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而”的用法 对了加分 文言文的问题 好的加分!!!!!!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5-31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you

首先,你要知道而是个连词。当它形容两个动作的先后就表示承接。当它写一个动作的状态就表示修饰。当它连接两个意思相反的短句就是表示转折。如果它作为一个助词,意思就是“的”或者无意。基本上就这些,还有的表示并列的无规律可寻,要看语感。

1~
(一) 顺接 :它所连接的前后部分彼此相融。
1· 并列 在语义上是并列的, 有“ 而且 并且 又 和” 的意思,有时不必翻译。
例如 察言而观色 (论语 颜渊) 表 而且 的意思
任重而道远 (论语 泰伯) 表 并且 的意思
黑质而白章 不必翻译
2. 承接 连接的前后在语义上是承接的, 时间上的前后 有 “就 然后 再 便 ”的意思。
例 入竟而问禁 ,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 就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然后
余姑剪灭于此 而朝 再
若网在纲, 有条而不紊 不译
3 因果
例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4 条件
5 状语和中心语之间 (本人不才 上课走神 。。笔记没记下来)
(二)逆接
1 转折
例 人不知而不愠 却
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 但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 ,恭而安 不译
2, 主语和谓语之间
“而”连接不相协调的主语和谓语,表示反常或出乎意料 有 ‘反倒 竟然 却 ’的意思。
例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却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反倒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竟然
朋而不心,面朋也。 友而不心,面友也。 却 或 不译

哎呀呀 累死我了, 好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__^*) 嘻嘻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959977.html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尔"在古文中的用法~

1.第二人称代词,你。尔等
2.指示代词,这,那
3.近,
4.放在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莞尔”
5.语气词,通“耳”,相当于“而已”,
6.语气词,表肯定

1、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2、“而”是承接连词,无实在意义,“潭西南而望”译为“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


#穆雄是# 文言文中关于"而"的用法与意思?(详细)
(18516686979): 而:1名词,颊毛,胡须.2代词,通“尔”,你,你的.3动词,通“如”,好像4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修饰、假设和因果.5助词,表感叹语气.6词缀,在时间词后面.(手打

#穆雄是# 而 ,在文言文里面的用法用意是什么? -
(18516686979):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穆雄是# “而”字在古文中的用法 -
(18516686979): 1.表转折2.连接前后两部分陈述与被陈述关系3.表修饰4.表转折

#穆雄是#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
(18516686979): 文言虚词用法举例 最新《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是二十个虚词 一、连词:表七种关系 1、表承接关系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

#穆雄是#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 -
(18516686979): 文言虚词用法举例 最新《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是二十个虚词 一、连词:表七种关系 1、表承接关系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

#穆雄是# 古文中“而”的用法 -
(18516686979):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穆雄是#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文言文中“而”“之”的用法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卡... -
(18516686979):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

#穆雄是# 文言文常识“而的用法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有很多,如表示修饰,顺?
(18516686979): 顺承表示两动作有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如:得而腊之 捕到它然后把它晾干——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修饰连接的词前面做后面动词的状语,表示时间、处所、状态,修饰后面的动词如:朝而往,暮而归 早上去,晚上回——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河曲的智叟笑着制止他——《愚公移山》

#穆雄是#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有那些? -
(18516686979): 而得用法有这几种,(一)表示承接:先天下之忧而忧,得而就是表承接(二)表转折,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得而就是表示转折,(三)表并列的,这个用的比较少,所以LZ是问而得用法想必是初中的吧,所以前两种初中用的多,并列的高一才会接触,谢谢.麻烦给最佳!

#穆雄是# 初中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18516686979):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