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4个美学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史,美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6

中国古代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情境交融的美学意蕴。

审美中常产生的活动形式有:一是触景生情。在自然美的欣赏或以自然景物为反映对象的文学创作中,触景生情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审美情感活动。刘勰的《文心雕龙》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说明审美主体由于感受到不同的、变化着的自然景色,从而产生变动的、内容相异的情绪和情感活动。作家在观赏自然景物时,会“联类不穷”,形成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同时也会“情以物迁”,引起复杂的情感,如陆游重游沈园,由眼前的景色而触发起过去与唐琬在此相遇的回忆,从而发出“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慨叹,这就是对自然景物的联想推动情感活动的一例。二是同情共鸣,当我们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时,常常会对作品中人物的遭遇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共鸣中,读者使自己的感情和作品中的人物及作者的感情相互交流、融成一片,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这所憎,甚至化身为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扮演一个角色。如看到《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悲切地葬花时,读者也不由得落下了同情的眼泪。三是移情感受。移情感受是我们在读作品时,因情感的能动作用而由自然事物的特征与人的情感、活动的相似而形成的类似联想。在这种联想中,自然事物的形象特征与人的感情活动在意识中完全融为一体,使人直感到自然事物本身也有了感情和活动,如“西风愁起绿波间”“菊残犹有傲霜枝”等描写,就是这一类的例子。

(2) “和”的审美意蕴。

“和”是中国古代文学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徐复观先生认为,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在《诗经》和唐诗宋词等作品中都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如《诗经》开篇的《周南·关睢》,以水鸟和鸣起兴,吟咏男女之间的恋情,即给人一种温暖和谐,人与自然无限亲近的感觉。《诗经》、唐诗中有多种类型的诗,有田园农事的、爱情婚姻的、征战宴饮的等等,但无论哪一类型的,人与自然的融恰亲和,都是其基本倾向所在。《小雅·采薇》写出征战士久役归来的心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虽充满悲怨,但那由自然界的春风秋雨的景象来体认人与自然生命之节律,感受宇宙自然之和谐的心态却是显见的。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表现出来的人伦亲情之“和”,也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在《诗经》时代,史伯、晏婴、子产等都曾言“和”,在先秦诸子文章中也都常言“和”,他们或言自然事物之和,或言审美心理之和,或进入社会伦理层面而言和。特别是从孔子提倡“中和”起就包含着文学家对人伦亲情之和的重视。否则,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睢》的评价上,他提出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为后世文学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而“和”的理论没有古代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这种理论可能还是一个较为抽象、空洞的理论原则,很难化成一种深厚、亲谐的美的感受。

(3) 悲壮的忧患意识与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忧患意识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一是孟子《尽心》篇所说的“民之大命在温与饱”的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出发,反抗剥削压迫、横征暴敛的“庶民”忧患。二是“孤臣孽子”式的忧患,远可追溯到周文王那里,是周人德治精神、警天保民思想和居安思危、朝乾夕惕危机意识的体现。近则是处于衰世、乱世的人们对即将崩溃的国家的政治危机和艰难人生的深刻体验。但不管哪一类忧患,它们都不是系于个人,而是与民族、国家命运紧紧联在一起的。与忧患意识相关的“美刺”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引人注意的一个问题。“美刺”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最早是在《毛诗序》中得到完整系统的表述的。朱自清先生说:“‘美刺’之称实在本于《春秋》家。公羊、苛褐卸嘤谩帷郑灿小蓝瘛帧薄1热纭妒分械摹懊来獭本图脑⒆乓允桑允痰挠腔家馐逗驼治关怀,这也正是后世文人提倡美刺精神的意蕴所在。忧患意识与美刺的结合正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表达的崇高、悲壮、优美、沉郁的意境,有强烈的美感力量。

(4) “比兴”的艺术感染力

“比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美学特征。关于“比兴”,它并非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作家基本人生观和人生态度。前面谈到的《诗经》、唐诗等的审美意蕴时,我们也曾谈到人与社会的亲和意识,而这正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的一种理论,如触物生情、托物寓情、感物吟志、情景交融中都通过“比兴”表现出强烈的美的特征。比如说《诗经》的“比兴”中就含有“引譬连类”的思维特色,这对后代文学作品就有重要影响。“引譬连类”最初代表的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追溯到远古的宗教神话,后又随先秦理性思潮兴起而演化为一种十分流行的哲学思维方式,如《周易》立象尽意取譬明理的思维特征,《国语·周语》的“物象天地,比类百则”及墨子的“类”“故”“理”的思维法则等,都体现了这一点。《诗经》的比兴显然也有这方面的意义。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的命题,即包含对《诗经》这种比喻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认同。比兴所内含的这种“引譬连类”的思维法则,实际上对后世文学中美学的发展带来很重要影响。文学作品中以比兴而提倡艺术的寄寓深永、含蓄而富有韵味、意境,这从常州词派提出的“重寄托”、重“意内而言外”的比兴主张以及王士祯等标举的“神韵”之作中便能看出。《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帮我简述一下这两题的答案:1简述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特征。 2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原则是:~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有:
  (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就是所谓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很少非理性的情绪化因素参与写作。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本来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管齐下的,比如在先秦时期有现实主义的《诗经》和浪漫主义的《楚辞》(主要是屈原),到封建社会的前期有现实主义的《孔雀东南飞》、浪漫主义的《搜神记》等;但到了封建社会的中晚期,推崇理性主义的文学风格渐渐占据上风,除了盛唐的诗人李白和明末清初的吴承恩及其《西游记》外,很难再出现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而理性主义却成为主流,比如诗歌中的杜甫、辛弃疾,散文中的韩愈、柳宗元、宋濂,小说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还包括晚晴的四大谴责小说,都是理性主义的。这种观点其实与宋明时期推崇理学有莫大的关系。它们主要反映的是社会的现状及当时的社会矛盾,很少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或憎恶,从作品中很难看出作者本人的性格特点及精神状态,这是理性主义的特征。

  (2)“文以载道”:就是说文学充当弘扬社会正义和道德良俗的工具,文学被赋予了教化的作用。这个观点首次由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提出,针对当时文坛的普遍存在的无病呻吟的做法,他提出文学要反映个人的社会理想,主要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文学要言之有物。这和白居易提出的“文章和我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观点不谋而合。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和动物寓言,记忆几乎所有的明清小说,几乎都包含了文以载道的主题。

  (3)中和之美:就是讲文学要表达中庸之道,不温不火,不过激。这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1)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儒家哲学强调中庸,反映在文学里就是中和。(2)统治阶级的高度压迫。残酷的封建统治不仅剥削人们的财产,而且剥削人们的思想自由,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下,文人学者不得不使用“春秋笔法”,只能在文字里暗含褒贬而不能大胆讽刺。比如说晚晴大兴文字狱,导致学术界万马齐喑,而且像蒲松龄,吴敬梓等文人不得不只能采取委婉的方式批判现实。典型的是杜甫的诗歌,充满正气,笔调中和;还有明朝的三大文学家宋濂,刘基,高启,都是地地道道的“御用学者”。

  (4)写意手法:就是主张传神而非写实。这本来是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当然在文学里也有对应的体现,尤其是在散文和诗歌领域。在中国的诗歌中拥有十分丰富的意象,这本来就是写意手法的一种表现;抒情诗的比重很高,而写景诗歌的内容都牵扯到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散文领域中,抒情散文占据了主要部分,写景散文中又必不可少抒情的部分,所以写意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很明显的特征。比如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典型的写意诗歌。范仲淹的《登岳阳楼记》,苏轼的《赤壁赋》都是写意风格浓厚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原则是:
  (1)以大观小:注重细节的描摹并予以艺术的夸张。中国古代的花鸟虫鱼画如此之多,就是得益于以大观小的艺术原则。

  (2)散点透视:全方位的描写,纵深的描写,立体化的描写。主要就是体现在风景画及风俗画上,比如《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式的描写,这种全方位的俯瞰超出了人的视觉限制和视觉特点,全画的每一个地方但是人的视力的焦点。它不符合物理规律,但是达到了艺术上的成功。

  (3)遗貌取神:就是写意风格,重神似而轻描摹。通过对环境的总体渲染而不用专注于细节的描绘,达到“吴带当风”的效果。比如齐白石的墨虾图,寥寥数笔,通过神似而画出了虾的身体动态及轻灵的姿态。

  (4)笔情墨趣:这是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因为中国古代的画家都是文人知识分子,所以绘画往往作为一种闲情逸致,是文人的高雅情趣的反映。这主要体现在人文画上。比如古代文人爱画梅兰竹菊四君子,爱画雨打芭蕉,爱画“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都是笔墨情趣的体现。

1.中国现代文学史你可以看钱理群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的。
2.美学你可以看看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也可以看看北大出版社和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的美学教材,可能对你复习考试更有针对性。
3.中国古代文学史你可以看袁行霈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的。
4.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这个就要看你需要具体哪个作家的了,因为每个作家作品都有相关的专著,如果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大体了解的话,你可以看看北大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选,内容上都大同小异,差别不大,有作品、有简单的评论,应付考试应该问题不大。
具体要复习哪,那要看你是什么考试了。要是校内专业考试这几本绝对够用了。要是考研的话,这几本肯定是不够了。


#薛垄军# 阐述中国古代的文学特征 -
(18963358048): 甲骨文

#薛垄军# 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什么? -
(18963358048): 古典美学》没有采用以美学家为纲的结构方式,而是把美学史的叙述和艺术作品的叙述适当结合起来,把一般美学理论的分析和美学范畴的分析适当结合起来.并立足于中国古代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古代美学传承不绝的特有持续性,揭示...

#薛垄军# 中国文学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 作业帮
(18963358048):[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它与中国大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同时有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构成蔚为大观的中国古代文学.无论是...

#薛垄军# 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美学特点有哪些 -
(18963358048):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

#薛垄军# 中国古典小说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
(18963358048): 1、中国古典小说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1)重视写人,尤其重视写人的思想性格,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2)受古典散文的影响,精于艺术构思.(3)讲究语言精练,追求简约美.(4)受民间传说和“说话“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讲故事的...

#薛垄军# 中国诗词文学
(18963358048): 我国古代文学的特征: 1、 抒情传统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特色,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明显的抒情特色.陆机《文赋》“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诗化世界的认知方式,因此在表诉上就常常着重于内心感情的抒发而不是着重与外物的描写.从古诗十九首开始的内心世界的展示,深远地影响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2、 我国各体文学虽式样各异,但有一点相通,那就是重视意境的创造.《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篇,似这般都付予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心境与物镜融合无间

#薛垄军# 我国古典美学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18963358048): 意境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薛垄军# 美学观与审美观论某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或某一作家)的美学观(审美
(18963358048): 从红楼梦看中国古代对男子的审美观(转) 原文: 古代中国是个风流人物辈出的国度,不仅有象秦皇汉武那样的一代枭雄,也出现过无数的美男子.魏晋时期的潘安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