戒,纷纷道谢,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来后,小猴子们对悟空讲这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只吃一个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个呆子,多吃了山桃竟然还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明白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趣味数学故事(15):
阿基米德有许多故事,其中最着名的要算发现阿基米德定律的那个洗澡的故事了。
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鉴定它是不是纯金制的,且不能损坏王冠。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块金块和一块重量相等的银块,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发现银块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与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样,问题就解决了。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趣味数学故事(16):
傍晚,我在奥林匹克书中看到一道难题:果园里的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老王师傅每一天给50棵苹果树20棵梨树施肥,几天后,梨树全部施上肥,但苹果树还剩下80棵没施肥。请问: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
我没有被这道题吓倒,难题能激发我的兴趣。我想,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假如要使两种树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师傅就就应每一天给“20×3”棵苹果树和20棵梨树施肥。
而实际他每一天只给50棵苹果树施肥,差了10棵,最后共差了80棵,从那里能够得知,老王师傅已经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树,8天就是160棵梨树,再根据第一个条件,能够明白苹果树是480棵。这就是用假设的思路来解题,因此我想,假设法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趣味数学故事(17):
唐僧师徒四人走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上,他们又饿又累,猪八戒想:如果有一顿美餐该有多好啊!孙悟空可没有八戒那么贪心,悟空只想喝一杯水就够了。孙悟空想着想着,眼前就出现了一户人家,门口的桌上正好放了一杯牛奶,孙悟空连忙上前,准备把这杯牛奶喝了,可主人家却说:“大圣且慢,如果您想喝这杯奶就务必回答对一道数学题。”
孙悟空想,不就一道数学题吗,难不倒俺老孙。孙悟空就答应了。那位主人家出题:倒了一杯牛奶,你先喝了1/2加满水,再喝1/3,又加满水,最后把这杯饮料全喝下,问你喝的牛奶和水哪个多些?为什么?
趣味数学故事(18):
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必须是相同的。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趣味数学故事(19):
动物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十位数字怎样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就应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趣味数学故事(20):
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先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着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趣味数学故事(2):

  当高斯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想借上课的时光处理一些自我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难题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

  1+2+3+4+5+6+7+8+9+10=?

  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自我也就能够藉此机会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光,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了,很生气地训斥高斯。

  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吓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因为11+11+11+11+11=55,所以我就是这么算出来了。”老师同学听了以后,都对高斯竖起了大拇指。之后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了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短的数学小故事~

1、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边,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样长的时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金字塔底面边长的一半。
把这两个长度加起来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顶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2、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赛马,齐威王和田忌各有三匹好马:上马,中马与下马。比赛分三次进行,每赛马以千金作赌。由于两者的马力相差无几,而齐威王的马分别比田忌的相应等级的马要好,所以一般人都以为田忌必输无疑。
但是田忌采纳了门客孙膑(着名军事家)的意见,用下马对齐威王的上马,用上马对齐威王的中马,用中马对齐威王的下马,结果田忌以2比1胜齐威王而得千金。这是我国古代运用对策论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范例。

3、动物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4、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
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5、阿基米德有许多故事,其中最着名的要算发现阿基米德定律的那个洗澡的故事了。
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鉴定它是不是纯金制的,且不能损坏王冠。
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块金块和一块重量相等的银块,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发现银块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与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出排出的水量。
再把王冠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样,问题就解决了。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1.符号“+”“-”是五百年前一位德国人最先使用的。当时他们并不表示“加上”“减去”。知道三百多年前才正式用来表示“加上”“减去”。

2.“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有七个块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薄板组成,拼出来的图案变化万千。后来传到国外叫做“唐图”。“七巧板”流传到今天,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智力玩具。

3.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用一种滴水的器具来计时,名叫刻漏。

4.乘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位英国数学家最先使用的。因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所以他把加号斜过来表示。

5.公元前46年,罗马统帅儒略· 恺撒指定历法。由于他出生在7月,为了表示他的伟大,决定将7月改为“儒略月”,连同所有的单月都规定为31天,双月为30天。这样一年多出一天,2月是古罗马处死犯人的月份,为了减少处死的人数,将2月减少1天,为29天。

6.小方是一个木匠,但他很傲慢,有一天,师傅问他:“桌子有4个角,我砍去一个,还剩几个?”小芳说4-1=3,三个。师傅告诉他,有5个

7、数字趣联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考官说:"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东坡对出的下联是: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考官与苏东坡都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对联中,将读书人的艰辛与刻苦情况描写得淋漓尽致.


8、点错的小数点
学习数学不仅解题思路要正确,具体解题过程也不能出错,差之毫厘,往往失之千里.
美国芝加哥一个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医院施行一次小手术后回家.两星期后,她接到医院寄来的一张帐单,款数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数字,不禁大惊失色,骇得心脏病猝发,倒地身亡.后来,有人向医院一核对,原来是电脑把小数点的位置放错了,实际上只需要付63.44美元.
点错一个小数点,竟要了一条人命.正如牛顿所说:"在数学中,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


9、二十一世纪从哪年开始?
世纪是计算年代的单位,一百年为一个世纪.
第一世纪的起始年和末尾年,分别是公元1年和公元100年.常见的错误是有人把起始年当作是公元零年,这显然不符合逻辑和我们的习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序数的计算是从“1”开始的,而不是从“0”开始的。而正是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所以才导致了世纪末尾年为公元99年的错误认识,这也是错把1999年当作是二十世纪末尾年,错把2000年当作是二十一世纪起始年的原因.因为公元计数是序数,所以应该从“1”开始,21世纪的第一年是2001年.


10、蒲丰试验
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著名的“蒲丰试验”。


11、数学魔术家
1981年的一个夏日,在印度举行了一场心算比赛。表演者是印度的一位37岁的妇女,她的名字叫沙贡塔娜。当天,她要以惊人的心算能力,与一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展开竞赛。
工作人员写出一个201位的大数,让求这个数的23次方根。运算结果,沙贡塔娜只用了50秒钟就向观众报出了正确的答案。而计算机为了得出同样的答数,必须输入两万条指令,再进行计算,花费的时间比沙贡塔娜要多得多。
这一奇闻,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沙贡塔娜被称为“数学魔术家”。


12、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华罗庚
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到清华大学读书。华罗庚在清华四年中,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一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
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的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张孔郝# 跪求3个以上的数学趣味故事.最好是初中的..最好别太难..... - 作业帮
(13845319418):[答案] [趣味数学]七座桥的故事沿着俄国和波兰的边界,有一条长长的布格河.这条河流经俄国的古城康尼斯堡——它就是今天俄罗斯西北边界城市加里宁格勒.布格河横贯康尼斯堡城区,它有两条支流,一条称新河,另一条叫旧河,两河在...

#张孔郝# 有趣的数学故事 -
(13845319418): 阿喀琉斯是史诗《伊利亚特》里的希腊大英雄.有一天他碰到一只乌龟,乌龟嘲笑他说:“别人都说你厉害,但我看你如果跟我赛跑,还追不上我.” 阿喀琉斯大笑说:“这怎么可能.我就算跑得再慢,速度也有你的10倍,哪会追不上你?” ...

#张孔郝# 大家有没有什么趣味数学的小故事呢. -
(13845319418): 猪八戒新传 这一日,骄阳似火,孙悟空对师傅说:“徒儿去弄点泉水和野果来.”八戒立刻凑了上去说:“徒儿去化点馒头和米粥来.”唐僧点头答应后,两个徒儿各奔东西. 八戒来到一片西瓜地,他见左右无人,摇身一变,变成一头小野猪...

#张孔郝# 关于小学生的趣味数学小故事 -
(13845319418): 1、趣味数学小故事——200字 泰勒斯看到人们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来告示上写着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问泰勒斯用什么工具来量金字塔.泰勒斯说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

#张孔郝# 趣味数学故事 30字 - 作业帮
(13845319418):[答案] 小数点很爱帮助别人.一天,小数点看见''20''在欺负''10'',便在''20''之间跳了一下,20马上变成了2 ''2''一看自己比10小了,便赶紧跑了.

#张孔郝# ★ 一则有趣的数学故事 -
(13845319418): 美国航空科学家冯·卡门趣事 在车厢上推导方程 那是1926年. 某天深夜,冯·卡门和他的学生弗兰克正在紧张地运算着,那是从曲线推导出数学方程.忽然,他们想起开往亚琛的电车只有最后一班了,便像从梦幻中惊醒一般,急匆匆朝伐尔...

#张孔郝# 数学趣味小故事 100字左右 -
(13845319418): 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理现象和投出的点数也不一定是相同的.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平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张孔郝# 数学小故事——200字!一定要是200字以内的,不然手抄报抄不下! - 作业帮
(13845319418):[答案] 1、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 数学家陈景润边思考问题边走路,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继续思考. 4、 数学家鲁道夫的小故事 ...

#张孔郝# 有趣的数学故事,短一点,急要!!!!!!!!快快快!!!!!!!!!!!!!!! -
(13845319418): 大清早,公鸡就大声地叫起来“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喔. 一只小喜鹊被惊醒了,不高兴的喊:“这么冷的天,谁在叫啊,真烦人.” 喜鹊妈妈说:“孩子,该起床啦,公鸡也是为大家好,告诉我们天亮了.其实,他的叫声不但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