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诗词联语碰到一个特别难解决的问题一一平仄字分不清的问题。如果按普通话? 关于写诗词的平仄的问题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31
 平仄声的概念实际上是就字的古音而言的,古音与今音在不少字上都是有差别的,差别最大的就体现在了入声字上,在今天的汉语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了,派入了平上去三声之中,其中派入平声的部分,今天就非常难以认出。

“通俗地说,一声和二声就是平,三声和四声就是仄。”——这话显然只是对于一般入门的人来说的,为了简单求快,这么来理解对于大多数字倒也适用,但是我们要真正辨识古音,能够正确运用格律知识去理解创作诗词,就需要去查询《平水韵》表来确定字的平仄。

如你所说的“急”字,就是很典型的古入声字,我们通过查询《平水韵》表即可得知它属于入声十四缉,是仄声。

———————————————————————————————

附《平水韵》表

平水韵共一百零六韵,分为平声三十韵(其中上平声十五韵,下平声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所谓上平声、下平声,是平声上卷、平声下卷的意思,没有其他含义。

【上平】

一东,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笼聋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通蓬烘潼胧砻峒螽梦讧冻忡酆恫总侗窿懵庞种盅芎倥艨绒葱匆骢
二冬,冬农宗钟龙舂松冲容蓉庸封胸雍浓重从逢缝踪茸峰锋烽蛩慵恭供淙侬松凶墉镛佣溶邛共憧喁邕壅纵龚枞脓淞匈汹禺蚣榕彤
三江,江扛窗邦缸降双庞逄腔撞幢桩淙豇
四支,支枝移为垂吹陂碑奇宜仪皮儿离施知驰池规危夷师姿迟眉悲之芝时诗棋旗辞词期祠基疑姬丝司葵医帷思滋持随痴维卮麋螭麾墀弥慈遗肌脂雌披嬉尸狸炊篱兹差疲茨卑亏蕤陲骑曦歧岐谁斯私窥熙欺疵赀笞羁彝颐资糜饥衰锥姨楣夔涯伊蓍追
四缁,缁箕椎罴篪萎匙脾坻嶷治骊尸綦怡尼漪累牺饴而鸱推縻璃祁绥逵羲羸肢骐訾狮奇嗤咨堕其睢漓蠡噫馗辎胝鳍蛇陴淇淄丽筛厮氏痍貔比僖贻祺嘻鹂瓷琦嵋怩熹孜台蚩罹魑丕琪耆衰惟剂提禧居栀戏畸椅磁痿离佳虽仔寅委崎隋逶倭黎犁郦
五微,微薇晖徽挥韦围帏违霏菲妃绯飞非扉肥腓威畿机几讥矶稀希衣依沂巍归诽痱欷葳颀圻

问一个关于诗词平仄的问题~

你说的这个是现代汉语的发音
因此:
一声:属平
二声:属平
三声:属仄
四声:属仄
注意!这是现代汉语的发音

古代汉语与这个不同,确实跟楼上说的,不能直接拿来套。

另外,“平”和“仄”并不是你理解的“上扬”或者“下顿”
而是语调的“长”和“短”
平就是长,是指发音可以延长吟唱
仄就是短,是指发音短促,发完之后不能延长
用你的例子解释:你把“妈”这个音延长,可以发现它是这样的:“MAAAAAAA。。。。。。”只要你气足,可以无限延长(所以诗歌要压平声韵,这样就方便了阅读朗诵时的长音吟唱)
而“骂”这个音就不能延长,很短促,一下子就发完了,如果硬要延长,那就和“妈”一样,变成平音了(所以仄声不适合放在压韵句的句脚,句子语气很冲,没有了诗歌吟唱的美感)

所以汉语里格律诗所遵循的平仄规律(格律)属于“长短律”,而非英文诗的“重轻律”等。。

参见:王力《汉语诗律学》

怎样分辨平仄?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并用,这叫双轨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写一副联,只能用一套标准。

(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第一、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四十岁以下的朋友应该明白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二)、古(旧)声

现在社会都发展到哪里了,都要实现几个现代化了,况且现在全部通行普通话了,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古韵?是不是多余的事!是不是有意在为难大家?是不是在开历史倒车?古韵是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认为: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楹联爱好者,或是一个对联工作者,应该新声、古声都懂,哪怕是今后全部通行现代汉语了。我们也要了解古韵,这是欣赏,学习,吸收,传承对联文化的需要!!!否则就不好说了。其实这两套系统相差不是很大,约有300多个字,按照偏旁来记不是很难的,只需记几十个字就够了。

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韵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这样也不好。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是很有好处的。俗话说得好:技(才)不压身。在一生中,这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也许是我们与平时自己看书学习的不同的一个方面。有大家在一起讨论,效果会不一样的。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

联语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语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关于平仄方面的书籍很多,如要进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别是入声字的熟练运用,都需要看专门的工具书,在此我推荐几本供大家选择:首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其次闭克朗先生的《入声》、周秉均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也不错)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下注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题百合花画
百合入夜开,人花两相俏。月色入帘时,清辉为人照。

自题七星岩图 (己未)
截取苍岩半段阴,竹光松影冷愔愔。孤篷染尽星湖水,世外仙源讵可寻。

自题浅绛山水
尺幅丹青一抹秋,山容清瘦似工愁。何时盖顶苍崖下,收拾云烟作卧游。

别白下
摹杜师韩我未能,独将词笔傲金陵。一从赋罢南楼令,兀兀台城不再登。

十友亭
阆苑天风接玉屏,江山文字见英灵。苍茫三百年间事,片石谁寻十友亭。

金鸡岭
共酹应知共此杯,尚怜巾帼奋登台。金鸡振翼催征急,湘粤雄关叩不开。

参观新会博物馆藏陈白沙手卷
辟恶芸香护宝藏,重开一卷字生香。山茅健笔今传世,遍写豪情向艳阳。

题余菊庵秋涧鸣泉图
无多著墨转新奇,颇与生平性分宜。掬得寒泉浣肝肺,此中容我更题诗。


#屈健熊# 写诗的时候出句下一句压平声还是仄声,分别的规律是什么?
(13735951041):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格律不成诗篇.在本栏目的很多投稿中,发现相当一部份作者缺乏对诗律的认识,故整理出一些有关诗词格律方面的基础知识汇编在此.诗词课堂的资...

#屈健熊# 古诗词平仄声!!!⊙仄可平◎平可仄□平仄均可怎么区分,到底有什么
(13735951041): 关于平仄简单的说,就是拼音四声调中念第一声和第二声(阴平、阳平)的字,就是诗词中的平声字.而念第三声和第四声(上声、去声)的字,则是诗词中的仄声字....

#屈健熊# 古诗词中平仄的问题,是怎么样的规律?写的时侯如何对上韵 -
(13735951041): 简单来说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古诗词中通常讲究第一句尾为仄音,第二句为平音.要平仄相对,仄起平收.但根据格式不同,对有多少仄音、有多少平音并没有硬性要求.

#屈健熊# 平仄是什么意思?写诗词要注意什么? -
(13735951041): 你想学古诗词,先买本于浩然格律诗词写作,放在床边,有空就看看,先了解了就动手写,大量模仿写,慢慢你就会找到规律.发表在诗词网站. 诗词要注意:格律诗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长律也在其中).自唐以来...

#屈健熊# 平仄的解释谁能细致的解释一何为平,何为仄
(13735951041): 唐诗的平仄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

#屈健熊# 如何写对联? -
(13735951041):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①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②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③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④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

#屈健熊# 作诗一首麻烦指点一下平仄,及问题 谢谢了 -
(13735951041): 指点说不上,就随便看看..写的绝句么?哦不好意思一眼一个大毛病,平声韵怎么写着写着便仄声了?就算不是写近体诗,换韵也不是这么换的..如果你本意是写近体诗的话,,...

#屈健熊# 如何学写诗? -
(13735951041): 初学古诗词 一,分清古风与近体诗 1,常见的近体诗包括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四联)、排律(十句以上);分五言(一句五字)、七言(一句七字). 2,近体诗讲平仄(四声之中,— / 为平声,v \ 为仄声),是以五言绝句为基础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