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25课《共工努触不周之山》课文和课下注释

www.zhiqu.org     时间: 2024-06-02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注释
  ①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②触:碰、撞。
  ③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④昔者:从前
  ⑤颛顼(zhuānxū):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⑥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⑦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⑧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⑨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⑩地维绝:系大地的绳索断了。

七年级下册语文25课课下注释~

夸父逐日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⑨渴:他感到口渴。
⑩弃:遗弃。
夸父逐日 全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泽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http://baike.baidu.com/view/20774.htm#1
两小儿辩日
《列子》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词语解释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辩。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距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8)及:到。
(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古代盛饮食的圆口器皿。
(11)为:是。
(12)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http://baike.baidu.com/view/529694.htm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家的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地相处为内容,传送全乡的秀才观赏这首诗。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仲永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人们便以宾客的礼节对待他父亲;有的用钱请仲永题诗讨取仲永的诗作。他的父亲对此感到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当。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来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条件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很多。(他)最终成为常人,就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天生聪慧,如此有才能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编辑本段]三、重点句词

一、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于是)就向邻居借来交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后署上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别人指向任何东西,仲永就能写出诗来,而且是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地有礼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符合以前的传闻了。
特殊句式一、省略句:(括号内粗体字为句子省略的部分)
①不使(之)学 ②令(之)作诗 ③受之(于)天也 ④(余)还自扬州
7.泯然众人矣!
译:和普通人一样了或者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的样子。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然:……的样子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他的(通达聪慧)是天赋予的,(所以)胜过许多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普通人,就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啊。
二、倒装句:
还自扬州 现代语序:自扬州还(状语后置)

二、词解

1.伤:哀伤,叹惜。
2.民:老百姓(平民)。
3.世:世世代代。
4.隶:属于。
5.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
6.未尝:不曾;尝,曾经。
7.求:索要。
8.异:(意动用词)对……感到奇怪。
9.借旁近:借附近的。这里指邻居。
10.与:给。
11.书:写。
12.为:题写。
13.以……为意:把……作为诗内容。
14.观:欣赏。
15.自是:从此。
16.是:这。
17.立就:立刻完成。
18.者:......的人。
19.稍稍:渐渐(地)。
20.或:有的人。
21.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22.邑人:同县的人,乡里人。
23.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题诗。
24.利其然:以此为有利可图。
25.扳:通“攀”,牵,引。
26.环谒:四处拜访。
27.使:让,此解允许。
28.从:跟随。
29.称:相称;相当。
30.闻:传闻。
31.泯然:消失的样子。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32.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3.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4.通悟:通达聪慧。
35.夫:那些,句首发语词,
36.固:本来。
37.文理:文采和道理。
38.利:认为......有利可图。
39.可:值得。
40.秀才:这里指读书的人。
41.谒:拜访。
42.书具:书写工具,这里指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43.异焉:对此感到惊异。异,感到惊异。
44.彼其:他。
45.贤:胜过、超过。
46.材人:有才能的人。
47.自:从。
48.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49.尝:曾经。
50.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自,自己,为,题上。其,自己的
51.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52.受之天:指先天得到的。受,承受。
53.异:感到诧异。
54.于:比(出自“贤于材人远矣”)。
55.于:被(出自“受于人者不至也”)。
56.前时之闻:以前的传闻。
57.养父母:赡养父母。
58.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59.父利其然也:利-以为……是有利的。
其-与“然”连用,无其他意思
然-这样 。
60.(复到舅家问)焉:指代仲永的情况。
61.(父异)焉:代词,之(与之)兼词。
62.年:岁。
63.利:(意动用词)对以...为有利。
64.奇:(意动用词) ...感到惊奇。
通假字。
65.得:能够。
66 以 用。
67指 指 。
【扳】: 通“攀”,牵,引。
【材】:通“才”,才能,有用的。
【视】:通“是”,确定,肯定。
四、朗读停顿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编辑本段]五、文章理解

题目理解

“伤”,是“为......感到哀伤”的意思[意动用法]。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的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文章的道理

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戴庙儿# 初一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里头的问答题 -
(14793537696):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戴庙儿# 共工怒触不周山怎样看待共工形象原文如下 -
(14793537696): 英勇无畏,敢于斗争,有改造山河的气魄,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客观上有为人类造福的精神

#戴庙儿# 共工怒触不周山怎样认识? -
(14793537696): (1)“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

#戴庙儿# 《淮南子·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翻译 -
(14793537696): 《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

#戴庙儿# 初一语文文言文《共工怒触不周山》的问答题 -
(14793537696): 天向西北倾斜,所以日月星辰移动在西北方.地在东南塌陷,所以积水泥沙积聚于东南方. 写出共工触不周之山的结果,说明他造福了人类.

#戴庙儿# 初一语文第十五课的《夸父追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习题和教材有?
(14793537696): 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

#戴庙儿# 一句古文翻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14793537696):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皇帝,他们发怒了,碰撞了不周山.于是把天柱撞断了,把缚地的绳子也弄断了.天向西北倾斜了,所以日月星辰都向天边移动;地向东南倾斜,因此江水都往东南流动.

#戴庙儿# 七年级下册语文25课课下注释 -
(14793537696):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

#戴庙儿# 七年级下册语文25课课下注释
(14793537696):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

#戴庙儿# 古文<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翻译
(14793537696):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