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有哪些方面 简述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有哪些方面?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7

(1)

医学标准
在这种标准下,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人有精神障碍;其心理和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2)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这样,一个人的心理正常与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3)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
(4)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那么,我们就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这一判断,是将此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相比较之后得出的。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有以下几种
  通常按以下几条标准进行判断:
  一、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没有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没有这种不舒适感反而可能表示有心理异常,如亲人丧亡或因学业不及格而退学时,如果一点没有悲伤或忧郁的情绪反应,也需考虑其有心理变态。其二是从观察觉者而言的,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常模。但由于接受过专业教育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断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变态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但对少数病人则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二、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对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视为异常。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虽然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其础。这与许多心理测验方法的判定是相同的。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三、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变态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心理障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这种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变态心理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标准比较客观,十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许多医学的概念现在仍为变态心理学所采用。但是,医学标准也并不完全令人满意。虽然象麻痹性痴呆、癫痫性精神障碍和药物中毒性心理障碍使用医学标准非常有效,但对于象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无能为力。心理障碍的原因通常不是单一的,它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生物学的原因,还有心理和社会文化的原因。因此,划分心理正常与异常还需要其他的标准。
  四、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许多心理学家主要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提出了判断心理是否正常的项目,例如马斯洛(Maslow)等提出了以下十项标准:
  1.有充分的适应能力;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基本需要能适当满足。
  上述十项说明了心理正常的情形,但是正常人群中这些方面也并不完全一样,其变化幅度是很大的。因此,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异常,只能通过比较的方法,首先是与社会认可的行为常模比较,看其行为能否为常人所理解,有无明显离奇的行为,例如,一个人突然当众脱衣赤身裸体,其行为不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地位,不能为社会上的人们所接受,对本人和社会有害,那么,这个人就可能有心理障碍存在。其次,还要与一个人以往一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相比较,看其心理过程或心理特征是否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即与其常态有无明显不同。如一个一贯精明能干、积极工作的人,近来变得生活懒散、孤独少语,使人觉得前后判若两人,则要认真考虑此人有无精神疾病的问题。经过认真比较,发现行为改变极其明显,那么,作出心理变态的判断是不难的。但如果心理变态程度较轻,发现行为改变极其明显,则判断比较困难。而且,判断时还必须考虑到社会适应标准受不同地区、时代、社会习俗及文化的影响,因此,心理正常与异常是相对而言的。
  可见,上述每一种标准都有其根据,对于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又都不能单独用来解决全部问题。故应互相补充,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判断是否有心理变态。

(1)
医学标准
在这种标准下,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人有精神障碍;其心理和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2)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这样,一个人的心理正常与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3)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
(4)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那么,我们就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这一判断,是将此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相比较之后得出的。

(1)

医学标准
在这种标准下,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人有精神障碍;其心理和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2)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这样,一个人的心理正常与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3)内省经验标准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
(4)社会适应标准
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那么,我们就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这一判断,是将此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相比较之后得出的。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包括社会适应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医学标准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依照社会生活的需求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和准则。如出现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方面缺陷时,某些方面能力受损,无法按照社会认可方式、规则等体现自身行为,通常认为此人心理异常。

2.内省经验标准
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进行判断,如患者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感,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等,通常认为心理存在异常。观察者还可将被观察者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比较,得出观察者心理是否正常的判断。

3.统计学标准
普通人群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会呈正态分布,如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偏离平均值,通常认为心理有问题。

4.医学标准
医学上将心理异常作为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一个人表现出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通常认为此人存在心理异常。

(1)医学标准在这种标准下,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人有精神障碍;其心理和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2)统计学标准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这样,一个人的心理正常与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3)内省经验标准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4)社会适应标准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那么,我们就认为此人有精神障碍。这一判断,是将此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相比较之后得出的。


#舌邰祝# 判断一个人心理不健康标准是什么? -
(19885174656): 中科院心理所的郭念锋教授提出了判定心理健康水平的10个标准(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区分): 1、心理活动的强度.在遭遇精神打击时,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应强烈,并容易遗留下后患;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强烈,不会致病...

#舌邰祝# 如何判断自己心理出了问题? -
(19885174656): 就几个字.变态.死.着表现出你心理有病了.表现异常.如果感觉不对.问问朋友.自己是否不正常...

#舌邰祝# 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
(19885174656): 有三项标准:一是时间标准,近一周时间,少于一个月;二是有现实问题引发的,痛苦程度,感觉痛苦,不太影响正常的生活;三是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 未泛化是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只由一件事引起,不波及类似的事情.

#舌邰祝# 怎样看出心理不正常?
(19885174656): 心里健康标准: 1 先了解自己身体,智力,情绪是否协调 2 适应环境,人机环境中能够互相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不健康标准: 体验标准:就是自己内在的感受的是否良好. 适应标准:个人是否适应社会的要求. 发展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行为是否与自己的年龄相适应,二是个人现在的行为是否会对日后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舌邰祝# 心里正常和心里异常的区分原则是什么 -
(19885174656): 通常用三个统一来看是否心理异常: 1、个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否统一.简单的说即自己认为存在的事物是不是客观存在,比如幻觉等. 2、人格个性是否稳定.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当然喝醉酒等情况除外. 3、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精神活动虽然

#舌邰祝# 如何知道自己心理正常不正常? -
(19885174656):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标准: 1.主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 比如,产生幻觉:对面明明没有人,却声称自己看到有个人走过来,并且坚信看到了.这是幻视.类似的还有幻听,幻嗅等.再比如,产生妄想:认为有人要害自己,有人总是跟踪自...

#舌邰祝# 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19885174656): 在临床上,常采用“心理病理学”的概念,将范围广泛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统称为“心理障碍”,或称为异常行为.当然,这里的“行为”一词是广义的,泛指一切可观察的动作或活动,包含了人类功能的几乎所有方面.其所以采用“可观察...

#舌邰祝# 给您几点心理疾病的判断标准. -
(19885174656): 摘录你的一段话“心理疾病的患者也比较目的化,为了所谓的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也根本不会去考虑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和应受到的惩罚,一心只为达到目的,盲目的泯灭自身的正常意识” 想来你是有一定相关心理学知识的人哦!但是我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