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佛道大辩论?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佛教和道教的大辩论?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7

从520-1258的700多年间,由皇权组织了多次佛、道大辩论,其可比较著名的有14次。

1、北魏孝明帝520年,朝廷召集清通观道士姜斌与融觉寺僧人昙无最对论佛、道二教先后。昙无最驳倒了姜斌,姜斌配徙马邑。

2、北齐文宣帝555年,文宣帝敕召沙门与道士对辩,道教辩败,敕道士削发为僧。道教一方以金陵道人陆修静为代表,佛教一方以上统法师为代表。

3、北周武帝天569年,武帝集百官、道士、沙门、名儒2000余人,讨论释、老,判定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

4、北周武帝573年十二月,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辩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居后。

5、隋文帝583年,道教一方为张宾、佛教一方为彦琮,彦琮因此作有《辩教论》,以驳斥道教的“老子化胡说”。胜负无记载。

6、隋炀帝608年,杨宏率道士、儒生入智藏寺与佛教展开论辩,双方主要论辩人物为沙门慧净和道士余永通。佛胜。

7、唐高宗659年,道教宗师李荣(道教重玄派代表人物)做为正方立论“道生万物”。佛教大师慧立以“若使道是有知则惟生于善,何故亦生于恶……”云云辩驳。高宗在位时,经常召集僧道辩论,前后有七八次之多,基本上道士负多胜少,一说每次均败北。

8、唐高宗660年,高宗敕召沙门静泰(著有《众经目次》)、道方李荣在洛阳宫中就《老子化胡经》进行辩论,李荣败北。

9、唐玄宗730年,沙门道氤与道士尹崇对辩,并下旨将论议编入藏,题曰《开元佛道论衡》。崇福寺僧智升撰《开元释教录》20卷,记载佛教的盛况,并言佛藏以5048卷为定数。李邕撰并书《麓山寺碑》,立于湖南长沙岳麓寺。

10、唐德宗796年命韦渠牟、徐岱等与沙门鉴虚、覃延,道士郗维素、葛参成讨论三教,开始互有矛盾,分歧争论较为明显,最终“同归于善”。

11、唐武宗841年,命僧道议论,道士赐紫,沙门不得著。从结果看,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这次辩论是道方占上风。

12、唐武宗845年,道士赵归真、佛门高僧知玄大师,题目是“神仙可学不可学”。 道方获胜,知玄放还桑梓。史上有名的“会昌灭佛”事件开始。

13、元宪宗1255年,以李志常为首的全真道与以少林长老福裕为首的佛教在御前展开辩论,论题仍是《老子化胡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的真伪,道教败北,次年李志常辞世,将掌教位传于张志敬。

14、元宪宗1258年,参加辩论的高僧道众共有500余人,各出17人参加主辩。以张志敬为首的全真道一方,道败,道士樊士应等17人诣龙光寺削发为僧。

扩展资料:

佛道之争的特性:

1、道佛二教各有其特色与信众,对立结果往往意气用事,各成派系,排斥异己,或互相诋毁,如佛徒着笑道论,道流亦作笑佛论以敌之,各揭彼短,以扬己善,极尽对骂之能事。

2、然道佛二教经魏晋南北朝、隋、唐数代之发展而更深入民间,牢不可拔,影响后世学术思想甚巨。如新字体、词汇之广及学术领域,儒、释、道三教融合而产生宋代理学等,可谓思想文艺上之重大刺激。

佛道之争文献:

1、有关收录佛道论争之文献不少,较重要者有《夷夏论》、《三破论》、《显正论》、《十异九迷论》、《老子化胡经》、《混元圣纪》、道宣之《集古今佛道论衡》、法琳之破邪论、神清之北山录等。关于汉朝末年武装起义以后的道教。

2、它们要么所记日期不准确,要么根本不记日期,要么就根本抱有明显的偏见,象在释、道二教论战交锋时所写的小册子那样。除此之外,由于这些现存材料未经充分细心研究,所以不可能给这个时期的道教描绘出一幅准确的画面。



佛道大辩论1、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朝廷召集清通观道士姜斌与融觉寺僧人昙无最讨论佛道二教的先后。 姜斌引《老子开天经》言佛为老子侍者,而昙无最引《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等谓佛生于老子之前。据传昙无最驳倒了姜斌的论据,又证明《开天经》系伪造。 孝明帝怒姜斌以《老子开天经》之伪书来虚妄惑众,拟处以死刑,西域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苦谏乃止,改配徙马邑。 佛教胜 2、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文宣帝敕召沙门与道士对辩。据佛教典籍《集古今佛道论衡》记载,佛、道双方各有宗师十数人上殿辩论,道方以金陵道人陆修静为代表,佛方以上统法师为代表。 起初,陆修静的弟子祝诸作法,竟使僧人们的衣物或飞或转、在梁木上或横或竖,参辩的高僧们没学过方术无一能对。朝臣士子遂以为陆修静的弟子获胜,在场的道士也都欢呼雀跃,夸称“沙门现一,我当现二”。 后文宣帝命上统法师与陆修静比试,上统回话称:“方术小伎俗儒耻之,况出家人也?然天命令拒,岂得无言?可令最下坐僧对之”。即命在最末座的一位法名叫昙显的和尚出列比试。这位昙显现场喝得酩酊大醉,“昂兀而坐”。两名待者扶昙显上台,昙显笑称:“刚才我饮酒大醉,耳中听到:“佛门现一,道方当现二,此话当真?”道士说:“当真”。昙显即翘足而立,说:“我已现一,卿可现二。”把双足都翘起来自然无人能做到。 昙显又说:“刚才祝诸道长让衣物飞扬起来,现在让我再试试吧?”叫人再取来禅师的衣服,让道士们再次做法,这回任凭诸道士一齐奋发祝祷,但是衣服却一动不动。文宣帝命令把衣服拿上来,但是十几个人都拉不动。昙显又叫把衣服放在梁木上,又让道士们念咒,但仍无一应验。 当然,《集古今佛道论衡》所陈述过程的真实性是令人质疑的,但并不影响这场辩论的胜负。总之,道教辩败,敕道士削发为僧,齐境遂“国无两信”。 佛教胜 3、北周武帝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武帝集百官、道士、沙门、名儒2000余人,讨论释、老。皇帝御正殿,最后判定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 道教胜 4、北周武帝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十二月,再次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辩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居后。但由于名僧僧昄、僧猛、静蔼、道积等人奋起抗争,而未能实现。 单以佛道而论,道教胜 5、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五月,周武帝再次召集大臣、名僧、高道进行辩论,在会上佛、道两家斗争非常激烈。武帝未能即决,遂自天和至建德中七次(一说为八次)令争辩三教先后。最后竟因此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 佛道两败俱伤 6、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文帝于道坛见老子化胡像大生怪异,遂集沙门道士共议。参加的道教一方为张宾(擅长面相和星占之术,盛言杨坚有代谢之征,因而被隋文帝杨坚重用。曾主持制定开皇历),佛教一方为彦琮。 此次讨论具体情况史无记载,只说彦琮因此作有《辩教论》,以驳斥道教的“老子化胡说”。 胜负不明 7、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杨宏率道士、儒生入智藏寺与佛教展开论辩,双方主要论辩人物为沙门慧净和道士余永通。 余永通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诘问,慧答曰:“有物混成,为体一故混?为体异故混?若体一故混,正混之时,已自成一,则一非道生;若体异故混,未混之时,已自成二,则二非一起,先生道冠余列,请为稽疑?”据说余永通对此是无言以对。 佛教胜 李荣道号“任真子”,是道教重玄派代表人物。而慧立大师为大慈恩寺僧,曾与彦琮大师合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了玄奘西行取经事。 据佛教典籍《集古今佛道论衡》记述“荣亦杜口默然,于是赧然下座”,之后道士黄寿登场“竖老子名义”,会隐法师接招抗论,黄寿“亦被挫锐,流汗失图”。 佛教胜 9、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敕召沙门静泰(著有《众经目次》)、道方李荣在洛阳宫中就《老子化胡经》进行辩论,李荣再次败北,帝命其还梓州。 李荣曾在与佛教的论战中“屡遭劲敌,仍参胜席”,不料败于静泰,“由是失厝,令还梓州。形色摧恧,声誉顿折。道士之望,唯指于荣,既其对论失言,举宗落采”。 佛教胜 10、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玄宗召释、道二教论议,沙门道氤与道士尹崇对辩,并下旨将论议编入藏,题曰《开元佛道论衡》。 胜负不明 11、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四月庚辰,德宗诞日御麟德殿,命韦渠牟、徐岱等与沙门鉴虚、覃延、道士郗维素、葛参成讨论三教。 开始互有矛盾,分歧争论较为明显,但最终“同归于善”。 平手 12、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敕开讲《南华经》,设内斋,命僧道议论,道士赐紫,沙门不得著。 从结果看,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这次辩论是道方占上风。 道教胜 13、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道士赵归真请与佛门辩论,乃令僧道会麟德殿,令佛门高僧知玄大师与道门相敌,题目是“神仙可学不可学”。 武宗手付老子“理大国若烹小鲜”义,知玄却大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神仙之术乃山林匹夫之事,被武宗认为是“大忤旨”,命放还桑梓。而赵归真举罗浮山道士邓元起有长年之术,武宗遣中使迎之。 本次辩论道方获胜,也是史上有名的“会昌灭佛”事件的开始。 道教胜 14、元宪宗五年(公元1255年),蒙哥汗命阿里不哥在和林主持了一场宗教辩论会。 会上少林长老福裕为首的佛教联合伊斯兰教、基督教一起对道教进行了攻击,以李志常为首的全真道不敌。 之后道教被迫烧毁“伪经”经版,退还佛寺37处。次年,李志常辞世,将掌教位传于张志敬。 单以佛道而论,佛教胜 15、元宪宗八年(公元1258年),蒙哥汗再次命忽必烈认真地在开平府的大安阁举行一场规模空间的佛道大辩论。 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佛道大辩论。 佛教方面:以那摩国师为首,另有萨迦派教主八思巴、白教教主二世活佛噶玛拔稀、河西国师、外五路僧(畏兀儿僧)、大理国师、少林寺长老、五台山长老、圆福寺长老等300余人参加。道教方面:全真道精英尽出,掌门人张志敬真人、蛮子王先生、道录樊志应、通判魏志阳、讲师周志立等200余人参加辩论。忽必烈手下谋士姚枢、窦默、廉希宪、王盘等200余人被聘为裁判及公证人。 双方各有17人参加辩论。以张志敬为首的全真道一方,在激烈的争辩中,又败北在以那摩国师为首的佛教一方。结果道士樊士应等17人诣龙光寺削发为僧,并被勒令焚毁“伪经”45部,归还佛寺237所。同时,这也是历史上最后一场影响深远的佛道大辩论。 佛教胜 8、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诏僧道入合璧宫论议,道教宗师李荣做为正方立论“道生万物”。佛教大师慧立以“若使道是有知则惟生于善,何故亦生于恶……”云云辩驳

  • 1、唐朝佛道之争,武则天支持老子化胡。唐玄宗时期,罗公远战胜金刚三藏。道教赢。

  • 2、宋朝佛道之争、道士林灵素,神通战胜禅宗、佛教僧人。道教赢。

  • 3、元朝佛道之争,元朝偏袒佛教,导致道教辩论失败,道教输

  • 4、清朝佛道之争,道教拥护雍正,佛教拥护八王爷阿奇那,道教打退佛教僧人。道教赢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几次佛道大辩论~

历史上有过记载且影响较大的14次佛道大辩论。
1、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朝廷召集清通观道士姜斌与融觉寺僧人昙无最对论佛、道二教先后,道教辩败。
2、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文宣帝敕召沙门与道士对辩,道教辩败,敕道士削发为僧。
3、北周武帝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武帝集百官、道士、沙门、名儒2000余人,讨论释、老,御正殿,判定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
4、北周武帝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十二月,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辩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居后。
5、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帝于道坛见老子化胡像,大生怪异,集沙门道士共议,参加的道教一方为张宾,佛教一方为彦琮。
6、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杨宏率道士、儒生入智藏寺与佛教展开论辩,双方主要论辩人物为沙门慧净和道士余永通。
7、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诏僧道入合璧宫论议,道教宗师李荣做为正方立论“道生万物”。佛教大师慧立以“若使道是有知则惟生于善,何故亦生于恶??”云云辩驳。
8、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高宗敕召沙门静泰(著有《众经目次》)、道方李荣在洛阳宫中就《老子化胡经》进行辩论,李荣败北。
9、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玄宗召释、道二教论议,沙门道氤与道士尹崇对辩,并下旨将论议编入藏,题曰《开元佛道论衡》。
10、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四月庚辰,德宗诞日御麟德殿,命韦渠牟、徐岱等与沙门鉴虚、覃延、道士郗维素、葛参成讨论三教。
11、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敕开讲《南华经》,设内斋,命僧道议论,道士赐紫,沙门不得著。
12、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道士赵归真请与佛门辩论,乃令僧道会麟德殿,令佛门高僧知玄大师与道门相敌,题目是“神仙可学不可学”。
13、元宪宗五年(公元1255年),以李志常为首的全真道与以少林长老福裕为首的佛教在御前展开辩论,论题仍是《老子化胡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的真伪,道教败北。
14、元宪宗八年(公元1258年),发生了历史上空前的佛、道大辩论。参加辩论的高僧道众共有500余人,各出17加主辩,道教败北。

其他较小规模或究其性质尚不足为佛道大辩论的殿前辩论如下:
1、北周武帝自卫元嵩上书“省寺减僧”后组织的其他六次殿前辩论,主题为争辩三教先后;
2、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皇太子集宫臣及三教学士孔颖达、道士蔡晃、沙门慧净等于弘文殿论议。
3、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因祈雪。命慈恩寺沙门义褒、东明观道士张惠元等各二十七人入宫论议。
4、唐高宗组织的其他四、五次佛道小规模对辩。
5、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命沙门道士四百余人于大明宫谈论设斋。
6、唐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27年),文宗诞日,召秘书监白居易、安国寺沙门义林、上清宫道士杨弘元入麟德殿内道场谈论三教。
7、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帝诞日,召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沙门知玄同道士于麟德殿讲论三教。
8、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帝诞日,召京城僧道入麟德殿讲论。
9、唐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年),诞日仍名两街僧道入内殿讲论。
10、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诞日命僧録云辩与道士入内殿谈论。

公元574年,周武帝亲自召集沙门道士进行辩论,辩论十分激烈,智炫甚至当场顶撞周武帝。于是周武帝作出将佛、道一并禁毁的决定。周武帝为此多次召集百官、儒生、道士上殿,让三教充分发表意见。可是佛教徒却颇有些“只要主义真”的味道而频频进击,还用阿鼻地狱恐吓周武帝。周武帝索性答道:只要百姓得乐,我情愿去受那地狱诸般苫。话既已说到这一步,阂武帝的灭佛便不可避免了。他一下子毁掉了4万所以上的寺庙,让300万和尚还俗作平民。周齐境内的和尚们这才追悔莫及。这次事件该算是没有输赢吧,都是受害者.

唐中宗神龙元年( 705)下诏僧道集于内殿辩论《老子化胡经》真伪,定为伪经,敕令禁毁。

1255年,元宪宗蒙哥命福裕与当时全真教“掌教”李志常展开“御前辩论”,全真输理,蒙哥下令清查《道藏》伪经,后来,还把佛教排在全真之上。1256年,李志常被气死。

1258年,新继位的忽必烈下令举行第二次佛道“御前辩论”。全真教首席代表为张志敬,佛门仍为福裕,藏传佛教大师八思巴被命裁定是非。此次全真败得很惨,参加辩论的道士17人被迫削发为僧,全真《道藏》大皆被毁,200多处道观改为佛寺。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令佛道二家辩论,裁决权在皇帝手中,终判道家为输,以此为借口,下诏除(道德经)之外所有的道藏经文印板全部焚毁,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至元毁藏”事件。


#史亚姚# 中国佛教历史长还是道教历史长 -
(15948326228):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距今有1800年历史. 公元前六世纪,老子创立了道家学说;公元二世纪,张道陵奉老子为教祖创建了道教. 因此,论时间来说,反而是外来的佛教在中国历史更长一些.

#史亚姚# 三武灭佛指的是哪三次打击佛教的事件 -
(15948326228):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更是传播广泛,但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大规模的铲灭佛教的运动,最著名的是三武一宗灭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之灭佛、唐代武帝之...

#史亚姚# 中国历史上有过几次大统一局面?分别是那几次? -
(15948326228): 中国历史上就没有超过5次的大分裂-大一统的历史轨迹.在费正清的东亚研究中心,称中国的3次大一统为第一.二.三帝国.第一次是秦帝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的长期分裂.第二次是隋帝国,结束了中国自西晋短命王朝以来的长期分裂.第三次是元帝国,结束了中国自五代十国以来的长期分裂.要是实在要凑够5个,那么西汉.西晋.隋.唐.元勉强可以凑上.但是绝对不准确.有一点比较特殊.那就是西晋.这个王朝比较短命.而且在其后中国又陷入了空前的分裂之中.(同隋-唐)不同.所以在史学上,一般不将其列入中国的大一统时代之内.

#史亚姚# 中国有几大佛教呢? -
(15948326228): 中国只有一大佛教,全世界的佛教就是一个,本师是释迦摩尼佛,没有两个的.佛教中有分门派,是因为修行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形成了不同的门派,比如禅宗、净土宗;传承方面有汉传、藏传、南传等.

#史亚姚#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 - 上学吧找答案
(15948326228): 周朝还有一些封国国王内出现禅让,这就好多了 尧舜禹 汉献帝和曹丕 曹奂和司马炎 北周静帝和隋文帝杨坚 后周恭帝和宋太祖赵匡胤 这几个比较出名

#史亚姚# 昆曲的文化内涵 -
(15948326228):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中国昆曲当选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