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13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语言精练,思想深远,记录了中国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古诗词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古诗词可以说是真实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活,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有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诗词易记易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是广为传诵。在全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都有古诗词的学习、背诵,而且篇幅很大,内容形式也是涉及多个方面。比如,小学语文人教版的第十一册第一单元,课后穿插的三首古诗《墨梅》、《竹石》、《石灰吟》,都表现了作者坚贞不移、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坚强品质。还有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再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映了作者对母亲的真挚而深厚的敬爱、感激之情,尊老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从小学语文阅读课本中可以看出,关于古诗的学习背诵内容很多,词就显得有些少,其实词也能传达出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比较详细具体。比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课后就有两首词《菩萨蛮》和《卜算子》,像这样的词类也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和背诵。古诗词的作者总是用形象、简短的语句,写出深刻的含义,可以说古诗词意境悠远,文化氛围浓厚,是小学语文阅读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2搜集春联
  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采,民间文化更是其中的精华之一。教师们可以布置学生在寒假做一道特殊的作业:每人至少搜集5副春联。到开学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对联,在班队活动中进行交流。还可要求学生表达这些对联类别,如:有两字的,三字的……十几个字的;按贴的地点来分,有贴在正门的、旁门的,有贴在厨房的、灶边的,有百货商店贴的、五金商店贴的;按内容讲,有赞扬美德的,有歌颂领袖伟人的,有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的,还有以商品名开头的……这样归类后,学生对春联有了新鲜感,当他们想到小小春联中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觉得有收获,就会主动去读、背春联。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了语言、记忆了语言、积累了语言。除了搜集、整理春联这项活动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注意留心日常生活中顺口溜、歇后语、俗语以及过年过节时的传统习俗,适当搜集,加强积累,以便运用。
  3熟记成语
  3.1课内熟记成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课后就有、有的在每个单元的园地里也有要求熟记的成语,这些成语大多两个一组,安排合理,或意义相近,或结构相同,或意思相反,或有所关联。教师们可要求学生把这些成语记熟,帮助他们了解成语的来源、本义、今义及运用范围,做到真正地掌握。除此之外,课后出现的成语,不但要求学生熟记,还要求学生会写会默。
  3.2课外摘录成语。课外阅读中,学生常常接触到不少成语,通过“摘抄”的形式进行积累,比如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此成语的大概含义,并在学习中尝试运用这些成语。此外,在课外活动中,为了配合学生摘录、积累成语,教师们还可以开展了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它们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收集热情。
  3.3生活中留心成语。只要处处留心,记住成语就不难。除了课本、课外阅读中有成语外,广播、电影、电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也数不胜数。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积月累,那么他们成语仓库里的成语就越来越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就得到了稳步提高。
  4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有效进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中秋节有哪些别名?中秋节的来历?哪些著名人物写下了与月有关的诗词?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又有哪些?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吟诗词、赏明月、吃月饼……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5营造文化氛围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古筝曲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6善于教学拓展
  我发现每册的《语文园地》中,都系统编排了古诗名句、成语、名言警句、三字经、对子歌、农谚、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无论对于学生学语言、学文化、学做人都是十分有益的。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我的做法是学一项拓展一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了解了课本上原有格言警句的基础上,课下再搜集先贤留下的有关的名言警句、故事、以及名人轶事。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拓展了视野,由点及面,让学生看到了古人的美德,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黄金洞民族中小学方针咱中国早就有“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古训;孔子也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都说明了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也可以说,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往往决定他今后的发展,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随笔录》中也谈到:“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其实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时候都是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的,咱就拿古诗词教学来说吧。古诗词教学并不是涉足到古诗词单元了才有的教学活动,我一直把它当成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借以开展古诗词系列活动,从而进行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学伊始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倡导学生广泛涉猎大量的古诗词,提倡他们多读多记,去亲身实践“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读书真理。这样不但增长了知识,又让他们通过这一途径亲密地接触了民族文化并了解其渊源,深刻体味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初中教材的古诗系列按“新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每一个阶段对学生的要求都大同小异,无外乎诵读、理解、背诵、体味、赏析。为了让古诗的学习和背诵落到实处,从执教最初,我就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采取“不求甚解”与“直面经典”的方式,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一周诵读一首诗。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把“课前一支歌”和“课前一首诗”相结合,各组推选“古诗擂主”引导同学们诵读古诗,每周除了选编入教材的古诗外再额外选读一首,或指名读,或听读,或一起诵读,到了周五,再由“古诗擂主”来检查同学们的诵读情况,不能达到诵读要求的,还要利用课余时间补上来。每人一周诵读一首,一学期下来至少可以背诵20---40首古诗,一年就可以诵读40---100首不等,古诗诵读的任务自然是水到渠成,皆大欢喜。一月上一次古诗活动课。每个月上一节以古诗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如:故事擂台赛、漫读古诗园、唐诗拾趣等,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每当上古诗活动课时,邀请其他语文老师来指点。在搞“故事擂台赛”时,把“谁记得古诗多、谁的见识更广”作为诱因,让古诗诵读活动自始至终轰轰烈烈地进行;在上“漫游古诗园”活动时,设计了五个部分:古诗数字园、古诗动物园、古诗植物园、古诗颜色园、古诗四季园,让同学们对含有数字、颜色的诗句,描写动、植物的诗句,赞美春、夏、秋、冬四季的古诗进行系统归类,有效地复习诵读了古诗。一学期开展一次赛诗会。赛诗会以小组为单位,按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分别安排不同的内容,如:“古诗,你能背多少”、“古诗巧对接”、“读古诗学成语”、“中秋节赏诗会”、“春联比赛”等。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既诱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又使古诗教学得到了有益的扩展和延伸,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一学期举行一次古诗诵读等级考核评定,由语文老师进行检测。20首一级,40首二级,60首三级,80首四级,100首五级,100首以上为特级。必修内容就是全班学生必须参加“古诗考级”项目,级别根据学生背诵古诗的篇数来确定。古诗诵读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两年来,同学们诵读古诗的能力大大增强。古诗词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青少年又正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段,我们何不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到极致,引领学生漫步于古诗词,驰骋于古诗词,从中领略到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了解我们的国家,激发他们建设祖国的斗志。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的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才让我们这博大精深的文化代代相传,也才不会再有“曹操写的《满江红》、兵马俑在北京”的尴尬。更有,“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见,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对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铸造学生的灵魂,指导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的养成,实在是功不可没。

一、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只有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大力度对学生语言文字基础的培养,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下深厚的基础。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二、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进行因材施教。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或短小精悍,或长篇论著,或浅显易懂,或深奥晦涩。选择适合小学生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就如大海中航行的轮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并不是所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都在适合在小学阶段读,所以,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时,我们要慎之又慎,既有培养学生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又要蕴含做人做事之道理。并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如: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三、开展多样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采用游戏、课本剧、歌谣、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在游戏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游戏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我们可以在班队会上树立典型:如自强不息的、勤奋好学的,助人为乐的等等。以榜样的力量去带动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学生。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一个节日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表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此为载体,搜集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诗歌、故事,让学生诵读、领会,对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地形成一定很有效果。这才能实现课程标准倡导的建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中,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经典诵读、背诵、赏析。同时,我们也务必搞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过多的形式化也许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负担。孩子们真正的收获应该是潜心下来,快乐诵读,并有所收获。 四、借助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介,提高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以我国传统的文化作为依托,必然会出现一些令孩子难以理解的生僻的词语。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国学内容制作成短片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应用现代教育媒体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国学学习。借此培养孩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效果。我国当代音乐家谷建芬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把国学经典用音乐的形式演绎,情真意切地再现古诗、古文的韵律美。既淡化了读诗时的枯燥无味,又增添了语言文字的意境美。这不失是用现代媒介,为国学经典的一种创新。 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注重整体教育氛围营造,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打造书香文化校园。利用名言警句、书画作品等大力丰富国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和氛围,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创设浓厚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班级“文化展板”专栏,专门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 总之,我们应该把小学语文中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知识体系,更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昙花一现。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得不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的重要性。参考参考吧,采纳


#经叶志#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
(19632122508): 师们要找到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引导学生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持之以恒,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经叶志#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
(19632122508): 首先,要教会学生读准字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的生僻字,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读准字音.在其次是要识别一定数量的文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许多古今不同义的字词,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再次是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如谚语、俗语及成语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深入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经叶志#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
(19632122508): 首先作为教师,自身一定要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多看书多积累,在平常的导课环节就可以给孩子们导入了,每一个节日等!

#经叶志#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经典 -
(19632122508):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内涵.二、提倡大量诵读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三、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强化国学教育.

#经叶志#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
(19632122508): 一、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着力营造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徜徉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经叶志#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 -
(19632122508): (1)诵读古诗文:《诗经》《论语》、唐诗、宋词等,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

#经叶志#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19632122508):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等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有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语文是民族文化...

#经叶志#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 -
(19632122508): 首先,确定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课堂.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而语文课堂就是学生培养、提高自己文化素养,丰满生命、锻造生命的乐园.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不仅是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因此,在语文教...

#经叶志# 当下怎样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才更有效 -
(19632122508): 一、加强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我们语文教研组,在初一年级成立之初,就确立一条铁的纪律:着眼6本教材中的古诗文、书法、楹联等知识链,结合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需要,为自己开列有关读书目录,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的素养.像《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