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朗读走向美读——《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8
       

【我解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所选课文,以写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岳阳楼记》即是其中的一篇,而且是千古传颂的名篇。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贬邓州时受亦被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嘱托而写。当时滕子京被贬洛阳后,经过一年的时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并扩建了岳阳楼,刻了历代名人诗赋于其上后犹觉不足,以为“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成绩者部位就,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为著”。于是请名家作《洞庭晚秋图》,连同亲拟《求记书》一并寄给范仲淹。

范仲淹既非岳阳人,又不在岳阳做官,可能根本就没去过岳阳;再者,岳阳楼的大观,前人多有记述。况且滕子京的《求记书》中提到“分命僚属,于韩、柳、刘、白、二张、二杜逮诸大人集中,摘其登临寄咏,或古或律,歌诗并赋七十八首,暨本朝大笔如太师吕公、侍中丁公、尚书夏公之众作,榜于梁栋间。”范仲淹仅凭一幅图画怎么才能独辟蹊径写出一篇不落窠臼的文字呢?

范仲淹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方法巧妙地避开了岳阳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并且浩瀚无际、风光万千的洞庭湖胜景也只用寥寥几句话就一笔带过去,而且还用了一个“前人之述备矣”的句子就此打住。之后,由“然则……得无异乎?”一句洞开一面,另辟蹊径,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感情之“异”,而这个“异”又为衬托第五段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异于上述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异”。通过对比,一个千古不朽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自然而然地镌刻于天地之间了。

《岳阳楼记》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语言骈散结合,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多四言对偶句,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文字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

《课标》建议:“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还建议:“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教参》也建议:“要以诵读、感悟为主,以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本文精髓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语言为核心。”“指导学生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想结合的写法,体会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诵或背诵。教师对学生的误读或语气的轻重缓急给予必要的指导。”

《岳阳楼记》虽是文言文,但教学时若仅仅在“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上下功夫,那么一篇美文则会沦落成学习古汉语的语言材料,体现不出其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历久不衰的经典的意义。文字所体现的作者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和古典人文教育的意义,也难以实现。更难以帮助学生找到文言文阅读的津梁,难以领略我们民族语言的博大,更难以丰富学生们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言文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方式,而朗读背诵始终是重点,一方面大量优秀的词句确实需要学生牢记,以增加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反复诵读,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蕴和丰富的情味。依据《课标》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把朗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以读为经,以悟为纬。第一课时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文段,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积累词语。第二课时反复朗读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同时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

【 创意设计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词语,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读出情感,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语言文字之美。领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品味本文对仗工整、音律和谐的语言。

2.在诵读中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体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想象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陶渊明不满现实社会的污浊黑暗,遂虚构了一个与之相对立的世外桃源,于是《桃花源记》传世;魏学洢因欣赏赞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遂有《核舟记》留世;柳宗元因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寄情山水,而有《小石潭记》流芳后世;范仲淹既没见过岳阳楼,更没登临过岳阳楼,怎么会写出《岳阳楼记》?又是想表达什么感情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从上中学以来所学过的各种“记”的文章导入,让学生明白“记”作为一种文体,既可以记事、记物,写景、记人,也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范仲淹是怎样一个人,你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

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投影展示: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对作家生平的介绍,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识美文,大致了解文章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读得流畅。

请五名学生分段依次朗读,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2.  教师强调重点字音。

投影展示:

谪(zhé)  属(同“嘱”zhǔ)    淫(yín)  霏(fēi)

樯(qiáng) 楫(jí) 冥(míng) 谗(chán)  偕(xié) 

3.播放鲍国安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朗读过程中的语速、语气和情感等。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教师指导: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节奏,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尽量读出情感。

投影提示:

1段以叙述为主,应读得舒缓、平和、庄重。

2段写洞庭湖的文字,应读得开朗雄浑。

3段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要语调低沉,速度缓慢,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读出压抑感。

4段色彩明丽,生机盎然,诵读时语调轻快,停顿稍短,应读出欢乐和畅,挥洒自如的情味。

5段则应读出慷慨悲凉、一往情深的意味,要把理性思考的韵味读出来。                                                                                         

5.读懂文句。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小组合作,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要求学生注意。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参照课下注释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意识。《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6.积累词语。

让学生划出文中的四字美词,齐声朗读,积累词语。

    7.概括文意。

全班分成男生女生两大组,一组朗读其中一段,另一组概括这一段文意,两组轮流进行。

(设计意图:依据《课标》要求,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及概况能力。)

8.齐读课文。

初步声情并茂地朗读,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9.思考:

(1)、范仲淹写作本文的缘由是什么?他和好友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如何?

(2)、文章第三、四段写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3)、本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三、布置作业

1.把文中的四字美词抄写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尽量背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营造气氛

二、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根据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以学定教。

三、美品,美读,把握作者感情

1.美文,读起来有音韵之美;品起来,有图画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本文的第三、四段,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呢?你能体会出美在何处吗? 

根据学生回答明确:

四段写迁客骚人登临岳阳楼的览物之情。第三段写因天气恶劣引起迁客骚人“悲”情,抒发了悲凉气氛中悲凉的感受;第四段写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生出的“喜”情,抒发了“此乐何极”的感慨。

这两段有多处美点:

美在结构相同,都是先描写景、再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

美在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多用四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气势;

美在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形象生动的效果;

美在抓住特点写景,用词准确:如,用“霏霏”写雨的繁密,用 “怒号”写阴冷之风的呼啸之声、猛烈之势,写日星用“隐”,写山岳用“潜”;

美在动静结合,“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是动;“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是静;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美在用声音渲染气氛,如“虎啸猿啼”陡增凄凉之感,“渔歌互答”亮出愉悦之情。

美在人的活动与景物特点和谐交融:阴雨连绵,湖面模糊一片,只有细雨低泣,冷风长吟,此时商旅不行;晴明之际,月朗星稀,渔夫对歌,乐此不疲;只有景或只有人的活动,都显单调,惟有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和谐统一,耐人寻味。

(设计意图:依据《课表》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

、第三段写景句男生读,抒情句女生读;

、第四段写景句女生读,抒情句男生读。

    (第三段背景音乐《广陵散》,第四段背景音乐《渔歌唱晚》)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想象的翅膀,在《广陵散》的悲壮基调中想象第三段文字所构成的画面,感受文字所渲染的沉郁凝重的气氛,在《渔舟唱晚》流畅优美的旋律中想象第四段文字的画面,感受文字所营造的明朗欢快自得的气氛。)

3.联系上下文思考,如果把三、四两段中的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 ,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4.本文题目为《岳阳楼记》,有哪些文字是直接写岳阳楼附近的景呢?

  学生讨论,明确: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如果把“衔”和“吞”换成“连”和“接”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和“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写景的句子,要读出磅礴的气势,重读“衔”和“吞”。)

6.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哪些诗句可以和这句相媲美?

(学生读课下搜集的诗句)

7.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知道,很多迁客骚人描写过岳阳楼和洞庭湖,并且滕子京的《求记书》也写到了洞庭湖,范仲淹用一句“前人之述备矣”带过。而把这些迁客骚人的感情概括为两种“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那么,有没有一种人的心情能够不因天气或景物的变化而或喜或悲呢?他们的悲喜之情跟什么有关系?

明确:古仁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古仁人什么时候才乐呢?

明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结合材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投影展示:

宋代范公偁《过庭录》中关于《岳阳楼记》写作背景之说:“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五、齐读、美读,读出感情

    在《赤壁怀古》的音乐声中齐读课文,想象着登临在岳阳楼上,眼望着浩浩汤汤的洞庭湖,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一起来表达伟大的文学家范仲淹的心声!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

~


#仲红饲# 黄鹤楼 古文教案
(18345579598): [教学步骤]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

#仲红饲# 兰亭集序的教案 -
(18345579598):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次”、“修”、“与”、“因” 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二: 教学...

#仲红饲# 小学四年级国学诵读教案? -
(18345579598): 设计理念:将厚重的中华文化浓入儿童的阅读理解过程之中,给儿童以浸润,给儿童以重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会认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3、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学生对汉...

#仲红饲# 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8345579598):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环节,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

#仲红饲# 登岳阳楼与菩萨蛮的教案就是高中语文选修里的登岳阳楼和韦庄的菩萨蛮··各需要时长20分钟左右的教案··尽量精炼一些···· - 作业帮
(18345579598):[答案] 课题 《登岳阳楼》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诗歌的语言,欣赏诗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抒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背诵并能默写诗歌.了解诗人诗歌关注现实、关注民间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赏析...

#仲红饲# 岳阳楼记课文分析 -
(18345579598): 《岳阳楼记》景物描写的特点 1.字数不多,境界宏阔.文章2、3、4自然段集中写景,仅162个字,却描绘了三幅景象:一是写了洞庭湖雄伟壮阔的形势;二是写了霪雨霏霏、凄凉阴森的秋景;三是写了风光明媚、恬静愉快的春景.有总有分,...

#仲红饲# 如何落实初中文言文背诵目标 -
(18345579598): 背诵是文言文阅读水平提高离不开的积累方式,教学中应不打折扣地落实这一目标.我用引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技能习惯的做法,促进学生落实背诵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引发兴趣,约定完成单篇背诵任务时间 为什么要学文言文.文言...

#仲红饲# 如何使语文课不再一片死寂?
(18345579598): 使语文课不再一片死寂如下: 1、音乐带:有关诗词曲的介绍都可以采用此法,如讲到《诗经.蓼莪》可用魏子云《诗经吟诵与解说》的cd音乐带,让学生能欣赏古诗的音韵之美.诗词曲部分可由《唐诗朗诵》、《唐诗天籁》、《中国诗词曲文》来教学.现化诗可由《雅歌清韵》来教学.教师若无法以美读教唱,则可借由市面上的音乐带来引导学生吟唱,让学生去体会诗人诗作的字句美、节奏美. 2、电脑:可以在讲授某课之前,请学生上网查寻有关作者的著作及生平,并上台报告.

#仲红饲# 阅读某位老师的《沁园春·雪》教学设计,按要求答题.【教学目标】通过...
(18345579598):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敢读” 首先,教师与学生应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群英会”.教师应把机会让给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通过朗读来尽情地诉说自己的心声,表达内心的情怀.教师要在课堂上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