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睹两丈多高的水墙。是比喻句( )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采用了什么修...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睹两丈多高的水墙。是比喻句,这道题是对的。这句话属于比喻中的暗喻。“暗喻”是一种隐晦的比喻。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在这句话中,本体为白浪,喻体是水墙。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如: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出自袁鹰《十月长安街》) 这里的本体是长安街,喻词是成了,喻体是大海。

扩展资料:

比喻的其他形式

1、明喻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 

例子: 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朱自清《荷塘月色》) 

2、隐喻(又称暗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 母亲啊!你 (本体)是 荷叶(喻体), 我(本体) 是 红莲(喻体)。(冰心《荷叶母亲》) 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本体)成了喧腾的大海(喻体)。(袁鹰《十月长安街》 

3、借喻 

应当注意不要与现在所说的隐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例子: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喻体)。(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4、回喻 

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例: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比喻



是比喻,选(对)
这是暗喻!暗喻是以“是、变成、成为”等作喻词的,与含有“是、变成、成为”的句子容易混淆。这时,我们可以采用换喻词的方法加以区别。句意变化了,就不是比喻句。如:“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生活是一首诗,有抑扬顿挫,也有平平仄仄;生活是一首歌,有低沉忧伤,也有激昂欢乐。”我们把“是”换成“像”,变成“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也笑;生活像一首诗,有抑扬顿挫,也有平平仄仄;生活像一首歌,有低沉忧伤,也有激昂欢乐。”句意没变,就是比喻句。又如“他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换成“他像救死扶伤的医生。”句意改变了,所以就不是比喻句。

x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

这里把翻滚的白浪比作水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钱塘江大潮汹涌壮观的景象。
出自《观潮》。
原文节选: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扩展资料
《观潮》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浪比喻为水墙。
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十二种。



扩展资料:
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 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常涛真# 下列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说明理由?1、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2、浪下列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说明理由?1、再... - 作业帮
(19326281304):[答案] 1.夸张 (两丈多高的水墙) 2.比喻(如同,好像)

#常涛真#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并进,浩... - 作业帮
(19326281304):[答案] B 视觉和听觉 CD 白线 水墙 白色战马 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并进

#常涛真#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是不是比喻句啊?理由? - 作业帮
(19326281304):[答案] 不是的 比喻是把一个东西用另一个不同的东西来说的 浪花本来就是水 所以不是

#常涛真#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 - 作业帮
(19326281304):[答案] 1.形状 声音 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2.① 3.比喻、夸张 使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在我们眼前

#常涛真# 你能体会在进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句话好在哪里吗? - 作业帮
(19326281304):[答案] 把浪潮写的更具体

#常涛真# 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明理由?1、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2、浪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明理由?1、再... - 作业帮
(19326281304):[答案] 夸张,比喻,拟人 白浪成墙(比喻)和浪潮声如山崩地裂都是夸张.大地颤动则是拟人.

#常涛真#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 -
(19326281304): B视觉和听觉CD白线 水墙 白色战马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并进

#常涛真# 观潮课文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 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 - 作业帮
(19326281304):[答案] 两万多高,千万匹,用词很形象,很有画面感,又有些夸张能很好的体现出海浪汹涌的程度,加深印象

#常涛真#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这句话写的形象具体.我还能找到几个这样的句子. - 作业帮
(19326281304):[答案]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

#常涛真# 小学四年级第一课 - 作业帮
(19326281304):[答案]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 第一课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