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不承认新朝,把新朝加到西汉里? 为什么历史上不承认“新朝”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5
新朝不被承认有三个原因,第一是新朝寿命太短,后继无人,第二是新朝来源于王莽篡权,史观不容这样的事情载入史册,第三是王莽执政能力令人失望,像隋文帝杨坚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篡位者,但他们有治国之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
新朝是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后所建立的王朝,公元八年,王莽废掉西汉最后一位皇帝,然后改国号为新朝,但是王莽执政期间,为了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大肆实行改革措施,最终因朝令繁琐而失败,同时加速新朝的灭亡。

一般来说,心肠和西汉不是连在一起,而是和东汉连在一起,因为王莽篡汉直接导致或后果并不是西汉灭亡,而是东汉崛起。因为两汉之间的缎带也比较短,首先第一个新潮,她的年龄太实在太短了,如果单独把它作为中间一个转站的屎的话,会很麻烦的,而且也没什么好好讲的。所以一般来说,新潮并不是作为西汉末年,而是作为东汉初年。

对,新朝是王莽篡权建立的朝代,历史上不认可,还属于西汉

是的,毕竟新朝实行的政策太超前了,还有王莽最后也战死了,新朝享国15余年,随后刘秀像开挂一样,在汉朝灭亡十几年后重新建立汉朝,并且中兴汉朝,而新朝处在两汉之间,当然被历史学家忽略了,教科书上提都没提一下新朝。

这是西汉的王莽篡汉,后来被汉光武帝刘秀打败,建立东汉。也有人说王莽是穿越者,因为他的很多思想上现代才有的:1重视科学创造,2废除奴隶制.3土地改革4国家统一铸造货币5贷款制度

历史上不承认新朝、武周,把新朝归汉朝,武周归唐朝~

还是不一样的。
武周更类似高后时代,列入唐朝,其实问题不大。
但新政权,虽不承认,但如果硬说是汉朝的一部分,非常不妥。或者,还是说“伪新”政权,显得更妥帖些。

王莽之被歪曲和否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成者王,败者寇”传统定论影响。王莽建立的新朝只存在了14年,比秦朝只少了一年,就被汉室子孙刘秀等推翻了。所以他注定要被打入另册。历代官史干脆就不承认新朝是一个朝代。如果新朝成功的维持上百年,我看史官们就不会这么诋毁王莽了。就该歌功颂德,对王莽神话连篇了。王莽就不是篡位,而是“天降大任于斯人”,是“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了。想想看,当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不是篡位吗?朱元章一个叫化子,刘邦一个小乡镇官,起兵造反,推翻“真命天子”的统治,不是犯上吗?不是逆贼吗?不算!因为他们成功了。成功者一切都是正确的,凡是他们的对立面则是贼寇。这就是历史。王莽之冤,根子就在这里。记得白居易有诗曰: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历史.王莽(有价值的文章)
有一天,我偶然间和一位朋友谈起了历史,他提到了王莽,说王莽是一个千古罪人。我没有言语,但在心里却有一丝不安与无奈。究竟该怎样去面对王莽和他所建的新朝呢?我不是历史学者,不敢冒然去加以评说。可我认为:从班固直到今天的历史学家对王莽及他所建立的新朝的评说,也未必是公正的。
当然,历史不可被否认,王莽谋过权,篡过位,为当上皇帝也杀了不少人。但就因为他谋权篡位就用神圣的历史评说权而贯以千古罪人的骂名吗?那么,杨坚不也篡过位吗?还有赵匡胤、李渊......历来的改朝换代从某种逻辑来说也是谋权篡位。为什么不把这些人统统加以罪名呢?
古代的史学家以正统观去评价历史。刘汉、李唐、赵宋、朱明成为自然而然之正统。如有外姓染指那他便是大逆不道之徒。所以,他们对王莽痛而击之,不但称它为奸臣贼子,更有甚者,不承认王莽所建的历时十五年的新朝。
今天的历史学家为什么不能为王莽平反?也许是因为王莽距我们已经太久远了被人们淡忘;也许史学家还抱着正统观不放;再不就是王莽改制的失败。
2、无论史书上怎样称呼王莽,也不管那些史书的作者怎样评说他。我们就只看这些史事,王莽其实并不坏!
他出生寒门,生活简朴。后因姑妈成为元帝皇后而被封为新都侯,进入上流社会,他仍然保持着简朴的作风。吃饭、穿衣从不奢侈。后来当了皇帝也是如此。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王莽可以说是最为简朴的皇帝了。也许有人会说他是以此来笼络人心的,但就凭这种笼络手段足以说明他的高明。身着布衣口食粗饭,这些小事情在他看来远比下几十道罪己诏的效果要好得多。
他知道,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就是帝王的精神所在。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一个家奴,他让儿子自杀谢罪;后一个儿子王宇犯了法,他让司法部门审议,司法部门的判决是罚银一千两。他下诏再议。司法部门的几个首脑揣摩着皇帝心理议了几天才判为充军三年。当把判决书送到王莽哪里时,他竟会在判决书上写了三个他极不愿意写的字“斩,立决”。他哥哥的儿子王光指使人刺杀大臣,被他得知就指责嫂子教子不严。嫂子和王光后来都自杀了。
他威严地坐在朝堂上,而心里的精神重荷却能把他压在万人之下。为了这个国家或是为了他的权力,他杀了一大批人包括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子。他是太残酷了,可是就在他执政的十五年期间曾大赦天下八次之多。
汉孝平帝元始二年,天下大旱,蝗虫成灾,人民大批流亡。王莽上书汉平帝愿捐款百万赈灾,还献田三十顷,修建大量房屋安置流民。
对于王莽,我们不敢称有雄才大略,可是我们也不应给把他看作不学无术的小人。
他不是读书人,也不曾留下一篇可以传世的文章。也许他根本不知道书的作用。只是凭着他对这个社会的洞察力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着筑舍万区,制度甚盛,立《乐经》;益博士员,经各五名。征天下 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皆诣公车。”(摘自《资治通鉴》)
从这段不足百字的史料中我们是否可以看出王莽对待文化的态度呢?在谋取政权、巩固政权的过程中,他杀了不少人包括大司马董贤在内。但他却留下了大司徒孔光。孔光是当时的一代大儒,他也反对王莽,可王莽却没有斩杀他,反而对他更加尊敬。加封孔光的女婿为侍中,奉车都尉。
秦始皇焚书坑儒,乾隆皇帝大搞文字狱是政治事业的需要。王莽对待文化名人的这种态度也同样是政治事业的需要。我想,历史和后人会对这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出一个公正的评判。
王莽执政时,国家土地进一步扩大。他第一次把南海中的黄支国(海南岛)并入中国的版图。汉孝平帝四年,他派中郎将平宪出使西域羌族,使羌地也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他并不好战,在取得以上两个地方的过程中从未动用一兵一卒。他的战略只在一片微微的波动中就悄悄地完成了。

3、新朝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不幸的一个王朝。从它诞生到灭亡,危机连绵不断,先是政治危机,接着是经济危机,然后是军事危机。王莽就是在这重重的危机中经营着这个千疮百孔的大帝国。他渴望社会稳定、发展。渴望他治下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从而他作出一个惊人的举措------改制。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出现了豪强地主。大批的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王莽站在这块土地上审视着所发生的一切。面对这个紊乱的社会,他没有退缩而是艰难地思索着。他最敬佩的是周公,最崇尚的是周礼。他最先考虑的是周朝的体制。于是,他想用周朝古老的血液去救治这个庞大而微弱的朝代。
他施行王田制去阻止土地兼并。用奴婢私属制去解放奴婢。为了扶助经济,他开设了“国家银行”。这一切做完了,他本以为新朝可以强盛,可以把皇位传至子孙万代。但,就是这个改制却断送了这个本不牢固的朝代。
王田制把豪强地主惹恼了,他们抛弃了王莽。王田制也没有使农民得到任何好处,饥寒交迫下他们只有揭竿为旗、斩木为兵走上造反的路子。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为什么会引起又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他在思索,历史也在思索.......
起义军攻进长安城,他被斩杀分为五大块,人们争食其肉。一个朝代结束了。
农民起义冲击了豪强地主阶级。土地兼并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同时解放了奴婢。阶级矛盾有所缓和。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使中国又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
4、
历史的运作需要推动力。这个力不外乎两种:革命和改革。无论那一种,也无论成败,站在第一线的人总是有一定理想和魄力的。当然,我不敢,也不应该都称他们为伟人。
改革其实也是一种革命,它也要人付出代价。商鞅被车裂了,王安石被罢官了,谭嗣同被砍头了,而王莽付出的代价却更加沉重。他把他的新朝、他的性命、他的名誉全部陪葬了他的改制。
今天,我们不提倡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可是人们还是自觉不自觉抱着“成则英雄败则寇”的观念不放。对王莽的评说不就是这样的吗?
我们叹息着历史,注视着历史,同时也在创造着历史......
儒学的失败——王莽成败之我见




作者:胡鸿





自从有了《汉书·王莽传》甚至更早,人们心中就已经给王莽下定了评语:沽名钓誉、大奸似忠、外示恭俭、内怀贪毒、觊觎皇位、窃权篡国,一个虚伪歹毒的野心家、阴谋家。白居易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正代表了这种观点。
鲁迅先生曾表达过一个观点——一个朝代越短,史书上它往往越黑暗。因为它还来不及为自己写历史,只能等到下一王朝——往往是它的敌人(如秦与汉)——来为其修史,“黑暗”自是难免。因此,对于《汉书·王莽传》——这篇推翻王莽而建立的东汉朝的著作,尤其不能尽信。王莽之成败,由当时社会状况和客观规律决定是无疑的,但他个人的思想性格,也是绝对不可忽略的因素。一个人的性格又决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后天由其独特的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造就的。据《汉书·王莽传》等史料对其生平的记载(价值无涉,只看事件),笔者有理由相信:王莽是一个极端虔诚甚至于顽固的儒教(谶纬横行的西汉儒学,称教似也合适)信徒,他的成败,是他所信仰的儒学思想体系不能单独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充分体现。
王莽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降生于西汉最煊赫的家族——王氏家族。他的姑母已被立为皇后,伯父王凤权倾朝野。河平二年莽的五位叔伯同日封侯。但这对王莽并没有什么好处。莽父兄早逝,未及封侯,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众人皆贵,莽独无爵。可以想像他在这样一个家庭度过了怎样的童年。也许一次次的教训让他懂得了何谓尊卑,让他学会谦卑循礼,也让他知道了位居人下的感受,这一点也许可以解释他善于笼络人心的原因 。因为他没有任何引以骄奢的资本,他只能学会生活俭朴,勤奋好学。他曾跟从陈参学习《礼经》。儒家的孝悌恭谦礼让仁爱非常适合他在家族中的地位;且西汉儒学得到空前的推崇,鸿儒学者受到社会的充分尊重,甚至会被王侯征召为官,学问上的造诣也许可以与叔伯兄弟的高官显爵建立一丝平衡,使莽在家族中保持一个有尊严的地位。这两点也许是王莽勤身博学而闻名远近的内在原因。总之,入仕前的环境和经历,已使儒家的价值体系、伦理道德以及行为准则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其终身不渝的信仰。
儒家是要积极入仕的,是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一切力量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同时,儒家又是及力宣扬恭谦礼让的,或者说是压制内心欲望的表达的。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在王莽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从而形成了他看似虚伪实则虔诚的独特性格。正是这一独特的性格决定了是王莽而不是张三代汉称帝,也决定了称帝之后他会采取一系列火上浇油的政策来自取灭亡。
经过几百年的独尊儒术,儒家的道德伦理已成为全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王莽的种种行为由于符合这一标准,而赢得崇高的声望——在世周公。民心所向成为他登上皇位的重要条件。
王莽尽心侍奉病重的王凤,“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汉书·王莽传》,下同),使凤深为感动,“凤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为黄门郎,迁射声校尉”王莽由此开始平步青云。这件事同时体现了儒家的孝道和积极入仕的思想,完全出其本心,没有任何虚伪卑劣之处。
大多数时候,积极入仕与仁爱谦让是相互促进的,但冲突之时亦不鲜见。这时,前者会在莽的思想中占据主流,为此他不惜牺牲很多。比如他会打击政敌,(大多罪状属实,如淳于长贪赃枉法,外戚丁氏、傅氏恃权欺压百姓),甚至不惜杀死自己的儿子,以扫清实现政治理想的障碍。
王莽不断将自己的封赏用来救济贫民,笼络士人“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区,”,他几乎给了全国上下各阶层实惠。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莽可称为“中国的僭主”。他称帝前的所作所为,无论动机如何,客观效果是谁都不能抹煞的。在西汉末年的一片黑暗中,朝廷中居然出了一位“在世周公”,挣扎于水火之中的苍生百姓安能不寄希望于他?王莽代汉而立,是民心所向,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样只是通过一场宫廷政变篡权。事实上,王莽哪点比不上哀帝、平帝,除了他不姓刘?
值得注意的是,王莽既是众望所归,为何称帝才十几年便会“人心思汉”,烽烟四起呢?这只能是由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造成的。而这一系列措施,又无不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集中反映。
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恢复上古大同之世。信徒王莽既掌权,便不遗余力、不惜代价地为之奋斗,由此出台了一系列看似可笑的政策法令: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实行“井田圣制”,理由只是“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掀起疯狂的改名运动,官名郡名改得不亦乐乎,只是为了“如典诰之文”;四改币制,原因十分荒唐,(如废刀钱而以大小钱并行的 原因是“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结果却非常严重,“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更有甚者,为凑齐“四海”,设西海郡,硬是制造了“一千万数”的罪犯迁往那里。倒行逆施只能导致民怨沸腾,群起反抗。
西汉经学极重谶纬,相信天人合一,王莽深信不移,也深受其害。他给一批工于钻营的小人封王封侯,只因他们能捧出一个金匮或口称梦见一口井等等;不论贤愚,大封先圣王之后。他的政策本就很不高明,在用这样一批人去贯彻执行,后果可想而知。
儒家极言“华夷之辨”,“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百王不易这道也。汉氏诸侯或称王,至于四夷亦如之,违于古典,缪于一统。”王莽据此令“四夷僭号称王者皆更为侯”又“更名匈奴单于曰‘降奴服于’”。内部已是千疮百孔,又在边疆挑起争端。由是内外交困,加速灭亡。
王莽的一系列改革犹如为一个垂危的病人用上一记错药,顷刻间新病旧病一起发作,西汉积聚下来的危机也让王莽当了替罪羊。短命的“新”朝顷刻土崩瓦解。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更始军攻入长安,大火烧进了宫中,这时莽绀袀服,带玺韨,持虞帝匕首。天文郎桉栻于前,日时加某,莽旋席随斗柄而坐,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其中毒之深,可见一斑。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将儒家理论充分运用于政治的儒生,其失败实际反映了儒学独立作为统治思想的苍白无力。实际王莽始终是一个悲剧,他以儒修身,百般节制言行思想,深受其累;以此齐家,而弑伯杀子;以此治国平天下,只能让国累而天下反。王莽为儒学是否足以治理国家的论争画上了一个彻底的句号。东汉经学不在强调经世致用,而转向训诂考释,魏晋更以清谈相尚,不知是否与此有点关系?
—————————————————————
参考书目:《后汉书·王莽传》,中华书局。
《宏基初奠 秦汉改革及其因果成败》甘黎明、刘新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王冠的角逐 中外历史上著名的政变纪实》张秀极 张惠诚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中国历代权奸》羊春秋主编,章继光等编著,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年。
《王莽评传——复古改革家》周桂钿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康纯灵# 汉高祖建立的都城是哪里
(15538901564): 汉朝都城在长安、洛阳、许昌,汉朝都城位于现在的西北地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后世史学家不承认新朝和玄汉合法性,所以一般将其合并到汉...

#康纯灵# 为什么新朝不算中国的朝代 -
(15538901564): 新朝的创立者思想太超前了!

#康纯灵# 历史上很短的王朝除了秦隋以外还有哪两个,为何没有记载? -
(15538901564): 这两个王朝就是武则天的武周和王莽的新朝. 因为武周延续年代太短,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而是把武则天在位的时期视为和唐朝是同一个. 王莽的新朝.这个新朝就是夹在西汉和东汉之间,西汉的灭亡就是王莽篡汉,后来被绿林军推翻,这个新朝仅延续了15年,跟武则天的武周一样,也是很短命的王朝.因为王莽夺得的天下就是西汉的,疆域都没有什么变化,所以他的新朝也被列为中华十一个正统王朝之一,这比武则天的武周还要正统,但是史书却很少记载.新朝覆灭之后东汉建立,它也是东西汉之间的分水岭.但由于王莽的思想过于超前,改革的步伐迈得太大,新朝仅仅存在了15年就被推翻了,也许就是因为存在时间太短造成很少人知晓的原因.

#康纯灵# 王莽的"新"到底算不算一个独立的朝代?
(15538901564): “新朝”被推翻之后,还是汉朝当政,“武周”被推翻之后,依旧又回到了唐朝,可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朝换代,只能算是使汉朝和唐朝的统治中断,这样的政权自然不能以“朝代”这个概念来看待,也不能以一个“朝代”的身份载入史册.

#康纯灵# 汉朝一共多少年 -
(15538901564): 公元前202年 —公元9年,公元25年—公元 220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

#康纯灵# 西汉是新朝的前身吗? -
(15538901564): 是啊,新朝是王莽创建的,王莽就是篡了西汉,然后才有的东汉.

#康纯灵# 东汉第一个皇帝为什么要把汉朝划分东汉和西汉,是因为他也想做开国皇帝才这样做的? -
(15538901564): 好吧,让砖家来告诉你吧.历史上,人们不仅说西汉、东汉,也有西周,东周;西晋,东晋;北宋,南宋,更有什么后汉,后金等等,之所以会在朝代前标注,是史家为了便于区分.像西东(周,汉,晋)之类,是一个政权遭到毁灭性打击之后,同姓氏的宗族中兴、复国(迁都,割据),得以延续宗庙,根据政权更迭后所在地,或说是国都所在地的不同,史家便给这两个政权区分开来.至于什么,后金,后汉等,是后来的政权,因为和先前的重名了,所以加个后字,还有北魏,南唐等,都是差不多道理,这些政权也是重名,根据地域划分.

#康纯灵# 历史中的新汉是什么时候 -
(15538901564): 历史上并没有“新汉”这个说法,你这个应该是指王莽的复新朝或者刘制秀建立的东汉. 新朝: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2113出现的朝代,为西汉外戚王莽所建立.5261 东汉:东汉(公元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为区别于4102西汉之前汉,故又称后汉. (以上新朝与东1653汉的解释来自百度百科)

#康纯灵# >为什么没有历史学家,原意给王莽的新朝写一本史书?既然没有历史书,是不是这个朝代很多事件, - 作业帮
(15538901564):[答案] 因为中国历代的修史惯例都是后一个朝代给前一个朝代修史,而王莽的新朝又是被刘秀推翻,重新恢复汉朝统治.王莽建立的新朝是处在西汉和东汉两个朝代的中间.两汉都是刘姓同宗同脉皇帝,当时的国号都一样,都是汉.既然西汉和东汉都是汉朝,...

#康纯灵# 介于两汉之间的是什么朝代? -
(15538901564): 新莽朝 公元(8-23)年,历史上划分东汉、西汉的标志之一.王莽立国号为新. 完全是古人对王莽的偏见,要是说因为篡位不承认那就可笑了.曹魏,司马晋也是篡位建朝,史书也是承认的. 尽信书则无书 史书许多事实并没有真实的反映出来 王莽,建立了国号,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统治,在我认为,按照严谨的治学态度,不应该不与承认.这也属于一种王朝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